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研究

2020-07-14 18:00王璐姚凤桐
安徽农业科学 2020年13期
关键词:文化振兴乡风文明乡村文化

王璐 姚凤桐

摘要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为例,从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强化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4个方面对乡村文化建设进行了阐述,以逐步提升乡村文明建设水平。

关键词 乡风文明;乡村文化;文化振兴

中图分类号 G12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20)13-0254-02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aking Hohhot, Inner Mongolia as an example,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ulture was expounded from four aspects: strengthening rural ideological and moral construction, strengthening rural spiritual civilization, promoting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enriching the spiritual and cultural life of farmers, thus gradually improving the level of rur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Key words Rural civilization;Rural culture;Cultural revitalization

乡村振兴是未来我国实施的重点战略之一,要实现乡村振兴,不仅要从产业方面着手,文化方面也很重要[1]。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只有文化得到发展,乡村振兴才能得到源源不断的动力。建设乡村文化,首先要从乡村的思想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出发,通过发展乡村的公共文化体系,来促进乡村乡风的改善,并且创造出民风淳朴、邻里和谐、诚实守信、互帮互助的文明乡村,进而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目标。而我国农村虽有深厚的文化,但农民对此关注很少,并且不同村落的文化差异也很大,这就使文化建设的任务更难推进[2]。要想农村实现发展,就必须让文化转换为人民的精神动力,因此,乡村文化建设迫在眉睫[3]。呼和浩特市一直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各项政策,在文化建设方面也在一直推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 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

1.1 弘扬24字核心价值观

在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中,深度领会党中央传达的精神,中央、省、市相关精神,开展学习交流,使广大党员干部在全面理解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以核心价值观为行动标准。为推进24字核心价值观进村,充分运用各种新闻媒体进行宣传,采取符合农村特点的方式方法和载体,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社会有着多样的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统领其他价值观的关键,它能够使社会沿着正确的轨迹发展,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需求以及发展方向,也决定了一个社会的整体价值,是人们长久以来吸取精华、摒弃糟粕的结果,对未来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而村民对此的了解不够,这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阻碍,因此,让所有公民都理解核心价值观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文化振兴的关键。

1.2 落实24字核心价值观

落实24字核心价值观,要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深度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所传达的一系列精神[4],在“四个全面”总布局的引领下,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入人心、走中国道路,实现心中的“中国梦”,引导人们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从小就要教授,并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到学校的课程中。在以德育为中心的教育中,以德育为基础,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方针中,且在不同类型的教育中都有所体现,并细化到教育的各方面、各环节中,从而使人人都以核心价值观为行动准则[5]。

1.3 发挥先进典型引领示范作用

发挥农村“最美人物”“周边好人”“勤劳脱贫好手”等标杆带头人物的引领示范作用为切入点,创新发展孝敬文化,广泛发起“好人”系列人选的评比表彰活动[6]。广泛开展“勤劳脱贫好干部”“勤劳脱贫好农户”系列评比活动。建立健全先进典型学习宣传长效机制,采取新闻媒体、网站、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及文艺作品、公益广告、故事汇、基层巡讲等形式,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营建人人都争相向先进典型人物学习的社会氛围。也可以开展文明课堂活动,邀请典型代表人物来为大家讲授正确的做法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从而使大家找到核心的方向进行学习,加快群众学习的速度。

2 强化农村精神文明创建

2.1 全面提升农民素质

深入实施乡村文明提升行动,重点抓好农民素質、人居环境、文明创建、移风易俗、文化惠民“五大工程”,不断提升呼和浩特市群众文明素质和文明程度。持续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对农民进行专业知识、法律常识、卫生健康等培训教育,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和精神文明素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积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着力补齐乡村振兴进程中的“精神短板”,进一步提升农民精神风貌[7]。加强农村诚信体系建设,激励农民群众广泛参与扶贫救灾、敬老救孤、恤病助残、清洁家园等志愿服务活动,有效增强农民素质提升工程的内生动力。加强基层干部对深化基层精神文明创建关键性的意识,以身作则,抓好乡村群众的素质教育。切实发挥好农村“两委”的带头作用,深入推进农村基层精神文明建设,打牢呼和浩特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思想基础。

2.2 倡导树立乡村文明新风

开展乡村风气建设,建立属于自己乡村的独特民风,同时重视家庭教育。开展道德讲堂、道德模范巡讲、好家风好家训巡讲、文艺下乡活动等,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根据乡村情况建立村规,村规要包括村中整体的规范以及村民个人的行动准则,以此来强化村民的自觉、约束村民的行动,同时也应该组建关于村民议事、道德评价等方面的机构,发挥机构作用,推动工作制度化,深入发起扫除旧风行动,倡树婚丧嫁娶新风,推行丧事一切从简,喜事一切从新,厚养薄葬,使文明风气根植在每个人的心中,人人都以行动准则为标准来发扬文明新风[8]。

2.3 广泛开展文明活动

强化道德教化,大力发起好家庭、好儿媳、好子女、好婆婆和最美乡村老师、大夫、村长、村民等评比赞誉活动,弘扬孝敬父母、尊老爱幼优良家风,促进邻里和谐、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积极上进、共同建设的中国特色家庭新风气。改变乡镇以往的不良风气。使人人都以道德模范为榜样,人人都争当道德典范,弘扬文明风气。加大文明村镇创建力度,到2022年,市县级以上文明村镇的占比达60%,使文化建设变成乡村建设的重中之重。

3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1 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践行“蒙古马精神”,将乌兰牧骑全心全意为农牧民服务的精神传承下去,将这种精神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促进文化艺术推陈出新,创造出更多符合中国特色、代代流传、永存于世的经典作品[9]。大力挖掘蒙元文化、黄河文化等传统文化,增强少数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的保障与弘扬,如一些地方戏剧,增强对呼和浩特市优秀传统文化遗留下来的经典的宣扬、保护、修缮,健全民族特色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扶持发展民风民俗和乡村记忆博物馆,推进有着历史文化底蕴的古镇、古村和有着特色民俗的村落的保护利用。抓好传统剪纸、布贴画、刻瓷、九转曲、口簧音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传承工作,建立健全非遗保护制度和传承人管理机制。同时可以利用旅游资源文化打造当地特色旅游业,因地制宜将旅游资源与文化资源相融合,既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使得当地的特色文化流传开来,提高了人们保护文化资源的意识。

3.2 传承发展红色革命文化

发掘革命文化源头,宣扬革命文化精神,传承革命文化基因,呼吁革命文化教育要求,引导广大党员干部重温光荣历史,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大力弘扬红色精神。促进遗留下来的红色革命文化经典的划定、保护工作,并建设用来保存红色革命文化的留存基地。加强红色文化的宣传教育,使广大人民将党史、国史深化于心[10]。开发乡村红色旅游资源,打造红色旅游线路,丰富红色旅游产品体系,并将红色旅游与当地特有的民风、民俗相结合,打造大青山抗日根据地、老牛坡红色教育旅游地。

3.3 加强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

创新民族文化,加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充分发挥民族文化的时代价值。加强全市文物安全和基础业务工作,做好重大节假日期间文物安全工作。为民族文化遗产建立互联网信息集中平台来管理这些文化遗产的信息,也就相当于为保护这些遗产增加了一道安全网,同时开放信息资源,加强广大人民对这些文化资源的了解。不断挖掘创新非遗、民俗等新品牌活动,建设非遗传承基地、特色村史馆,开展芍药文化展览日、爬山调擂台赛等活动,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同时宣传文化保护的重要性,让民众了解文化的丰富内涵与价值,加强民众对文化、文物的保护意识,使保护文化变成每一个公民的责任与义务。在了解文化的同时,也相当于传承文化的过程,也为文化进行新时代的创新准备了条件。

4 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4.1 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专业的基地并配备专业人员以及基础设施,使其标准化、规范化。加强地方级文化机构的管理,建立乡一级文化传播教育中心,使地方文化与市级文化相融合,从而提升服务总体水平。发挥文化带动农民脱贫作用,使各地区的贫困人员总体文化水平提高,服务体系也更加规范化。到2022年,建成全面覆盖城市及乡村、规划布局完善、层次合理、能为广大民众带来福利的文化服务体系[1]。建设完善全市66个乡镇文化站,面积不低于300 m2,设施建设、设备配置、人员配备、管理服务等方面达到相关标准要求。971个村建成全方面文化服务基地,设施设备更加完善,使基层文化中心遍布于各个乡村。在大的镇子以及人口基数大的农村建造一些娱乐场所,比如戏台子、电影院、公园等。要在971个村建造有关党建、科学、新闻等的文化活动室,并配套建设面积不低于400 m2群众文化活动广场。

4.2 增强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

立足满足广大农民对美好精神文明环境新期待,把“好不好”作为根本标准,增强文化产品供给,提供“偏好式”“订购式”服务,促进公共服务体系实现精准化[11]。举办乌兰牧骑方面的艺术表演活动,每年120余场次,将表演覆盖所有镇子、农村,使人人都了解乌兰牧骑。组织创作《大河春潮》《黑水泉豆腐》《暖心》《我们的老村长》《驻村书记》《青山风云》《青山儿女》等一批经典作品,让广大民众了解呼和浩特市是如何开展工作、勤劳脱贫、改革进步的。通过戏剧、电影、广播等产品宣扬各种主题的文化活动。吸引专业文化服務人员,组建专业工作团队,并进行相关技能训练,从而提高整体服务能力。

4.3 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呼和浩特各旗县区立足本地区特性,创建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民众文化娱乐活动。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俗节、地方节、观光节、采摘节等活动,举办秧歌、晋剧等形式多样的演出和展演,打造地区品牌。成立地方艺术团体、活动团体等,在中国特殊传统文化节日,通过文艺表演、展览、比赛等文化活动,激发群众热情,鼓励更多人为文化建设贡献力量。实施“月月送文艺演出下乡”活动,每年开展送文艺进乡村120场。充分发展乡村文化产业,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使文化存在于每家每户。

5 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20字方针中的重要方面,要改变乡村文化建设的现状,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各地都有不同的乡村文化,要在保留原始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加强乡村文化建设,遵循乡村文化独有的发展规律,使文化振兴与乡村振兴战略共同前进,让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助推力,同时也要加强宣传工作,让人们改变原有的意识,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历史文化资源,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血液中,要通过文化来促进乡村发展,让世界都知道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让中华民族的文化响彻世界。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N].人民日报,2018-09-27(001).

[2] 张才志.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乡村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研究[J].农业经济,2019(8):42-44.

[3] 彭建国.乡村振兴应重视乡村文化建设[N].运城日报,2019-08-14(007).

[4] 王杨.国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研究[D].南京:南京工业大学,2017.

[5] 夏锋.人的文化存在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6] 韩志丹.“双百”人物中少数民族英模的榜样教育价值研究[D].银川:北方民族大学,2017.

[7]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三农”工作[J].吉林农业,2017(24):1-2.

[8] 杨恩和.以务实举措推进农村移风易俗[J].社会主义论坛,2018(8):48-49.

[9] 刘成.开创新时代乌兰牧骑事业发展新局面[J].实践(思想理论版),2018(11):22-23.

[10] 丘小维.新时期大学生党史、国史教育的理论依据分析和路径探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4(4):114-121,142.

[11] 郭海美.新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初探[J].大众文艺(理论),2009(11):213.

猜你喜欢
文化振兴乡风文明乡村文化
弘扬德孝文化 助推文化振兴
浅谈如何加强乡村文化振兴
乡风文明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研究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加快乡风文明建设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