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路径研究

2020-07-14 18:14何玉芹
荆楚理工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小农户现代农业

摘要: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从根本上破解“三农”问题,符合经济规律,适合中国国情,是大势所趋。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在路径选择上,必须以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作为规模基础,以长足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作为重要支撑,以广泛合作的农业联合组织作为组织保障,以惠及多数的职业农民引培作为内生动力,以接二连三的新型业态培育作为新兴动能;在政策措施上,还要从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加快三农设施建设,支持农技研发推广,深化农业金融改革,加强产品品牌创建五方面予以保障。

关键词:小农户;现代农业;有机衔接;适度规模;组织保障

中图分类号:F3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4657(2020)01-0041-06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这体现了党中央对小农户发展的高度重视,对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传统小农组织形式在生产经营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低质、低效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必须研究探索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科学路径,以与小农户共享为核心,在适度规模经营,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农民生产和经营能力上下足功夫,创新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一、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主要依据

中国农业不是不顾中国实际,牺牲小农利益、抛弃小农的现代农业;也不是沿续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在传统模式上裹布不前的低效农业。小农户和农业现代化之间必须实现有机衔接,具体理由如下。

(一)农业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是国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世界上没有农业落后的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历史告诉我们,农业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是顺应农村发展形势的现实选择,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实现中国农业的现代化,这一过程不容回避,这一任务不可懈怠,这一机遇不可丧失。否则,中国农业必将萎缩,中国城乡差距必将继续扩大,中国经济结构必将严重失衡,从而影响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小农户大量和长期存在,是中国农业经营的主体

我国农业分散化,小农户大量并将长期存在。当前,我国有2.6亿多农户,其中2.3亿是承包户,户均耕地仅5.7亩,分散为至少5小块田地[1]。更严峻的是,这一格局还有固化的趋势。小农户是中国农业经营的主体,小农户占据农业经营的主体地位且长盛不衰是中华民族长期历史进程中优胜劣汰的结果。这种经营格局决定了,达到发达国家那样成千上万亩的土地规模,中国缺少相应的条件,“大国小农”仍然是中国农业存在的主要形式,中国农业的现代化不应该是抛弃小农户的现代化。相反,实现好小农户的发展和福祉,让广大农民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必将更加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三)家庭经营方式较灵活,小农经营在中国仍有生命力

从生命规律上来讲,农业生产活动是一种以生命适应生命的复杂过程,农业经营主体必须根据生命节律及生物需要的指令来做出灵敏性反应与灵活性处理,农业劳动很难全部被变成标准化后的劳动。从自然条件来讲,中国幅员辽阔,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不可能在所有乡村都实现按户连片耕种和大规模土地流转。相反,以生命适应生命的连续过程要求“因地制宜”及其“分散化”处理,这就决定了可实现的土地规模是有限的。家庭经营天然地具有相机决策的灵活机制和行为响应的自觉性,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得天独厚的组织优势,这就决定了小农经营在一定范围还具有较强的生命力[2]。

(四)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单纯的小农经济存在诸多局限性,主要包括:(1)经营规模小,劳动效率低,生产成本高;(2)市场化程度低,对接市场较难;(3)生产条件较简陋,生产方式粗放,农业增长的科技贡献率低;(4)家庭财富积累较慢,对抗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由此可见,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任重而道远,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小农,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在小农。因此,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就要“推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农业,用现代经营理论和方法组织管理农业,用高效便捷的信息系统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农业,用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持农业”。

综上所述,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从根本上破解“三农”问题,已是大势所趋。我们必须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之间打通渠道、架起桥梁,以适度的规模、创新的形式、良好的机制、便利的服务引导以小农户为主体的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化进程。

二、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现实路径

(一)以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作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的规模基础

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显著特征。在有条件的地方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可以有效应对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农业兼业化问题,也可以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3]。扩大土地规模经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可以按以下顺序和方式推进小农户的多元联合。

1.促进农户承包地连片耕种

农村改革30多年来,承包土地“碎片化、分散化”,不同农户承包土地边界的田埂、沟渠等,蜿蜒曲折、阡陌纵横,占用了大量土地资源,不利于土地的集约、节约使用,不利于机械化耕种,不利于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也不利于农业降本增效。自然条件允许的地方,应积极引导农民在自愿基础上,通过村组内互换并地、承包权重分等方式,把小农户的土地集中起来,去田梗、去插花地,连田成片,逐步达到按户连片耕种。有条件的地方,也可实行“确权确股不确地”“确权确利不确地”,由村组集体统一经营或统一发包给新型经营主体。

2.促进地租隐形化的土地流转

土地流转不仅可以通过扩大土地规模,提升效率,还可以通过将土地从经营能力差、劳动效率低的小农流向经营能力强、劳动效率高的经营主体,实现效率和效益的双提升。土地出租、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都是土地流转的有效形式,不同的是土地出租会使经营权发生流转,并使土地成本显性化,进一步助推农业生产成本上升。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是地租隐形化的流转方式,可以避免人为抬高地租,不会继续助推土地成本上涨;不必事先支付租金,有利于降低生产经营的资金压力;经营权不发生流转,有利于保障农民的经营权利。因此,股份合作、土地托管、代耕代种是比较理想的土地流转方式,要大力推广。

3.发展家庭农场和农业龙头企业

家庭农场以家庭劳动为主,安排生产机动灵活,在农业产业链中具有生产功能和专业化优势,是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基础和直接从事初级农产品生产的主力军。龙头企业产权关系明晰、治理结构完善、管理效率较高,它既可组织农业工人直接从事规模生产劳动,也可带动小农户间接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是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排头兵。因此,要进一步完善“三权分置”,在依法保护集体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的前提下,平等保护家庭农场和农业龙头企业依流转合同取得的土地经营权,令其放心地对土地进行长期投资,保障其有稳定的经营预期,促进家庭农场和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要把握好维护承包户既得利益与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平衡,不宜过分强调承包权的权能。“大地主、小佃农”固然不利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小地主、大佃农”同样不利于现代农业建设[4]。要拓宽承包权市场化退出的通道,设立农村土地收储机构,收购不在农村、无力耕种、不愿耕种农户的承包地、宅基地,经过整治、重划后成规模地出租或出让给家庭农场和龙头企业。

(二)以长足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的重要支撑

生产性服务业一方面可以保留农民的经营权不变,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将单个农户的生产性服务需求聚合成一定规模的生产性服务需求,让小农户在生产经营一体化中增强竞争力。

1.中国为什么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中國特殊的人地关系属性,决定了土地规模经营在中国缺少相应的条件。土地对于农民兼具生产资料及社会保障的双重功能,已成为农民一种不可替代的“人格化财产”。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二轮承包土地确权后,农地流转率仅上升了0.61%,这充分说明了中国人地关系所决定的规模经济性是有限的。土地少、人口多的地区,土地规模经营就更难实现。既使将100户的耕地流转,交予一个农户来耕种,中国农业仍然达不到欧美那样的耕地规模,但大量被挤出土地的农民必将成为社会稳定的隐患和可持续发展的负担。事实上,农业的规模,不单指土地规模,也可以是服务上规模。发展与地区经济水平相适应的机械化、社会化服务,是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放弃垒大户后创新出来的另一种形式的规模经济,是向生产服务经济要出的规模效益。

2.中国最需要发展什么样的生产性服务业?

我国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农业生产实践表明,农业机械服务外包和劳动服务外包可显著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通过外包服务,小规模土地也可实现规模化和机械化生产。因此,十分有必要研究和探索,如何在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复制和放大农机租赁服务模式,将其扩展到农业生产的其它领域和环节。这就必须打破农民在农业生产环节的完全自给自足性劳动,鼓励农户将过去由自己从事的耕种、植保、收割等生产环节外包给外部专业化服务组织,使众多小农户服务需求聚合为社会化需求,这样既可以形成匹配于专业化服务组织的服务规模需求,又可以改善农户的分工效率。

3.中国要怎么样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加大政府购买公益性服务补助力度,大胆探索将财政补助资金以股份形势量化到合作社成员和农户,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技推广服务,鼓励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提供全方位、各环节、多领域的生产性服务。在产前,通过向小农户提供种子、农药、肥料、地膜等优质生产资料,不断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作物,切实将小农户产前的基本服务需求和农业生产所需要的优质资料有效衔接。在产中,面向小农户提供农林喷洒、虫害防治、机播机收等新型农业服务,加强生产过程的技术指导和质量管控,提高农业生产的标准化管理和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在产后,新型服务主体通过提供精深加工、创意设计、统一包装和营销推广等服务,帮助农民培育品牌和拓展市场,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以广泛合作的农业联合组织作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的组织保障

当今市场的竞争已不是单个主体、单个企业的竞争,而是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小农取得农业现代化的成功,关键要靠农业产业化联合组织发挥作用。在农民联合组织构建中,应重点发挥好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的组织功能,使其既各司其责,又紧密联合,提高各类资源要素的配置效率,达到“1+1+1>3”的效果。

1.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带动小农打通向二三产业发展的通道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农产品加工流通方面的排头兵作用,提高龙头企业对市场的准确研判能力,通过订单农业、联营、入股等利益传导机制引导、带动农民合作社和普通小农对接市场、安排生产[5]。要建立健全龙头企业扶持机制,政府要将龙头企业对小农户的带动示范作用,作为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优扶强的重要衡量标准。要支持龙头企业以保护价和加价收购农产品、二次利润返还、股份分红等方式,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给农户,推动更多惠农政策和资金资源向小农户倾斜。要不断完善龙头企业经营机制,借助品质管理体系,龙头企业将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信息导入农业,引导农民横向调整农业结构,纵向延伸产业链条,带动小农发展精致农业、集约农业。

2.发挥合作社团的桥梁作用,带动小农发展规模化专业化农业

农民合作社是组织农民、服务农民的独特载体,发挥合作社团的桥梁作用应该在其合作性、服务性、专业性上下功夫。一是要充分发挥合作社的合作功能。大力加强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增强合作社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尽力将分散的“小农”按照区域和行业类别聚合成“大农”,推动集约化经营。二是充分发挥合作社的服务功能。提升合作社精准把握市场变化趋势的能力,善用市场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对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弥补农民生产经营能力不足的短板,解决单靠农民自身的力量所无法解决的问题,达到单个农户无法达到的规模效应。三是要充分发挥合作社的专业化功能。规模报酬递增得以实现的关键在于分工和专业化。专业合作社一定要引导农民充分地认识自我,挖潜本地优势,种养具有本地特色,与周边地区差异竞争的农副产品,然后加以专业化引导和规模化种植,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规模化经营格局。

(四)以惠及多数的职业农民引培作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的内生动力

农民职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当前,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和年轻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我国农村“谁来种地”问题日益突出,很多地区农业面临后继乏人的严峻形势。同时,为数不多的务农农民中,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占到70%以上,体力型劳动者居多。现代农业是智慧型农业,需要一支高素质的生产经营队伍,必须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推动农业劳动者从体力型向智力型转变。

1.要吸引“新农”

将人才政策延伸至农业领域,持续开展大学生村官、本土人才选聘工作,优化其服务内容,变过去到镇政府做辅助工作为到农村参与集体发展、参与农村业态创新等工作。实施大学生、退伍军人、农民工返乡创业计划,逐步使中青年重新成为农业生产的中坚力量,让农业成为有盼头的产业,使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

2.要提升“老农”

办好田间学校、异地培训学校、创业实训基地,教育扶持中老年农民。通过把专家引进来手把手地教,把农民带出去点对点地学,实打实地帮,多元途径开展普惠制的职业农民培育。利用新型农用技术和现代信息知识武装农民,使传统老农成长为既下得田又上得网,既懂得产又擅长销的新型职业农民。

3.要储备“知农”

用立法手段稳定农民培训制度,保障职业农民培训经费,为储备“知农”提供制度和物质条件[6]。要创新培训方式,扩宽培训领域,将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与农业技术推广结合起来,将农村互联网技术普及与农业领域业态创新结合起来,将农民农经管理水平提升和市场意识培育结合起来,全力打造和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知性农民队伍。

(五)以接二连三的新型业态培育作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的新兴动能

我国通过发挥多种功能增强农业竞争力的拐点已经来临。隨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已经有部分城乡居民具备了为休闲观光、生态产品付费的能力。随着健康意识的增强,生态产品的相对稀缺性和相对价值上升,已经有部分城乡居民愿意为生态产品及生态优良地区生产的农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因此,要因势利导,引导小农进一步培育和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以连接二产、融合三产的新产业、产业态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靓。

1.建设美丽田园,农旅结合加快转型升级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鼓励各地以特色产业为基础,建设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一产二产三产“三产融合”的特色村镇、田园综合体。在实施路径上,要结合美丽宜居乡村、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实施美丽田园建设行动,变田园为公园、农区为景区、产品为礼品。在经营模式上,要充分发挥乡贤资本的带动作用,广泛形成“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景区带村”和“能人带户”的合作模式,带动村民按照商业逻辑去包装、运营和推广乡村旅游文化。

2.拓展农业功能,农工相融拉长产业链条

调精加工业,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依托优良农产品优势发展壮大主导产业,鼓励经营主体开发绿色食品、方便食品、功能食品。引导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通过股份制、合作制、股份合作制等方式,与上下游各类市场主体组建产业联盟,让农户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鼓励加工企业利用大数据、物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发智能化、精细化的现代加工新模式,发展加工体验、中央厨房、个性定制等供销新业态,推动产业发展向“产品+服务”转变。

3.发展品牌电商,农商对接实现供销一体

通过网络平台拓展市场,形成产、供、销紧密衔接的产业链。线下在大型商场、旅游景点和居民社区建立专营店、专营柜,线上依托京东、天猫等知名电商平台建立官方旗舰店,线上订单、线下配送,一体化经营。要鼓励和推动小农参与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利用“互联网+农业”模式,打造微型网站、知名微商,建立以销定产反向供应链。同时,通过聚合小农资源,合作社、龙头企业加快自建仓储、物流、配送中心等农产品供应链,砍掉中间环节,加快特色农产品集约化、订单化发展步伐。

三、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政策建议

传统农业带着广大小农向现代农业转型,还需要借助政府力量,在基础设施建设、农业要素保障、农产品质量提升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为高质量的现代农业发展松绑减负和保驾护航。

(一)推进土地制度改革

1.推进农田建设制度创新

借鉴中国台湾、荷兰、日本等地现代农业发展经验,我国大陆有很必要在农地二次确权基础上,做好土地的规划整理工作,进一步消除插花地、并连零碎地,推进集中居住和规模化种养,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为规模化和专业化农业发展创造条件。政府要加大对农地平整、农田基本建设的财政补贴力度,并对集约用地之后需要资金的农民,优先发放政策贴息性贷款。

2.推进土地流转制度创新

设立中介机构,积极推进土地流转。严格农地信息公开制度,努力消除土地流转中的信用缺失、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建立农民集体谈判制度,农地租赁条件由农民集体商议并与承租方谈判后决定,充分保障农民的参与权、决策权;创新流转土地监管制度,设立由农业管理部门、农民代表组成的监管委员会,保障流转土地的农地用途,保障农地不受掠夺式耕种、不受面源污染和严重的生态破坏。

(二)加快三农设施建设

1.普及农业设备设施

推广智能设施,坚持工程、技术、制度措施一起抓,集中建成一批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大力普及喷灌、滴灌、浇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支持发展温控、水控、光控的智能化大棚,促进旱劳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更新机械设施,在常态化支持农业机械推广应用的基础上,支持研发适合精耕细作的小型机械和适合丘陵山区作业的农机装备,财政补贴农林喷酒等通用航空作业,并将粮食烘干等产地初加工设备纳入补贴范围,扶持发展农机合作社。

2.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以容量充足、管理到位、格调乡土的建设理念,配置精巧实用的乡村基础设施,实现道路、网络、环卫、食宿设施与乡村景观相融,管理方式与商养模式相融,促进设施数量升级、系统质量升级和管理方式升级。

(三)支持农技研发推广

1.支持应用型的技术开发

支持先进实用技术研发,注重农业科技成果在小农层面的可得性和应用性,促进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技术开发要适应中产阶级从吃饱、吃好到吃得营养健康的需求转变,适应中产阶级从安全健康的农业物质产品消费到生态环保、养生康体、寄托乡愁的农业精神产品消费的需求转变,培育大量的优良品种,开发精致农业、标准农业、设施农业、精深加工农业、文化创意农业所需求的设施设备,研发先进适用的种养技术和病早害防治技术[7],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内涵。

2.引导向基层的技术推广

农技推广是面向基层、服务农民的工作,农业技术必须让农民够得着、用得起。要改变让农民付费的技术推广方式,形成财政撬动、企业主导、社会援助、小农无偿使用的技术推广投入结构;要改变自上而下型的技术推广方式,实行“收集难题+小农定制+开发研制+推广转化”的链条式技术推广服务。农业技术推广的内容应围绕提高农业竞争力,突出优质专用品种和节本降耗、循环利用技术,服务于小农与现代农业衔接中的提质增效发展需求。

(四)深化农业金融改革

1.创新农村金融产品

大力发展针对小农户的金融服务组织,积极开发针对小农户实际需求的金融服务产品。在重要农产品主产区,大力发展农机租赁金融业务,通过物权加债权,有效缓解小型农业主体融资缺抵押、还款压力大问题。针对小型农户、边远地区农户贷款难问题,推广产业链融资模式,金融机构以核心企业为依托,为上下游产业链的经营主体提供综合融资服务。继续扩大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范围,并将涉农信贷与涉农保险予以关联,把涉农保险投保情况作为授信要素,探索拓宽涉农保险保单质押范围。

2.加大重点领域支持

支持农业经营方式创新,针对年轻农民、专业大户、合作组织等农业经营主体,分别在土地租赁和农业经营方面给予金融服务支持,鼓励其通过流转土地从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支持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引导信贷向耕地整理、农田水利建设、高产作物种植、标准化养殖、良种生产等现代化农业项目倾斜,引导信贷向农业科技进步、农机装备制造、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高科技农业项目倾斜;支持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促进节水农业、循环农业和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

(五)加强产品品牌创建

1.做好质量管控

突出优质和功能导向,加强良种培育,引进和选育一批性状优良的绿色新品种,从源头上占领农业科技制高点;支持小农户发展精耕细作农业,建立优质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加快实施农业项目标准化战略,促进农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接轨。突出安全和绿色导向,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加强产地环境保护与源头治理,推进化肥农药科学使用,开展秸杆综合利用,实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解决农田残膜污染,打好农业污染防治攻坚战。

2.抓好品牌创建

拓展销售渠道,鼓励近郊型村庄、发展旅游经济的村庄在交通要道建立农贸市场,让农产品直接面市;开展品牌创建,完善农产品检测机制,建立名品质量标准,加强“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推進区域品牌、特色品牌建设,以品牌带领小农拓展市场;维护品牌形象,建立农产品质量溯源机制,开发信息查询系统,做到产品来源可溯、去向可查,用公信力维护顾客对名品的信任度和忠诚度。

参考文献:

[1] 李伟伟.解决我国农地细碎化问题可分两步走[J].农村经营管理,2017(3):27-28.

[2] 罗必良,李尚蒲.论农业经营制度变革及拓展方向[J].农业技术经济,2018(1):4-16.

[3] 农业部英国现代农业发展培训团.英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六大经验启示[J].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2017(12):70-71.

[4] 叶兴庆.我国农业支持政策转型:从增产导向到竞争力导向[J].改革,2017(3):19-34.

[5] 陆禅,田新宇.打造中国强势农业 谁来扛大旗[J].领导文萃,2017(12):16-18.

[6] 清华大学农村研究院.日本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的经验、问题与启示[J].“三农”决策要参,2018(30):9-10.

[7] 清华大学农村研究院.台湾小农经营的现代化转型发展路径与经验[J].“三农”决策要参,2018(31):11.

[责任编辑:王妍]

收稿日期:2019-10-30

作者简介:何玉芹(1976-),女,湖北当阳人,荆门市委党校科研处副教授,主要从事乡村振兴与乡村治理、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科技创新与产业竞争研究。

猜你喜欢
小农户现代农业
河北邯郸拥有现代农业园区167个
2020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公示公告
我省3园区入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
论中国小农户的前景与出路
乡村振兴:“小农户”要靠“大农合”
适合小农户的滴灌自动控制系统的推广应用
“小农户”与“大市场”
家庭农场和小农户生产效率的比较
拟入选“互联网+”现代农业百佳实践案例公示名单
青海省新增2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