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构建

2020-07-14 07:57陈勇财
考试周刊 2020年59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初中核心素养

摘要:法国现代教育家、终身教育论的创导者保尔·郎格朗曾说过这样一句教育名言:“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未来的成人承担生活的责任和义务,接受变革和各种形式的智力和文化的冒险活动,适应社会习俗、道德观念和理论学说的迅速变化。”本文由此引出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基于核心素养的高校课堂构建探讨,并结合四步教学法实际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剖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探讨意义。

关键词:四步教学法;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初中生接受德育教育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标志性的起点。在学习这门课程时,如果教师有意识地使用四步教学法打造高效的课堂体验,可以促使学生从枯燥乏味的单向接收,转为生动有趣的互动沟通、多维思考,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可以从根本上促使学生以更为深刻、深度的学习方式学好这门课程,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核心素养。本文将结合四步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实际课堂的运用心得,浅析其效果及意义。

一、 第一步:提纲引路、学生自学

今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相信这个讲话精神对于每个讲授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老师都犹如醍醐灌顶,更是为我们上好这门课程打了一剂强心针。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对于初中阶段青少年接受难度比较高,我校积极响应课程改革的要求,采取四步教学法,初显成效。其中,第一步“提纲引路、学生自学”成为四步教学法中最為基础、也最为重要的一步。所谓的提纲引路,是指结合课本提纲抛出相关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与探索欲,进而调动课堂气氛。比如在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三课《发现自己》第二节“做更好的自己”中,在课堂正式开始之前,请同学们用5分钟时间快速阅读课本P31~P36,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 怎样学会接纳自己?2. 怎样接纳自己的全部?3. 怎样做更好的自己?4. 怎样学会欣赏自己?5. 怎样能更好激发自己的潜能?当抛出这些提纲性引导问题后,处于求知欲强、思维活跃期的初一学生,会更快进入学习状态,并按照既定的路径进行思考,这也就是学生开始自学的象征。自学是一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方式,最终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开启主动学习的大门,培养自主思考的学习习惯,不仅对于这一门课程,而是培养一个能够贯穿整个人生的良好的学习方式。

“提纲引路,学生自学”对教师在备课时设计提纲问题提出了高要求,如何设计出足够挑起学生求知欲、探索欲的尖锐问题,成为重中之重。而问题的提问顺序,也需要有一定的心理认知素质,所以,这一步至关重要。提纲起到引路的作用,那么这条路的设计、铺垫就需要明确的指向性,一定的刺激性,足以驱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进而踏上这条自学之路。自学需要带着问题去找答案,问题的设置相当于打开这堂课大门的钥匙。

二、 第二步: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学生的参与度是非常低的。大部分情况下,除了老师点名提问,更多的是老师一个人唱了整场的独角戏,不仅累,而且无法及时得知学生的反馈——到底吸收了多少?懂得了多少?……相信有此经历的老师们都是一脑袋问号。而学生的问号也不少——这个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个和那个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小脑袋也是一片茫然。偶尔有听懂的孩子,又因为碍于课堂纪律,没有办法及时解惑。这种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处于交流为零、合作为零状态的课堂,其效率可想而知。也难怪在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下,老师不知道怎么教,学生郁闷不知道怎么学,课堂明明上足了时间,可一考试还是完全没有掌握知识点。

而四步教学法的第二步“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则针对这样的苦闷、干涩的课堂做了一次彻底的颠覆。在四步教学法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老师不再是高高在上一本正经严肃认真的角色,而是更类似于辩论场中那个懂得将可以引发讨论、思辨的问题,把握时机环环相扣带领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讨论的主持人。

比如在八年级的第二课《网络生活新空间》第二节“合理利用网络”课堂中,老师作为“主持人”,可以设置有戏剧冲突的故事情节,或者直接观看与“合理利用网络”相关内容的视频,在结束后,提出适合讨论的问题,分组讨论或自由讨论,而这个讨论一定要引导孩子们从正、反两个观点来思考。规定好合作交流的时间,带着问题找论据,再由论据找结论。由于有了思辨、思考、交流、合作的环节,孩子们在课本的基础上延伸思考到现实社会发生的种种现象,跳出了照本宣科的限制,并且因为有互相交流的机会,以同龄人类似的思维、语言及情感进行沟通,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感、投入度,对于接下来解决问题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几乎是课堂上最受欢迎的环节步骤,在自由交流、合作沟通的过程中,不仅有助于增加同学之间的了解,交流彼此的见闻见解,更可以在一定时间内,有效率地将问题的解决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做多角度、多维度的探讨,并且在汇总解决问题方案的时候,能够让老师及时地获知学生的思想、触碰到学生的心灵,达到双向交流的结果。

在这个环节里,教师并不是单纯的问题提出者或是置身事外者,教师需要始终给学生营造“我在场”的认知,审时度势,观察细致,主动调节控制气氛活跃度。比如有些小组相对比较冷场或者平淡,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加入并提问,提高讨论的热烈程度。又比如有些小组太过于踊跃,甚至发散性思维天马行空,讨论到和课堂主题不相关的话题上,这个时候,教师就需要一定的干涉,及时将话题引导回到与课堂相关的讨论上。而对于一些已经有了疑问的小组,可以进行一定的鼓励与肯定,并尝试将问题引向更精准的方向。通过这种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多边互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问题。切实落实“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步骤,并将其作用发挥到极致。

三、 第三步:教师精讲、归纳总结

在第二步有效激活学生思维,唤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强烈兴趣,并且自主消化部分内容之后,教师作为整场教学的主持人,需要进行第三步“教师精讲、归纳总结”。这一步在四步教学法中,属于精华部分,相当于主持人在做一场淬炼精华、升华高度的陈词总结。

教师精讲,包括使用不同的手法,包括多媒体技术,紧贴时下热点,以更鲜活的方式协助书本观点输出;设计有效的问答对话,在统一的目标下,设置不同的提问角度,并敢于提出质疑意见,引发多重思考,开拓学生思维;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进行难点、疑点、错误点的引导和修正,并整理学生讨论或回答时欠缺的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深化知识点。比如在九年级第二单元《民主与法治》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时,可以先播放微博当下最热门的法律科普博主“法外狂徒张三君”的关于法律的视频,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语言中对法律有一定的感性认知。之后,再提问“什么是法治?”“在你生活周边,有什么和法治有关的例子?”等等,在得到同学们的回答后,更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此循环,步步引导到课程最中心的内容“法治的内涵及要求”上。这样的做法,可以使得生涩的法治常识变得生动具体,提高学习效率,并在案例分析中得到思维的锻炼和成长。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步的设置中,要注意心理接受过程的順序,从浅至深,从易到难,步步为营,循序渐进。而在归纳总结时,则要简单扼要地输出知识点,辅助学生从活跃、零散的思维中回归到中心点,并理解吸收。

第三步“教师精讲、归纳总结”中,高效的归纳总结是对一堂课知识点高度的梳理和概括,是让学生把在整堂课中采集捕捉到的知识点进行科学化、系统化的处理过程,是从感性认知过渡到理性认识的阶段,因此,在这一环节里,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敏感度、变通性,因为学生的接受程度有差异,有些孩子接受力比较强,一点就通。有些孩子反应比较慢,或者他的思考方式与众不同,这就要求教师懂得分阶处理。就像牧羊人一样,需要在开阔草原撒野奔跑的羊群,安全有序地带回家。在这期间,也许会有落单的羊群,需要单独辅导,这个可以留待课后进行补充指导,也可以在当堂解决,根据课堂时间而定。

四、 第四步:学以致用、巩固提高

最后一步,也就是四步法中的“学以致用、巩固提高”。在这一步中,主要是通过一些方式方法对这堂课学生掌握知识点的程度做一定的测试,并加以巩固,将短时记忆转变为长时记忆的环节。

在随堂测试的设计中,教师应该紧紧围绕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以及延伸知识点进行设计,采用笔试、口头问答、看案例做分析等等方式,检测学生的掌握程度,并及时发现学生未掌握的知识点,利用这个环节的时间,做对应的难点攻破、疑点解惑,力求在课堂结束前,做到没有遗漏难点疑点。

在这一步中,教师可以留下一些可以引发学生在课后进行思考的话题或问题,比如在九年级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第五课“延续文化血脉”中,教师可以请同学们在课程结束后,寻找自己身边延续文化血脉的案例或事件,并记录下来,在下一次上课时进行分享或个人演讲。这对于课程内容在课后的延伸巩固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许多孩子会因此开拓出更广阔的天地,这也是教育的本质——自我教育的最好体现。

五、 结语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自2001年颁布以来,一直提倡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合作和探究。四步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实施,从根本上响应和实现了这个目标,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深刻体会到营造一个沟通、互动的课堂,是非常有助于推动课程进度和内容渗透的。配合新媒体设备技术等辅助,打造一个高效的课堂不再是一件难事,培养新一代核心素养也不再遥不可及。

四步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实施效果证明,从传统的单向传播,到现如今的双向传播,改变的不仅是呆板的授课模式、倦怠的课堂氛围、效率低下的课堂效果,更改变了学生的思维模式、沟通技巧、学习兴趣,符合青春期青少年的心理模式、思维模式、接受程度,是非常值得推广的打造高效课堂的不二法宝。

参考文献:

[1]秦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华夏教师,2018(27):41.

[2]王艳.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治教育现状和对策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8.

[3]莫素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7(4):134-135.

作者简介:

陈勇财,福建省福州市,平潭城关中学。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初中核心素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