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为夏至日。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28″44),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
夏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南方各地从日出到日落大多为十四小时左右。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
俗话说“热在三伏”,真正的暑热天气是以夏至和立秋为基点计算的。大约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我国各地的气温均为最高,有些地区的最高气温可达40℃左右。
在中医养生理论中,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这一时节的养生保健,一方面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另一方面,夏至也是所谓“阴阳争死生分”的时节,俗话说“夏至—阴生”,也就是说,尽管天气炎热,可阴气已开始生长。
在此时节,为顺应自然界阴阳盛衰的变化,一般宜晚睡早起,并利用午休来弥补夜晚睡眠的不足。年老体弱者则应早睡早起,盡量保持每天有7小时的睡眠时间。夏至时节,大多数人会有全身困倦乏力以及头痛头晕的症状,严重者可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究其原因,首先是由于这一时节气温高,人体只能通过排汗来散热,使人体内的水分大量流失,此时若不及时补充水分,就会使人体血容量减少,大脑会因此而供血不足,进而造成头痛头晕。造成头痛头晕的另一种原因是,人体出汗时体表血管会扩张,更多的血液会流向体表,这种血液的再分配可使血压偏低的人血压更低,从而发生头痛头晕。
节气养生
夏至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节,此时气血运行趋外,毛孔张开,阳气溢出体外,消耗过多则会使人体阳气处于内虚状态。
夏至养生要注意保护阳气,适当吃些温性食物,如:鸡肉煲汤。制作时可适当加入当归、大枣,并搭配生姜、花椒等温性调料,起到补气益血、温补阳气的功效。
夏季阳气盛于外。夏至过后,阳极阴生,阴气居于内,所以,在夏至后,饮食要以清泄暑热、增进食欲为目的,因此要多吃苦味食物,宜清补。《吕氏春秋·尽数篇》指出:“凡食无强厚味,无以烈味重酒。”唐朝的孙思邈提倡人们“常宜轻清甜淡之物,大小麦曲,粳米为佳”,又说:“善养生者常须少食肉,多食饭”。在强调饮食清补的同时,勿过咸、过甜,宜多吃具有祛暑益气、生津止渴的食物。
夏季炎热,人的消化功能偏弱,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以免化热生风。对此,可选择一些具有滋阴功效的食物,如蘑菇、银耳、薏米、鸭肉、鲫鱼等。
夏季气温高,人体排汗使体内水分大量流失,易使大脑供血不足,产生头痛头晕等症状。对此,需大量饮水,但不宜过食冰饮及冷食瓜果,以免损伤脾胃。
夏至面条不可缺
有言道:“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冬至饺子夏至面”,夏至吃面已是很多地方的风俗。食面以粗粮面和杂面为宜,其中绿豆杂面、荞麦杂面最佳。
绿豆杂面可以清火;荞麦杂面有助降脂,其中的维生素B1、B2更是小麦粉的3~20倍。
保证充足睡眠
夏至时节,每天最好保持至少7小时的睡眠。此外,中午闭眼小憩也是让身体放松的较好方式。
夜晚易受风寒,切勿贪凉整夜开冷气,更不宜露宿。夏季炎热,入睡前冲个澡,不仅清凉舒爽、消除疲劳,还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睡眠。
剧烈运动不宜做
夏日运动可选择清晨或傍晚,此时天气较凉爽。地点宜在河湖边、公园等空气清新处,但不宜做剧烈运动。
外出时尽量以棉质透气吸汗的浅色衣服为主,同时需注意防晒,必要时可随身备些藿香正气水、清凉油等防暑物品。
小贴士:
夏至外出易出汗,可适当饮用淡盐温水进行缓解。运动后,不可饮用过量凉水,更不建议立即用冷水淋浴。
夏至时节吃什么
1薏苡仁绿豆粥
原料
绿豆30克,薏苡仁30克,粳米100克。
做法
1. 煮制前,将薏苡仁用温水浸泡2~3小时,绿豆浸泡1~2小时。
2. 将粳米淘洗干净后放入清水,并倒入浸泡好的薏苡仁及绿豆,煮为稀粥即可。
功效
薏苡仁健脾化湿,绿豆清热解毒,二者相配是解暑化湿的佳品。
2冬瓜豆腐排骨汤
原料
排骨、冬瓜、豆腐、姜片、葱段、料酒、白胡椒粉、精盐、香油。
做法
1. 将排骨切成小段;冬瓜、豆腐切块;葱切段、姜切片放入盘中备用。
2. 在水中倒入一勺料酒、放入两片姜片,煮开后放入排骨,焯去血沫。
3. 将焯好的排骨洗干净,放入锅内加入凉水、葱段、姜片。
4. 大火煮开后改中小火继续煮1个小时后,放入冬瓜,过20分钟后再放入豆腐。
5. 中小火继续熬煮20分钟,放入一勺料酒,一勺盐,少许白胡椒粉调味,出锅前可淋少许香油。
功效
冬瓜养胃生津、清降胃火,促使淀粉、糖在体内转化为热能而不变成脂肪;排骨中除了脂肪及维生素外,还含有大量的磷酸钙、骨胶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