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认识“六保”的政策内涵

2020-07-14 18:20谢鲁江
先锋 2020年6期
关键词:经济社会微观民生

谢鲁江

今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总要求,强调要加大“六稳”工作力度,并明确提出了“六保”任务。在5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至关重要。‘六保是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保证。”作为当前政策重心的“六保”——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是推进实现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两不误”的关键举措。

“人民至上”是“六保”的价值取向及政策导向,是“六保”的政治站位所在

无论是动员举国之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还是不失时机推进复工复产,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都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的“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以及相应的政策导向。

“为政之道,民生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今年两会时反复强调这一执政思想。当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威胁到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时,全力以赴动员和组织各方资源、力量集中抗击疫情,宁可付出经济下滑的代价也要坚决遏制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当抗疫斗争取得阶段性胜利情况下,又及时针对疫情冲击所带来的民生、就业、企业生产和经营等方面的困难、问题,及时明确并富有针对性地提出实施“六保”,以“六保”促“六稳”,稳中求进,强调要做到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不误”。这一系列的举措,都充分体现了一个一以贯之的价值取向和政策导向,即“人民至上”,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就业、民生、市场微观主体、粮食和能源安全、供应稳定、基层运转,“六保”所强调的这些必保的方方面面,都是离人民的生活生产最近、最不可缺的。集中抓住和突出强调“六保”,在政治上体现着我们党和政府与最广大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政治站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始终,在具体的贯彻落实过程中,会体现在我们的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方针政策之中,与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不同问题,会体现出指导思想与具体实践的结合。在当前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不误”的工作部署下,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的发展思想和指导原则,则通过“六保”的政策安排和工作部署,以最为贴近民生、企业、基层,最为贴近实际的任务表现出来,落实下去。使我们党的发展指导思想、应对当前局面的大政方针,能够充分落到实处,能够实实在在地帮助百姓、企业、基层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使得经济企稳、社会重新焕发活力,有了扎实的基础和保障。

“六保”的要义在于“稳”,强调稳住我国经济基本面,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这次疫情有三个“最”,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公共卫生事件。疫情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冲击十分严峻,与此同时,国际疫情的发展使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因此,顶住和克服国内疫情冲击,有效应对国际局势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稳住”我国抗击疫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局面,就成為当前必然的选择,成为政策安排的中心。面对疫情全球蔓延的局势,“稳”是压倒一切的,可以说,谁能稳得住,谁就是真正的胜利者。党中央、国务院强调和推出“六保”的要求、举措,其根本要义就在于“稳”,通过“六保”来实现“六稳”进而稳中求进。这样的政策基调,无论是因应新冠肺炎疫情后的国内国际局面,还是指导有效解决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各方面困难和问题,都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我们做好了“六保”所强调的几个方面,也就稳住了我国经济恢复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基本面。

“六保”所强调的“稳”,首要的要求就是从经济的基本面、基础抓起,守住底线,克服困难。“六保”抓住了当前整个经济工作企稳的最基本也最紧迫的诉求。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给我国国民经济的基本面带来了全面而严峻的冲击,造成了很大的困难,留下了一系列“后遗症”。要克服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冲击和破坏,也要首先从恢复经济的基本面抓起,从百姓生活就业、企业生产经营、国民经济安全运转等最基本的诉求抓起。经济的基本面恢复了,基础巩固了,实现“稳”就有了保障,增长就有了根基。居于“六保”首位的保居民就业,就是安定民心、稳定经济的关键所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全文中多达39次提及就业,明确提出就业优先政策要全面强化的要求。就业是一个具有非常大的综合效应和影响力的指标。就业好,首先就表明百姓有工作,有收入,有助于安定民心,带动消费和投资。就业好,又是与企业生产恢复和社会投资增长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具有相互促进的效应。就业好,可以缓解宏观层面的紧张局面,为宏观调控带来更大一些的回旋余地及政策空间。因此,抓经济基本面,抓经济基础,稳定民生和民心,从就业抓起,是必需的、也是很好的优先选择。

“六保”强调政策重心向民生、企业和基层倾斜

“六保”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一个重要的政策导向,克服疫情冲击,恢复经济,政策的重心放在哪里?从“六保”的内容可以清晰地看到,重心是向民生和基层倾斜。

从以往各个国家面对经济困难局面时的政策选择来看,主要有两大方法。

一是采取政府大水漫灌式的刺激政策来挽救经济、支撑经济增长。这种政策从政府加大流动性投放抓起,政府通过特别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大幅度人为制造社会购买力,力图借此增加市场需求,制造消费和投资,从而起到抑制经济衰退、稳定和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从实践结果来看,这样的政策效果并不好,后遗症很大,如日本经济始终没有摆脱停滞的局面,市场消费和投资的活跃度也不见大的起色。美国的刺激政策虽然表面上带来了金融市场和就业市场的数量上的活跃和增长,但真正结构性的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特别是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的困难局面没有真正得到解决。

另外一种政策选择就是从微观激活开始抓起,从经济的基本面抓起,强调改善民生、激活市场主体,以此依靠经济的微观活力、内生活力来推动经济复苏,实现经济增长。“六保”就是充分体现这一主旨的政策选择。

首先,“六保”着力于从微观层面上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这既有助于让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得到政策实惠,增加就业机会和收入机会,也有助于大力激活居民消费这一最为广阔持久的有效需求。

其次,“六保”着力于从微观层面发力,激活市场微观主体,这既有助于直接帮助企业克服困难,有效恢复生产经营,又有助于促进就业和投资增长,还有助于大力增加有效供给。企业活,则就业增加,投资增加,生产性消费增加,进而带来有效需求增加。因而激活市场微观主体,可以在激活有效供给、有效需求两方面来拉动经济恢复和经济增长。

“六保”着力于微观解困激活,同时从民生和基层抓起,也有利于把刺激经济增长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因为微观活力的增强和社会投资的活跃,可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将会更好地把经济总量的增长与经济结构的调整具体结合起来。宏观调控的历史经验证明,政府需求管理式的宏观调控,主要作用是在调节经济总量方面,而相对来说,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性则偏弱或效果不佳。更多依靠企业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则会在结构调整中的作用更为直接显著,效率更高。“六保”的政策安排,不仅充分考虑到我国目前抗疫期间经济困难问题的克服,也考虑到我国现在经济发展面临的经济结构调整、新旧动能转换、发展方式转变这三大攻关任务,需要注意做到兼顾眼前和长远。而无论克服目前困难还是推进中长期发展攻关,充分调动和发挥市场主体的活力,都是必不可缺的。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在实现“六保”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六保”强调充分释放市场主体能量和活力,依靠经济内生活力推动经济恢复增长。这与不采取大水漫灌式的宏观刺激政策,在逻辑上是一致的,即更多地依靠人民群众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积极性、企业活力、更多地依靠市场机制来推动经济的恢复和增长。我国有一亿多市场微观主体,把这些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保持住、提上去,是我国经济恢复增长和更好发展的关键所在。

“六保”向民生、企业、基层倾斜的政策,还彰显了一个特别突出的制度优越之处,就是由此政策刺激出来的是实体经济的实实在在的恢复和增长,是百姓和企业得利的普惠式的经济增长,而不是过度依赖流动性投放所人为刺激出来的表面化的数值性增长,不是金融资本得到最大利益的增长。

“六保”就是强调政策重心向民生、企业、基层倾斜,从改善和激活经济的微观细胞、微观层面抓起,来推动经济的恢复和增长,把为百姓、企业、基层解困同推动经济增长有机结合起来。“保”首先是要解困,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其中首要的就是强调我们的政策要为民生、企业、基层扶助解困,在克服困难的基础上,推动经济恢复和增长,进而达到以“六保”促“六稳”,稳中求进的效果。

总之,以“六保”为中心的政策组合,國家的宏观调控积极作为,在采取积极的、适度刺激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同时,更为强调把着力点放在微观的解困激活上,以微观活力的充分释放,作为经济恢复和增长的主要发力方向,既有助于当前问题的解决,同时政策后遗症小,也有利于长短结合,把克服当前困难与推动中国经济攻关转型有机统筹起来。

作者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经济社会微观民生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一种新的结合面微观接触模型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奋发有为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弯道超车
“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微观的山水
微观中国
微观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