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笑萱
摘要:科学传播是指科学知识通过大众媒介面向全社会进行公开的宣传和教育。科学传播往往由特定的学界机构组织牵头,由学界专业人士和媒介新闻记者通力合作完成。中日双方新闻业的科学传播经过多年发展都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征,通过对比两国受众面最为广泛的两个商业新闻网站中的科学传播,可以系统地总结出日本科学传播发展至今的优势与中国发展的不足,对于指引中国未来商业新闻网站科学传播道路,新闻网站在市场化体制中合理履行社会职能有重要帮助。
关键词:科学传播;比较新闻学;朝日新闻;南方周末
科学传播作为科普文章在大众媒体上以规范化的报道形式呈现,最早出现于上个世纪下半叶。(1)出于对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时期科学技术重要性的认识,世界各地有远见的科学家展开了和报纸的合作,以大众媒体来更有效地宣传科学知识,提升公民素质,并通过上世纪60年代末“公众理解科学运动”形成了一门学科。(2)在中国,科学传播多由中国科协和科技部门宣传机构在内的官方科学普及系统组织,但随着改革开放政策对中国报业进行了商业化改造,层出不穷的中国商业报刊也迈出了科学传播的步伐;而在与大陆一水相隔的日本,自從1951年放开对报刊用纸的管控,商业报社以《朝日新闻》、《读卖新闻》、《每日新闻》为首,开始了激烈化的商业竞争,这个局面一直持续到了今日。(3)同时科学传播在日本的地位不可谓不重要,明治维新时期便有鼓励国民学习欧美科技并且推广科学常识的先河,大众媒体承担科学技术宣传的任务已有很长历史。通过对比研究在中日两国国内有显要地位的两份商业报刊——《南方周末》和《朝日新闻》在其专门新闻网站上科学传播的异同并分析其原因,可以更好地反映中国特色地社会主义新闻体制下科学传播的优势,也能为市场化经营的报刊追求其社会效益,发挥其社会遗产继承的功能提供经验。本文样本选取了关于“基因编辑婴儿”系列事件报道,以小见大,以此一探中日两国商业新闻网站科学传播的究竟。
一、《南方周末》与《朝日新闻》在报道“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上呈现的科学传播差异与分析
2018年11月26日,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贺建奎在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召开前一天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本月在中国健康出生。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经过修改,使她们出生后能天然抵抗艾滋病。这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4)此事立刻在国际引起轩然大波,对此国际和国内的媒体对此都进行了追踪报道,并且表达了种种观点和立场。中国《南方周末》新闻网站上共出现相关报道14篇,历时两年,其中“建言”栏目共发报道6篇为最多,其次是“科学”栏目共发4篇;日本《朝日新闻》网站在头版头条的专栏“中国标准——中国的价值观会改变世界吗(チャイナスタンダード——中国的な価値観が生み出す「チャイナスタンダード」は国際秩序を変えるのか)(5)”主题报道中,将“基因编辑婴儿”作为第三章(共4章)“中国医药界正在急速扩张版图(第三章中国式医療、急拡大の現場)”主要对象进行报道。以下通过具体细节进行分析和比较,并做一个简单的描述性阐释。
(一)《南方周末》刊载科学传播的特点
1.注重科学传播的时效性通过客观的新闻叙事反映热点事件
在贺建奎发出声明的当天,《南方周末》新闻网站就编写了一篇名为“基因编辑婴儿何来?艾滋病互助平台独家回应志愿者招募细节”的长篇报道,牢牢把握住报道的时效性。在27号和28号发出的相关报道中,记者更是进一步联络相关学科的专业人士对事件做出解释,同时以传统报纸新闻写作的形式来反映“基因编辑婴儿”新闻事实。随后的系列报道中并未出现新闻评论,反而是以最快的速度更新推送了国内和国际相关人员的发言和会议总结,以客观的新闻事实从侧面体现《南方周末》对此事件的褒贬态度。
因为《南方周末》在11月26日至30日4天时间内就推送了13篇相关新闻,且点击量超过了20万,可以说《南方周末》使用了科学传播领域常见的短时间内大量长篇通讯推送,通过单一热点事件,将“编辑基因”这一科学技术和相关专业知识大量传播给了普通民众,让读者对本次事件有了更基础的认识;也因为使用了叙述较为客观的新闻通讯体裁而绕开了“媒介审批”的陷阱,这也是中国大部分商业报刊在对学界热点事件进行报道时会采用的手段之一。
2.挖掘科技正能量侧重塑造科学技术在普通民众心中的崇高地位
2016年12月1日《南方周末》曾刊载出一篇名为“基因编辑婴儿还有多远”的科学传播类通讯,导语中写道“…而基因编辑治疗人类疾病的临床应用早已启动,并取得一些成效。”(6)同年也有另外两篇介绍基因编辑技术、态度积极的长篇通讯,可以说在贺建奎引发学界众多权威人士一面倒式声讨现有的“基因编辑”技术之前,《南方周末》对待此项技术是持积极态度的,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科学技术在中国的新闻传播语境中一般也已正面的形象出现,很少是对人类未来有危害的媒介形象,这是因为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体制的影响,中国的商业化报刊在针对科学技术普及方面的报道下往往注重宣传科技的正面效益,很少涉及其带来的部分负面影响。
(二)《朝日新闻》刊载科学传播的特点
1.突出科学家形象塑造科研人员平易近人形象
在“中国医疗界正在急速扩张版图”此专栏中,共设立报道6篇,其中有2篇报道标题以人物为主,而剩下4篇都在导语中出现了“日本科学家”、“中国科学家“等新闻人物,可以说《朝日新闻》在科学传播中更加注重对科学技术人员的宣传。对这些典型人物的报道,《朝日新闻》则采用了对比手法,通常是将日本国内科学家与美、中等国的同行业人士进行类比,突出其对国际科研进步的贡献。与中国以往的先进人物通讯不同的是,日本的科学传播并不会专门开辟专栏宣传某一科学家的精神品质,更多的是通过报道科学界人士的创新发现来展现日本科研整体位列世界前茅的水平,这与日本的”集体主义“精神密不可分。
2.多为批判性科学传播引导受众对热点事件的评价
《朝日新闻》在处理“基因编辑婴儿”事件报道时采用了倾向性较强的文字。譬如“医疗篇1对人类遗传进行修改仅仅审查了3周这是中国医疗的内幕(人への遺伝子操作、審査わずか3週間 中国医療の内幕)(7)可以说《朝日新闻》使用了批判性的科学传播形式,对于科学技术并不是一味强调其在科技上的使用,也不专注于挖掘它正面的形象,有时甚至削减对相关知识的传播为评议性文字让路。可见日本的商业性新闻网站在处理科学传播中种种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时,会使用更难刺激人情绪的文字来鼓励读者阅读。
(三)中日商业新闻网站科学传播的差异分析
传播目的各有不同。虽然中日科学传播都以长篇报道为主,但双方都各有侧重点。中国的科学传播少有批判性科学传播,多为正面传播,报道以突出科学技术的先进性,鼓励市民崇尚科学、爱科学为主;而日本的科学传播则更为关注科研人员非科技本身,目的是为了体现日本人在国际上处于先进方阵,增强民众自豪感和归属感。
传播叙事手法有所区别。两国的科学传播并非都是单纯地讲述科学产生的事实:中国的科学传播尽管以描述新闻事件见长,但更加擅长引用他人观点,在进行重大科研事件的传播时会引用多方权威人士的话语,使用重大会议的发言记录作为受众作出评判的标准,并借助他人之口发自己之声,以这些声音的倾向性代替本报的发言。
传播立场大相径庭。“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尽管发生在中国,但它全世界生物科学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对不同国别科学家做出世界范围内影响颇深的科研成果时,两国商业新闻网站往往会站在不同的科学传播角度展开报道。
二、中日商业新闻网站科学传播差异的原因
(一)意识形态差异带来新闻体制的区别
中國的商业新闻网站虽然同属市场产物,但双方却受到不同意识形态制约。中国的商业新闻是社会主义的,受到共产党的领导和报纸党性的制约从而必须服务于人民群众,其语言不能虚拟、捏造,其评论不能站在煽动群众情绪的立场上,因此中国的科学传播会倾向于宣传政府对科学定下的基调——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8)然而,在日本,商业报刊和商业新闻网站是独立于政府的,譬如《朝日新闻》等大报也大多奴属于财团组织,其资金来源广泛,其言论不受政府严格监管,因而新闻记者会在上面以科学传播为由大谈政治和国际局势,以此吸引日本各派人士的阅读,好增加销量促进广告版面销售。
(二)两国科学传播受众之间的差异心理
在日本的传统社会中等级观念非常严苛,社会成员需依据辈分、年龄、性别来对自身的位置加以明确,并履行自身的责任与义务,且在这种背景下的责任与义务是环环相扣的,要对上级的命令服从,维护与同事之间的关系,承担对下级的责任。(9)因而日本集体主义深入人心,行动必须考虑是否给人带来麻烦,做的贡献也只能当成群体贡献。出现在科学传播中便是强调日籍科学家所代表的日本人群体获得荣誉,而非该项科研技术本身。与之相反的是,在面对科技创新时,中国自古就有重视科技的传统,在近代出现过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的浪潮,因此科学传播更加注重科技本身,受众也更愿意通过阅读报纸增长个人知识储备。
(三)对新闻真实性等特质中日有不同追求
中国关于新闻真实性提倡细节真实,还要求整体真实,事物本质得以揭示。(10)在科学传播的系列报道中,中国的商业新闻网站会追随整个新闻事件,尽量以新闻叙事的语言将过程完整呈现给受众。而日本新闻语境中更愿意追求冲突和刺激,因此在面对科学传播某些重大事件时,会巧妙地选择新闻事实叙述角度,隐晦地强化两个不同利益集团地冲突,刺激销量。
三、对于我国商业报刊科学传播的思考
(一)科学传播对科学工作本身有重要影响需要加强把关力度
新闻网站的科学传播时普通民众接触专业性极强的科学领域比较简便的方式,也是科学技术真正深入人心的重要宣传渠道。科学传播的先进与否对科学工作的未来开展有着极强的影响,好的科学传播能推动科学在社会上树立先进地位,促使更多优秀人才投身科研创新,也能让更多的群众理解科学运作的机制,对其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作为和科学家这个信源接触的第一批人士——新闻记者必须做到提高自身写作水平,以客观、真实的语言描述科学,介绍科学,同时,针对现有的新闻网站传播乱相,国家和业界必须建立严格的把关制度,报道更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我国科学传播力度比不上日本需要大力推动科学传播发展
在日本,科学传播是一件非常普及的行为,譬如NHK、《朝日新闻》等影响极大的大众媒体都会留有栏目和版面给科学传播。相对比,中国的科学传播并非报纸的日常议程,大型商业报刊和新闻网站尽管拥有数量庞大的受众群,但依旧无法做到大规模的长期的科学传播,往往是借助一些热点事件的东风偶尔报道,这样并不利于我国科学常识的普及。
(三)减少传学传播中的议论努力完善报刊教育职能
以日本《朝日新闻》对“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的报道为蓝本,得到的只能是报社记者的观点和评述,并不能获得真正有益于群众未来生活发展的知识,因此中国的商业新闻网站进一步开发科学传播版面时应该注重语言和事实的选择,挑选合适的体裁进行报道。
科学传播是新闻网站实现自身社会职能的最好途径之一,也是其教化功能实现的手段。中日商业新闻网站在科学传播领域存在着本质的差异,日本商业新闻网站是私人财产,而中国商业新闻网站则受到党的领导,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产物。这导致了双方在细节上的许多区别:日本的科学传播更注重评论性文字报道,也更倾向于塑造日本人在国际上的集体形象;而中国科学传播则注重整体事实的呈现,但科学传播仍然离不开记者和科学家的沟通,少不了记者对科学事件的再现,我们必须要加强对该类报道记者的专业化训练,争取做到日本国内科学传播的力度,站在全国的角度开展服务人民的科学传播。
注释:
石顺科:《英文“科普”称谓探识》,《科普研究》,2007年第2期。
贾鹤鹏,苗伟山:《科学传播、风险传播与健康传播的理论溯源及其对中国传播学研究的启示》,《国际新闻界》,2017年2月第68页。
内川芳美,新井直之,张国良译:《日本新闻事业史》,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年,第96页。
王拓,张宣,仲崇山,蔡姝雯:《“基因编辑婴儿”打开了潘多拉魔盒?》,《新华日报》,2018年11月28日。
http://www.asahi.com/international/china_standard/
汤波:《基因编辑婴儿还有多远?》,《南方周末》,2016年12月1日。
https://www.asahi.com/articles/ASL9N04TRL9MULBJ046.html?iref=pc_extlink
习近平:《习近平: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人民网》,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4/0610/c1003-25128050.html2014年6月9日。
徐文君:《探讨日本传统文化及其对公民教育的影响》,《大众文艺》,2018年第19期,第217-218页。
唐伊娜.:中外媒体灾难报道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6.56
参考文献:
[1]张咏华.中外网络新闻业比较[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79-81.
[2]陆银味.不同视角下国际新闻报道之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2):19-23.
[3]蔡凤林.中国民族文化和日本传统文化的比较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5(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