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兆军
摘 要: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民形成价值共识的基础内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促使全体大学生形成价值共识的重要载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的需要、二者共同发展的需要、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后者对前者融入效果的取得,核心是融入关系的构建。融入目标的一致性、路径的共通性、实施的互动性,是构建良好融入关系的前提。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0)05-0118-03
价值观是价值主体基于自己的感官或理性思维而对关系物(人)做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是主体认定事物、辨别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作为一种较高层次的表现形态,在哲学思维中,价值观主要表现为信念、信仰或理想。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同时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可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那么,作为两个不同的范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实现融入,是否具有融入的可行性?经过分析,二者既有相似点,也有不同点。所谓不同,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处于统领和指导地位,而后者则是培育和践行前者的重要载体。正是因为有了不同,才有了“融入”的必要。所谓相似,是指二者具备目标的一致性、路径的共通性、实施的互动性等“基因”。正是因为有了相似,才有了“融入”的可能和可行。
一、目标的一致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内涵和外延上是一对不同的范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当下最凝练的表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在大学生群体间传播和强化社会主义主导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方法。两者在展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功能、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地位、承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上不同,但它们在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方面的目标具有一致性。
首先,二者在内容上具有对应性。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在2001年发布的《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早已明确提到:“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思想政治教育这个系统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等子系统组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的倡导具有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想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社会层面的倡导具有对应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倡导就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翻版。最主要一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出要以(政治)理想、(政治)信念教育为核心,这事实上就是一种价值观教育。因为,理想、信念乃至信仰在前文已经提到,它们实是价值观(念)的一种基本形态。信念、信仰和理想作为价值观念的三个最基本形态,一旦形成就会因其具有相对稳定性、主体附属性、多元性、评判性而成为人们用以评量事物之意义、权衡得失轻重、决定褒贬弃取的“天平”和“尺子”,构成了人们内心深处的评价标准系统。就是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本质上是对应的,是统一的。
其次,对于坚持和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统治地位的根本目标而言,二者其实都是手段,只不过一个表现为内容,一个表现为载体。通常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构成观念上层建筑的部分,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2]它既是社会成员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共同认识的基础,又是社会关系中的人通过理解甚至想象去认识事物的方法。特定的社会存在决定特定社会关系,特定的社会关系决定特定的社会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被凝练成24个字,构成上具有复合性,但在价值意向却是一元的,即它具有独特的主导性和核心价值上的排他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与共产主义运动和无产阶级政党伴生发展的理论灌输手段,也是中国共产党的真正优势所在,二者都是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巩固和发展而服务。
再次,二者都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社会主义的本质自然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生产力的解放,将极大地提高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从而为广大民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最重要的保障。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正是广大民众,统一的价值诉求必然有利于社会的和谐、政治的稳定、民族的复兴。反之,生产力倒退,则社会发展倒退,民众就有可能涣散、价值方向会发生迷茫,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会成为空泛的说教。可以说,前者决定后者方向,后者影响前者进程。
二、路径的共通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事实是内容和形式的相互结合,真正目标是实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及践行。确切地说,如果前者对后者实行的是融入路径,后者对前者实行的则是反向融入路径。这种反向,从另一个角度看,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内化与外化的相结合。那么,看似是方向相反的路径,为何说具有共通性呢?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事实上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灌输”和“接受”的结合。
从2006年至今,我们党曾在中央文件中分别提出:“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必须强化教育引导,增进社会共识,创新方式方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可见,“融入”的要求早已经上升到中央文件的高度。那么,什么是融入,如何融入?
在用于“人”这个对象时,“融入”指的是人的“精神层级的融合和接纳”的过程。在本文语境下,“融入”是指“一个内在逻辑性的外在认定与外在规定性的内在实现相统一的过程”。[3]这个过程的理想结果是“融合”,具体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解决从“理论”到“教育”,即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理论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实践的转化;第二阶段解决从“教育”到“头脑”,即实现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到大学生价值观的转化;第三阶段解决从“头脑”到“实践”,即实现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向价值实践的转化。在这样的转化过程中,需要“灌输”和“接受”。
何为“灌输”?《教育学大词典》对它的解释是“从外面输入某种思想。相对于自发论。”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明确使用该词,但在他们许多论著中却蕴含着丰富的灌输思想。比如,“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击中这块朴素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4]也就是说,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思想灌输的过程就是“思想的闪电射向人民的园地”,认为无产阶级只有通过灌输才能获得“精神武器”进而实现人类的解放。列宁在1894年指出:“我国社会主义者……把这个理论通俗化,把它灌输给工人。”[5]1902年,他更是明确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5]可见,列宁认为,只有通过灌输,人民群众才可能实现对先进理论的自觉。
邓小平同志主张结合群众的切身利益和革命斗争的实际,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社会主义的灌输。所以,他要求理论灌输要为经济建设服务,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和“四项基本原则”是理论灌输的基本内容、“四有”新人为理论灌输的培养目标、发扬民主和求真务实是理论灌输的基本原则、不搞运动而以教育和引导为主是理论灌输的实施方法。这样的实践对“灌输”思想是极大的推进。尤其是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这门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大家都已经认识到,“灌输”不能仅被狭义地理解为一种“方法”,即一种“说教”“填鸭”式强制性的教育方法——强迫受教育者接受,而是应该被综合理解成既是一种教育方法——即相对“自发产生”方法之外的一切非强制方法,也是开展教育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坚持有计划、有目的、旗帜鲜明地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输送给受教育者。
基于对“灌输”思想这种区别于“传统(强制)”的新型理解,从某种程度上说,“融入”可以代替“灌输”,但“灌输”不可以代替“融入”。因为,相比“融入”的三个阶段来说,“灌输”只能达致第二个阶段,即从“理论”到“教育”再到“头脑”,确切说,只算完成了“融入”当中的“融”,还没有完成“入”。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到达大学生“头脑”,对于“灌输”来说,所赋予的功能任务也就完成了,至于到达的理论数量的多少、头脑吸收理论质量的高低、受教育者选择的主动或被动、实践过程中的科学或偏差等等都不再是“灌输”思想功能所能达到的。这就需要“融入”当中的“入”,更进一步则需要“出”(实践应用),这事实上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的“接受”思想了。
“接受”一词在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实践中,既可理解为一种静态性的状态和结果(阶段性),也可被表示为一种动态性的关系和过程(长时段性),即是指“接受主体出于自身需要,在环境的作用下,通过某些中介对接受客体进行反映、选择、整合、内化、外化和践行等多环节构成的、连续的、完整的活动过程。”[6]
可见,作为教育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终实效取决于接受主体在相关扰动因素影响下,以及自身诸内在要素的影响(比如,在接受过程中主体接受需求与社会需求的差异、接受主体感性期待与理性认识的偏差、接受主体内化认同与外化实践的抵牾等)下,所采取的接纳自觉、践行自主程度。“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内化认同是外化实践的前提、基础,外化实践是内化认同的巩固、反思。因此,我们认为,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事实上只是完成了“融入”当中的“入”的功能,偶尔体现出“出”(外化、践行)的功能。融合了“灌输”思想和“接受”思想,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理论”被构建。在这样的“融入理论”指导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具有了可行性。“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4]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讨中,“根本”就是“如何融入”,建立在“灌输”思想和“接受”思想基础上的“融入”理论为这个“根本”的获得提供了学理及实践依据,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追寻目标的路径上有了共通性。
三、实施的互动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单向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融入,而是与后者进行互动。这种互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化于大学生之心,再通过大学生的践行外化出来;另一方面,大学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认知、认同及践行。当然,它们之间的互动是基于一定基础的,这样的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的方向需要它们在融入实施过程中进行互动。社会主义办学的方向要求教育者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因为,前述的社会主义本质决定了中国的大学性质必然是社会主义的,这也就决定了中国的高等教育当然需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从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社会主义建设,需要青年学子的努力,需要他们有报效祖国的志向、实现梦想的能力,故需要对青年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引领,不能偏离方向。因此,我们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中国面对复杂的国际竞争和西方价值观渗透的必然选择,也是应对中国社会转型期诸多价值观博弈的迫切需要。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处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地位,统领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内容。
其次,二者之间的互动实际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发展的需要。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作为主导思想。当前,国内外形势深刻的变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项工作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当代大学生个体表现出的独立性、需求的差异性等都很明显,这对增强自强、创新、成才、创业等意识都非常有利。同时,国际上意识形态斗争的复杂化,以及我国在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必然对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造成冲击。可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的主导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通俗化、凝练化表达,是先进的理论表现,是主流意识形态。因此,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掌握”大学生是必然选择。而要想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入,二者只有具备相似的“基因”,才有可能在互补中同步促进,保证了融入的可能、可行及有效。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胡锦涛同志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12-11-09.
[2]徐惟诚.中国百科全书(精粹本)[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1716.
[3]杨晓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8.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16,9.
[5]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317.
[6]屈艳红.接受视阈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