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延奎
[摘 要] 对不同类型的森林实施科学的抚育间伐,能优化林分树种结构与林木密度,缩短森林培育周期,并提升其生态效益。目前,我国在森林抚育间伐相关理论研究、应用技术推广及人才培育等方面投入不足,森林抚育间伐措施及成效评价相关技术标准不够健全,导致林业技术人员难以把握不同类型抚育间伐技术的适用条件、林分划分及林木分级标准。本文基于对森林抚育间伐技术要点的阐释,分析当前森林抚育间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 森林抚育间伐;目的;森林培育
[中图分类号] S7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13-72-2
森林培育对现代林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依据生态学、植物学等科学理论,合理运用相关技术进行天然林及次生林抚育和保护,实施人工造林,既能有计划地进行树种培育、向市场供应木材和苗木,又能维持不同类型森林生态系统平衡,使其发挥水土保持、维护物种多样性及优化生态环境等作用。而抚育间伐技术及相关理论的应用是培育森林、促进林业发展、维护生态环境的关键。
1 抚育间伐的目的及应用
1.1 抚育间伐的目的
在林木自然生长过程中,会因个体抗病害能力、养分供应及光照条件的差异而出现病死枝干、长势不良的苗木,并且同类树种的长势会呈现参差不齐现象。抚育间伐的目的在于掌控林木总体生长趋势,适时除去病弱、枯死及影响培育对象生长的苗木或枝条,将林木密度、树种结构控制在理想范围,保证有益于目标树种生长,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平衡,既保障森林培育的经济效益,又能发挥优化自然环境和维护物种多样性的作用。
1.2 抚育间伐技术的应用
针对不同类型人工林或天然林实施抚育间伐时,必须基于生态学、植物学等学科知识,准确判断林木树种结构是否合理、预测其长势以及制订具体的间伐计划和抚育措施。一方面,实施抚育间伐时需要根据林分长势及自然灾害发生、发展状况准确把握时机,依据林分龄期、郁闭度及树种结构确定是否需要采取抚育间伐,有目标地砍伐部分林木、修剪枝条或清除枯死林木、枝干;另一方面,针对因自然灾害影响而生长不良的林分,需要酌情采取补植或封山育林措施。
2 森林抚育间伐技术要点
2.1 选择间伐对象
基于科学的林分划分与林地经营目标合理选择间伐对象,才能达到促进林木快速生长并创造良好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目标。针对母树林、商品林及防护林等不同林分,应采用不同的抚育间伐策略,以保障培育对象健康、快速生长,维护生态系统稳定,全面监测、科学评价林分树种结构、密度的合理性,并确定间伐对象,实施疏伐、卫生伐或除伐等措施,达到调整林分密度、优化养分和光照分配及提高林木生长量的目的[1]。原则上需除去病弱个体和枝干,砍伐部分对培育对象生长不利或密度过大的树种,保留长势良好的培育对象及对土壤、森林生态系统有益的林木。
2.2 确定间伐时间与间伐强度
确定合理的间伐时间和间伐强度能获得森林抚育间伐最佳成效,促使林木良好生长,达到提高森林培育效益的目的。首先,需要考察分析不同林分的立地条件及树种构成,根据培育目标树种树冠、胸径等指标变化判断其长势,分析林分生长分化程度,结合有无发生病害及自然灾害确定不同林分的间伐时间和间伐强度。此外,制订抚育间伐技术方案时,需要综合考虑周边交通运输条件及间伐对象的经济价值。
2.3 合理选择抚育间伐方法
在森林培育过程中实施抚育间伐,目的在于优化林木生长环境、缩短培育周期,在不破坏森林生态系统平衡的前提下满足木材市场与林业经济发展需求。抚育间伐方法的选择应遵循保优除劣的原则,针对次生林或天然林树种构成不均衡或不合理的情况,应实施除伐、透光伐,优化林分组成,为培育对象創造良好的生长条件[2]。对处于幼、中龄期的商品林,为了达到提升资源环境效益、缩短林木成熟期的目的,需要适时完成疏伐与生长伐,及时调整林分密度,优化目标林木的养分供应。
3 森林抚育间伐存在的问题
3.1 科研与人才培育投入不足
森林抚育间伐专业性较强,需要基于相关理论制订科学的技术方案、确定间伐对象、把握好相关技术标准,才能获得理想的经济与生态效益。目前,缺乏对科研和专业技术人才培育的投入,从事森林抚育间伐的林地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理论与技术支持,具体表现为技术性岗位人员配备不足,在实施林分生长状况监测、分析及执行抚育间伐技术方案的过程中,难以得到专业技术支持,导致间伐措施不合理、抚育成效不佳。
3.2 对抚育间伐目的存在认知误区
受传统林业经济发展理念的影响,大部分林地经营管理人员沿袭了以兑现经济利益为目标的采伐模式,或在制订抚育间伐规划的过程中无法均衡生态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导致相关技术措施缺乏科学性[3]。其表现为间伐目标不够明确或没有前瞻性,既无法有效保护森林生态环境、优化林分树种结构,也不利于林业长期发展,甚至会给森林生态系统带来危害。
3.3 林分划分与间伐强度不合理
实施抚育间伐旨在有效保护森林资源,满足林业经济发展需求,合理划分林分类型是保障林地经营效益的基础。目前,受运营理念制约,林业技术人员忽视了生态效益,导致部分地区存在林分划分与间伐强度不合理现象,使需要得到保护的林木被错误归类到商品林范畴,或将可以优化利用的林地划分为禁伐林,阻碍了林地资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间伐强度的把握受片面追求林地经营经济效益的影响,将间伐等同于兑现林木经济价值,过度采伐市场价值高的树种导致林分组成失衡,严重影响森林培育中远期经济、生态效益。
3.4 抚育间伐成效监测方法和评价标准不成熟
要想确保抚育间伐措施的合理性并取得理想的森林培育成效,必须实时掌握林木生长与分化态势,了解林分组成与树种比例。因此,林业部门需要制定有效的监测方法和评价标准体系,采集不同立地条件与林分组成的森林信息,评估是否需要采取间伐措施,并制订科学的抚育间伐计划。目前,抚育间伐监测方法和相关技术规范不够细化,间伐对象的选择及林木生长状况的评价标准比较笼统,没有量化的指标作为评判依据。
4 提升森林抚育间伐水平的措施
4.1 强化抚育间伐技术的推广与基础理论研究
为了提升森林抚育间伐技术水平与林地经营的综合效益,应增加科研、教育资源的投入,强化相关基础理论的研究并探索技术创新,培育更多专业技术人才促进技术推广。地方政府应优化生态保护及林业经济管理等领域的资金配置,加大在森林抚育间伐技术研究、推广及人才招募和培育方面的投入,改变目前专业技术人才缺失及森林培育理念落后的状况[4]。
4.2 基于科学的林分划分明确经营目标
针对当前部分林地经营单位对森林培育理念理解存在偏差的现象,应纠正其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及森林资源保护措施不合理问题,由相关部门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对林地资源进行重新调查和评估,确保林分划分的科学性,为制订、实施森林抚育间伐措施奠定基础[5]。
4.3 针对林分类型与树种构成优化抚育间伐方案
为达到最佳森林抚育间伐成效,必须正确认知林分分类、树种结构及林地经营管理目标,依据相关理论与技术标准,合理设计间伐抚育技术方案。一方面,应对目标林地树种构成、不同品种林木生长状况及环境条件进行深入调查,获取信息并进行科学分析,以此作为制订和实施抚育间伐措施的依据[6];另一方面,应定期监测和采集培育对象的相关信息,综合评定其生长量、密度及伴生树种的分布情况,以便优化抚育间伐措施,保持林木良好的生长态势。
4.4 完善森林培育成效的监测与评价标准体系
运用量化的指标评判森林培育成效,可为制订和执行抚育间伐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一方面,要在现有技术标准的基础上,细化树种结构、林木生长状态相关各项指标,使一线技术人员在分析林分生长状态、制订抚育间伐计划时,可以准确把握间伐强度和时机,达到优化林分树种结构、保持合理密度、缩短森林培育周期的目标;另一方面,应基于信息技术的运用建立森林培育成效监测与评价体系,构建各类林分的监测数据库为抚育间伐提供信息資源,推进相关技术标准的完善与细化,整体提升营林管理水平。
5 结语
森林抚育间伐是优化林地资源利用、提高生态效益及促进林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针对当前领域存在的问题,应在相关技术理论的研究、推广方面投入更多资源,强化人才培育、完善相关技术标准体系,保障抚育间伐措施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曾盛强.森林抚育间伐措施分析[J].乡村科技,2016(14):66-67.
[2]李亚辉.森林抚育间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乡村科技,2016(24):56-57.
[3]许正玲.森林培育过程中森林抚育间伐措施[J].吉林农业,2016(2):115.
[4]陈先旭,文全生.森林培育过程中森林抚育间伐措施探析[J].现代园艺,2017(20):228-229.
[5]王秀花,吴小林,张丽珍,等.森林培育过程中森林抚育间伐策略[J].中国林业经济,2016(5):65-66.
[6]赖桂香,曾丹凤,潘有斌.森林培育过程中的森林抚育间伐措施[J].乡村科技,2019(21):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