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公共领域的虚假传播问题及治理对策研究

2020-07-14 00:50孙玉雯
声屏世界 2020年8期
关键词:信息传播网络舆情

孙玉雯

摘要:网络公共领域给公众提供了信息接收与传播的平台,同时也成为影响公众行为、社会稳定等的重要领域,充分凸显了网络公共领域舆情传播的重要性。因此,分析网络公共领域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多角度提出完善网络公共领域的发展路径,对维护公共利益、构建网络公共领域的新秩序与建设和谐社会都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网络公共领域 信息传播 网络舆情

关于网络公共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网络公共领域研究较早,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对于网络公共领域,卡斯特运用“流动空间”一词来描述认为网络流动空间由三个方面组成,即“电子交换的回路、节点与核心及占支配地位的管理精英”。此外,他还指出,流动空间并未包括人类活动的全部公共领域,“地方”仍然是一个基础空间。

对于网络领域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国外学者持有乐观和悲观两种不同观点,马克·斯劳卡和托夫勒持有乐观观点。美国学者马克·斯劳卡明确提出,“数字革命”的关键与权力相关,网络公共领域对于政治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学者托夫勒也持有相同观点,认为“第三次浪潮”已不再仅仅局限于技术和经济的领域和角度,它同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方面都有着密切联系。戴维·杰勒恩特和凯斯·桑斯坦与持有乐观观点的学者不同,其更加注重网络领域的双重性。其中,戴维·杰勒恩特提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为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福利,同时不可否认也凸显了一些弊端。他将网络公共领域的最后形态比作“镜像世界”,网络公共领域展现着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况。此外,对于网络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和挑战,学者凯斯·桑斯坦在其著作中作了系统、详细的阐述,并将协商民主引入,积极倡导构建网络共和国。

对于网络公共领域,国内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从各种论坛、博客等媒介载体看,网络上已形成了网络公共领域。学者杨仁忠提出,网络公共领域对于构建可充分交流且全新的公共空间、公共领域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对于网络公共领域,郑曙村、张勇则指出:“网络公共领域是一种网络虚拟空间,在这个空间内,拥有评论能力的网民是参与主体,可以现实的社会公共事务为话题,通过 BBS、博客(微博)、新闻跟帖等形式,行使话语权”。郑达威、谭汪洋等学者则针对网络公共领域建构,从话语传播的路径角度,借助一定的公共事件加以证明和分析。

杨晓娟、刘良、魏旭等学者也针对现有的网络公共领域进行了分析,指出目前网络公共领域存在着尖锐的结构性矛盾,网络语境中责任精神、公众理性和批判精神存在缺失,因此,中国网络公共领域仍处于一种构建期,对于如何构建一个合理的网络公共领域,可通过构建理性意见社群、政府、媒介和公众三方形成合力共同完成。

网络公共领域舆情应对和舆论引导存在的缺陷

由于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信息传播技术的应用,网络舆情日渐成为体现公众民意的重要途径。正是由于和社会公众紧密相关,公共舆论事件常常吸引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而当纷繁复杂的意见趋于一致时,网络舆情就产生了。公共舆论事件涉及广泛,包括自然灾害、人为事故等,一旦出现极易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由于话题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其产生的社会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但更多的则是消极的。积极的社会影响固然会对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但消极的舆情产生后,由于网络传播方式的特殊性及网络信息环境的复杂性,破坏力较为强大,严重威胁社会安全与稳定,造成不良后果。因此,分析网络公共领域舆情应对和舆论引导中存在的缺陷显得尤为重要。

自媒体的传播特点导致其监管难度较大。由于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具有方便、快捷等特点,可供展示内容的形式也非常丰富,所以当出现公共舆论事件时,这些平台会成为发布信息的首要媒体,但由于这些自媒体在传播信息中具有即兴性与隐匿性等特点,导致对其监管难度较大。虽然这些自媒体传播信息快速、高效,但失真问题却时有发生、不容忽视,如果不及时加以管控,会导致社会公众情绪化,引发失控风险。

规范网络信息传播行为的法律法规存在缺失。涉及网络媒介传播相关的法律法规存在着明显不足。近年来,我国虽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如《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但对于网络虚假信息传播的认定、取证等没有明确规定,对于如何界定网络虚假信息等不良行为,并未提出清晰、准确的取证规定,同时加上网络虚假信息的证实困难重重,为虚假信息制造者提供了可乘之机。

政府网络信息平台存在的缺陷间接导致虚假信息传播。部分政府网络信息平台的开放性和易进入性较低,同时信息的更新速度较慢,而公众在居家期间,为了追求新奇信息,甚至寻求刺激,会通过非法渠道获取资讯。由于网络媒介素养整体不高,虽主观上没有恶意传播虚假讯息,但客观上还是促进了虚假信息的传播。

不法分子企图通过造谣和虚假传播破坏社会秩序。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微信、抖音等传播形式不断丰富,使得每个人都能成为信息的发射源。公众参与网络舆论的热情日渐高涨,发出呼声的欲望也不断提高。不可否认,原本应是言论自由高度发达的春天,但随之裹挟而来的也有大量的网络虚假信息,部分别有用心的外来势力、不法分子故意造谣,企图利用隐蔽的网络空间散布虚假消息,达到破坏社会安定团结的目的,而某些不能明辨是非的网民很容易成为这些虚假信息的拥趸者。可见,仅仅通过网络媒介传播不实言论,网络造谣者即可造成相当大的社会危害性与破坏力。

网络公共领域的舆论回应与引导能力建设的完善途径

针对网络公共领域舆情应对和舆论引导存在的缺陷,提出完善路径,对维护公共利益、推动网络公共领域新秩序与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加大自媒体管控力度。对于公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自媒体运行平台的工作人員需加强自律意识,拒绝传播虚假信息,应客观、准确地反映事实真相。此外,运行平台还应加强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加大对网络虚假信息监测、屏蔽、阻断技术的投入力度。当出现虚假消息传播后,运行平台应努力将负面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并成立专门的辟谣团队,如专门设立“辟谣小组”,同时设立新闻发布人,配合公安及有关部门积极展开调查。

完善规范网络传播行为相关法律法规。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对于规范网络传播行为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法律法规在全面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还需继续丰富与完善。此外,政府仍需加强对于恶意编造、肆意传播虚假信息的惩处力度,细化打击传播虚假讯息的相关法条,同时完善相关的普适性法律条例。

不断增强信息透明度。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公众行使话语权的意识日益增强,但由于政府部门与公众之间存在信息的不对等,给虚假信息的传播、生存留下了空间。因此,政府部门、主流媒体拥有丰富信息、资源后,应准确、及时、有效地与公众进行分享。尤其是公共舆论事件发生时,政府部门更应加大同公众交流力度,做到第一时间发布官方消息,努力形成官民同心的良好局面,从根本上杜绝虚假信息的传播。

政府部门应当适时、适当干预。在公共舆论事件发生时,社会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多,加之外来势力或不良分子的故意造谣、煽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们的不安全感和危机感,当这种情绪或情感广泛传播时会演变为一种社会性的焦虑情绪。因此,对容易引起公众焦虑的社会問题,政府部门发现故意造谣、煽动等不良行为后要迅速做出准确判断,及时提供公众认为重要但又不确定的信息,打消公众疑虑,阻塞谣言传播。

完善网络公共领域发展路径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因此,进一步完善网络公共领域的信息传播路径,对于维护公共利益、推动网络公共领域新秩序的建构、打造良好有序的精神家园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网络媒介为公众提供了表达利益诉求、了解资讯、宣泄情绪的重要场所。因此,分析网络媒介在网络公共领域舆情应对和舆论引导中存在的缺陷,提出完善网络公共领域信息传播路径,将有利于协调各方利益,加强社会多元化主体间的沟通和交流,同时对于维持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二是有效监督政府的权力运用、提高政府办事效率。通过网络媒介,公众自下而上地行使话语权,会形成一股舆论压力,能够有效监督政府部门的权力运用,防止权力的腐败与滥用。此外,政府部门通过网络平台提供的有关讯息,可及时了解社会公众所关心的热点问题,提出实质性的解决方案,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政府管理水平与办事效率的提高。(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四新:《网络空间的表达自由》,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2.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赵兴宏,毛牧然:《网络法律与伦理问题研究》,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美]曼纽尔·卡斯特著,夏铸九、王志弘等译:《网络社会的崛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5.[美]凯斯·桑坦纳著,黄维明译:《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熊光清:《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特征与前景》,《教学与研究》,2011(1)。

7.熊光清:《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与话语民主的新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5)。

8.秦前红,李少文:《网络公共空间治理的法治原理》,《现代法学》,2014(11)。

9.刘可文:《微博中虚假信息的传播特征及治理策略》,《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2(10)。

10.王倩,孙俊青:《传媒视阈下社会焦虑的形成与疏导》,《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20(1)。

猜你喜欢
信息传播网络舆情
浅析人民网《图解新闻》栏目的信息传播实践
网络舆情事件的引导策略分析
数据挖掘技术在网络舆情管理中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全媒体语境下体育新闻教育建设的思索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记者素质的要求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如何进行突发事件中的舆情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