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苏约古
摘 要:源于问题所引发的意识和思维能够较大程度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对于优化其认知结构和学习方式有明显作用。本文基于新课改教学理念,对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作简要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推动着个体的思维不断向更高级和更深层次发展,对于正在打基础阶段的学生来说,如果具备了良好的主动质疑和思考能力,无疑对促进其良好学习习惯和创造思维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
一、多元教学情境的创设
(一)游戏
游戏化的情境比较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征,对于促进其吸收和消化数学知识有着一定的意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简单却富有趣味性的小游戏来让学生获得初体验,并在游戏末尾处设置一定的悬念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过渡到教学主题当中来,在解决游戏最后留下问题的同时也能够获得相应的知识。例如,“因数与倍数”的相关教学就可以设计一个“找数字”的小游戏,要求是说一说能被3整除的数都有哪些,按照座位顺序来让每一个学生说出一个数看看能否被3整除,游戏结束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一下刚才大家所说的这些能被3整除的数都具有怎样的共同特征。由此引发学生的思考,带着疑问进入到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当中。
(二)故事
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特点,虽然在小学阶段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手段来化解这一不利因素,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接触到的知识也会越来越不易吸收和消化。对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创设矛盾情境,来引发学生原本认知经验与新知识内容之间的冲突,从而实现建构。例如,在“年、月、日”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将一个小故事:某一天是小明的12岁生日,但他从出生到现在一共只过了3次生日,小明妈妈却解释这是因为小明并不是年年都有自己的生日。通过一个小故事来留下疑问,让学生带着迷惑去了解“平年与闰年”的相关知识。
(三)动手实践
根据数学知识来创设相关的实践操作情境,同样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到实践过程当中获得知识、方法与感悟。例如,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相关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组成一个三角形需要用几根小棒,有的学生不假思索即会回答出3根。接着,教师即可让学生从工具袋中拿出长度分别为3、4、5厘米的三根小棒来进行拼接,再拿出2、3、5厘米与3、4、8厘米的小棒进行拼接,学生会发现第二次和第三次无论怎么拼都拼不成一个完整的三角形,由此来引发学生的思考,认识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三边关系。
二、对话交流,生成问题
(一)自主学习与成果共享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需要根据实际学情来为学生制定相应的导学案,帮助其有效地完成预习任务,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将自己在预习环节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记录,留作课堂之上进行重点讲解。而教师在批改学生的预习作业时也可以和学生进行实时交流,从而便于学生发现和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例如,在“方程的意义”相关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对预留作业的完成情况来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比如,针对“方程的特征”“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以及“方程的应用”等方面来展开设计,从而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关注度也会得到更大的提高。
(二)自主探究与问题解决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使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活跃,并在不断的深入思考和合作探究过程中实现对知识与方法的自主建构,该环节的良性发展仍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预习作业中留下的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例如,在“长方形与正方形”相关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想方设法来证明长方形上下边、左右边,以及四个角相等。可以借助工具和其他实践操作方式来进行探究,也可以与其他同学交换意见,看看最终得出的哪一个思路和方法最合理、最有效。
(三)回顾反思,生成新问题
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回顾反思,该环节同样可以渗透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比如通过对话交流的形式来让学生思考和总结一下本课的主要学习内容,在此基础上对一些不太明白的地方进行整理,或是将一些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新看法也与他人进行交流。类似这样的反思回顾过程可以说是对学生主体性的激发,同时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问题意识应当是任何学习过程当中必备的一项思维能力,其应该体现在对任何目标都抱着判断和解读性的思维意识,进而获得自主找寻相关有效解决方案的能力。问题意识的培养与渗透,其实更多是为了数学课堂中探究式教学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拴锁.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甘肃教育,2016(13):104.
[2]黄淑云.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思考与实践[J].成才之路,2016(10):49.
[3]錢晓建.浅谈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思考[J].数学教学通讯,2016(04):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