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华飞
【摘 要】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自然而然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让学生能够在不出现反抗意识的情况下,接受专业的心理辅导与教育,从而助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保证小学生健康成长。如今新课标要求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教材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了一个重点目标。
【关键词】健康教育;满足需求;加强交流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各行各业都有了新的改革和进步,在教育行业的体现就是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对心理状况的调控能力在现代人才培养计划中成为非常关键的必备能力之一。在小学校园里,班主任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教师,对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改进德育教育管理和教育方式
在德育工作中,提高班主任德育水平也要依托现代科技手段。针对于学校教师难以成行教研氛围等问题,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定期组织跨校教研工作,为教师提供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对于德育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提供平台让教师互相沟通,也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远程的观摩学习,极大地节约了时间和空间,对于好的教育方式方法互相参考。学生之间,也可以通过网络试听外校的课程,实现不同学校不同班级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激发学生的竞争力,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校校长应加强学校之间的管理交流,提高领导的能力,提高管理者发展动力,提升对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
二、开设心理辅导课,普及心理知识
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其实往往并不是很严重,但如果长期发展下去可能会有很不好的后果。如果学生能够多接触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学会自我控制情绪,学会变换角度看待问题,或许就能将原来的心理障碍、心理问题给消除掉。所以,班主任可以根据小学的课时安排适当的抽调时间开设心理辅导课程。比如,每个月一节课,或者半个月一节课。在心理辅导过程中不需要特別的针对某些同学的表现来剖析其心理问题,这很容易让学生产生被针对的感觉。老师可以将学生群体中一些常见现象、普遍现象作为案例去进行心理学上的解读,并以小学生容易接受和认可的表达方式来进行心理疏导。
三、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在小学生德育教育发展的过程当中,班主任要始终坚持全面的发展。所谓全面既是学生知识能力的获取,同时也是个人素养的有效提升。在德治与法治兼备的中国社会,满足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个人需求必然要顾及学生品德的有效提升。基于这样的思考,在小学阶段重视品德教育,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对于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不同的学生在不同年龄段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尤其是心理和品德等方面的,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不能有所忽视,而应该将其作为一种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这是在教育工作当中,我们必然要做好的事情。所以在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基础上,我们要进一步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效性、系统性和针对性,进一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四、班主任要关注每一个学生
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采用渗透式的教学方式,虽然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表现得不明显,却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首先要关注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对学生不能有任何的忽视。在之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会出现一定的侧重方向,其认为班级中表现最差的学生往往是心理问题最严重的学生,这就使班主任在日常的教学中只集中关注这些学生。但实际情况却是,不论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是课堂的表现情况如何,学生都可能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曾有调查显示,在一个班级中表现得越是平静、性格内向的学生越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而这类学生由于日常表现没有太大问题常常被班主任忽略。
五、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班级管理工作
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班级管理工作中,是指促进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中的落实,将班级管理的活动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定期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例如通过班会或者大型活动的形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构建良好的班级氛围,通过张贴励志性的标语或者相关代表人物的方式,促进对学生的心理引导,使之能够影响学生的行为,在学生的心理发展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六、加强自身的专业性
班主任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除了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之外,还要通过学习来掌握更多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巧,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和影视资料、参加相关的学术讨论会议等方式来提高心理健康教学的专业性,运用更加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来看待学生的心理变化以及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解决问题的方式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真正肩负起引導学生树立健康的心理的责任。
七、加强与学生家长的交流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不仅要求学校做好本职工作,加强对学生基本情况的了解,还与学生的家庭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有些家庭的父母忙于工作,无法给孩子更多的照顾和关爱,导致孩子在不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体现出随波逐流、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还有些家庭过于关注和宠爱孩子,导致孩子体现出自私、不善于分享、无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心理状态....这些家庭因素都严重阻碍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因此,教师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和交流,通过家长会等形式来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状况,真诚地与学生家长建立起有效的沟通,交流在教育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更加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
小学班主任教师是学生成长路上影响最大的关键角色,对于学生来说,班主任教师不仅仅是教师,同时也是关系密切的长者,但是教师要真正让学生健康成长,必须要做学生的朋友,同时要做学生的心理医师。在人生起步的重要阶段,班主任教师的心理引导,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直接影响,因此文章分析了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与措施,望参考。
参考文献:
[1]李春艳.小学班主任实施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教书育人2017(11).
[2]李仲莹.小学班主任实施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科技信息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