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坊的堂屋很大,正中的大石磨最显眼。像在说:磨豆腐,磨是关键。
石清香推磨的脚步一前一后,有力的腰支撑着身体,手中的磨杆推出去一圈又一圈,划出优美的弧线。滚动的磨“吱吱嘎嘎”,张嘴边吃边吐,粗的进细的出、水豆儿进“奶酪儿”出。周边,摇晃滤架、灶台煮浆和一字排开的豆腐箱旁,员工在转悠着。滤帕、桶盆在各自的位置上候着。这阵势又在说:磨豆腐,是件太繁琐的事。
推磨的背影转身,石清香看见了我们,一身苗家服饰,快步迎过来的脚步小船一般,载来甜甜的酒窝和“叮叮叮”醉人的银铃声。近了,一头的热气漂浮,衬出豆腐白嫩肤——好一个传说中的“豆腐西施”,爽言快语也喷薄而出:看这石磨像千年古董?没有那么长,百多年。可就是从晚清时起,水质好、工艺精为人称道,坪朗豆腐就是豆腐中的“名品”。
而我却在想:这年月,大家都有钱,鬼都不推磨了,你们还推个啥磨?
“你看看这。”石清香指着从磨齿里正滴下的奶酪般的白浆,说: 这浆,白得像奶油,滑润、油亮。这光泽,电驴子可磨不出来。再从压箱里取出一块刚出炉的四方豆腐,掂起豆腐一角,来回晃动,嫩滑豆腐居然不会断。“坪朗豆腐的嫩、香、滑、韧,除了专用本地青皮黄豆、加天然山泉水泡豆、佐手工石磨磨浆、柴火铁锅熬制……一串手中活儿,才是确保它卓越品质的‘绝招! ”
这品质豆腐,这石家传人!
“上三代老爷爷到爸爸,只为糊口保温饱,都苦得没个头。像石磨总在苦槽槽里,转来转去转不出苦道道。我的命好,赶上了好时代。”一个舀豆的妇女上前抢话:到她这代,真正走上了富裕路。她呀,还富成这方天地的带头人!
一阵铃声响起,石清香的客户电话来了,是联系系列豆腐产品的。屋外的院子里,正在挑选青皮豆的员工,全是脱了贫的乡亲邻里。阳光下,她们一脸灿烂、满心欢喜。
在时间中等待豆腐的清香
坪朗是个村,山间苗寨。
出了吉首,沿着峒河一路往西,十五分钟车程就能看到一片满是鹅卵石的河滩,一座三面环山的水坪朗苗寨就在河的对岸。河滩上,石板路、木头房,青墙黑瓦,炊烟袅袅……若再行约十公里,过隧道就见到云里的彩虹——世界著名的矮寨大桥。神秘苗寨就与钢铁连接的现代时尚、与世无争的纯朴民风和谐共存。环山绕水的村寨,时间在缓缓流淌,一片岁月静好,储存下时间带不走的安然。坪朗村便成了都市人向往的“湘西后花园”。
“石氏豆腐坊”牌匾下,石清香的父親、83岁的石光耀坐在匾下台阶上,眯眼吐烟圈。堂屋正中,晚清大石磨一圈圈地转,白色的生豆浆从石磨缝中吐出,豆香清味就在山村上空弥漫开来。石磨转啊,转啊,像老人不停转过几十年的——年轮。
上溯几代,老人的祖上都以豆腐为生。他从小是闻着豆香长大的,睡梦中,总伴随着竹篾与石磨摩擦的吱呀声。年幼时,父亲磨豆腐,他喜欢骑在转磨的长柄上,像骑着一座古老的旋转木马。随着父亲推起爷爷交过来的沉重石磨,“三更睡五更起”,他开始拼命做豆腐。
“我25岁那年,父亲患病去世,他是累死的……可我还得接过沉重的石磨,讨生活。”继承了豆腐坊,石光耀延续“豆腐世家”香火,也给村庄传承了一缕豆腐清香。
“人生有三苦,撑船打铁磨豆腐。”最先,石家独自经营豆腐,石光耀每天凌晨3点就起床,昏黄的桐油灯下,几十斤黄豆要磨。到了下午,背着背篓,连同三个木质豆腐箱,走村串户叫卖。有钱给钱,没钱一斤黄豆换5块豆腐。晚清到现在一百多年的光阴,磨出了无数上等苗家豆腐。他家门前曾是官道,
“那时,部队军官路过这里,都会买我家的豆腐吃。”石光耀说起这些一脸荣耀。
转动石磨也转动了年轮,当一个孩童成为八旬老人,推动石磨的人变成了他的幺女石清香。女儿接过一份家族手艺、更是民族技艺的那份传承——她,成为坪朗豆腐第四代传承人。
2009年,石清香在吉首开了家“乡巴佬厨房”,开始走出去经营豆腐。餐馆大部分蔬菜都是村里老百姓种的菜,鱼、桃花虫都是村民从河里捞的。主打菜“坪朗豆腐煮鱼子火锅”,用的是石磨手工的豆腐。从开业的第一天,就成为慕名而来的客户必点的美味。加上她自己熏制腊肉、香肠、腊猪脚,确保了绿色原生态满桌飘香。
餐馆被城市居民热捧,“乡巴佬厨房”火了,火了吉首城,也火了连接坪朗苗寨20多公里沿线。
石清香在这条线上忙活。豆腐在坪朗做好,15分钟的车程,清晨送往吉首市区的餐馆,制作当天的菜肴。豆腐香嫩细滑,石清香热情大方。再往后,顾客不满足在店里吃,希望能买到豆腐。于是,位于坪朗的豆腐坊加大了生产量,在供应餐馆之余,又开始对外销售。
前些年,留在村里的人越来越少,很多村子,成了个空壳。拾捡传统手艺,传承前辈技艺,乡村本该是新生活一缕永远的清香。如今,美味到处买得到,可真正传统食材越来越少、纯正的味道越来越淡。没有自己参与劳作的食材,像农村人对土地失去了感情;没有乡亲们一起制作的乐趣,人与人之间像没了纽带。留住人的根本是什么,石清香老在想……
“毕竟豆腐不容易携带,不突破很难真正走出大山。”石清香继续思考,探索。
2012年,省城热闹的农博会上,人们里三层外三层围着一方石磨,推磨人是石清香的老父亲石光耀。一个简易的磨制流程,却精致到晚清大石磨、青皮黄豆,甚至几桶坪朗的山泉水,都是从家带来的。现场磨豆腐,展示原生态。突然,音乐响起,围帘后面身着银铃苗饰、唱着苗歌的石清香,带着一队苗家阿妹端出热腾腾的豆浆、香喷喷的豆腐脑儿。盯着现场研制,品着独特的香,观众一下把还没有包装的豆腐干、酱豆腐一扫而光。推磨人石光耀省城露脸,也领回了“豆腐大王”的称号。
“我是想清楚就不犹豫。马上策划,把村里10多名姑娘小伙带到乾州古城,又在吉首市开了第一家坪朗豆腐专卖店兼体验坊,生意依然很好。”
其实,各行各业都在“工业化”潮流中按下“快捷键”,豆腐行也不例外。粒大饱满的黄豆,电动打磨,机器压制,规范化的程序似乎让做豆腐变得简单容易和高效,告别了起早贪黑的辛苦。可峒河边的“石氏豆腐坊”,屋内,古董石磨吱呀吱呀的摩擦声,四季不变;窗外,春花夏雨秋风冬雪,终年不同。熟记豆腐秘诀的石清香坚持传统手工技艺。于是——
她的工作,每天从别人熟睡的深夜开始。
“睡前,我得选豆泡豆。其实,员工都选过了,养成习惯了,就要在豆盆里扒拉一阵,偶尔挑出几粒霉坏的颗粒,就觉得可能的苦涩被我挡拒,明天的豆腐纯净得只有清香。”
接过接力棒的石清香,宁可少出门,也要守住祖传的品质。“工艺可以复制,流程可以重复,只有豆腐制作中的山泉水不可代替。”她告诉我们,有几次,泉水管道出问题,她们去山上挑,也要用山泉水24小时浸泡豆子。再石磨磨浆,柴火烧制,化入石膏,最后在时间中等待豆腐的清香。
我突然想说:美味是时间里沉淀的精华,更在执著中凝聚成了信仰!石清香却把这感触化作一句利索话:“做供不应求的豆腐,品质高,好吃是王道。”
西施叫你坪朗吃豆腐
“西施叫你坪朗吃豆腐咯——”一位调皮游客的喊话,在临近中餐的坪朗上空回旋、震荡。踩着跳岩进寨子的我们,胃口鲜活活地被调起来。
跳岩上眺望:潺潺的溪水边,几位大嫂在洗菜,笑着今天的幸福;高高的老屋旁,苗族阿婆抽旱烟,聊着几十年的过往。碧绿的江水平缓蜿蜒,江畔一侧是依山而上的苗家吊脚楼,另一侧则是郁郁葱葱的婆娑竹林。湘西多水,河溪纵横,许多村寨都依水而建,跳岩成为苗寨重要的“交通设施”,如棋子般散落在溪水中的大石块,既不阻挡河水流淌,又能像桥一样连接苗寨与寨子外的世界。
这个传统的苗族村落,保存了相对完整的苗族传统文化和手工技艺,借着特色村寨、乡村旅游,坪朗人动了起来,与时代相融合,乘势脱贫致富,奔美丽乡村。
“乡巴佬厨房”,高大的吊脚楼建筑,坐落在宽阔的石滩滩头。在“掌舵舱的位置”,与整个水上寨子结构成一艘雄伟的“航空母舰”。 “到坪朗,吃了腊肉、桃花虫、黄牛肉都不算,一定记得‘吃豆腐”。
刚说着,“咚咚咚——”,苗鼓迎客了;一进门,热豆浆端上了。还有,白嫩嫩的豆腐脑也上了桌。
“豆腐于我,那是一种关乎乡情、关乎童年的记忆。记得小的时候,村里每家每户都种黄豆,每逢节日或有客人来访,爸爸磨的豆腐不用出门就抢光了。难以忘怀那口齿留香的儿时记忆……我就下决心,城里一个‘乡巴佬餐厅,乡里一个‘乡巴佬厨房,吉首、坪朗,豆腐经营真正城乡一体化。”
接过父亲的豆腐担子,继承手工制作的淳朴工艺,追求的是颜色正、香味浓,韧而香嫩、薄而不碎的豆腐品质。石清香一步步亲力亲为,奋斗拼搏,却绝不像老爸挑担叫卖。
“看到外面的车了吗?”那是一台起亚越野,透着勇猛,可见幺妹坚定的性格。开着车,城里卖、乡里送、还网上销。吉首市每天几十家餐饮店,自己的餐馆、体验店,已消化了她每天200多斤豆子。剩下的,就得提前预定,有的要提前一周……
慕名而来的坪朗游客,都会在乡巴佬餐馆点一盘豆腐,石清香只能更忙。她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四家店的老板娘,也是第一个将坪朗豆腐产业化的女汉子。
这厨房2012年开张,石清香成坪朗村农家乐第一人,旅游序幕也由她最先拉开。特色小吃、传统苗绣、喧天鼓舞,集坪朗旅游资源,能上的都上。在旅游这个大主题上,打好民族牌,生态牌。她挂在嘴边的是:如今党的政策好,我们啊,借力使力,市场运作重在特色,坪朗豆腐一定要跳出来。
可真是高出一头,石清香靠石头顶磨盘——硬碰硬!她办千人长龙豆腐宴、万人坪朗豆腐节;建四月八传承场、打造村民第一台春晚,做的是影响;她人财物、产供销一肩挑,把豆腐融进旅游名村、生态兴村的整体布局,接的是地气。不久,慕名市民、外地游客、左右乡邻,观光、游览的络绎不绝。
石家姐姐说话了:她是峒河边嘻戏着长大,天生有不服输的胆量和性格。随着坪朗村知名度越来越高,乡村旅游发展越来越快,身边的人给这个一根筋、敢拼命的幺妹取了一个敦实的名字:石头。
石头?不还是个夯实的——磨!
一个叫石梅香的大姐坐在我们面前,她是连续三年在石清香合作社“分红”收益的20户贫困户之一。“我们坪朗村,说么子‘扶持资金跟着穷人走,把‘血液输到‘静脉处。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是让我们自己‘造血。脱了贫就不得返,哪个不想一直富哟。”说着说着大姐就打开嗓子唱起来:
“感谢党的政策好,项目分红到农家;产业四级覆盖好,我們都要奔小康……”
唱着唱着,石梅香拉着清香的手:“好妹子,致富不忘帮乡亲。三年了,年年腊月搞分红。24万分我们,我们脱贫了,你都累病了……”石清香眼圈有点红,却站起一声大喊:“开饭啦——”
楼上楼下,一桌桌热气腾腾;屋里屋外,滩头露天满是席桌。鱼籽炖豆腐,芹菜炒卤干,熏干焖牛肉,原味煎豆腐……香气扑鼻、笑声朗朗。乡厨们把坪朗炒得喷喷香,宾客还嚷着——再加一盘香豆腐!
一枚特殊的奋斗印章
年轮般的石磨吱吱呀呀,磨出了草长莺飞,春华秋实;磨出了满池荷香,满树蝉鸣。豆腐虽软,历经石磨,就印上了坚韧与担当。那意象就是——压力与责任并存。
有人类以来,“民以食为天”。奋斗的国人,自古向往返璞归真、健康生态,告别添加剂的绿色生活。石磨重出江湖,再一次体现自身的价值,散发出昔日的光芒,谱写着生态营养的文明交响。
可是,时间这推手,在周而复始的轮回中,也会磨出人间烟火中不一样的味道。
“磨,就是磨人,磨死人……”石清香话语有些低沉:“我知道,一个品牌的建立,哪有一帆风顺。何况,一个现代时尚里还强留住传统文明,注定像家里那方老石磨,要不停地扛和奋斗!其实,勤劳、坚韧、不屈、向上,就是我们民族的品性!我,天生就有与它相似的品质。”
现实,是石清香没想到的艰难。
2016年,为合作社20位贫困户投资能迅速分红,她开建一个新项目,挖土填坑、施工建设……热火朝天的过年前,却勒令停工。百把万砸进去,全没了。股东失望,家人怪怨,兄弟姐妹都面临反目,事业总也起不来,她精神一下垮了。大年初六晚上,心脏病突发,差点送命……
不久以后,市场上又冒出许多坪朗豆腐,那是假牌套货、不按规矩出牌,差点没把她的市场冲死。可都是些乡里乡亲,想说的话堵心里,想干的事又不忍心。活生生的急,她第二次倒下,生意一落千丈。
那段时间,石清香落到了人生最低谷,却只干两件事:推磨,击鼓。
石磨碾豆的“吱吱呀呀”是她快乐童年最美的音符。敦厚、坚实的磨盘,研磨着沧桑岁月,将大山般淳朴渗入到石磨旁长大的农家孩子的血液里,成为镌刻到苗家阿妹骨子的坚强……
击鼓,是鼓舞,是激活。“咚咚咚……”又是宣言!重振旗鼓的鼓声中——有老父亲常常的念叨:以前日子苦,现在好了,什么都有了。乡里乡亲的,一起做、共同富……
她突然想通了。穷怕了的乡亲都想奔好日子,与其这样,不如和他们一起,抱团干!单打独斗力量小,矛盾多,聚集拢来抱成团,大家乐。自古“坪朗豆腐河溪醋”,村里15户村民在做豆腐规模化经营,一天下来每户要打200斤以上黄豆。既然不止她一家做豆腐,就做这个领头羊——她成立了坪朗豆腐合作社,抱团做豆腐加工、销售和农家乐经营,并注册“坪朗豆腐”商标,将产品整体推向市场。
石清香原本安逸,丈夫是清华大学的高材生。受他影响,她想走出家门自己创业。跌跌撞撞这十年,辛劳委屈不容易,丈夫不忍心,从原来很好的单位辞职,回坪朗帮她。
接下来,她做了些大家想不到的事:石氏豆腐作坊一店、坪朗乡巴佬厨房体验二店、向阳坪乡巴佬厨房体验三店、团结西路坪朗豆腐专卖店体验四店,一起向乡民敞开。尤其,村里异地扶贫搬迁安置35家,安置四个偏远贫困村建档立卡户135人。她,一起帮!
200多亩的黄豆地,是石清香和村民一起致富的聚拢地。这里的青皮黄豆,她比高于市场价收购;
帮助40多位村民就业,20多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她的豆腐坊、体验店、大餐馆工作并分红。
好山好水好豆腐,石清香,成了乡亲们暖心的小棉袄,成了坪朗村一张大名片!
接下来,她被村民推选为市人大代表,看她的提案,有总结:“投资3500余万元,先后完成242户特色民居改造、500平方米综合楼暨文化旅游接待中心建设及一批古街巷、古渡口的维修改造。”更有村里后续的致富办法:景区带村、能人带户、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双带双加”的旅游发展路子。
…………
秋雨过后,天空放晴,恰逢周末,一辆辆私家车接踵而至,村内游人如织,沿路的农家乐都好不热闹。顺着上年全村接待游客上1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00余万元。今年,撸着袖子加油干,坪朗村要实现整村脱贫!
可她还记得,2017年村民“收入+分红”之后,还有一户没脱贫。那年,石清香与脱贫的乡亲说:我们不奢望大成功,但绝不甘心这么奋斗,幸福路上还落下一个人!只有不甘心,生命才会不断奔跑——
接着干!
石清香将一系列行动融入到“打通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有豆腐的地方,就有村里的贫困户、异地搬迁户。自己富不算富,全村富才真富。再组建苗鼓、苗歌、舞狮等文艺队伍,特色旅游、新农村示范,不仅带领村民走向致富大道,更让他们精神愉悦享受美丽新农村。
新近投资300多万元,石清香的合作社在坪朗村修建集生產、加工、包装、体验、展示、休闲、销售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坪朗豆腐坊”,年产值将达1500万。“坪朗豆腐”做成产业,旅游配上新口号——品坪朗豆腐,享特色美食; 采坪朗鲜果,享田园乐趣。
“现在我不焦虑了,多付出、少赚钱,能帮乡亲更是积德。市场大家一起拓,合伙就没大争议,好。”
又回到“石氏豆腐坊”。
“每一个明媚早晨,我都在心里种下希望。奋斗、创新,帮扶,济困,同乡亲们共同致富。”石清香仍然在她的晚清石磨旁,忙乎。
一圈一圈转,石磨不停歇。“石磨不能停,像生活永远在转。”看着石清香和磨坊的乡邻们忙着、转着,我知道,他们在转一枚枚圆圆的日子、转一方圆圆的梦想,更转着一圈又一圈结实的年轮……
石磨,何止是磨制工具,它是中华民族品性的积淀,也是开拓者一枚特别的——奋斗印章!
余艳,湖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湖南省网络作协主席,文学创作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