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与日本武士道精神

2020-07-14 15:44于师懿
西部学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武士道武士儒家思想

摘要:儒家思想特别是孔子提倡的“仁、义、礼、智、信”是日本武士道精神确立、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依据,对 于各个时期的武士阶层的思想行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文化与日本的尚武精神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 的日本武士道精神,主要包括“义”“勇”观、正“仁”义、观其“礼”、“忠”为本。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存在于 武士阶层之中的武士精神迅速蔓延到日本的各个阶层,成为产生巨大影响的一种文化力量和精神支撑。

关键词:儒学;武士道;武士道精神;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09-0123-03

一、儒学的日本化

作为日本文字的起源,汉字的传入使得儒教经典也 传入日本,逐渐形成了日本正统文化体系。据传,从继体 天皇时代始,五经博士从百济渡日时传入儒教,将《论语》 及《千字文》带入日本。公元 600 年前后,日本派遣六次遣隋使,自公元 630 到公元 896 年间,日本共派遣二十 次遣唐使赴中国学习《论语》等儒家经典,为日后在日 本弘扬儒家思想奠定了深厚的学术基础和文化基础 [1]。 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财产关系的矛盾,导致日本 贵族在信仰上产生了矛盾,并造成了政治上的对立,在与 中朝两国交往后矛盾逐渐尖锐,导致氏族制溃灭而出现 大化革新,而儒佛的传入则逐渐成为贵族间争取统治地 位的武器。公元 646 年,代表革新政治的圣德太子派遣 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先进思想文化并实行“大化革新”,将 唐朝先进的经济政治制度和儒教思想进行广泛传播与学 习,儒家思想在日本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日本也在逐步形 成本土化儒家思想。“大化革新”发展了以中国政治结 构为蓝本的官僚制度,用外来的新文化巩固中央集权,奠 定了更为有利和广泛的剥削基础,从而也掀起了中国文化的热潮。

随后,德川家康建立了幕府制度,实行将军、大名、武 士、农、工、商这一自上而下的严格身份等级制,确立了幕 府将军的最高政治特权和武力特权,社会各个阶层安守 本分,并反对一切违背传统伦理道德的行为。

《武士道》第二章说到:“佛教给予武士道以平静地 听凭命运的意思,佛教所未能给予武士道的东西,却由神 道充分提供。神道的教义包含了可以称为我们民族的感 情生活中两个压倒一切的特点——爱国心和忠心,至于 说到严格意义上的道德教义,孔子的教诲就是武士道最 丰富的渊源。君臣、父子、夫妇、长幼以及朋友之间的五 伦之道,早在经书从中国输入以前,我们民族就已经本能地认识到了,孔子的教诲只不过是把它们确认下来罢了。 其中有关政治道德方面的教诲,主要特点是冷静、仁慈, 并富于处世的智慧,这些特别适合作为统治阶级的武士。 孔子的贵族的、保守的言论极其适应了武士政治家的要 求。”[2]18 尚武精神就是日本传统武士道的文化中心。山 鹿素行曾言:“天地开辟,有多少和灵物都不用,偏用天琼 矛来开创,就是尊重武德,表扬雄义的缘故。”[3] 儒教逐 渐作为一种道德规范,为武士政权提供了系统化和合理 化的伦理道德。

二、武士道精神的形成

“武士以战争为职业”,在武士集团的价值关系中,武 士通过为君主杀戮和掠夺而获得了政治、经济等其他利 益,君主给武士以食物、钱财甚至名誉等其他生产资料和 利益关系作为交换。新渡户稻造在他的《武士道》一书 中说道:武士道是在武士的职业和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循 的理念和信条 [2]14。

日本武士道书《叶隐》中有句名句:“武士道即通往 死亡之道”[4]  武士的职责就是效忠,三尺之刃为其职业, 嗜杀好杀,残忍暴戾。武士道实质是从镰仓幕府至德川 幕府近 700 年间由武士阶层自身创建的一种规范性的伦 理行为。武士道精神不仅是建立在武士阶层中的道德伦 理规范,同时也为各个社会阶层设立了道德标准。武士 们所遵守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大多是代代相传的警世 箴言,或是武士和学者留下的文集。尽管日本武士道精 神凝聚了日本神道思想和外来佛学思想,但它的道德规 范以及行为准则皆是借鉴中国儒学思想。武士道的构成、 发展和演变与儒家思想的影响密不可分。孔子的思想是 武士道德教育的思想基础,它在遵循伦理道德和处世为 人的智慧中给武士道以正确的中心思想;孟子的平民思 想和丰富的人性观丰富了武士道的内涵。儒家的仁爱思 想对于武士集团的政治是必不可少的,调节武士集团内部主从关系与家族关系的道德观念,即对主君的忠和对 亲长的孝,皆是源于儒家的忠诚和孝道,孔子提倡的仁、 义、礼、智、信则是武士道精神的基本内容 [4]。

武士道精神是建立在日本封建社会武士阶层中的道 德伦理规范,这种规范也为各个社会阶层设立了道德标 准,而这些要求武士们所遵守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大 多是代代相传的警世箴言,或是武士和學者留下的文集。 这些并不成文的规章就在武士们心中默守,循之而为。 武士道的真正意识形态是崇尚美德、忠于天职、维护荣誉 的信念,这些皆是武士道精神的体现。尽管日本武士道 精神凝聚了日本神道思想和外来佛学思想,但它的道德 规范以及行为准则皆是借鉴中国儒学思想。

正像日本新渡户稻造所说:“至于严格的道德方面的 教义,儒家孔子的教导是武士道最为丰富的渊源。”[2]20 新渡户稻造在其所著的《武士道》中,将武士道精神归 结于八个方面,即义、勇、仁、礼、诚、名誉、忠义、克己。简 言之,忠义诚恳、克己为公、以仁待人、崇尚名誉等,这些 都是儒家思想与日本武士道精神融合发展的产物。

三、儒家文化与日本武士道精神的融合发展

(一)“义”“勇”观

日本武士道建立在正义的基础上,统治阶级利用儒 家思想来对其内部统治秩序进行巩固。“勇”是“义” 的实现过程,“义”是“勇”的终极目标和原则。武士 统治阶级严格要求战士们按照“义”行事,并遵守“义” 的规定。否则,行事不仁义、为人不正当的武士会受到上 天的惩罚和命运的灭亡,甚至连他个人的名誉也将受到 损害,成为后代的耻辱 [5]。由此可见,“义”是武士的最 高道德评价准则。

《论语》曰:“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 武士的勇不是逢人就杀,不是莽夫之勇,而是一种沉着冷 静的处事方式与生存状态。新渡户稻造表明:“勇气几乎 不算是美德,除非它用在正义行为”。日本武士通过“勇” 将武士道精神大大提升至道德层面,把“勇”作为至高 理念和道德准则,严守奉行 [6]。

武士道精神是武士的职责和义务,例如对君主效忠、 对武术崇尚和对天皇的绝对服从等。日本从明治维新开 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一直四处侵略扩张奉行军国 主义。日本在侵略战争中实则扭曲了“勇”在儒家思想 传播中的真实含义,成为宣扬军国主义的理论武器和精 神工具,武士道精神与日本军国主义的融合后畸形发展, 传统尚武精神已沦为军国主义的牺牲品。

(二)正“仁”义

“仁”是最高的道德修养、道德标准和境界,是诚恳 至诚毫无虚假掩饰,不仅构成了政治、思想、文化、人格修养等理论基础,同时也成为儒家学说的理论核心 [7]。 樱花是武士道的象征,武士也将樱花看作“武士之魂”,认为生与死是每个人迟早都得面对的事情。生命的 意义不在于活着,而是如何使短暂的生命像樱花一样怒 放,生命是有意义和宝贵的,要使生命有价值。武士道认 为,能够承担属于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是人之所以为 人的存在意义。武士在日常生活中同样实践着仁德的修 养,正如孔子所说的“见义不为,无勇也”,要求武士阶级 积极勇敢地面对仁义的事成为武士必备的条件。因此, 武士在日常生活中也被要求实践修身成仁的品格修养以 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

新渡户稻造讲到:“仁是像母亲一样温和的德行。如 果认为耿直的道义和严厉的正义属于男性的话,那么,慈 爱却具有女性的温柔和说服力。我们被告诫不要沉湎于 不加区别的溺爱之中,应该加上正义和道义作为辅料。

‘过于义则固,过于仁则懦”[2]31。“仁”也同时表现出 武士道精神中的所特有的正义观念。

(三)观其“礼”

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 动”,武士道便在孔子的基础上延续对礼的理解,要求武 士“喜怒不形于色”,显示出一种近似于克制的状态。武 士尊崇礼仪,不仅要遵守封建社会阶级秩序与伦理行为 规范,同时要追求“礼仪的准则与行为的端正”。日本的 统治阶级对儒家思想进行了严格的分析、得当的选择,并 加以吸收和改造,对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发展给予了一定 的创造力,对封建统治阶级和武士阶层起了一定的维护 和保护作用 [8]。

新渡户稻造认为:“礼的最高形式几乎近似于爱。我 们或许可以虔诚地说,礼是长久承受,使仁慈;礼不嫉妒, 不自夸,不自负;礼不自行非礼,不谋己私,不轻易发作, 不思恶。”[9]“礼”在日本的发展中不仅是可以维持社 会秩序和政治秩序的道德行为规范,也是存在于武士阶 层的行为准则,更是评估一个人道德水平的衡量标准。 “克己复礼以为仁”,日本同中国一样皆是以礼为重 [10]。

(四)“忠”为本

“忠”被理解为正直的美德,是儒家思想里重要的道 德衡量标准。真心效力君主的人,才能被称为忠义之士。 孟子曰:“君子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 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 仇”。[4] 儒家认为君主昏庸无道,臣子是可以不尽“忠”。 儒家讲“忠”“孝”,并把“孝”作为儒家思想中美德的基础。 尽管日本武士道不否认孝道,但它始终把“忠”置于首 位 [11]。这是由于在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中,武士道首先是 建立武家政治基础上,君主是它的核心,帶有盲目的崇拜色彩,所以愚忠是它的发展内涵。在日本武士道祖先山 鹿素行建立武士道理论思想体系时,大量吸收儒家思想 提并倡导“忠诚”,武士的责任就是“得主尽忠”。在思 想体系里对武士灌输“忠于主君”“不顾身家”的思想, 他将日本神道教和儒家思想有机结合在一起,并认为武 士有责任侍奉君主、治理人民,君主为天下万民服务,天 下万民并不是君主的私产。

儒教在仁爱之上建立“忠”,其内涵是表明在儒家文 化体系中对每一个个体的尊重;武士道的“忠”所强调 的是君主与大臣之间必须具备的无条件忠诚,是作为一 种戒律而产生的。在古代日本,虽然武士对主君的“忠” 是有条件的,但除了物质利益之外,主君和武士之间通常 还有一种超乎君臣戒律的“情”。这种武士和主君之间 的关系是世代相传的,“情”可以成为对君主无条件效 忠的理由,无私的献身是作为武士的最高职责,也是对 “忠诚观念”在武士阶层心中高于其他一切道德行为的 证明。武士对主君献身的道德规范演变成为一种非理性 的奉献,只要主君需要,就可以果断地死、毫不留恋顾虑。 他们在战场上必须不顾自我、不顾自家、不顾自亲,跟随 主君,忽略死生并彻底断绝自身对于生死的牵绊。日本 神道教给予武士信仰支持和神圣色彩强调,只有秉承“敬 神”“爱民”“尚武”“殉道”并履行职责的武士,死后才 可以成为神灵。只有忠诚,才有可能获得至高无上的地 位 [12]。

儒家学者林罗山主张:“求忠臣于孝子之门,忠孝岂 二哉夫身者父母之遗也,而所以载道也。孝亦道也,忠亦 道也,非他,只一心而已。若夫战阵无勇,则虽苟免而偷 生,然此心之义既亡,与行尸视肉无以异也。奈何无羞恶 哉若无羞恶,则不义也,不孝也,不忠也。曰‘竭其力、致 其身、为臣死忠,为子死孝然二者不可得而兼也,舍轻 而取重可也。”[13]  在忠孝不能兼得时,首先要遵循于忠。 可以看出“忠”已经成为判定武士是否尽责的道德准则。

“忠”不仅仅是作为武士必须无条件履行的义务,同 时也是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自身权力和利益的手 段,而这种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武士尽“忠”的愿望, 使得武士阶层逐渐演变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牺牲品 [14]。

四、结语

日本民族是一个对外来文化有选择性学习的民族, 且在对待中国儒学采取有用则用、无用则弃,以我为主、 为我所用的方法,“是既以外国文化为基础,又游离于纯 粹的外国文化之外;既以外国文化为蓝本,又在外国文化 的基础上不断派生与变异;既自觉地置身于他国文化之中,又有意识地走到他国文化之外。”[15] 儒家思想始终 是日本武士道精神确立、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于各 个时期的武士阶层的思想行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 然日本武士道后期发展成极端的军国主义,但儒家思想 的初衷旨在通过传统的伦理道德去规范日本武士道中非 人道部分,而导致军国主义的核心是日本民族的尚武精 神。

参考文献:

[1]( 日 ) 新渡户稻造 . 武士道 [M]. 张俊彦 , 译 .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 1993.

[2] 王炜 . 日本武士名誉观 [M]. 北京 :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3] 杨洋 . 论新渡户稻造《武士道》中的武士道精神 [D]. 哈尔滨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9.

[4] 唐利国 . 日本武士道论视野中的中国儒学 [J]. 世界历史 , 2014(1).

[5] 张俊波 . 儒学的异化——日本武士道批判 [J]. 船山学刊 ,2010(1).

[6] 梅杏根 . 论日本武士道对儒学的异化 [J]. 科技信息 ( 科学教 研 ),2007(22).

[7] 张俊波 . 日本武士道的产生及其对儒学的异化 [D].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 ,2006.

[8] 王强 . 日本“武士道”的发展阶段及结构特征 [J]. 洛阳师 范学院学报 ,2015(3).

[9] 胡金越 , 周新煜 , 刘永岚 . 儒家思想对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影 响 [J]. 才智 ,2017(14).

[10] 王志 . 日本武士道的演变及其理论化 [J]. 东北师大学报 ( 哲 学社会科学版 ),2007(4).

[11] 王舒婷 . 日本武士道精神中儒家思想的元素 [J]. 新西部 ( 理 論版 ),2015(13).

[12] 张琦 . 论神道教与武士道的演变源流及与日本军国主义的 关系 [D]. 哈尔滨 :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5.

[13] 邓太玲 . 小议新渡户稻造《武士道》对武士道的再建构 [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5).

[14] 李海涛 . 对日本武士道的文化诠释 [J]. 东疆学刊 ,2008(1). [15] 陶婧 . 试析日本民族学习外来文化的特点 [J]. 才智 ,2018(3).

作者简介:于师懿(1996—),女,汉族,吉林公主岭人,单 位为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研究方向为 外国哲学。

(责任编辑:马双)

猜你喜欢
武士道武士儒家思想
武士与龙
“武士”挡道
“武士道转型”诠释的新体系
——读张崑将《电光影里斩春风——武士道分流与渗透的新诠释》
儒家思想与书法
明治初期“立身出世思想”强大影响力管窥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剑龙是武士吗?
儒家思想与学佛感悟
暗黑武士 六步接触雷克萨斯NX
井上哲次郎武士道论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