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平等派”运动看希尔的底层视野社会史观

2020-07-14 15:27李泽
学理论·下 2020年5期

李泽

摘 要:希尔作为马克思主义史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段历史进行了重新解读。其“自下而上”看历史的底层视野历史观,不仅对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做出突出贡献,更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进程中的一笔宝贵财富。本文从其研究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历史中的平等派运动出发,运用阶级分析法,综合该运动在政治、军事、经济以及宣传方式对当时英国社会的影响,从而对其底层视野的社会史观进行分析。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史学;自下而上;平等派;底层视野史观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0)05-0038-02

克里斯托弗·希尔是一名优秀的史学家。他将英国革命的历史重新书写,将当时不为人熟知的底层人民群众的生活与革命运动重新带上世界历史的舞台。他结合详尽的历史事实,充分论证了底层人民在历史推动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克里斯托弗·希尔与马克思主义史学流派

1946年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小组正式创立,自此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流派打开了西方史学界的大门。

英国共产党历史学家小组在政治和学术上都身兼重任,在学术性的历史研究过程中,同时为英国共产党提供历史服务。然而在20世纪的英国,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派在英国史学中的贡献远远大于英国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当时英国政治中的影响力。这一史学流派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英国历史相结合,重新对历史进行解读,并凭借其丰硕的理论研究成果,在20世纪世界西方史学流派中产生重大影响。其影响力可与当时的法国年鉴派以及美国社会科学史派比肩。

受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影响,其“自下而上”看待历史的方法,将英国历史重新以一种新的视角呈现在世界史舞台,改变了人们以往对英国历史的看法,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英国的地位。

与传统的西方史学流派所认为的“精英史观”不同的是,马克思主义史学派将观察历史的视角下调至底层人民群众,注重下层人民在推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明确提出了“自下而上”的历史研究方法。马克思指出,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只有人民才是历史进步的唯一动力。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们重视英国广大劳动群体在社会上的创造性力量,以及对上层社会的影响和历史推动的作用。在这些广大的人民群众中,不仅有工人阶级,还有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譬如:乞丐、佣人、手工匠和流浪汉等;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不相匹配,而导致剧烈的社会矛盾时,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民开始凝结起来表达自己的诉求,在政治、经济、宗教以及军事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就直接影响到上层统治阶级进行社会变革,从而谱写历史,推动历史发展。

二、希尔《搅乱的天下》一书中的底层视野概括

希尔“自下而上”的底层视野社会史观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搅乱的天下》一书中,在该书介绍部分,希尔讲道:“大卫·昂得当教授的《肃清傲慢》(OxfordU.P.1971)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这本书所设涉及的时期与我所研究的时期几乎完全一样,但却是站在一个全然不同的角度。他的观点是从高视角,从政府的角度出发。我的观点则是从低视角出发,从社会底层的群众出发”[1]。

该书主要论述了在1640-1660年英国革命期间,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物对社会造成了何种影响,又对历史有着怎样的推动作用。像平等派、掘土派(真正的平等派)和第五君主主义者他们提供了新的政治解决方案(就掘土派而言,他们也提供了经济解决方案)。浸礼教教徒、教友会教徒、马格莱顿教教徒提供了新的宗教解决方案。其他组织对于社会上的所有机构和信条提出质疑。探索者派和豪言派也持有怀疑的态度。从书名就可以看出希尔不仅讲述了底层人民大众的历史事迹,更在于将看待世界历史的眼光颠倒过来,自下而上看。

王觉非教授指出:“完整的历史事件非常重要,应避免简单的概括”[2]。希尔将英国内战的历史画卷重新铺展在世界历史舞台,而这一段有关“小人物”的篇章却不为世人熟知。因此为了论证希尔底层视野社会史观的真实性和必要性,必须着眼史实进行分析。

三、平等派的社会主张与宣传方式

平等派是英国革命中的一个激进民主派,构成主体有手工匠、公簿持有农、小店主以及帮工学徒等社会下层群体。并于1646年,从一个思想流派成为一个政治派别。

(一)军事影响

在与广大群众结合斗争之前,平等派经历了一段与新模范军结合的时期。

平等派早期常因为过于理性的政治方法被批评,忽视了军事力量,但在1647年春,他们与煽动者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在这个阶段,有些人开始意识到,如果想要在政治上拥有话语权,就必须控制军队。平等派的思想之所以能够在新模范军中产生共鸣,原因在于新模范军的组成结构。1645年后建立的新模范军,除上层军官外,中下层军官中也有很多人来自下层阶级。士兵多由小手工业者、工匠和农民等底层群众组成。他们的利益与广大人民息息相关。在内战结束后,长老派为了独享胜利果实而急于摆脱新模范军,颁布多条规定,试图解散新模范军。其中包括:非长老会成员不得在军中担任军官要职;抽调大量骑兵、步兵远征爱尔兰。此举引发了军队中下层军官与士兵的不满。此时平等派引领新模范军中的下层阶级开展了“归还拖欠军饷”“反对解散”的抗议运动。1647年5月,各个团队選出自己的士兵煽动者。自此,平等派进入了新的,有组织的政治活动中。

(二)政治主张

1647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长老派控制了在革命中充当临时政府的上议院和下议院。利用国会谋私,推行了一系列有益于大资产阶级的政策。取消了贵族对国王应尽的义务,将财产尽数归为私有,而保留了农民对地主承担的封建义务。在宗教方面,强迫人民信奉长老派教会,并继续征收什一税。大资产阶级与贵族得到了利益上的满足,而革命主要推动力的广大人民却仍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处于政治没有话语权,经济无法满足生活需求,法律上得不到保障的情形中。选举权仍旧是富人的权利。沉重的各项税收与不平等对待让广大人民决定不再沉默。1647年3月,平等派代表广大庶民阶级发出请愿。《请愿书》成了平等派的第一个革命纲领。首先,《请愿书》中针对当时不合理的制度,提出政治主张。它指出:“任何政府的形式在宪法中都没有比在人民自由选举基础上而产生的国会更为公正”。他们主张,废除国王和上院,取消一切上层特权,建立一院制国会。

(三)选举权主张

平等派曾多次在不同的纲领文献中提出普选权的要求。1647年10月,新模范军代表签署的《军队事业》第4条指出“所有那些生而自由的人,除因犯罪被或将被在数年或终身剥夺自由的人之外,所有21岁以上的男人都可成为选民”。同月下旬《人民公约》讲道:选举议会的代表名额应该按地区具体居民人数进行分配。虽然文献中没有明确指出普選权问题,但从“居民人数”四个字可以看出,这份纲领要表达的是对全体公民的选举权的要求。除了在纲领文献中表达对选举权的诉求,在平等派领导人李尔本的部分著作中,也提到了对于普选权的要求。其中明确指出:“最穷的人和最富的人、最有权有势的人一样,他们都应该获得选举权。”

此外平等派在经济上也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他们要求取消什一税,取消垄断,实现自由贸易。

(四)宣传方式

平等派思想之所以能够广泛流传,除了受众人数多之外,也与他们的宣传方式息息相关。受益于印刷业的发展,平等派主要通过“小册子”来传播他们的派别思想。据统计仅平等派几位主要领导人所出版的手书就有250余种,形式繁多,内容简明,通俗易懂,便于广大人民群众阅读流通。

其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广泛的宣传,号召更多的底层人民群众加入他们的派别,成为他们的支持者。然而这并不是平等派宣传的主要目的。其真正意指,获得更多支持者就意味着有更坚实的人民群众做后盾,产生越大的社会反响就意味着能够撼动当权的可能性越大。从而使当权政府正式他们的呼声与需求,达到改变社会现状,实现人民利益的目的。

然而,因为平等派运动的局限性,1478年平等派被克伦威尔镇压。自此,历时三年的平等派运动开始逐渐落下帷幕。尽管平等派最终以失败谢幕,但是他们发挥的热量对英国革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平等派彻底的革命态度也对后续的资产阶级革命起到了带头作用,他们的思想与决心也为其他革命派别所借鉴。

四、希尔的底层视野社会史观的意义

希尔认为,英国内战是一场阶级战争,国王的专制统治受到保守贵族和教会的支持,而议会战胜王权取得胜利的原因在于获得进步乡绅、工人阶级和更广泛的人民大众的支持。希尔指出,英国革命包含两个革命,一个是自由财产受到保护的资产阶级革命,另一个是底层大众自发的社会革命。希尔从不否认上层资产阶级对革命的作用,他只是更多地关注那些,被以往历史学家不予理睬的,被视作极端的分子的激进的底层大众。

冯尔康认为,“自下而上”的治史方法是对以往英雄史观的挑战,只研究社会上层而忽略了下层人民群众,主张将从历史书上消失在观众视野的“小人物”请回来,即把视野转向底层人民,以便对历史有个整体的看法。因此称作“从下往上看”。这样也就使得这种形式的历史观具有了方法论的意义[3]。希尔顿也表示:“如果从底层往上看,而不是单纯只从上层看社会,我们就可能获得对整个国家和社会较为确切的图景。”[4]

希尔的底层视野社会史观不是单纯地对底层社会历史的再阐释,而是将看历史的关注点落在处于社会底层的大众身上,从下往上地看历史,看底层社会群众对上层社会的影响,对整体社会的影响,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这些人占据社会的绝大多数,他们的诉求与主张代表了社会的需求与前进的方向。因而,正视底层大众在英国革命中的作用,肯定底层大众在推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才是科学的社会史观。

参考文献:

[1][英]Christopher Hill. The world turned upside down[M]. Penguin Books, 1991: 13.

[2]王觉非.欧洲史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63.

[3]冯尔康.中国社会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8.

[4]庞卓恒.让马克思主义弘扬于国际史坛——访英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希尔顿[J].史学理论,198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