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嘉滨
摘 要:社会科学专业学术译著对于各相关专业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对专业学术著作翻译工作重视不足,学术考评机制往往不认可、不支持学术翻译,导致高校教师和研究人员不愿从事专业学术著作的翻译工作,大多数出版机构由于其营利性定位也不愿组织翻译成本高、效益低的专业学术著作。专业学术著作翻译面临资金和人员的短缺,导致目前专业学术译著品种不足、质量不高,限制了知识的传播和社会科学的整体发展,没能发挥学术译著应有的社会效益。在分析学术译著为何质量不高的基础上,提出加强对学术著作翻译工作的规划和投入、修改学术考评体制、细化出版机构业务定位等改进建议。
关键词:翻译;社会科学;学术;译著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標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0)05-0101-03
近年来,我国社科类译著出版取得了很大的进步[1],但也存在结构上的问题。把社科类译著简单地分为大众图书和专业学术图书的话,则专业学术译著在出版品种[2]、翻译质量[3]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并不能满足学科教学和学术研究的需要。文章分析社科类专业学术著作翻译质量不高的根本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
一、专业学术译著出版的重要性
专业学术著作翻译面临认识方面、制度方面、资源方面的问题。简言之,由于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制度设计时学术著作翻译工作处于不利地位,进而用于学术著作翻译的经费和人力资源不足,最终导致学术译著出版质量不高、品种不够。
最根本的,就是对专业学术译著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存在误解[4],认识上的不足就相应地导致制度设计上的缺陷、资源的不足。因此,很有必须强调专业学术译著的重要意义:引进国际学术界基础性的、有代表性的、前沿的学术成果,对于国内的学科教学、学术研究、学术交流和学术创新,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也是中国学术走出去,增强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界的话语权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第一,从教学和学术研究来讲,研读本学科有代表性的、基础性的著作,是学生学习本学科知识、研究人员借以开展研究的基础。好的翻译作品,是正常开展学科教育和提供研究参考的基础。显然,对于学科内的学生和大多数的研究者,利用质量好的译著,更具现实性[5]。
第二,引进国际学术界最前沿性的研究,是实现与国际学术接轨、保持与国际学术对话、参与国际学术创新的必要条件。有人认为,学科的前沿学者,应当有能力研读外文的原著,而不宜利用译著。诚然,原著是最能准确体现作者思想的,但在现实中,原著优于译著的主要原因,是译著往往不能完整或准确地转述原著内容,这恰恰说明加强学术著作翻译工作的重要性。而且,即使是顶尖的学者,也并不都能够熟练运用多种语言,直接阅读多种语言的原著。学术传播必然需要不同语言间的翻译过程。
以上两点,都说明了专业学术译著在学科教学和研究中的基础性作用,很容易理解,然而学术翻译还有更深远的意义。
第三,实现学术话语的中文表述,是保持和增强中文和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界(包括华语学术界和英语学术界)话语权的基础。目前,在国际学术界,英文的学术话语权超过中文的学术话语权[6]。应当意识到,用中文表述学术知识和开展学术研究是保持中文话语权的基础[7],是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智慧的前提,其意义重大而且深远。如果我们过分依赖外文开展学术研究和表述研究成果,就是主动放弃了中文在国际学术领域的话语权,这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发展方向是背道而驰的。
从目前的专业学术译著出版的情况看,我们对专业学术著作翻译工作的重要性仍然认识不足,体现为专业学术著作翻译出版中存在的多种具体问题。
二、专业学术译著出版存在的具体问题
首先,目前已出版的专业学术译著很多都质量不高,这一点受到很多批评[8]。一些仓促推出的学术译著,并没有准确转述原著内容,难以理解甚至曲解原著,对于学术传播造成了适得其反的效果[9]。一方面,不准确的翻译使读者无法了解原著的思想;另一方面,由于版权的限制,质量不佳的译著也限制了原著再次被翻译出版的机会。所以说,质量不高的译著贻害无穷。
其次,翻译引进品种不足。理想的专业学术译著出版,应实现各学科中基础性的、有重要代表性的、前沿性的著作都得到充分的翻译介绍。但由于制度设计原因,对于学科中的外文著作,往往缺少系统的引进规划。在很多学科领域,一些重要著作并没有适用的中文译本[10],这就限制了学科的建设和学术的发展。
三、专业学术著作翻译质量不高的原因
笔者认为,对学术翻译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学术考评机制不重视学术翻译,学术出版自身成本高、效益低的特点,是学术译著不能满足社会要求的根本原因,导致了学术翻译工作在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方面的不足。
(一)学术考评机制没有给予学术翻译充分的重视和支持
从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的角度看,学术机构和专业学者有需求也有能力翻译专业学术著作。
首先,学科建设要求学术机构积累本学科各研究领域中的成果,这其中就包括全面掌握国际上的学术成果和研究动向。学术机构通过学科规划就会形成对外文成果的需求,进而形成翻译需求。社会科学的研究者需要分析借鉴各方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梳理研究国际上相关领域的学术成果往往是社会科学学者开展学术研究的基础,所以他们需要在研究中查阅外文著作或译著。学者要把翻译与学术研究结合在一起,或者说,翻译成果是他们研究过程的组成部分和副产品。
其次,专业学者有能力充分和准确地理解外文学术著作的内容,可以说,学术机构中的研究者是翻译学术著作的最佳人选。学术翻译,译者至为关键。学术译著的翻译过程较长,难度较大。合格的译者要具备很好的外文水平、中文表述能力、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甚至要有非常精深的学术造诣。
但学术翻译在目前的学术考评机制中往往得不到认可和支持。在学术考评标准中,论文和专著更被看重,学术翻译往往不被算作成果,从而对学者和学术机构的考评没有帮助。同时,相关部门和学术机构对学术翻译提供的资助也很少。这些导致最有需求、有能力促进学术著作翻译的学术机构和研究人员,也不愿意将精力投向学术著作翻译。
现实中,由于翻译工作不被重视,翻译报酬不高,往往不容易找到合适的译者,这直接导致目前很多译著翻译质量低下。通常从事翻译的人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相关学科内的专业学者,这些人出于学术研究兴趣和研究需要,主观上愿意翻译重要的学术译著,也了解专业规范和动向,如果外文较好的话,是理想的译者。但是由于教学和科研任务的要求,这些人往往没有多余的精力,长期从事翻译。第二种是外文专业的译者,这些人的语言能力很好,但由于不了解学科内的术语和规范,其翻译的成果可能会造成歧义。第三种是有一定基础的初级译者,这些人往往是在校的研究生甚至是本科生,他们有一定的专业和外语基础,对于翻译费也没有较高要求,但他们的能力往往不足以胜任专业学术著作的翻译。遗憾的是,很多译著是由这些初级译者翻译的。
(二)学术译著出版成本高、效益低,出版机构往往望而却步
与中文学术著作出版相比,学术译著出版具有成本高、效益低的特点。
首先,学术译著出版的成本更高。学术译著出版需引进版权,其在流程上更复杂,也产生了较多的费用。引进版权往往要经过前期调查版权归属(例如,原著中的图片、单篇文章可能分属不同的版权方,需要单独申请版权许可和支付费用)、洽谈版权条款、支付预付版税,出版后还要定期向版权方支付版税等。
其次,学术译著的收益不高、收益期长。专业学术译著销量少、定价低。一方面,专业学术译著往往只有学科内的学生或研究者阅读,译著的专业性越高、思想性或技术性越强,能够购买并阅读的读者就越少。另一方面,受市场购买力限制,专业学术译著的定价通常与中文学术著作定价差不多,并不因其成本高、销量低,而收益相应增加。
专业学术译著往往是相关学科较基础性的、必须阅读的文献,因此,具有可长期销售的条件。但销售周期长也存在风险,比如:版权到期不能延续,出现了新的著作或研究成果等。
总之,虽然专业学术译著具有很好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但其自身特点决定其不易产生有竞争力的经济效益。由于目前国内的出版社主要以经济效益为考核基础,出版社对于出版学术译著动力不足。
(三)人力资源不足是导致学术译著质量差的直接原因
由于没有给予学术著作翻译足够的支持,投入翻译的资源少,直接导致翻译学术著作的人力资源不足。人力资源不足体现为:合格的译者少、译者不能投入足够的精力、出版社用于编辑译著的人力不足。
如前所述,最适合翻译专业学术著作的人,通常是学术机构中的研究者,但由于学术成果评定机制的限制,他们往往不愿从事翻译,或者无法全身心地投入翻译。另外,出版社和学术资助机构可投入的用于翻译的资金少,导致翻译费标准长期较低,这与译者巨大的时间和智力投入是不相称的。翻译费过低,是目前我们没有形成稳定的专职学术翻译队伍的直接原因。
同时,专业学术译著在出版过程中也需要出版社有更专业的人员和更多的精力投入。例如,学术译著出版周期更长,在审校的过程中,要求编辑有很好的专业知识和外语水平,对于质检人员也有较高的要求。这些往往需要出版社有长期的学术译著出版经验和对专业编辑资源的培育。专业学术译著出版队伍建设不足,也是限制专业学术译著出版水平的重要因素。
四、提高专业学术译著质量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建议在国家层面增加对专业学术翻译的投入
第一,组织制定各学科学术著作翻译引进的指导规划,跟踪国际学术成果和出版信息,引导学术机构和出版机构[11]开展学术产品引进。这样既能保证知识资料谱系的完整,又能避免重复投入。
第二,以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著作引进规划为指导,增加国家和各部门的各种学术和科研基金对专业学术翻译的支持力度。以保本或适当收益为原则,资助各出版机构,弥补其在版权引进、翻译组织、编辑方面的超额成本,实现翻译出版工作的长期可持续。
第三,制定专业学术著作翻译的行业规范,从整体上控制和提高学术译著的质量水平。目前,翻译图书的“信”“达”,还没有被充分纳入国内对图书质量的审核标准中,词不达意、晦涩难懂的学术译著充斥市场,严重影响了知识的传播。国家应从宏观上设定译著出版的较高标准,杜绝粗制滥造译著的出版。
(二)改进学术考评体系和出版核算体系
第一,修改学术考评体系的标准。针对学术机构和科研人员,应认可其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翻译成果为其研究或教学成果,鼓励科研人员从事翻译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学科建设。
第二,细化设计出版社的属性和业务定位。出版行业具有知识生产的特殊性,其对社会的贡献不能完全通过经济效益来衡量。在基于市场机制的体制上,要求出版社完全放弃经济利益或者从事经济效益不高的活动,并不现实。针对这一矛盾,笔者认为有两种方案可以选择。
其一,对出版社进一步分类。设定公益性或学术性出版社,可以参照盲文出版社的定位和业务模式。公益性出版社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要实现一定的公益目标,由国家提供资金,或由国家弥补其成本,保证其持续经营、稳定产出。建议设立或认定专业学术出版社,其主要依靠各种公益性的学术发展基金运行,为学术出版服务。
其二,对出版项目进行分类。针对主要从事公益性或学术性出版的出版机构,在税收方面给予优惠,对于能够分清公益性事业的部门或项目,给予免税等优惠待遇。
参考文献:
[1]王鹏飞.译著兴盛的2018年社科图书出版——以好书榜单为样本的盘点[J].科技与出版,2019(3).
[2]宋俊果,董夫才.大学出版社不应遗忘学术译著出版[J].出版参考,2010(16).
[3]王军风.学术译著的出版质量亟待提高[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7(8).
[4]陆大鹏.只有大众图书是值得翻译的[EB/OL].[2019-01-12].http://dajia.qq.com/original/category/ldp20190112.html.
[5]强朝晖.这些书不该翻译引进到中国吗?[N].新京报,2019-01-14.
[6]吴瑛.文化对外传播:理论与战略[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7]王倪.1999年—2000年大陆重要学术译著漫谈[J].二十一世纪,2000(10).
[8]资中筠.学术繁荣与翻译质量成反比[N].文汇报,2014-11-06.
[9]钱锋.学术译著出版面临的四大问题[J].出版发行研究,2012(9).
[10]李莉,董興艳.学术译著出版注意事项刍议[J].科技与出版,2013(4).
[11]杨新美.汉译学术名著薪尽火传[N].科学时报,2007-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