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跃茹 王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是党中央的一贯方针,这一点丝毫不会动摇。”面对当前的复杂严峻形势,稳住民营企业,必须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依靠改革激发民企内生发展动力。以阶段性政策与制度性安排相结合,放水养鱼,助力民营企业纾困发展,守好“六保”底线。通过坚定民企攻坚信念、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彻底改善政商关系、化解民企融资难题、提升民企发展韧性和引导民企转型升级等手段助力民企行稳致远,持续释放发展活力,增强发展新动能,走出一条有效应对冲击、实现良性循环的新路子。
民营经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贯穿始终
第一,民营经济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功不可没。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指出,“中国走出了一条民营企业发展的道路,何其艰难!这也恰恰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筚路蓝缕开出的一条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民营企业蓬勃发展,民营经济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政府职能转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国际市场开拓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广大民营企业家以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组织带领千百万劳动者奋发努力、艰苦创业、不断创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国经济发展能够创造中国奇迹,民营经济功不可没!”
第二,民营经济在全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伟大事业中不可或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重申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党的十九大也把“两个毫不动摇”写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指出,民营经济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民营经济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质量发展的功效不可替代,民营企业是推动质量、效率、动力变革的重要载体。2019年全国500强企业中,民营企业共计235家。目前我国70%以上的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来自于民营企业。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电子商务等新经济新业态,都是民营企业的“创世之举”。在市场竞争中“摸爬滚打”并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够起到“鲶鱼效应”,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
第三,民营经济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寻求突破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运用辩证思维指出民营经济前途不可限量,强调要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要进一步发展,仍然是在‘难中发展。‘难是哲学意义上任何领域都面临的、前进道路上永恒的问题。当前,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实现百年奋斗目标的过程中,‘难也存在于方方面面。不同时期破解不同难题,现在我们就要进一步研究怎么破解民营企业发展的现阶段难题。”可见,持续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是化解重大经济风险、扭转复杂严峻形势的有效途径。增强民营企业发展新动能,就能走出一条有效应对冲击、实现良性循环的新路子。
实招硬招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第一,坚定攻坚克难信念,促使民企化危为机。受疫情冲击和国际发展环境变化,全面修复民企信心是当前第一要务。要多措并举鼓励民营企业在特殊时期破解难题,不断探索、不断奋斗、不断克服困难,走上新的发展道路。
提升民企发展信心。扩大帮扶政策的覆盖宣传范围,加强解读,让民企了解保市场主体是“六保”任务的重中之重。通过全面调研,彻底梳理民企发展中的痛点堵点,精准化解民企发展难题。优化帮扶政策举措,增强民企攻坚克难的信心。以平等公平原则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民营企业家的人身、财产合法权益,为民营企业家心无旁骛干事业创造更多安全感。增强民企真实获得。通过扩大范围、加大力度、完善监督等综合举措,保障政策取得实效。增加政策精准性和透明度,简化支持政策申请程序,避免帮扶政策“高高在上”陷入形式化。加大改革乘数效应。在关键领域进一步突破民营投资的股比限制。坚决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各类障碍和隐性壁垒,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刚性约束。通过改革创造向中小企业提供筹措权益资本的长效机制,切实破除高门槛、玻璃门的体制机制障碍。优化民企发展环境。彻底解决民企使用生产要素成本过高、流动不畅、利益难保的情形。保障民营企业平等获取生产要素和政策支持,清理废除与企业性质挂钩的不合理规定。促进人才流动,培育技术和数据市场,激活各类要素潜能。
第二,瞄准隐性壁垒障碍,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民营企业是在夹缝中成长起来的,在实际中仍面临市场准入“硬”条件“名松实严”等问题,要竭力破除这些体制机制障碍,从根本上打破各种各样的“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维护市场公平竞争。
最大力度放宽市场准入。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探索取消或淡化按所有制区分企业类型的登记制度,在重大基建项目领域健全市场化投融资机制,支持民营企业平等参与。最强约束优化政策环境。通过竞争政策主管部门抽查、第三方审查等方式强化公平竞争审查的约束力。对于涉及民营企业切身利益的政策举措,开展专项审查,确保民企公平公正参与竞争。最优办法落实公平竞争。实现产业政策由差异化、选择性向普惠化、功能性转变,探索制定补贴规范使用的评估机制,确保民营企业在履行公共服务、国家安全和关键技术突破等职责时获得同等政策支持。
第三,深刻领悟“亲”“清”内涵,突破政商关系困局。实际中政商关系一定程度上仍面临公私难分、亲疏难论、清浊难辨等问题,要破除这些妨碍正常政商关系的“绊脚石”,必须使政商关系各安其位、各循其道、各得其所,最终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共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良好环境。
构建政商交往“负面清单”制度。严厉禁止亲而不清,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行贿受贿,防止清而不亲,为官不为、懒政怠政、拒商远商。推进有温度、有边界、有底线的政商交往。构建政商交往负面清单,重点理清政商交往邊界、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营造廉洁从商氛围、强化监督保障措施。打造“惠企政策直通车”常态化机制。加强与民营企业、商会组织的沟通协商,拓展“互联网+”政务服务场景,针对民营企业痛点问题扩大服务范围、提升服务效率。设立民营企业服务板块,定期梳理发布惠企政策清单。搭建政企沟通制度化平台,建立民营企业家参与重大涉企政策决策制度。完善民营企业投诉和免罚机制。建立统一权威的民营企业诉求和权益保护投诉机制,简化投诉流程,提升投诉处理效率,保证民营企业权益受到损害时得到切实保护。引导各地方梳理推出相应“涉企免罚清单”,让企业家放心投资、专心创业、安心发展。优化民营企业划型标准和依据。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相关行业发展特点持续优化修订民营企业划型标准,完善不同类型企业的统计体系,切实反映不同类型企业的运行情况,确保针对不同类型民企的发展难题精准施策。
第四,创新制度思路举措,化解民企融资难题。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民营企业面临的痛点问题,加之疫情期间“失血”过多,其存在资金链紧张的风险隐患,要从拓渠道、创工具、建机制多个维度保障民企资金链畅通。
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围绕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目标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以完善金融市场中的风险定价机制为重点,消除政府信用背书对金融市场资源配置和企业融资成本的影响。降低民营企业融资中的各类成本。监管机构要督促有关金融机构坚决取消和查处各类违规手续费,不得向民营企业收取贷款承诺费、资金管理费,减少融资过程中的附加费用。完善民企长效融资机制。鼓励发展中小金融机构,为普惠金融畅通循环提供支撑,促使民资银行成为民企融资的绿色通道,满足中小微企业对投融资的需求。全面创新金融服务工具。优化风险共济专项资金、政策性救助基金的使用机制,试点“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探索建立民間借贷“信用权证”制度,推动民间借贷市场阳光化、规范化发展。结合民营企业合理诉求,研究扩大定向可转债适用范围和发行规模。健全优化金融机构与民营企业信息对接机制。抓紧构建完善金融、税务、市场监管、社保、海关、司法等大数据服务平台,实现跨层级跨部门跨地域互联互通。重构民营企业信贷业务模式和流程,研发单独信用评级模型,研究制定统一权威的普惠金融信贷政策指引和小额贷款审查审批指引专项制度,建立完善小额信贷管理制度体系。
第五,牢牢把握“紧、稳、强、固”,提升民企发展韧性。疫情加剧了逆全球化趋势,要充分提升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发展韧性、增长潜力,促使民企以国内大循环为支撑、以国内国际双循环为依托加快发展、努力破局。
以服务紧链。秉持更加开放的理念和态度,塑造更加优质的营商环境,打通薄弱环节,以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依托升级营商环境基础设施,最大限度降低企业制度交易成本,留住和吸引外资,扭转产业链外迁局势,改善产业链松动倾向。以机制稳链。相机决策,避免防疫政策“一刀切”“急刹车”现象,提高政策执行柔性,在确保防疫到位的前提下推动企业有序复工复产,缩减企业复工审批时限,促使产业各环节企业有效匹配。搭建维护产业链稳定的信息服务平台,保障产业链循环畅通、协同稳定,有效化解民企产业链风险。以市场强链。依托国内经济大循环实现“市场强链”。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优势,通过加强沿海地区、内地和东北地区的经济互动与循环,沿长江经济带开发与“一带一路”倡议的联系和互动,有效衔接国内价值链和全球价值链。充分挖掘强大国内市场潜力,对冲全球产业链重构给民企带来的风险。以组织固链。加强引导,鼓励大、中、小民营企业融合发展,实现“抱团取暖”,提升民企整体抗风险能力。出台相应措施,促使其通过兼并重组、集体行动等方式,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耦合联系,鼓励其利用产权、合约等方式提升一体化程度,增强产业链竞争力。
第六,全面优化制度设计,引导民企高瞻远瞩。民营企业在转型升级中仍面临诸多困难和瓶颈,要进一步打破科技创新中的制度藩篱,引导其把握机遇、练好内功、前瞻布局、化危为机。
完善民营企业创新成果转化机制。支持民企牵头承担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改革项目评审机制,鼓励民企承担各类科技和产业化重大项目,加大对民企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资助力度。构建长效科技创新机制增强民企内生动力。引导民企聚焦于前瞻性研发积累,对重点优先发展的行业和“卡脖子”技术领域加大专项发展计划和项目资金支持力度。提高民企部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对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的民企研究制定相应奖励办法。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家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引导民企增强品牌意识,对民企参加境外重点政府项目、境外重点支持项目和境外一般参展项目等境外展览项目给予支持。对出口国际市场尤其是出口重点地区的首台套、首版次、首批次产品加大应用示范支持力度。
作者
臧跃茹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与价格研究所所长
王 丹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与价格研究所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