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对黑格尔理性国家观的批判及其意义

2020-07-14 15:44赵擎宇
西部学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黑格尔市民理性

摘要:马克思对黑格尔理性国家观的批判是其青年时期哲学思想转变的重要阶段。马克思对黑格尔理性国 家观批判的一个重要现实条件和动因是对物质利益的深入考察,其理论的逻辑演进过程是从国家与市民社会的 关系、黑格尔理性国家观的阶级基础以及私有财产三个主要方面对黑格尔进行了批判。马克思对黑格尔理性国 家观的批判为马克思国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为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确立了正确的方向,具 有重要的意义。其启示是:重视发挥社会生产关系、人民主体地位的重要作用,构建人民参与国家治理的有效途 径。

关键词:马克思;黑格尔;理性国家观;批判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09-0030-03

长期以来,对于国家问题的探讨都是马克思主义哲 学研究关注的重点,这要求我们加强对马克思国家理论 的研究。马克思国家理论的初步萌芽是在其青年时期, 是建立在对黑格尔理性国家观的批判之上的。據此,要 充分理解马克思国家理论的演进历程,就必须从马克思 对黑格尔理性国家观的批判入手。

一、马克思批判黑格尔理性国家观的现实动因

马克思国家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重要的思想转变 过程,这一转变过程体现为从深受黑格尔理性国家观的 影响到对黑格尔理性国家观产生怀疑,再到否定黑格尔 理性国家观这三个阶段。其中马克思对物质利益的深入 考察构成了对黑格尔理性国家观进行深入批判的一个重 要现实条件和动因。

马克思从柏林大学毕业后,开始为《莱茵报》编辑 部撰稿。这一时期的马克思逐渐接触到社会现实,开始 对国家和社会关系进行思考,这推动了青年时期马克思 世界观的转变。马克思在《莱茵报》工作的初期,分析 问题的思维方式仍然有着浓厚的黑格尔哲学色彩,对于 国家的理解也是从黑格尔理性国家观的视角出发的。马 克思曾在《第 179 号 < 科伦日报 > 社论》中提到:“国家 是一个庞大的机构,在这里,必须实现法律的、伦理的、政 治的自由,同时,个别公民服从国家的法律也就是服从他 自己的理性即人类理性的自然规律”[1]。从此可以看出, 马克思此时依然秉持着黑格尔理性主义的立场,对国家 的理解也是从理性国家观出发的。不过这种国家观在马 克思接触社会现实问题的时候很快陷入了困境,同时也 促使了马克思思想的转变。

在担任《莱茵报》主编期间,马克思对国家的看法 第一次受到冲击,主要体现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这一文章之中。马克思撰写这篇文章的主要背景是普鲁 士的穷人们依靠捡拾枯枝作为取暖物资度过冬天,按照 普鲁士的传统法律,人们捡拾枯枝、采摘野果不算作违法 行为,已经成为穷人的习惯行为。然而普鲁士政府却出 台了一系列代表林木所有者私人利益的严格法律,规定 人们捡拾枯枝的行为属于林木盗窃,需要依据法律进行 判决,从而使得许多穷人被捕入狱。这一现实让马克思 认识到原本他心目中的理性国家,本应该按照理性原则 进行立法,代表社会中单个个人的普遍利益,而在现实中 却恰恰相反,国家反而为了特定阶级的利益而对大多数 人进行剥削。这使得马克思开始对黑格尔理性国家观产 生疑惑,开始认识到现实中的国家并非理想中的国家,激 发了马克思对国家问题的进一步探索。

随后不久,《莱茵报》编辑部被普鲁士政府关闭,马 克思前往小镇克罗茨纳赫,这时马克思开始重新研读黑 格尔的法哲学,并着手对其展开批判。在《莱茵报》担 任主编的经历,使马克思接触到了关于林木盗窃法和书 报检查令等社会问题,发现了理性国家同现实的普鲁士 政府之间的矛盾,即原本应当作为个人实现其普遍目的 的国家,在现实生活中反而为了特定阶级的利益而侵害 穷人的利益,认识到现实的普鲁士政府代表的并不是社 会的普遍利益,而是维护着资产阶级的私人利益。国家 一方面是因普遍利益产生的,另一方面又成为特定阶级 谋取利益的工具,理性国家与现实国家之间不可调和的 矛盾成为马克思对黑格尔理性国家观进行批判的现实动 因。所以他在克罗茨纳赫时期开始深入研究欧洲各国的 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从对物质利益的考察深入到对市民 社会的考察,逐渐突破黑格尔的理性国家观并对其展开 批判。

二、马克思批判黑格尔理性国家观的理论逻辑

马克思对黑格尔理性国家观的批判集中体现在他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其中马克思主要从国家与市民 社会的关系,黑格尔理性国家观的阶级基础以及私有财 产三个主要的方面对黑格尔进行了批判,展现了其理论 的逻辑演进过程。

首先,马克思重置了黑格尔关于国家与市民社会关 系的解释,提出并非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 定国家。在黑格尔看来,家庭、市民社会、国家是伦理精 神自我发展的三个组成部分,是体现了特定伦理精神的 伦理实体。其中市民社会是一个人们以相互满足对方需 要为目的的利益联结体,在这样一个利益联结体中,独立 的个人之间仅仅是利益的联合,在市民社会中伦理精神 是异化的。国家是伦理精神更高的演进阶段,国家是社 会成员依照理性的指导建立的社会联结体,不同于市民 社会的利益联结,国家是建构在自由自觉的基础上的理 性联合。因此国家中内蕴的理性原则可以指导市民社会 的建设,解决人与人之间互相利用的利益联合,消除市民 社会中异化的伦理精神。而马克思认为,黑格尔把伦理 精神作为人们需要普遍遵守的原则,把国家作为伦理精 神的现实表达,使人们在与国家的关系中处于被动地位, 这实质上是把抽象的观念作为主体,从理念出发来解释 现实。马克思认为,黑格尔并没有认识到国家的实质和 社会问题背后真正隐藏的发展规律。马克思提出市民社 会是脱胎于人们的生产交往而形成的社会组织和人们商 业活动的总和,并且决定了政治国家的建立。正如他所 言:“政治国家没有家庭的自然基础和市民社会的人为基 础就不可能存在。它们对国家来说是必要条件”。[2] 同时, 他认为要解决人们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不能依靠 黑格尔所提出的理性原则作为指导,而应该从阶级与阶 级对立的考察中入手,分析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 斗争背后的经济根源,从而通过消除私有制、消除社会中 的阶级对立来解决市民社会的问题。

其次,马克思揭示了黑格尔理性国家观的阶级实质, 批判了黑格尔的君主主权说。在黑格尔看来,国家的君 主即逻辑上的绝对理念,他认为“王权,即作为意志最后 决断的主观性的权力,它把被区分出来的各种权力集中 于统一的个人,因而它就是整体即君主立宪制的顶峰和 起点”[3]。黑格尔强调王权的重要性,认为王权的存在 是国家进步的表现,认为古代决断国家大事诉诸于神谕 或占卜是一类缺乏主观性的措施,因而无法达到最优化 的国家治理,而把国家大事的决断寄托在君主个人意志 的判断上更能体现理性精神。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君主主 权说进行了批判,他认为黑格尔搞错了君主和人民的位置。与黑格尔不同,马克思对国家的看法更注重人民的 重要地位,他强调“正如同不是宗教创造人,而是人创造 宗教一样,不是国家制度创造人民,而是人民创造国家制 度”[2]。黑格尔把国家变成了主体,然而实际上,主体是 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个体,社会中的广大人民才是主体,是 国家的基础。王权和抽象的国家应当为人民所决定,君 主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主权不过是人民的主权。因此,黑 格尔的君主主权说实质上是利用神秘主义来维护封建君 主专制制度,是在为封建统治作辩护。

再次,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理性国家观的私有制本 质,指出了国家和私有财产之间的真实关系。马克思认 为,黑格尔对国家的理解其本质是基于私有制之上的,私 有制是黑格尔国家理论的现实基础。黑格尔在《法哲学 原理》中用了大量的文字来叙述私有财产在社会生活中 的重要性,马克思对这些论述进行了反驳,他认为黑格 尔论述的私有财产的实质其实是伦理理念的变形,其本 质是蒙骗人民,为私有制辩护。马克思指出:“私有财产 的‘不可让渡同时就是普遍意志自由和伦理的‘可以 让渡。在这里,财产之存在,不再是‘因为我把我的意 志置于财产之中而我的意志之存在,则是‘因为它就 在财产之中。在这里,我的意志已经不占有,而是被占 有”[4]。这段话表明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财产制度下, 人民的个人意志已经不再自主,而是被私有财产的所有 者所占有,黑格尔所提出的“伦理实体”“意志自由”实 质上已经让渡给了私有财产,完全是作为一套用来哄骗 和愚弄大众的说辞,因此若要使人民的意志回归自由,应 当打破束缚其的私有财产制度。马克思尖锐地指出了国 家和私有财产之间真实的关系,从理论基础上击破了黑 格尔的理性国家观。

三、马克思批判黑格尔理性国家观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对黑格尔理性国家观的批判,是他青年时期 世界观转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过程不仅在马克 思哲学思想的发展中十分重要,同时也蕴涵着马克思关 于国家问题的诸多理解。它不仅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同时也对当下的国家治理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

(一)理论意义

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观进行批判的理论意义集中表 现为推动了马克思走出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凸 显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萌芽,推动了马克思向 共产主义立场的转变。

其一,穿透黑格爾唯心主义的迷雾,走向唯物主义立 场。马克思在对黑格尔国家观进行反思的过程中,逐渐 认识到黑格尔的“伦理国家”仍然是宗教观念的变形, 它在本质上依然是从“观念”出发决定“现实”。黑格尔的理性国家观从实质上决定了它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 社会问题,反而是为封建统治进行辩护。因此马克思认 识到应该从社会历史发展的现实基础出发去理解国家和 社会,应该从改变社会现实出发去改变世界,从改变现实 的物质基础出发去改变国家,从而抛弃了唯心主义的世 界观,开始转向唯物主义世界观,使马克思走上了正确的 理论创造道路,为其伟大事业的开创指明了方向。

其二,初步显现马克思国家理论的框架,体现了历史 唯物主义的萌芽。马克思在对黑格尔国家观进行反思的 过程中,反对黑格尔把国家作为伦理精神的最高表达,作 为市民社会的主宰的观点。他首次提出不是国家决定市 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观点,开始从经济因素 出发重新分析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关系,初步具有了马克 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框 架的因素。虽然此时的马克思还未完全走向历史唯物主 义,但对黑格尔理性国家观的批判中所透露出的方法和 表述为其思想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也为马克思国家 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贡献。

其三,初步确立人民立场,开始转向共产主义。马克 思在对黑格尔国家观进行反思的过程中,洞穿了黑格尔 哲学的阶级性,认清了其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本质,并在各 种社会现实中看清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私有财产所有者对 无产者的残酷剥削。马克思在分析国家问题时,始终是 从穷苦大众的利益出发的,他认为主权应当属于人民而 不是君主,国家制度和法律都应当以维护人民的利益为 出发点,显现了马克思一以贯之的对人民的关注。同时 他在对私有财产进行考察的时候发现了阶级不平等背后 的经济原因,提出要实现人与人真正的平等首先要实现 财产的平等,这些思想显示出他坚定的人民立场,并由此 为基础逐渐转向了共产主义的立场。

(二)启示

马克思对黑格尔理性国家观的批判同时蕴涵着诸多 关于国家问题的独特理解,并展现出了对于当今国家治 理诸问题跨越时代的启示。

其一,在阐述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对立关系时,明确了 市民社会的决定性作用。将国家与市民社会进行分离其 实是黑格尔的基本观点,马克思在这一思想基础上创造 性地关注到了市民社会的决定地位,提出了市民社会决 定国家这一重要论断。这启示我们在当今国家治理过程 中,要充分认识到市民社会的决定性作用,也即社会生产 关系的重要作用,通过重视物质生产,进一步完善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调节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发挥好市 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同时进一步完善分配制度,创造一个分配合理、资源平衡 的良好环境,有效减少城乡之间、贫富之间的差距,使得 国家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由全体人民共同享有。 在充分重视和解决市民社会这一主要矛盾的基础上,推 动各种社会问题的解决,使得国家能够获得持续、稳定、 良好的发展态势。

其二,在揭示国家的实质时,表现了对人民主体地位 的重视。马克思明确指出普鲁士政府的阶级实质,揭示 其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特殊利益,因而在现实社会中表 现出的就是对穷人的压迫与剥削。马克思认为人民应当 是国家的主人,只有按照人民的普遍利益组织起来的国 家才能使得个人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在这里马克思的 思想蕴涵着对人民主体地位的重视,这也为我们推动国 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根本的价值遵循。 我国的国家治理要完成的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幸福生 活,这条基本原则指引着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方向。进 入新时代,我国人民的需求发生着变化,体现为需求领域 的扩展、需求层次的提高,这相应地需要不断提高国家治 理的水平,从而满足人民的需要。

其三,在论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时,涉及人的解放 与政治解放问题。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中,提及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就是要实现人的解放,同时 说明了人的解放同政治解放的一致性。在这里人的解放 不仅仅是爭取平等的经济地位,其中对平等政治权利的 要求和政治诉求的畅通表达更是追求人的解放过程中重 要的环节。由此启示我们,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 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要重视人民的政治参与,把人民放 在治理主体的地位上,发挥人民群众在参政议政、民主监 督、基层自治等方面的参与度,提升人民的政治能力和政 治素养,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创新的过程中,构建人民参 与国家治理的有效途径,从而通过人民的政治解放来推 动人的解放。

参考文献:

[1]( 德 ) 马克思 , 恩格斯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第一卷 )[M]. 北 京 : 人民出版社 ,1995.

[2]( 德 ) 马克思 , 恩格斯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第三卷 )[M]. 北 京 : 人民出版社 ,2002.

[3]( 德 ) 黑格尔 . 法哲学原理 [M].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1979.

作者简介:赵擎宇(1995—),男,汉族,河北张家口人,单 位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 研部,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责任编辑:马双)

猜你喜欢
黑格尔市民理性
绝对者何以作为实存者?——从后期谢林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来看
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三大层次
话剧的盛会·市民的节日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International Volunteers for G20 Summit in Hangzhou
简述黑格尔的哲学史观与方法论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理性的回归
论黑格尔的道德行为归责理论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