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辉
在我从事编辑工作的20多年里,这一套书带给我的快乐我至今难以忘记。
那是1996年,我初为编辑的第二年,甘肃教育出版社要出版“精美诗文品读丛书”,这套书共6本,分别是唐宋诗、唐宋词、元曲、中国古代美文、中国现代美文、中国现代诗,我负责其中两本书稿的责任编辑工作,一本是《星空的呐喊—中国现代诗品读》,一本是《笔端的流云—中国现代美文品读》,我至今还能回味起当时我被那些优美的品读文字所打动的愉悦心情。那些诗与文都是我上大学的时候所喜欢的,而让我惊诧的是那些品读文字,它们让我吃惊地发现,原来诗与文的品与读是这样一种奇特的精神体验,就好像是看两个高手穿越时空隔膜,在进行一场华山论剑式的灵魂交流,风度翩然,姿态优雅,招招见血又点到为止。原来那些让你喜欢而无法说出口的快乐音符,都在品读文字的翰墨香味里活生生地跳跃出来,刚好就挠到你的那一丁点痛痒处,让你体会到与原作者和品读者会心莞尔的欣喜。那时我理解了,读书是才华与才华的碰撞,我也记住了作者的名字:邵宁宁。
除了我做责编的那两本,这套书的其余4本后来我都读完了,我记住了一连串的名字,邵宁宁、马建东、石义堂、王晶波,他们都是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或历史系的毕业生,从事着与文学相关的研究工作,而他们对于文学和写作的热爱,以及对于文学本质的执着探索,让我这个同为中文系毕业的学生常常感到惭愧。这套书的主编邵宁宁先生是位富有才华的文学研究者,即使是他的研究性的学术文章,字里行间依然透露着那种他所独有的灵动和激扬。他的学生曾经对我说,他们喜欢邵老师的课,情绪饱满而且灵光四射。我很羡慕他们,因为我从未听过邵老师讲课,还因为他在我眼中一直是一位含蓄而内敛的儒雅学者。
这套书初版的名字也让我至今喜欢,《星空的呐喊—中国现代诗品读》《笔端的流云—中国现代美文品读》《红尘酣唱—元曲品读》《海上生明月—唐宋诗品读》《花间晚照—唐宋词品读》《岁月的花树—中国古代美文品讀》。这些富有诗情画意的书名,既是对选材主题的精准点睛,也是对文章精神的生动概括,常常让我有身未动心已远的沉醉。在我以后的编辑生涯里,这些书名都曾经是我心目中的标准范式。
这套书也让我深刻感受到岁月的倏忽,当我想起要对这套书进行修订再版时,已经20年过去了。20年里,邵宁宁先生已经移居他乡,而我已经人到中年。当我们在一起商量这套书的再版事宜时,我相信我们都看到了岁月在彼此脸上留下的刀痕。然而文字是不朽的,经他的手修订后的这套书,依然让我回味起当年的那种兴奋和愉悦。
我很高兴,邵宁宁、黄强、马建东、石义堂、王晶波、孙京荣几位先生都能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来,修订完善对于他们的职业并无多少增益的品读文字。我想,这些文字里包含着他们对于文学的执着和理想。对于我,也包含了自己对编辑职业的理想回归和激情复燃。唯一遗憾的是,原有的现代诗和现代美文两本,因为版权的原因,这一次未能再版。而我一直认为,那两本书最能体现邵宁宁先生的才华和灵气。这个遗憾,就留到《唐宋诗品读》里去寻找,到《唐宋词品读》里去弥补,到《元曲品读》里去发现,到《中国古代美文品读》里去探幽吧。本次再版的这4本书,同样充盈着品读的柔肠百转和酣畅淋漓。
在我离开了书稿的日子,我逐渐地明白,面对文字,一名读者和一名编辑所体验到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读者尽可以在文字的情绪里手舞足蹈,而编辑必须克制内心的波动而保持理性。编辑的工作,恰好就是要把文字所表达的这种情绪以最恰当的方式给予最大限度的释放,始终让读者在阅读的愉悦感中体验到恰如其分的形式美感。这种美感是无形的,它存在的表现形式恰好就是它的不存在,任何使读者在阅读时感到分心的元素,都是编辑的败笔。从这一套书再版后的阅读体验中,我觉得我能够感受到编辑的匠心和审美,这是一次成功的编辑之旅,作为初版的责任编辑之一,我向他们表示敬意。
当编辑的经历还带给我一种体验,就是当你拿到一本书并完整地阅读完之后,闭着眼睛回味文字的余音,摩挲着封面和纸张,一切都是最恰当的样子,一切都是这本书所必须的样子,多一分则过,少一分则损,那么,这就是充满编辑智慧的一本好书。我相信这样的感悟对一个文字编辑来说是重要的,因为这个职业就是要教会你如何感受文字的温度,和这温度带给你的柔软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