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艳萍
摘 要:随着智慧城市理念的提出、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智慧图书馆应时而生。本文拟从图书馆的交流功能出发,探讨智慧图书馆的内涵及可能性。图书馆的交流功能作为基本功能之一,从传统图书馆时代人与知识单一交流形式发展为智慧图书馆时代人与知识、人与人、人与空间的多维度交流形式。体现出服务人性化、交流介质多样化、参与互动性增强的特点。智慧图书馆交流功能的需求与实现,体现了人的回归,图书馆初始精神的回归。
关键词:交流功能;智慧图书馆;人的回归
图书馆作为储存人类精神文明成果的重要场所,一直以来处于社会发展变革的前沿。在印刷术时代,纸本图书是最重要的知识与文化载体,图书馆的建设也围绕“书”而开展,形成了以“书”为中心的传统图书馆时代。随着知识的数字化,网络的普及与高度运用,书不再是传播知识的唯一途径,它的主体地位正被电子资源和数据库等一步一步的取代。在未来,纸质资源不会消失,但电子资源必将成为新时代图书馆的主要资源介质。获取知识途径多元化,人们不像以前那样必须通过书本来获取知识,获取信息,书不再成为必需。纸电资源比例的变化,直接对图书馆的空间设置、服务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图书馆不再单纯的作为藏书中心,图书馆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空间,作为一个平台,作为一个交流场所而存在。
一、图书馆“交流说”起源
图书馆学成为一门学科,许多图书馆学家对于图书馆学的研究内容做过探讨。认为它是一门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性很强的学科。其中,美国图书馆学家谢拉是图书馆交流说的集大成者,他主张“社会知识论”,前苏联图书馆学家丘巴粱,我国北京大学周文骏教授等也倾向于此种说法。周文骏教授认为,(文献)首先是一种情报交流的工具。图书馆利用文献进行工作,所以说图书馆工作发展的历史,基本上是利用文献这个情报交流工具进行情报交流工作的经验的结晶。
不难看出,传统图书馆时代的图书馆“交流说”,重在知识、信息的获取,人与知识的交流,而图书馆作为中介,人与已有的知识(主要为纸质资源)进行交流,这种交流比较单一,一般情况下为一种静态的一个人对一馆一类知识(信息)的交流。
二、交流功能的扩展
1.人与知识的交流
在智慧图书馆时代,也就是新图书馆的时代,资源的数字化、网络互联,知识打破了传统的静止状态,通过网络,通过新的科学技术,图书馆成为了知识与信息的集散地。人与知识的交流在空间、时间、馆藏三分方面均得到了延伸与扩展。在空间上,你可以在家里利用图书馆资源,在图书馆的任何一个角落,在任何一个你的置身之所,查找使用图书馆的资源。图书馆的资源正逐渐突破地点的限制;时间上也是如此,智慧图书馆会给读者带来网络空间在时间上的更多自由与选择, 使原本以图书馆开放时间为逻辑点的服务模式发生变革, 让读者感到圖书馆随时存在和可即时利用。无论白天还是夜晚,许多的图书馆的正通过网络的形式实现资源24小时开通可用;在利用馆藏方面,通过馆际互借,文献传递,共享数据库,与出版商、数据商合作等形式,一家之馆藏资源可以为十家百家甚至更多家的读者服务,图书馆也将不囿于一校一馆,它连接社会也连接现实的生活,知识成为流动可生长的知识流。
读者在便捷的获取所要知识的同时,图书馆也提供了知识生成与创新的空间。这些新鲜出炉的知识与信息又成为下一位读者知识的一个获取点,如此往复,知识点连接成知识链条,每个交流者是它上面的一个点。图书馆宛若一个巨型的知识加工厂,从生产到完成,每一道程序都历历可见。
2.人与人的交流
图书馆信息的泛在化,方便快捷地为读者提供智慧服务的同时,也为图书馆节省出巨大的空间,这些空间的改造利用为图书馆的更多交流形式提供了实现的物理基础与可能。图书馆不再是静态的单一而封闭的人与纸质资源的交流,任何人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对于资源的自由选择度越来越大,图书馆作为一个交流平台,在交流知识的同时也创造着知识。图书馆创客空间、研讨室、会议室、休闲咖啡吧等的设置,及时的满足了读者研讨、聚会、休闲的需求,这种需求不再单一的是对于固有知识信息的获取,它更多的是一种动态的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最日常最原始,效率最高的交流方式。在交流的身份上打破了读者与馆员单一交流的传统,建立起新的读者与馆员、馆员与馆员、读者与读者多方面立体的交流形态。这种多方位人与人的交流模式的建立,也正改变着人们对于图书馆最初的印象。图书馆里可以说话,可以讨论,可以窃窃私语也可以高谈阔论。总而言之,图书馆里有了人与人交流的声音。
要重新认识大学图书馆,随着新技术新载体不断更新,用户行为、用户的信息需求呈现多元化,学习模式正在被改变,在这种环境下,人们需要重新认识大学图书馆,来图书馆获取知识已经不是关键,互动、思辨、激活才是关键,图书馆更像是一个学习社区、社交社区。人与人的交流方式从通过知识、网络等媒介,转移到借由图书馆这个共同空间回到人与人面对面交流谈论的方式。
3.人与空间的交流
美国社会学家(Ray Oldenburg)提出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的概念,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本质上就是图书馆要从“书”的空间转变为“人”的空间。
新开放的芬兰赫尔辛基图书馆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示范,这座图书馆从筹建之初就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而这座举世举目的文化建筑也没有辜负众人的期盼。这座三层建筑让我们感受到了新时代智慧图书馆的模样:聚会、阅读和多样化城市体验的场所,为读者提供知识、新技能和故事,是一个获取知识、体验故事和工作及休闲的惬意空间,一个向所有的人敞开大门的灵动而功能常新的新时代图书馆。它成功的扮演了城市第三空间的角色,为所有人提供了一个舒适友好、开放包容、充满尊重的空间。图书馆预计每日接待1万名访客,年访问量将达到250万人次。开馆三个月以来,Oodi受到芬兰赫尔辛基市民的热爱,日访人数达到90万人。而传统的阅览区设置在第三层,图书馆仅10万余册,实现了图书馆的主角从“书”到“人”的跨越。
知识资源和空间资源是图书馆的两项根本性资源,决定着图书馆的命运。公共图书馆空间资源的拓展和空间功能的多样化必将成为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并将重新塑造公共图书馆的未来……空间资源的发展亦将启动图书馆的一场新的革命性变化。图书馆交流功能的变化使得图书馆建筑的空间布局显得至关重要,各大学图书馆的改建、扩建、重建无不围绕其新功能而进行。到图书馆看书、借书早已不是图书馆的全部,它正成为一个集学习、交流、休闲体验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空间互动平台。借用新闻报道中关于赫尔辛基中央图书馆的一句话——让人们可以在同一建筑中共度美好时光,或许可以成为图书馆空间资源利用的最好总结。
三、新的交流功能在智慧图书馆中的体现
1.服务更加人性化
图书馆交流功能的扩展,最直接的动因来自读者的需求的变化,观察这背后的变化,我们看到的是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科技,还有人的解放与回归。
首先是读者作为独特的个人的出现。图书馆的服务秉承着以读者为中心的理念,然而在图书馆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看到图书馆的“读者”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始终以一种群体的身份出现,“读者”是一个集体,是1、2、3、4、5、6……这样笼统而概念化的数字。智慧图书馆时代的到来,交流功能的精准度将不断的提高,“人”在图书馆的服务中地位更加的突显。最重大的变化是原来的群体性的读者,将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具体化,图书馆的服务中,我们将逐渐的意识到我们服务的对象是一个个具体的人,他们走进同一个书库或者进入同一间研习室,哪怕翻看同一本书,获取同一条信息,参与同一项体验活动,却有着各自不尽相同的感受和结果。对于读者的独特性了解的越多,我们提供的服务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将越精准,越符合读者的期待。在空间设计上,图书馆也更注重个人的体验,建筑设计理念的更新,实质是科学化与人性化。
其次是读者的多方面的需求得到顾及。进入图书馆学习的同时,读者的饮食、休息、娱乐、社交等其他方面的做为自然人的基本需求依然存在,传统纸质图书馆时代,图书馆的交流限于知识的获取,目的明确,方式单一,并不提供其他的服务,甚至禁止。智慧图书馆所提倡的服务智慧化,其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服务读者,为读者提供便利,更好的为读者服务。当我们全方位考虑读者各方面的需求时,图书馆服务的人性化色彩便自然彰显。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就在开放的学习共享空间周边配有休闲沙发和休闲餐饮区,学生可以在学习之余,到这里放松调节。为了空间的充分利用,自习座位实行了预约管理方式。湖南理工学院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在图书馆的大厅提供免费借还雨伞,为那些出门未带伞的同学应对了那些突如其来的大雨。将技术的物质力量和人性化的精神加以良好的平衡,图书馆有了温度,图书馆里的交流有了情感。很多的图书馆都无论是高校图书馆还是公共图书馆都已出现爱心雨伞、咖啡吧、休息沙发、欣赏室、体验空间等图书馆的附加服务项目,诸如此类的非传统意义上的知识服务,在未来图书馆的交流功能不断扩展延伸的趋势下分量将会显著的提升,其内容也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而不断地更新。
2.交流介质多样化
以获取知识进入图书馆的读者比例将随着智慧图书馆时代的到来在一段时间内缩减。图书、电子资源将从唯一交流介质退位至交流介质中重要的一种,音乐欣赏、美术展览、观看影片、主题性的文化节目、体验性的文化空间……从知识存储到文化平台,承载文化的任何的一种载体,表现文化的任何一种形式,都可能成为读者进入图书馆后,新的交流媒介点。
除了可视的介质外,图书馆建筑本身的空间布局也是一种隐形的特殊的介质,它可以营造出一种交流的环境与氛围,为用户的交流提供可能。图书馆给予用户归属感和拥有者的感受;是让人们能够自然放松并直观感受的场所;是人们观察世界并且各抒己见的地方, 因此需要建筑本身具有足够的热情与包容度, 并且具有影响力, 為不断革新、共享和令人惊叹的文化体验提供舞台。
3.注重参与互动性
用户的参与可以说是智慧图书馆到来的一个预兆。用户参与图书馆的建设,在资源建设中,读者通过读者导购的渠道参与馆藏文献资源建设,补充了馆藏,也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馆藏的合理性。用户参与图书馆修建与空间改造,刚落成的赫尔辛基中央图书馆就是市民全程参与的一个包容性建筑,IFLA图书馆建筑和设备委员会秘书长科恩·戴安娜莱斯内斯基·特拉奇对这种市民全程参与的包容性过程给予了高度评价,她认为包容性过程能够增加社区意识,有助于人们对本来就属于公众的建筑物产生拥有者的自豪感。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图书馆以举办涂鸦之夜活动的形式,邀请读者夜间来馆在空白墙壁上随性进行艺术创作,完成图书馆馆内空间的装潢与设计,用户驱动与读者协助设计已成为未来图书馆馆舍设计的主要模式。
使用图书馆过程中,用户的参与性互动度越来越显著。就学习空间而言,现阶段兴起的学习共享空间,相比于传统的图书馆空间,它更加强调对协同学习的全面支持,强调学习者间的交流、协作和互动,聚焦于学习、协同、共享、创新。参与程度的提高、互动性的增强,使学习研讨形成了一种交流、激发、创造的循环,知识的使用与创造在同一空间完成。
四、结语
交流作为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作为图书馆的基本功能之一,其内容和服务形式都在随着时代,随着图书馆的发展而发展。智慧图书馆依靠人工智能、互联网、智慧化的服务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流动常新、开放包容、同创共享的人与知识、人与空间、人与人的动态交流模式。图书馆贮藏人类文明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创造出人类的文明,每位用户都成为创造者。
这种通过图书馆提供的空间,建立起的人与知识、人与空间、人与人互动的交流模式,正是对于人的回归,在舒适友好的环境下,人的交流需求得到了更大程度上的满足,同时也让图书馆的服务与交流模式回到图书馆的初衷——平等、开放、包容、共享。
参考文献:
[1]吴慰慈,董 炎.图书馆馆学概论[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2
[2]王世伟.未来图书馆的新模式——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建设,2011
[3]文澜新闻网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副馆长解读图书馆资源建设[EB/OL].[2018-05-29].http://wellan.zuel.edu.cn/2018/0529/c1664a192873/page.htm.
[4]马 崴.数字化时代图书馆建筑与内部空间布局设计及应用[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8
[5]吴建中,程焕文,科恩·戴安娜,莱斯内斯基·特拉奇,唐玉恩,特纳兹泰培·艾利弗,哈迪·克里斯.开放 包容 共享:新时代图书馆空间再造的榜样——芬兰赫尔辛基中央图书馆开馆专家访谈[J].图书馆杂志,2019
[6]中国幕墙网“来自未来”的建筑,赫尔辛基中央图书馆终于开馆了[EB/OL].[2018-01-25].http://www.alwindoor.com/info/2019-1-25/45594-1.htm
[7]全球最颠覆的图书馆诞生了[EB/OL].[2019-03-18].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8330091281028199&wfr=spider&for=pc
[8]李明华.大学图书馆建筑的六十年变迁[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
[9]王卫红,王 方.数字化时代的高校图书馆建筑[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
[10]苏文成,卢章平.美国图书馆建筑空间设计与功能性实证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8
[11]赵晓芳.智慧图书馆的服务途径实现与构建[J].图书与情报. 2012
[12]王世伟.论智慧图书馆的三大特点[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2
[13]钱理峰.智慧图书馆嵌入式RFID中间件的研究与开发[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2
[14]严 栋.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学刊,2010
(作者单位:中共怀化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