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正
摘要:问题教学法在现阶段的教学应用中,属于应用频率较为频繁、较为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该种教学方法在实施过程中,能够以问题引导的形式,使学生根据问题性质进行思考,参与至教学环境中。该种形式能够较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改善教学参与度低、课堂活动兴致较低等情况。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高中;数学教学
相比初中阶段,高中阶段的数学科目无论从内容上,还是思想上,其要求学生具备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都上升到更高阶段。本文从理论研究、教学实践分析等角度,对问题教学法的开展形式进行具体研究与阐释。作为依靠问题开展的教学模式,一方面需要在问题的设置上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另一方面需要提升问题设置的质量,由此更好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实践。
一、台理设置问题情境
单纯依靠理论讲解的形式,已难以适应现阶段的教学发展,随着新课标以及高考内容的改革,此情况更为明显。对此,教师在教学形式上,需要结合现有的实际情况实施优化,使学生在合理的教学形式下,逐步加深理论内容的理解与应用。在《指数函数》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理解该函数形式的性质、图像特点以及演变规律等,同时能够根据相关性质解决相关问题。在该章节的教学问题设置中,一方面需要结合基础的教材内容,另一方面需要考虑教学问题设置的质量,即问题情境和教学氛围。在问题情境设置与教学氛围的渲染过程中,教师可通过相关教学设备导入问题,使学生可以根据问题内容展开思考。比如,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视频的形式,导入指数函数的演变视频,使学生根据动态图像展开观察与思考。教师在学生观察与思考的基础上,向学生讲解指数函数的定义域、值域以及特殊点等方面内容。其次,教师在基础性理论知识的讲解的过程中,向学生抛出该章节理论内容的相关问题,即结合指数函数的基本表达式:y=ax(a>0,a≠1),利用多媒体设备画出该函数图形的基本样式。此外,教师还可通过导入变量的形式设置问题,使学生根据该函数的基本性质判断图像的变化样式。
二、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的形式,主要依靠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践探究等。该种教学形式较为注重学生的自主性,而以往的教学形式主要以教师随堂讲解为主,学生进行自主思考的时间较短,自主性没能得到良好发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实践能力发展。在问题教学法的应用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学生的自主思考与理论实践,使其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加以教学讲解,使其能够发现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而在反思与启发中,加深理论内容的理解与应用。高中阶段的数学内容可理解为初中阶段的“升级版”,逻辑性、全面性以及难度等方面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在开展合作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合作小组的合理配置以及教学引导方式,使学生在自主思考与实践的基础上,能够得到良好引导。比如在《直线方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按照一定顺序开展合作学习。首先,教师可适当引入生活中的距离问题,如两地之间的距离计算问题、点到直线的计算方法等,使学生能够透过生活视角进行问题思考。其次,对于学习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教师应在合作学习开展前实施必要讲解,使部分学生能够根据必要公式和理论内容等参与至问题研究。最后,教师向学习小组抛出教学问题:求直线3x+12y+17=0关于点A(1,0)对称的直线方程。教师在该问题的设置过程中,可适当增加学生的合作探讨时间,使其能够拥有充足的讨论时间。在学校小组研究成果展示的情况下,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讲解解题过程出现错误的原因,使学生能够根据疏忽的思考项目进行反思,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对理论内容的理解质量。
三、加強课后探究活动建设
问题教学法的开展形式与设定形式,主要以问题作为教学途径,引导学生通过思考与实践等形式进行理论学习,以及解题实践。由此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现阶段的教学实施水平。学生作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客体也是主体,其学习基础与思考能力等方面具有一定个体差异,在执行相关教学方法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存在的差异性,通过附加讲解和辅助引导的形式,使该部分学生能够更好参与至问题教学中。比如在《函数图形与应用》一课中,教师抛出问题:如图一,在矩形ABCD中,AB=a,BC=b (a
在此类问题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建立变量思想,以x和Y表示途中变量,引导学生根据函数模型的解析式进行课后探究活动。由此使学生在函数的基本理论知识上,能够获得进一步理解与应用。
本文根据问题教学法的教学情况、实施形式以及理论内涵等,分别对其展开了研究与实践,旨在通过相关研究成果改善该教学方法的实施质量。
参考文献
[1]林长江.高中数学“问题导学”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J].高中生学习,2018(02):173-173.
[2]曾强.问题教学法在高中数学中的实践研究[J].考试周刊,2018(47):6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