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学科素质培养同道德与法治理论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学习同样重要,值得引起学校和老师的关注和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学生结合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各项政治措施的实施理解课程内容,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养成良好的品德素养。故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积极渗透德育工作,由此推动教育事业的有序开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德育渗透
一、 引言
初中阶段是学生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而道德与法治教学本身与德育教育就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必要的,同时也为德育工作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本文从以情境教学创新课堂模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转变教学思路,提高学生兴趣;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丰富教学资源;在社会实践中检验德育行为四个方面为加强德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促进初中生核心素质的培养。
二、 以情境教学创新课堂模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传统课堂上,老师一味灌输知识点,学生专注听讲的形式脱离了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不利于学生自主思考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不能满足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教学需求。改变僵化落后的教学模式是提高学生兴趣和课堂效率的重要方式,而情境教学模式将生活实践放在课堂上展示,通过角色扮演和自主发言,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在趣味性课堂上领悟更多的德育思想。在情境体验中,学生通过自身扮演的角色和其他角色的品行进行自我德行的反思,对课堂内容中的德育教育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改变自身的行为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比如,在学习九年级《民主与法治》章节中的《参与民主生活》一节时,老师首先抛出“西安中学生关于加强中小学食堂膳食营养的提案被带上全国两会”的新闻,引发学生对公民参与和民主权利行使的思考,然后请7位同学模拟政协社团展开中小学食堂营养的讨论和交流。首先列举出中小学食堂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学校对厨师的健康状况、食材新鲜和食品安全等方面都比较重视,但是在食材品种、营养搭配和均衡方面比较忽视;同时学生自身对膳食营养均衡和健康的理念匮乏,专业知识知之甚少;然后针对以上现状,提出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健全相关机制和体系,从制度上保证食品安全营养;结合现有的技术平台智能整理出营养配餐,在微博、微信公众号上发布相关配餐方案。在这一情景模拟中,发言的同学感受到生活实践中关注社会问题并发表自己的言论是参与社会的重要途径,通过参与活动行使民主权利,扮演观众的学生则通过倾听,增强民主意识和了解自身权益,反思自身是否出现忽视和浪费权利的行为,从而认同民主价值,做负责任的公民,为民主社会建设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三、 转变教学思路,提高学生兴趣
初中阶段,通过学科学习和海量的网络信息,学生已经养成基本的思维模式和判断能力,是否跟着老师的思路认真听讲取决于他们是否对课堂上的内容感兴趣。要想取得高效的课堂成果,就需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开展和减轻老师的教学负担。传统课堂上,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一味注重学生成绩的提高,用最短的时间讲解内容,让学生用更多的时间进行练习和巩固,完全忽略了学生的情感需求和认知需求,培养出更多的高分机器,而错失了学生学科素养和品德教育的机会。所以老师应该转变落后僵化的思想观念,学习优秀的教育理念,结合学生个人具体情况展开教学工作,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其潜在思维和能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比如:在学习《我们的梦想》一节时,老师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变化和成就”,引发学生小组讨论,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国防外交等方面进行举例。学生通过收集资料、查阅文献和咨询当地老人感受和总结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分享自己的信息,展开激烈讨论,切身感受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例如:经济方面,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进出口贸易总额和外汇储备都有了质的飞跃,进入世界排名前十的地位,人们生活总体实现了温饱到小康的跨越;科技方面,嫦娥系列飞船登录月球、神州系列飞船研制成功代表着我国航天技术取得的重要成果。还有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为获取信息提供了更多便捷的渠道,突破了時间空间上的交流障碍;外交方面,积极参与联合国工作,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推动区域合作,建立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和上海合作组织等,展开多边外交。通过以上具体的发展变化引出“中国梦”的主题,让学生领悟到中国梦不再是简单的三个字,而是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需要将自身发展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在贡献社会、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
四、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丰富教学资源
科技的进步发展服务于社会各行各业,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教学领域,为实现高效课堂提供更多技术支持。将教学内容相关图片、视频通过多媒体方式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展示,为学生德育教育提供了更加丰富、生动的途径,使学生不再拘泥于教材中苍白的文字,更多从情感上产生共鸣,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网络上的海量数据丰富了教学资源,使老师以课文为大纲,可以展开更多的教学拓展,但是要求根据课堂主体,筛选和整理有用信息,借助多媒体、影视资源、音频等切合教学任务的开展。课件内容可以是优秀的人物案例、当时背景下所创造的音乐、回顾当时场景的记录片段或影像资料,多样的资源让学生多层次、全方面地了解和感受发展的意义和自己在社会中的作用,建立良好的品德意识。
比如:在学习《延续文化血脉》一节时,运用多媒体技术从展示中国文化和中华美德两个方面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对传统文化产生自豪感和认同感,体会中华传统美德的力量,学习和继承优秀的品质和精神。在中国文化这一环节中,以我国历史上文化最繁荣的唐朝为例,展示唐朝的历史图片和截取《贞观之治》中的精彩片段,包括驰名中外的代表陶瓷文化典范精品的唐三彩的图片;文成公主入藏和亲的视频,她携带大量的佛像、经书入藏,促进了中原地区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唐朝多位诗人创作的精美诗篇。通过多媒体课件,再现了唐朝繁荣的文化,使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感知和思考文化繁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中华美德这一环节中,选取《2019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中钟扬的事迹和颁奖词的片段,了解钟扬在偏远艰苦的西藏地区为我国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做出的重要贡献,感受钟扬为国家学科发展不畏艰苦的工作态度和无私奉献的爱国情怀,致敬和学习其高尚的品德,指导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言行。
五、 在社会实践中检验德育行为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学生学科成绩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学生品德教育和行为规范,所以老师可以将教学场所从课堂扩展到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中。校园各种各样的品德教育活动,让学生将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和品质在实际生活中得到践行,并在发展中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实现教学目的从关注教学成绩到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转变。课堂生活是一个小环境,学生接受了品德教育,但是结果如何在环境中是难以体现的,所以将学生个体放在校园活动或社会实践中,在更多的学生活动和交流中,每个人的合作精神、集体意识、对待他人的态度就会立即显现,这就为老师进行德育工作提供了更多除了理论知识教授之外的实践机会。
比如:在进行《多彩的职业》一节教学前,老师引导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进行思考和规划。因为九年级是一个阶段的结束和另一个征程的开启,学生面临法定年龄去就业还是继续升学的选择。老师布置周末作业,学生在自己周围选择一种自己感兴趣的职业进行体验,然后整理出自己在体验中遇到的困难和对该职业的看法。有的同学跟着姐姐做了一场直播,在直播中自己试穿衣服,姐姐进行讲解,衣服的颜色系列、如何搭配、材质问题和售后保障都是直播间客户比较关心的问题,通过这次直播间体验,该同学领会到了这份工作的辛苦和不易,不仅要两个人密切合作,还要懂得衣服穿搭技巧,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有的同学体验了一天酒店餐饮服务员的工作,忙碌的工作开始前领班先开个小会总结昨天的工作和鼓舞士气,然后是打扫卫生和接待客人,体会到这份工作不仅是一个体力活,对待工作要有饱满的热情和不怕吃苦的精神,还要学会用点菜设备点菜、帮助客人推荐菜品、出现客人投诉灵活应对和处理。通过学生对不同职业的体验,领悟到每份工作都需要爱岗敬业的精神和相应的专业的技能,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通过每个学生对不同职业的态度和看法,以及他们在工作中的行为表现引导学生尊重每个职业。在实践活动中展开德育教育,学校还可以定期开展德育讲座、举办运动会和文艺演出,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践行思想品德行为。
六、 结语
在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开展德育渗透是满足学生情感需求和教育事业发展方向的。学校方面要重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为开展德育工作创造良好的校园氛围;老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转变德育工作不重要的思想观念,从教學内容出发发现和总结其中所包含的德育思想,结合教材以外的书籍资源和影像资源,运用情境教学模式和网络信息技术丰富课堂形式,创新教学环境,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品德意识,同时通过实践活动检验学生的品德行为,多方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庭香.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8):62.
[2]马凯娜.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渗透[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629(4):171.
[3]崔景芬.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10).
[4]杨义焕.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德育课堂的构建[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9(11):69.
[5]张远花.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核心素养的渗透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19(26).
[6]杨翠玉.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J].中外交流,2018(47).
作者简介:
何迎春,甘肃省玉门市,甘肃省玉门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