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极核城市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

2020-07-14 18:20高宝华
先锋 2020年6期
关键词:双城经济圈成渝

高宝华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研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的重大战略,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大势、统筹全局的远见卓识。成都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践行服务国家战略全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西部地区开放开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都要围绕“两级两地”定位和七项重点任务,着重从制度、交通、产业、协同、生态五个方面着手,积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

成都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意义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部署,明确提出“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体制创新,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七项重点任务。作为“双城记”的主角,成都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一,促进成都践行服务国家战略全局的时代使命。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之一,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战略和规划的陆续出台,大力推进西部大开发“桥头堡”的成渝地区协调发展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成渝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路从“成渝经济区”到“成渝城市群”再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变化,既充分考虑了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又着重突显了成都在成渝地区协调发展中的带动作用,还及时赋予了成都做优做强极核功能的时代担当。为此,成都要不负重托、乘势而上,深学细研、科学作为,有序推动成渝地区成“圈”扩“群”拓“区”发展,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和西向、南向开放、陆海新通道建设的战略支点,形成与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交相辉印的重点区域发展增长极,以更大的作为服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二,助力成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之源。成都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为此,成都要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动力,遵循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强化成都极核城市的引领辐射带动作用,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经济创新发展,着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统筹推进成渝地区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第三,推进成都引领西部地区开放开发的重要引擎。成都要抢抓“一带一路”建设重大机遇,更加主动参与世界经济大循环,更加积极运筹全球高端要素资源,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高水平打造西部国际门户枢纽,以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建设、西部科学城共建、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成都东部新区建设、成都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等重大项目为载体,充分发挥自身在要素集聚、产业升级、贸易合作、国际交流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和辐射效应,带头开放开发、带动开放开发,在开放开发中引领崛起、在辐射区域中协作共赢。

以制度、交通、产业、协同、生态为要点,积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一项纷繁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突出成都的极核城市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强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牢固树立一体化的发展理念,做到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为此,成都要以制度、交通、产业、协同、生态为要点,加快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第一,统筹布局,建立健全制度规划基础。一是加强规划编制工作。建议充分运用“十四五”规划编制的“窗口期”,在国家层面的指导下,由四川、重庆两省市召集相关政府部门编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规划》,突出成都、重庆“双核”的引领带动作用,并与川渝两地、成都和重庆两个中心城市、双城经济圈内其他兄弟城市的发展规划互相衔接、发展平台共建共享、重点项目互为支撑。二是鼓励先行先试。成都要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契机,坚决破除条条框框、思维定势的束缚,力图在体制创新、制度变革、扩大开放等领域先行先试,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切实推动成渝地区的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三是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为更好促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建议争取国家支持成都优化城乡空间布局,重塑产业经济地理,全面提升经济和产业承载能力,努力在国土空间优化布局、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生态环境治理创新、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等方面先行先试,以高品质宜居空间吸引人口集聚,努力实现优势区域重点发展、生态区域重点保护的双赢格局。

第二,共商共建,加快完善交通设施建设。一是共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成都要与重庆共同打造双核多层、内陆领先的现代化国际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建内畅外通、双城一体的四个“1小时交通圈”:即成渝双核之间1小时通达,成渝主城都市区1小时通勤,成渝双核至周边主要城市1小时通达,成渝地区相邻城市1小时通达。同时,实现基础设施网络、运输服务体系、交通治理体系三个“一体化”,以便更好促进成渝地区交通的互联互通。二是促进交通难点和堵点的畅通。在公路方面,加密省际、城际高速公路网络,打通高速公路通行盲点城市;统一标准、统一步调,打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断头路,实现省际公路畅联美行;在航运方面,川渝加快长江宜宾至重庆段、朝天门至涪陵段航道整治工程,争取国家启动三峡水运新通道建设,联合开发适合长江上游航道的三峡升船机标准船型,共同建设长江上游航运中心。

第三,强化支撑,着力提升现代产业体系。一是建设全国重要经济中心。成都要奋力建设开放型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东进”,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2020年4月28日,四川省政府批复同意设立成都东部新区,目前,已进入由全面规划到全面建设的新阶段。东部新区建设将全面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部署,在产业发展、开放合作、生态文明、城乡融合、公共服务等领域先行先试、率先突破,全面增强高端要素资源的集聚配置能力。二是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成都要奋力推动新经济聚势领跑,打造全国重要的创新策源地,构建具有比较优势的创新生态链,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此,建议争取国家大力支持成渝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科技转移中心,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新经济策源地,形成立足成渝、赋能西部的创新发展动力源。三是建设全国改革开放新高地。成都要奋力打造国际门户枢纽,有效提升链接全球的通道功能,打造服务国际产业投资贸易的开放平台载体,构建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把发展动力从虹吸效应转变到建立紧密的立体合作体系和开放共享的全球网络体系上来,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改革开放新高地。四是建设全国高品质宜居地。成都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系统推动城市营城模式变革,加强教育医疗资源投入,重塑产业经济地理,塑造文化名城优势,优化城乡空间结构,彰显生活城市特色,推动区域生态共建环境共保,加快塑造美丽宜居城市形态,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高品质宜居地。

第四,协作共赢,大力增强协同创新能力。一是加强产业协同合作。成都要整合发展汽车、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加强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等产业合作,健全和完善上述产业的产业链和供应链,打造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构建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圈。成都、重庆力争共建现代装备制造基地,带动成渝主轴线区域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建设。二是加强交通协同联通。成都、重庆两地乃至四川、重庆两省市要高起点、一盘棋推进规划协同、建设协同和管理协同,共同编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交通立体网规划,共同积极争取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政策纳入国家规划纲要;统筹协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交通共谋共建等合作事宜;构建一体化交通管理,实现两地间路网协同运行与应急联动系统的互联互通。

第五,联防联控,筑牢生态环境保护屏障。成都要促进成渝地区协同推进长江上游流域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共建长江、嘉陵江、岷江等生态廊道。加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统一区域重污染天气应急启动标准。联合推进河湖长制,加强长江上游流域污染治理合作。强化区域环境风险防控与执法,协同推进污染防治项目建设,共建环境风险应急管理平台,实现联合监测和数据共享。

成都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要注意的三个问题

与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相比,成渝地区总体规模偏小、产业同质化竞争问题一直存在,再加上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中部孱弱”情形突出,因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任重道远。为此,尤其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建立健全区域协调机制。借鉴吸收京津冀、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协调机制思路,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四川重庆党政联席会议为载体,及时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各项规划和政策文件,明确各项任务的牵头部门和责任单位,明确任务落实的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人,着力推进跨行政区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第二,成都要充分发挥引领辐射带动作用。作為极核城市,成都要以“双核”“领唱”的新开放观服务成渝地区整体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推进自身早日建成国家中心城市、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和世界城市的“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同时,主动担当、肩负重任,引领辐射带动周边成渝地区城乡的经济社会发展。为此,成都要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有机结合的原则,吸收借鉴伦敦、东京、上海等中心城市引领辐射带动的典型经验,切实加强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四链”纵横网状发展的“中枢”功能,有梯度、有圈层地推进产业承接转移示范区、产城融合示范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示范区、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促进产业集群成链发展、产城融合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切实引领辐射带动成渝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第三,强化人才协同发展。成都要与重庆一起推动人才的协同发展,建立区域一体化的人才评价制度,推动“重庆英才卡”与四川“天府英才卡”对等互认,组建高校、院所、产业等人才发展联盟,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争取国家重大人才政策、项目支持,努力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端人才集聚区、产才融合发展示范区、青年人才荟萃区和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区。

作者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

猜你喜欢
双城经济圈成渝
“双城剧汇”共促戏剧发展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中国双城发展模式
首都经济圈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成渝双城到同城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
双城和一周
论兰州经济圈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首都经济圈京津冀分产业区位优势研究
成渝复线璧山段全线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