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理想人格思想研究

2020-07-14 15:27李然
学理论·下 2020年5期
关键词:人格孔子

李然

摘 要:孔子的理想人格思想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学界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这一思想进行了研究,对孔子的理想人格皆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学者们大多在重点论述理想人格的具体内涵,很少论述理想人格的判定过程。鉴于孔子的理想人格与心理学中研究的人格皆以现实生活中的人为基础。结合心理学人格研究成果,对孔子的理想人格进行判定及阐释,对于提升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及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孔子其人及其思想有重大作用。

关键词:人格;孔子;理想人格

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0)05-0054-04

关于孔子的理想人格,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但是学者们通常都是直接判定孔子的理想人格是什么,紧接着便展开论述,很少将孔子理想人格判定的过程进行详细论述。在详细论述孔子理想人格内涵之前,对孔子的理想人格究竟是什么进行合理地论证,有利于增强文章的完整性及说服力。除此之外,由于孔子的理想人格与心理学中研究的人格皆以现实生活中的人为基础。所以,结合心理学中关于人格的研究探索孔子的理想人格思想。一方面,能够为研究提供新的思考视角;另一方面,能够增强研究的科学性。

一、心理学意义的人格

(一)人格的定义

“人格”一直是心理学界关注的重要主题之一,但由于各学者研究视角的不同,所以心理学界并未赋予人格一个确定的含义,而是产生了多种符合某一研究视角的人格定义。例如,在莫雷主编的《心理学》一书中,人格的定义如下: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1];在徐虹、吴全会主编的《基础心理学》一书中,人格的定义为: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的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2];除此之外,蔡笑岳认为人格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人格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性和心理特征的总和,狭义上的人格是指个体的一些与意识倾向性相联系的气质、性格等心理特征的综合表现[3]。

虽然不同学者对人格所下的定义各不相同,但是仍可以看出人格是现实的人所独具的,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一种心理层面的产物。

(二)人格的特征

关于人格的特征,部分学者持同一种态度,即认为人格具有独特性、稳定性、整体性、社会性。同时,也有学者将人格的特征概括为:独特性与共同性、稳定性与可塑性、整体性、功能性、社会性[2]。可见,较之前一种概括,后一种更趋于完善。

在不同学者对人格特征分析概括的基础上,可归纳出人格所具有的一般特征,具体如下:1.人格为现实的人所独有;2.人人皆具独特人格及不同程度的群体人格;3.人格具有相对稳定性及无限发展性;4.人格是一个统一的整体;5.人格具有独特功能;6.人格的形成离不开社会。

(三)人格的类型

为有效研究不同类型人之间人格的差异,心理学界出现了人格的类型理论。目前,人格的类型理论主要分为单一类型理论、对立类型理论及多元类型理论[2]。单一类型理论是指依据一群人是否具有某一特殊人格来确定的人格类型理论,代表为美国心理学家弗兰克·法利提出的T型人格理论;对立类型理论是指包含了某一人格维度的两个相反方向的人格类型理论,以荣格的向性类型理论为代表;多元类型理论指由几种不同质的人格特性构成的人格类型理论,例如霍兰德的人格类型理论及思普兰格的人格类型理论[1]。

(四)人格的判断

人格判斷更注重准确性。人格判断的准确性指个体依据线索对目标人格特质的描述与其真实人格特质的相符程度[4]。人格判断的准确性有三个衡量指标,为自我-他人一致性、他人-他人一致性及行为预测[4]。自我-他人一致性指判断者对目标人格特质的描述与目标自我描述的一致性程度;他人-他人一致性指两个及以上个体对同一目标人格的特质描述的一致性程度;行为预测指个体对目标人格特质的判断在某种意义上能够预测目标的行为或行为相关的生活事件[4]。

由于行为预测的测量难度较高,故一些学者将自我-他人一致性及他人-他人一致性视为人格判断领域的主要衡量指标。但是,随着预测目标的改变,人格判断的衡量指标也应进行相应的调整。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人来说,自我-他人一致性、他人-他人一致性是人格判断的重要衡量指标。但是对于距离我们生活的年代较为久远的中国古人来说,他们清晰的人生轨迹无疑为通过行为预测判断其人格特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孔子理想人格的判定

心理学领域的以往研究表明:来自于个体内部与外部的各类文字信息是反映人格特质的有效线索[4]。故,可从与孔子思想相关的中华经典著作中探索孔子理想人格的秘密。在这些著作中,可以发现书中有多处孔子关于圣人、贤人、君子、仁人、士人等的不同叙述。但,唯有君子是孔子的理想人格。

关于圣人。《中庸》中记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5]。可见,圣人是孔子所认为的生而知之的人。在《中庸》第十一章中可以看到:子曰:“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5]由此可知,孔子认为,只有圣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除此之外,在《中庸》第十二章仍可以看到: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5]。综上可知,较之于普通人,圣人属于生而知之者,在追求君子之道的过程中,圣人更容易成功,从而成为真正的君子。所以,圣人只是一种具有先天禀赋的人,而非一种人格。

关于贤人。《中庸》第二十三章讲:其次致曲,曲能有诚[5]。在中华书局出版的《大学·中庸》这本书中,王国轩将这句话中的“其次”二字译为“次一等的人”。据他所言:次一等的人就是次于圣人的人,也就是贤人以下的人。可见,贤人便是圣人。故,贤人也非一种人格。

关于士人。“士”是一个社会阶层,从社会地位上讲,其处于贵族的末端,但仍在庶民之上[6]。在《论语·卫灵公篇》中,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7]此句话是孔子回答子贡怎样培养仁德所述。孔子的意思是:培养仁德除了自己的努力,还要懂得运用有利的条件,要借助于外界的帮助。在当时,孔子用类比的方式对子贡的问题做了解答。他说:“工人要想做好工作,就必须先准备好自己的工具。那么,要培养仁德,就要敬奉大官中的贤人,结交士人中的仁人。”按照句子中文字的对应顺序,可见贤人与仁人对应、大官与士人对应。由于大官是一个社会的阶层,故可推断出士也为一个社会阶层。而这一推论与众多学者将士作为一种社会阶层看待相一致。所以,士并非为一种人格。

关于仁人。结合上文孔子关于如何培养仁德的回答,可以发现孔子的表述中不仅存在大官与士人的对应,同时还存在贤人与仁人的对应。关于贤人,上文已经有所说明:贤人与圣人皆属于不同于普通人的一种具有先天禀赋的人。所以,同样根据文字的一一对应关系,可推断仁人这一词也是对某一种人的概括。再结合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将“仁者”译为“仁人”或“有仁德的人”这一事实,便可判断出:仁者与仁人同样表示为有仁德的人。故仁人表示为具有仁德的一种人,而非一种人格。将仁人或仁者视为有仁德的人,也可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孔子曾说的“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君子作为孔子的理想人格,具备多种理想特质,更为人们所熟知的便是仁、义、礼、智、信。但是,由于君子本身作为人格便具有发展性特征,所以正如《中庸》中所描述,即便是具有先天禀赋的圣人对于君子之道的追求也不容易成功。故,君子便不是指已经成功把握君子所有特质的人,而是指具备君子特质的人。那么,君子人格所具有的特质如此之多,故会出现某些人虽具备君子的其他特质,但却不具备君子仁的特质。这便可以解释,为什么君子中可能存在不具有仁德的人。而小人作为孔子笔下的非理想人格,其必然不具有仁德,这是很容易理解的。

关于君子。在《论语·雍也篇》中,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7]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政治大转变的时期。在社会政治瓦解的过程中,各种贵族官吏散落民间,其中凭借讲授经书、礼乐维持生计的教师被称为“儒”[8]。由此可见,儒代表的是社会上的一种人。“君子”与“小人”这两个词是对儒者的不同修饰,故君子与小人皆非社会中实在的人,而应是社会中现实的人身上所具有的两种不同人格。

除此之外,《中庸》第十二章中讲“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5]可见,君子之道是人人可以追求的,真正能够领悟君子之道的人,便可以明察天地间的一切。从这句话可知,君子的某些特质是能够在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身上见到的,但是现实中的人却很难真正地领会到君子的高深境界。这也恰恰可以证明君子正是孔子的理想人格。因为孔子对理想人格的塑造不可能脱离现实的人,但是会高于现实的人。

综上所述,孔子的理想人格为君子。

三、孔子的理想人格——君子

(一)君子的内涵

在《论语》中出现了多处关于君子的表述,这其中既包括君子的庄重、威严的外在表现,又包括仁、义、礼、智、信主导的内在修养;既有君子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又有君子对别人的包容理解等。这里将君子的内涵概括为四个字,即“文质彬彬”。“文”字代表君子合理恰当地外在表现;“质”字代表君子内在的修养。所以,君子是兼具较高的内外修养的人格。

(二)君子的特征

君子作为孔子笔下的理想人格,不仅具备高水平的内在修养,而且其外在表现也较大程度地符合社会的严格要求,呈现出极高的外在素养。这里将分别叙述君子的内在修养与外在素养。

1.君子的内在修养

(1)仁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7]故,仁即爱人。关于如何爱人,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加以解释:一方面,克己复礼为仁。这种爱人的方式侧重于对自我的约束,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的规范,不做僭越礼的事情,不侵犯他人的权利,为别人行使权利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这便是爱人的一种表现;另一方面,仁者爱人。这种爱人的方式侧重于自己在与他人接触的过程中,始终秉持忠恕的原则对待别人。

尽管仁爱思想对人际关系的处理,对社会的发展皆有好处。但君子的这一特质却只有很少的人能拥有。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7]可见,想要做到仁并非难事,因为只要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仁的原则即可。但是,如孔子所讲,为什么有仁德的人那么少呢?究其原因是:真正地拥有仁德,需要人们长期克制自己的私欲并能够坚持。可见,做一件有仁德的事并非难事,但是长期这样做,却是需要极大的决心、勇气和毅力。所以,正如《论语·里仁篇》中所描述的,真正愛好仁德的人很少,即便有行仁德的人,他也是不愿意使不仁德的东西加在自己身上。所以,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7]大多数的人会选择忽略仁德。

即便真正能够具备君子仁的特质的人很少,但孔子仍给我们讲述了一些培养仁德的方法。例如,《论语·里仁篇》中提到的“里仁为美”,则启示我们应该选择有仁德的地方居住。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足以见得生活环境塑造人的功效。当然,“孟母三迁”更是一力证。除此之外,在《论语·卫灵公篇》中,子贡问孔子如何培养仁德,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7]可见,培养仁德,除了应选择有仁德的地方居住,还应该选择有仁德的人交往,要积极对照仁者的言行改进自身的不足,提升自身的德行。

关于仁的含义、仁的实践、仁的培养等已做了相关论述,此段则主要探讨仁德之人的判定。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只要是人,则必有优缺点。即便是时代的巨人,也不可能十全十美,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所以关于仁德之人的判定,必须站在不完美的人这一客观事实上。在《论语·宪问篇》中,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7]所以说,判断一个人是否有仁德,应以其所做贡献的大小为依据,而不是计较一些细枝末节。

(2)义

在《论语·阳货篇》中,孔子讲“君子义以为上”。可见,义也是君子人格的一个重要特质。义者,宜也。这个解释出现在《中庸》第二十章。除此之外,在《论语·里仁篇》中也出现了孔子关于义的描述。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7]意思是说,君子將做某件事是否合理恰当作为判断是否做此事及怎样做此事的标准。还有,在《论语·卫灵公篇》中能够发现“君子义以为质”。所以,义可以说是指导君子行动的内在准则。正因为如此,君子才能够做到“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7]

(3)礼

关于“礼”字,其含义有多种,可以表示为道德准则、礼节或礼仪、礼物等。由于这里主要探讨君子的内在修养,所以主要是将礼理解为一种道德准则。

关于礼的产生。《中庸》第二十章中讲“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5]此句的意思为:亲爱亲人要分亲疏,尊重贤人要有等级,所以就出现了礼。可见,礼是满足社会需要的必然产物。这里的礼主要还是讲的无形的道德准则。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礼节或礼仪作为道德准则的外在表现形式同样不可忽视。关于礼的内容和形式,我们可以将无形的道德准则理解为礼的内容,有形的礼节或礼仪理解为礼的形式。礼的内容和形式对于礼本身来说,皆不可少。但是,在孔子看来,礼的内容重于礼的形式。在《论语·八佾篇》中,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7]除此之外,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7]从这两个对话中便可看出孔子更加重视礼的内容的践行。

当然,关于礼的作用,在《论语·八佾篇》中也可发现相关论述。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7]虽仅凭孔子与子夏的对话不能断定礼在产生的顺序上一定晚于仁,但是结合《中庸》中描述的礼的产生,便可确定礼确是产生于仁之后,礼的作用便是保障人们合理行仁。

(4)智

孔子曾经讲过“知者不惑”,意思为聪明的人不致疑惑。君子的“不疑惑”或者说君子的智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知识的渊博,另一方面是指其精准的判断及明智的判定力。首先,关于对知识的追求。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7]可见,孔子强调学习大量的文献知识。不仅如此,孔子也强调君子对所学知识要进行巩固。做到了这些,君子便可以依靠自身深厚的文化知识素养指导生活,不偏离正道。其次,君子的智慧并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渊博。可以说,丰富的知识只是使君子成为智者的前提条件,君子更大的智慧体现在其精准的判断力及明智的判定力。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7]这句话强调的是:君子具有精准识人的能力。但是,这仅仅是君子这两种能力的一个体现。在《中庸》第二十七章还叙述了:君子能够根据社会的现实情况,做出正确的选择,在政治清明的时期,努力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在政治混乱的时候,懂得保全自身。这里主要讲的是君子关于时局的精准判断及其所做的明智决定。可见,君子的这两种种能力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5)忠信

《论语·学而篇》中,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7]可见,忠信也是君子的重要内在修养。忠信两个字,实则可由一个“信”字概括。就个人自身来讲,有过则改即是对自己的信。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的错误之所在,并勇敢改正错误就是对自己的忠诚,对自己做到了诚信;就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来讲,孔子讲“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7]所以说,君子是有社会责任感的。那么君子能够主动发自内心地以国家为思考的立足点,关心国事,便可体现其对国家之诚,或者说其对国家之忠。

2.君子的外在素养

(1)关于言行

在《论语·学而篇》中讲君子要“敏于事而慎于言”;在《论语·为政篇》中,孔子强调君子要“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在《论语·子路篇》中描写君子要对自己不清楚的东西保持慎言的态度。除此之外,《论语·宪问篇》更是告诫君子要多行少言。综上,可以判断出:君子在处理言行关系上秉持着行是知之始的观点,认为只有在完全了解的情况下才可以发表言论,并且提倡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加实践。这在一定程度上与马克思主义强调的实践第一性的观点是契合的。

(2)关于待人处事

在《论语·卫灵公篇》中,孔子说:“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7]短短的一句话便可看出君子对自身要求之严格,对自我反思的极其重视。除此之外,关于君子与人交往方面,在《论语》中也有很多论述。

首先,孔子认为“君子周而不比”“群而不党”。所以说,君子在交友这一问题上,强调要端正态度,要积极与人团结而不是勾结。君子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其自身内在道德修养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其提高自身修养的一个有效方法。例如,在《论语·公冶长篇》中,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7]可见,君子团结更多的道德修养高的人是提升自身修养的重要方法。

其次,如《论语·颜渊篇》中所讲,君子对待别人总是恭敬而有礼貌,谨慎地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所以君子很容易结交到很多朋友。

再次,君子在处理自己与他人不同意见时,坚持“和而不同”的观点。即,当君子与他人的观点相左时,君子不会盲目地听从别人的意见,而是会阐明自己的正确观点并努力地纠正他人的错误观点。在《中庸》第二十五章,也表明了君子在自我完善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别的事物的完善。所以,君子会选择对别人的错误观点进行纠正,即使不能纠正,也会始终坚持自己的正确观点。

最后,君子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正确地做事原则。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7]换句话说,如果别人所做之事符合道德准则,蕴含仁爱的本质,那么君子便会努力帮助他做成此事。相反,如果别人所做之事违背了君子之道,那么君子便不会主动促成此事的成功。

(三)君子人格的追求

1.了解君子人格

在《中庸》第五章中,朱熹说:“由不明,故不行。”[5]所以,要想使自己成为君子,那么首先要做的便是了解君子。只有了解了君子人格的内在特质,才能更好地理解君子,才能判定君子人格是否为自己想追求的人格。从内心深处认可君子人格,是追求这一人格的前提条件。要想成功拥有君子人格,除了需要了解君子人格的内在特质之外,还需要了解君子人格的另外两个特征。

第一,了解君子人格的普遍性与广泛性特征。这一普遍性与广泛性主要是针对君子人格的覆盖对象而言的。心理学中关于人格的研究表明:每个人除了具有自身独特的人格之外,还会具有群体人格,而这种群体人格在不同的人身上会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君子人格正是这样的一种群体人格。所以要明白:不仅圣人可以追求君子之道,具备君子人格;社会中普通的人也能够追求君子之道,具备君子人格。明白君子人格的这一特征,有助于坚定人们追求君子人格的自信心。

第二,了解君子人格的精微性与隐秘性特征。这一特征主要是针对君子人格本身而言的。由于人格本身具有发展性特征,君子人格也不例外。所以,君子人格是处于一个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所以君子人格本身的精微性与隐秘性决定了很少有人能成为真正的君子,即便是圣人也很难完全了解君子人格。懂得君子人格的这一特征,能够使人们在践行君子人格的过程中不畏艰险,勇于面对挫折与挑战;与此同时,也能激励人们不断提升自身修养。

2.坚守君子人格

在《论语·雍也篇》中,孔子讲:“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7]可见,仁德是人人皆可拥有的,但是坚持仁德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追求君子人格同样如此。如上文所述,君子人格本身就是精微而隐秘的,所以要成为真正的君子必须能够一如既往地坚持,不断地探索君子人格的奥秘;而除此之外,我们已经知道:即便是具有先天禀赋的圣人都不能轻易地成为君子。所以,对于社会中大多数资质平庸的人来说,长时间地坚持是真正了解、追求君子人格不可避免的路径。

综上所述,借鉴心理学中关于人格的研究成果研究孔子的理想人格思想,厘清人与人格的区别,有助于对孔子的理想人格进行科学的判定,有助于对君子这一人格的内涵进行合乎情理地阐释。与此同时,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孔子的理想人格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莫雷.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46-158.

[2]徐虹,吴全会.基础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247-273.

[3]蔡笑岳.心理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33-135.

[4]吴婷,郑涌.人格判断的线索及其有效性[J].心理科学进展,2019,27(3):533-539.

[5]王國轩.大学·中庸[M].北京:中华书局,2006:43-140.

[6]梁涛.孟子解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3.

[7]杨伯峻.论语译注(第二版)[M].北京:中华书局,2017.

[8]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5:53.

猜你喜欢
人格孔子
以鸟喻人
人格测验的起源、发展与未来
《人格的发展——巴金传》(评传)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成年后还能人格再造吗
孔子在哪儿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