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森堡困境”之实质

2020-07-14 15:44李浩正
西部学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葛兰西克劳墨菲

摘要:以拉克劳和墨菲为代表的后马克思主义者所自认为的任务,就是要在某种意义上解构传统的马克思 主义,同时继续推进他们所认为的全球解放的革命规划。拉克劳和墨菲解构传统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正是提出 了所谓的“卢森堡困境”,即革命主体的自发性(偶然性)与阶级的统一性在逻辑上不能自洽,并借此宣扬他们 对葛兰西领导权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但是通过研究卢森堡的《群众罢工、党和工会》可以发现,拉克劳和墨菲 提出的“卢森堡困境”的实质是一种误读,其目的也是为“领导权”思想渲染一种气氛。其实在卢森堡本人看来, 偶然性的罢工活动对应的只是自发性的斗争主体,而只有上升到最终的革命时才对应着普遍的无产阶级。这也 正是拉墨的误读所在,所以“卢森堡困境”在本质上是一个假命题。因此,应梳理“卢森堡困境”与拉克劳、墨菲“领 导权”思想的内在关系,从而认识拉墨思想的理论本质。

关键词:“卢森堡困境”;拉克劳;墨菲;领导权;后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D093/0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09-0044-03

一、拉克劳和墨菲眼中的“卢森堡困境”

作为研究后马克思主义绝不能绕过的人物,拉克劳 和墨菲无疑是这一流派中的佼佼者,他们的著作《领导 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是进行研究后马克思主义最好的 理论阵地。在《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这部著作的 开篇,拉克劳和墨菲就率先向卢森堡发难,提出了所谓的 “卢森堡困境”,而且使之成为拉克劳和墨菲宣扬“领导 权”思想的出发点。

拉克劳和墨菲所认为的“卢森堡困境”其实来源于 罗莎·卢森堡在 1906 年写的一篇政治文章《群众罢工、 党和工会》。对于这篇文章,拉克劳和墨菲的评价并非都 是负面的,他们赞同而且首先指出了卢森堡的进步之处: “所指超出了能指”[1]6。拉克劳和墨菲认为,卢森堡在对 俄国革命的分析中发现了群众罢工具有“自发性”,他们 认为卢森堡看到了俄国革命的特征是革命的形式和主体 具有多元性,具有偶然性的不同革命主体自发地选择了 多种多样的革命斗争形式和手段来完成革命过程。而且 从更高的层面上来看,拉克劳和墨菲认为,这种体现出来 的偶然性的具体革命形式(也就是卢森堡所说的“罢工”) 其实预示着一种总的革命倾向,即进行总体革命的预兆, 所以其意义远比就具体革命形式达到的意义要深刻得 多。拉克劳和墨菲认为,卢森堡所达到的成就使她自己 从传统马克思主义中解放出来,确证了“偶然性”的存批判,而批判的焦点则集中于卢森堡对于“阶级统一性” 的论述上。拉克劳和墨菲认为,卢森堡能够发现作为偶 然性的革命斗争形式而存在罢工活动,和具有自主性的 多元斗争主体必然是有意义的,但是卢森堡却还要去寻 找一种革命斗争的统一体——无产阶级,这就是荒诞的 了。从拉克劳和墨菲的论述中可以看到,卢森堡所认为 的复杂多样的革命斗争主体,包括工农和一些摇摆不定 的其他阶级,都会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逐步的斗争过 程中转化为无产阶级,从而使得整个社会就形成了无产 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简单对立。在拉克劳和墨菲看来,卢 森堡关于“阶级统一性”的论述又返回到了传统马克思 主义所坚持的历史必然性问题,这就将她自己刚刚提出 的革命主体的自发性被阶级主体的统一性所窒息了。[2]

由此,拉克劳和墨菲就发现并提出了卢森堡的矛盾 所在,也就是革命主体的自发性(偶然性)与阶级的统 一性在逻辑上不能自洽,他们称之为“卢森堡的两难困 境”[1]2。

二、拉克劳和墨菲的方法:以领导权解构传统马克思 主义

拉克劳和墨菲对卢森堡的理论批判不是一种纯粹的 学术性质的批判,而目的在于利用她的这一理论缺陷反 对传统马克思主义所奉行的一些理论,从而为他们所主 张的领导权思想的提出而扫清障碍。拉克劳和墨菲指出:

在和巨大历史作用,成为卢森堡思想的最有价值之处。  “……领导权概念将正好出现在不同斗争和主体立场间这也就是所谓的“所指超出了能指”[1]6。 但是笔锋一转,拉克劳和墨菲就开始对卢森堡进行不确定联合以及分裂的经验控制的地方,它将在证明了 ‘必然性范畴以及退出社会地平线的政治话语领域中给社会主义者提供新的答案。”[1]9 所以,在拉克劳和墨 菲看来,要想走出“卢森堡困境”就要以“领导权”思 想解构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主义与历史必然性。

其实在拉克劳和墨菲那里,或者说在整个后马克思 主义者那里,“领导权”并不是什么新鲜的时髦词语。 因为在拉克劳和墨菲之前,普列汉诺夫、列宁和葛兰西都 对“领导权”这个范畴进行过或多或少的规定,而这之 中成就最大的莫属葛兰西了。只要一说到“领导权”思 想或者“领导权”理论,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葛兰西。 葛兰西是早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文化领导权”思想。葛兰西把具体的意识形态确立其 领导权的建构过程称之为“文化领导权”。作为一种意 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形式,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主要 在“道德”“思想”和“知识”的意义上被运用。葛兰 西把“政党、工会、学校、新闻思想”等划归为“市民社会”, 而把“监狱、法院、警察”等划归为“政治社会”,资本主 义社会的整个上层建筑就是由“市民社会”和“政治社会” 构成的。而“文化领导权”存在的依据就是“市民社会” 及其存在。“文化領导权”的关键问题在于争夺领导“权”, 将自己的领导合法化,所以统治阶级需要去赢得人们的 同意以实现统治的合法化。同时,“文化领导权”不是 简单由一方灌输和植入到另一方的思想中,而是双方谈 判或协商的结果。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资本主 义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抵御危机的能力提高和人民福 利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革命意愿已经淡薄,所以无产阶级 只能依靠“阵地战”的方式,逐步掌握意识形态的文化 领导权。

拉克劳和墨菲一方面宣传着自己对于葛兰西“文化 领导权”思想的解读,另一方面通过改造葛兰西的“文 化领导权”宣传着他们自己对“领导权”思想的新认识。 首先,拉克劳和墨菲对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的解读是 一种反本质主义的解读。一方面,拉克劳和墨菲充分肯 定了葛兰西的政治转向,特别是“市民社会”理论的重 要意义,它是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经济决定论和本质主义 的反抗;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满足于葛兰西的解释,认为 他依然保留着本质主义的残余,例如,葛兰西认为工人阶 级在解放斗争中的作用等。具体说来,第一,拉克劳和墨 菲强调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是对传统马克思主义 的突破,是对传统“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理论的 挣脱。第二,拉克劳和墨菲充分肯定了葛兰西“文化领 导权”思想的意义: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思想使他 与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卢卡奇和柯尔施拉开了 距离,并突破了“工人阶级中心论”思想以及“阶级还 原论”思想。第三,在肯定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的同时,拉克劳和墨菲也对葛兰西进行了批判,认为他虽 然突破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主义的束缚,但却没有 最终与本质主义决裂,原因是葛兰西始终坚持一元论传 统。在坚持霸权斗争多样性的同时,又坚持多样性中仍 然存在的同一性。

拉克劳和墨菲在评价完葛兰西后,提出了自己关于 “领导权”思想的新见解。“拉克劳和墨菲的后马克思主 义霸权理论,在清除了葛兰西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以 后,已经切断了和马克思主义传统的联系,把霸权理论建 立在了后结构主义的解构立场和后现代主义的反本质主 义理论基础之上,这就是从马克思主义到后马克思主义 的过渡路线。”[3]105 拉克劳和墨菲的“新见解”主要是 对传统马克思主义“阶级性”社会划分法的解构。他们 认为,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以“阶级性”为依据的社会划 分法已不适应当前的资本主义社会,当前资本主义社会 中的中间阶层和过渡阶层并存的局面已经无法用经济因 素区分人们的身份和地位。“阶级主体”就无法存在于 当前这样的资本主义社会,必须以“文化领导权”主体 来替代“阶级主体”。因此,拉克劳和墨菲以“文化领导 权”主体来解构“阶级主体”,同时也解构了本质主义的 社会关系。我们知道,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划分阶 级的标准是经济标准,阶级的不同是由对生产资料占有 不同而决定的。拉克劳和墨菲对“阶级性”或者是“阶 级主体”的解构,自然地导致了对经济作用的解构。因 为在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经济概念起着至关重要的 作用:第一,生产力概念是一个先验地逻辑先在,它对生 产关系起着决定作用;第二,“阶级主体”的阶级性正是 由它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所决定的;第三,“阶级性”决 定了“阶级主体”的追求目标。但是在拉克劳和墨菲看 来,这三个命题并没有终极依据,因为在相同的资本主义 生产力水平下,生产关系也完全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样子, 虽然“阶级主体”的经济地位不同,但他们依然可以具 有相同的阶级意识。既然经济不能确保“阶级主体”的 划分和统一,那么传统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概念也就丧失 了其合理性和存在的必然性,这一点也是拉克劳和墨菲 为他们的“文化领导权”主体开辟道路的论据之一。

总的说来,在拉克劳和墨菲眼中,卢森堡只是传统马 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代言人,而他们提出“卢森堡困境” 也正是为了将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代言人驱赶出去的 手段而已,其真实目的是为了以此来解构传统马克思主 义。在解构传统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拉克劳和墨菲将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作为理论武器,进而继续攻击 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以此力求将他们的“文化 领导权”主体置于中心位置,这才是他们的实际目的。

三、“卢森堡困境”的实质是一种误读

在拉克劳和墨菲眼中,正是由于卢森堡试图分析现 实社会环境问题的同时又不愿意放弃传统马克思主义的 支撑理论中所固有的必然性问题、普遍主义问题等,才导 致了普遍主义逻辑与偶然性的结论之间的矛盾。拉克劳 和墨菲则针对卢森堡出现的理论困境提出他们所谓的解 决之策即“领导权”思想。但问题是,卢森堡真的出现 了诸如拉克劳和墨菲所言的理论困境吗?我们还是应该 回到卢森堡的文本中去寻找答案。

其实在《群众罢工、党和工会》这篇文章中,卢森堡 虽然指出了斗争的自发性和偶然性问题,但卢森堡自己 就已经“回答”了拉克劳和墨菲的问题——当然这种回 答是在提问之前——关键是要区分“罢工”和“革命” 的关系。拉克劳和墨菲恰恰是忽略了“革命”这一概念 的重要性,从而认为卢森堡陷入了逻辑矛盾之中。在卢 森堡的论述中,革命与罢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历史意 义也不相同。她认为,群众罢工是一种现实的具体的历 史性的活动,是具体的历史事件。因而它可以表现为不 同的形式,具有不同的主体,也可以起因于各种各样的偶 然性因素,也可以是自发的;而这些具体的、偶然的、自发 的罢工活动一旦上升为革命,那么这些偶然性和自发性 都将不再存在:“革命不同于流血,又比流血具有更多的 内容。与那种自从街头闹事和暴动的角度,即自从‘混乱 的角度去看待革命的警察式观点不同,科学社会主义的 观点认为,革命首先是社会阶级关系中所发生的深刻的 内部变化。”[4]176

因此,革命作为一种宏大的历史性变革是任何一次 的罢工活动所不能带来的,而作为革命的主体有且只有 一个即无产阶级,而无数的罢工活动主体会慢慢地随着 斗争的加深而转化为无产阶级。这样看来,卢森堡的逻 辑自洽就从两个方面体现了出来:第一,从罢工活动层面 来看,参与活动的主体只能是具有自发性的群众主体,同 时这些活动体现出偶然性与不确定性;第二,从革命层面 看,参加革命的主体就变成了普遍的无产阶级,同时革命 活动体现出必然性与激烈性。其实这是很好理解的:在罢工活动中,阶级的成分是十分多样和复杂的,可以是无 产阶级,也可以是有产阶级。只要觉得工资待遇等方面 不能得到满足,他们就会加入到罢工的行列里来;但革命 却不一样,只有无产阶级才具有最彻底的革命意志,因为 他们一无所有,与其灭亡不如抗争,而其他的阶级就没有 这样的决心和意志了。所以一旦罢工上升到革命,主体 就会成为具有统一性的无产阶级。

由此看来,拉克劳和墨菲所宣扬的“卢森堡困境” 实质上是一种误读,这种误读将卢森堡理论中的罢工与 革命混为一谈,而且只看到了卢森堡关于群众罢工的偶 然性、斗争主体的自发性以及将多样性的斗争主体“趋 同”這方面,从而导致了所谓的斗争主义的普遍性与斗 争的偶然性之间的逻辑矛盾。而且进一步说来,拉克劳 和墨菲建立在这一误读基础之上的“领导权”理论也必 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和矛盾,这也是他们理论一直被后人 所诟病的原因所在。

参考文献:

[1]( 阿根廷 ) 拉克劳 , 墨菲 . 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 [M]. 哈 尔滨 :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3.

[2] 夏莹 .“卢森堡困境”真的存在吗——论拉克劳、墨菲对卢 森堡理论的批判及其误读 [J]. 学术月刊 ,2006(8).

[3] 付文忠 . 新社会运动与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后马克思主义 研究 [M]. 济南 :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9.

[4] 李宗禹 . 卢森堡文选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2012.

[5] 周凡 . 后马克思主义导论 [M]. 北京 :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0. [6] 周凡 . 后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自发性概念(上)——论拉 克劳与莫非对罗莎·卢森堡的解读 [J]. 河北学刊 ,2006(4).

[7] 周凡 . 后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自发性概念(下)——论拉 克劳与莫非对罗莎·卢森堡的解读 [J]. 河北学刊 ,2006(5).

作者简介:李浩正(1995—),男,汉族,山东潍坊人,单位 为曲阜师范大学政治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为西 方马克思主义。

(责任编辑:马双)

猜你喜欢
葛兰西克劳墨菲
你找的是哪个墨菲
外星人咕咚
黎笑:用创新引领增长,用专注稳步前行
外星人咕咚
外星人咕咚
外星人咕咚
哪个墨菲
葛兰西文化哲学的实践概念
葛兰西意识形态理论对新时代国家治理的启示
深化与曲解:改革开放以来葛兰西实践哲学之争的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