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琛 沈子琦
[摘 要]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而建设新时代下的美丽乡村,是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应有之义。本文从实践角度,探讨切实可行的美丽乡村建设策略,以期对建设全面小康下的美丽乡村贡献可行之法。
[关键词] 全面小康;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13-48-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国内研究现状
2013年,“美丽乡村”的学术性发展概念被第一次提及,这在创新农村新环境的研究中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当前,有关美丽乡村研究的书籍与文献越来越多,学者从不同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
中国乡村治理研究小组在《美丽乡村:意义、内涵与实践》中强调:“随着中国经济方面的发展速度进入新时期,所有地区都必须支持发展绿色经济的构想。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1]只有抓住农村建设中的生态建设,才能真正认识到农村的内涵。崔理想指出生活之美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是产生美丽与生态美的最终目标。生产之美才能把实现生活与生态之美高效结合起来。实现生活与生产之美后,生态美才能实现[2]”。
1.2 国外研究现状
目前,只有中国提出了建设“美丽乡村”这一明确的概念,所以目前中国在这方面的探索具有示范性。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可否认的是,国外学者对农村建设方面的研究也颇有建树。各个国家能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制定相关的发展策略,尽管发展各有差异,但是其宗旨都是为了振兴农村,推动农村发展。例如,北美、西欧、日韩等国的经验值得我国深入研究和借鉴,可以为我国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新思路。
其中,日本的“一村一品”运动的影响最为深远、传播最为广泛,经常被其他国家及地区模仿借鉴。“一村一品”是在政府指导下,充分挖掘地方特色,开发特色产品,振兴1.5次产业的(农产品加工业)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特色产品不仅包含特色农产品,还有特色旅游、文化资产等。经过20多年的造村运动,日本基本消灭了城乡差距,增加了农民收入,刺激了农村消费的多元化。进入21世纪后,英国加强对土地、水、空气等的管理,加大涉农资金投入。英国帮扶农业和农村的政策重点从重视粮食供给问题转移到生态保护,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保护了农村原有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推动了乡村良好发展。
综合国内外研究人员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可以得出,国内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含义、遇到的困境及未来的解决方法上。国外农村建设途径各有特点,而且许多困境得到了缓解。简而言之,国内外关于农村建设的探讨理论值得我们进行进一步深入挖掘。
2 相关概念
2.1 美丽乡村的含义
党的十八大和党的十九大将农村建设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不同时期的农村建设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针对整个国家发展状况,结合农村发展水平,做出的正确决策。
建造美丽乡村主要有3个方向。首先,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建设氛围。换句话说,农村的基础设施如农村厕所、集体活动场所、文化广场、村民活动中心等必须配备齐全。其次,农民的生活水平必须基本符合福利社會的水平。最后,农村产业必须要有光明的发展前景。“十里不同俗”,每一个村庄具有自己所在地域的特色,使农民幸福感更强,那么生态之美、生活之美和生产之美三者必须进行一体化建设,以加快美丽乡村的建设进度。
2.2 美丽乡村的主要特质
美丽乡村建设是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美丽乡村建设涉及范围较大,不管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民生等都必须考虑在内。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建设美丽乡村的基本保证是要有党的正确领导,有了党的领导才能确保方向正确。党制定的相关指导政策法规,是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因此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还应建立和完善地方农村的相关法律,增强农民的主导地位,从农村居民的权益出发,使农民的权益得到保障。
其次,可长期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产业是建设美丽乡村的保障。农村社会的发展必须要贯彻绿色环保的全新观念,要转变现有的高能耗发展模式,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近年来,随着建设浪潮的推动,经济飞速发展,导致环境和资源被破坏。为了高效利用农村的资源,必须把乡村的资源与要素结合起来,推动农村经济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
最后,重视文化发展是建设美丽农村的重要力量和源泉。建设美丽乡村,不仅着眼于当地文化价值的发现、创新和发展,而且要积极引导当地农民树立社会责任感,要正确引导农民认识经济发展和社会效益的关系,这对于提高发展质量、发展农村文化旅游业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3 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乡村环境污染严重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并提出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提高了农村劳动生产率,我国的粮食增产效果较为明显,农村劳动力得到了极大解放。而当时由于基础交通设施较为落后,导致城乡出现一定的隔离,使得农村劳动力无法高效率地进城务工。众多农民工只能结合乡村原有的工业企业,依赖外来技术的输入,大力发展如煤矿、砖厂、石料厂等污染风险较高的乡镇企业。
许多农村企业发展迅猛,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同时大大提高了农村人均收入。但是,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发展是不可持续的。一方面,乡镇企业正试图通过低成本的工业化发展来解决农村发展问题,但是与城市的现代化工业技术相竞争时,农村企业则败下阵来;另一方面,乡村企业大多科技水平不高,对环境的破坏程度较大,导致乡村特色逐步丧失,环境污染严重。
3.2 乡村基建较为落后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基础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与城市相比,农村基建仍然比较落后,基础设施还比较匮乏,导致美丽乡村建设较为滞后。具体来看,一方面,因为农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农作物生产,因此有必要推动农业生产工具的革新。但是,相较于发达国家的机械化大工业生产方式,我国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仍然比较落后,主要原因是我国的农业生产工具较为落后。另一方面,农村发展与教育、医疗和娱乐设施的建设密不可分。但是,因为农村经济发展较为滞后,缺乏经济发展活力,导致其教育、医疗和娱乐设施缺乏资金、人才与技术支撑,与城市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3.3 农村产业发展缺乏合理性
在当前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产业发展缺乏合理性的问题常常被忽略,导致美丽乡村建设被延阻,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得不到提高。结合政府的指导方针和农村产业发展战略,合理规划和发展农村产业,才能使美丽乡村的发展具有长期可持续性。
4 全面小康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可行性策略
4.1 使绿色环保理念深入农民心中
要想实现乡村振兴,要使农民树立绿色环保理念。地方政府可以使用自媒体平台工具,如微信公众号、抖音、微博、快手等农村居民接触较多的媒体,宣传乡村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3]。农民应自觉学习相关的环保知识,严守相关的法律法规,避免出现对绿色发展环境、对美丽乡村建设有害的行为。
4.2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以农民为主体,建立农民自主检查组织,以有效规避一批污染治理技术落后的企业对当地环境造成破坏。与此同时,要制订相关计划,果断地拆除破坏村庄整体风貌的违法建筑,及时维修或拆除破旧的空房子并处理废物和碎屑,从而保证农村生态环境良好发展。
4.3 调动农民保护环境的积极性
我们需要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理解政府的指导和宣传政策,农民需要知道美丽农村的利益获得者是他们自身及其后代,将他们融入建设氛围,将农业生产的劲头转化为建设美丽乡村的动力,激发农民的参与积极性。
从农民的角度出发,一切美丽乡村建设都要符合农民的利益,要从农民的角度思考问题,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为农民的长期发展利益而奋斗,全身心为农民服务。所有的建设活动都要以农民为主体,积极动员农民,发挥群众的力量,确保政策的长期可实行性。
无论我们做什么,都很难独自取得成功。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只有我们争取到每一个有建设、有想法、有能力的人的支持,美丽乡村建设才会出成绩。要建设一个美丽的村庄,必须要有党组织的政策领导和资源支持,汇集政府的所有帮助;团结所有社会组织,汇集力量,扩展美丽乡村发展方式,为美丽乡村建设共同努力。
4.4 推进农村产业多样性发展
建设美丽乡村的最终目的,是改善農民的生活,而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在于拓宽农村产业发展途径,使农村产业系统化、科学化发展成为现实。
有机绿色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要坚持绿色农业发展方式。要让乡村动起来,首先应顺应规律选择特色产业,让各地的生态系统形成提供特色产品和服务的潜在比较优势。
另外,随着整个世界一二三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单独以农业种植为主的发展模式已不符合当下的发展潮流,必须变革传统的发展模式,发展如农家乐、乡村旅游等现代化绿色第三产业,既可推动经济发展,带动当地村民就业,又对环境友好,可谓是一举两得。
4.5 加强地域特色文化建设,引进专业人才
地域特色文化建设,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地域特色文化是当地村民长期以来同自然互动形成的独特文化现象,“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就是典型的地域文化表现。地域文化可以团结地域农民的力量,更好地凝聚人心。
任何创新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同样如此。专业的推广人才、策划人才是美丽乡村建设所需要的,专业人才能运用高明的营销手段,将“美丽乡村”的发展成果展现在更多人的面前,吸引更多人的注意,提升美丽乡村的知名度,从而促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建设,进而符合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4.6 结合互联网,销售农村绿色生态产品
可以通过淘宝的“百亿助农”、拼多多的“百亿补贴”等农产品项目,销售乡村特色产品,以此来增加农民的收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此举可谓“一举两得”,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又使农民的绿色环保理念在生产绿色产品的过程中得到了提升,是“既富口袋,又富脑袋”。
参考文献
[1]中国乡村治理研究课题组.美丽乡村:意义、内涵与实践[J].国家治理,2015(41):2-4.
[2]崔理想.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问题及对策研究[J].黄河科技大学选报,2016(3):60-64.
[3]仇保兴.深刻认识传统村落的功能[N].人民日报,2012-11-2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