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艳 镡鹤婧
摘 要:《马克思家书集》主要收录了马克思于1835年11月至1883年1月期间与父母、妻子、儿女以及兄弟姊妹之间的133封通信,每封信用平滑朴实的语言映射着马克思的主要家庭思想。《马克思家书集》中的家庭思想包括:构建亲睦的两性关系、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构建理想的家国关系。从信函的细节入手结合当前社会状况,从而将其蕴含的主要内容分析运用于现代家庭建设之中。当代和谐家庭建设要求充分发挥夫妻双方在家庭中的角色作用、要求积极构建健康的代际关系、要求努力建设幸福家庭和美好家园。
关键词:马克思家书;关系;启示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0)05-0036-02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中家庭结构、家庭功能、家庭形式、家庭观念等方面都是对社会的一种映射,反映着一种社会状态。家庭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而建立的一个集体,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具有特殊的地位和意义。最简单的家庭是由相互爱慕的两性组成的,两性的结合建立起新的家庭,通过彼此又可建立起新的家庭关系和家族关系。因此,当代和谐家庭建设需要父母双方齐心协力,需要加强代际联系和互动,需要践行“国之本在家”[1]的理念。
一、《马克思家书集》中蕴含的主要内容
人类是一个群体性的存在,每一个人都不能脱离群体而独自存在。《马克思家书集》汇集了夫妻之间、亲子之间、亲友之间的书信,以书信的形式传递了两性之间应和睦相处、亲子之间应和谐友爱、个人应有家国情怀,立志为国家和人类事业而奮斗。
1.构建亲睦的两性关系
人类之初,两性关系处于无秩序状态[2]176。在自然选择规律的作用下,人类逐渐产生了性禁忌、婚姻禁规等家教和家规来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提供行为准则。马克思在分析社会发展中更多采用的是辩证方法,避免了经济决定论。马克思指出,社会系统不只有一个主要元素,而且在某种环境下这一主要元素也能转化为次要元素。马克思虽然没有形成一个有关性别和家庭关系的系统理论,但他提出性别是理解劳动分工、生产和一般社会的重要范畴[3]。马克思恩格斯高度关注家庭建设中的平等问题,两性关系的平等不仅表现在人格上,也表现在经济地位上。
爱情是两性结合的前提。从马克思写给燕妮的爱情诗作“时间之于我的爱情正如阳光雨露之于植物——使其滋长。”[4]117中体现出爱情的本质是精神的契合。最好的爱情不是物质上的门当户对,而是精神上的势均力敌。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着手写抨击性著作《流亡中的大人物》无暇顾及自己的小家时,给妻子燕妮写到“如果可怜的你,不得不在实际上身受这一切的话,那么正义要求我至少在思想上同你一起经受一切痛苦。”[4]113马克思和燕妮的爱情基础是他们之间有共同的社会理想。在马克思为人类解放而奋斗的过程中,燕妮是他坚实的家庭后盾。
2.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
亨利希·马克思在写给卡尔·马克思的信中多次强调健康的重要性。在1835年11月18日—29日,亨利希·马克思从波恩寄给儿子的信中说到“我不希望你学的东西超过你的身体和精力所能支持的限度。”[4]2-3人生旅途中的名誉、财富、地位均是“0”,只有健康才是“1”,生命对于人只有一次,人生没有回程票。亨利希·马克思给予儿子真诚的忠告“在用丰富而有益的食物来滋养你的智慧的时候,别忘记,在这个悲惨的世界上身体是智慧的永恒伴侣,整个机器的良好状况都取决于它。”[4]4《孙子·虚实》中有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健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健康遵循“短板效应”。亨利希·马克思希望卡尔·马克思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而不是成为一个体弱多病的学者。
19岁的马克思在《给父亲的信》中这样写道“哪里有比父母的心这个最仁慈的法官、这个最体贴的挚友、这个爱的太阳——它以自己的火焰来温暖我们愿望的最隐秘的中心”[4]46。家是亲情的载体,父母的爱是伟大的、无私的、最宝贵的。马克思不仅和家人分享情感上的领悟,也与父亲交流生活中的新发现和自己认识上的提高。“生活中往往会有这样的时机,它好像是表示过去一段时期结束的界标,但同时又明确地指出生活的新方向。”[4]4519岁的马克思就已经从辩证否定的角度去观察生活并解释生活现象。他的家庭环境支持他大胆的去思考并解答现实生活问题。马克思的父母在每封信中都嘱咐儿子做事要有原则、对他人以礼相待,勤奋学习的同时爱惜自己的身体并坚定“为全人类造福”的理想信念。
3.构建理想的家国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观是以一切为人的自由与解放为价值基础的。亨利希·马克思在1836年2月到3月初致卡尔·马克思的信中谈到比起参加酒宴来,更希望卡尔·马克思多参加小型聚会,因为“在这样的聚会中寻求快乐的青年人,当然是一些有教养的人,他们认识自己作为国家未来的优秀公民的价值也比那些以放荡不羁为其特长的人认识得更清楚。”[4]9家国精神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北宋杰出的政治家范仲淹有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毛泽东在家书的字里行间也表露着他考虑的是“全国范围内的事”,而不是只顾自己的小家,对自家人搞“特殊照顾”。亨利希·马克思正是教导儿子要谨记家国精神,要有家国情怀,为国家和人类事业贡献力量。
二、《马克思家书集》对当代家庭建设的启示
家庭是社会核心中最小的民主体制,是社会变化发展的动力。家庭作为社会的主要元素,应充分发挥其建立精神世界、巩固社会关系、保护子孙后代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马克思家书集》的主要内容启示当代家庭:在和谐家庭构建中父母双方的作用均不容忽视,在健康的亲子关系创建中需要交流沟通,在美好家园建设中离不开个体家庭的力量。
1.充分发挥夫妻双方在家庭中的角色作用
马克思最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妇女的社会地位是衡量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尺度。马克思把性别看作一个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范畴,男性和女性作为独立的个体都应该被尊重,而不是某个人依附于另一个人。这方面妇女问题尤其重要,因为在绝大多数社会中女性是被边缘化的群体。因而,男性和女性的发展应达到这样的状态:即无论他们是谁,作为个体都应该被尊重,而不是把男人、女人作为抽象的范畴。亨利希·马克思在写给儿子的信中大多都附有妻子罕丽达·马克思的信。信中用母亲细腻的爱表述着“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让仁慈的上苍保佑你健康。”[4]44在强调母爱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大责任。“养不教,父之过”,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亲的影响力就像“粒子”,不断地发生裂变、释放“能量”,帮助孩子形成完备的人格。因此,父母双方在家庭建设中的作用均不容忽视。
2.积极构建健康的代际关系
现如今不少家庭有着这样凄凉的境况“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认真思考这一现状,不难发现许多家庭父母对子女疏于管教、缺少情感沟通,加深了代际尴尬。《周易》有云“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我们应积极推进社会融合和代际团结。列维·斯特劳斯指出,父子关系冷淡或亲近、专横或热情,取决于家庭体系。家庭是人们肉体与心灵的归宿[5]。若父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子女,将子女看作自己的附属物,教育方法失当就会干涉子女的自由发展,挫伤孩子的自信心,很容易产生代际尴尬。但是,若父母注重与子女的对话与沟通,将子女和自身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进行交流,尊重、信任子女,将有利于增进家庭的凝聚力和亲和力。健康的代际关系需要家庭成员之间奉行独立、自由与平等的原则,营造宽松愉悦的家庭氛围。
3.努力建设幸福家庭和美好家园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贫富差距和战乱等问题致使家庭基础受到动摇。20世纪80年代,在人类物质世界和精神领域的变迁下,传统家庭受到冲击。夫妻之间以感情为基础,家庭的稳定性减弱;亲子关系更趋自主化、人格独立化,不再是严格控制,家庭的代际冲突增多;妇女的经济地位提升,夫权家庭逐步走向平权家庭;人口老龄化突显,家庭中长辈的实际地位下降。这些突出的家庭社会问题迫切需要建设新型和谐家庭。
将法律与道德相结合建设幸福家庭:一是法律层面。联合国于1989年12月8日宣布1994年为“国际家庭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the Family),于1993年2月又通过决议定每年5月15日为“国际家庭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Families)。国家对家庭的法律控制日趋完备,不再是古代社会的综合法典形式。1950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实施第一部婚姻法。现如今经过修订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从而为推进社会融合和家庭和谐提供了制度保证。二是道德层面。维护家庭的团结、和睦,保持家庭机体的健康需要家庭伦理道德的调控。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经过现代转型与新的建构形成了与时俱进的文化资源和传统智慧,例如男女平等、夫妻和睦、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养小德可以成大德,家庭生活是社会建设的微观视角。单个家庭自发的行为有其家庭的特殊性也具有社会的共性。家风优良不仅取决于单个家庭,也受社会风气影响,更受整个社会变迁的制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新观点、新思想、新论断丰富和发展家庭思想,增强家庭的人文精神价值与社会文化价值,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实现当代中国人的家庭幸福梦。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平语近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2]邓伟志,徐新.家庭社会学导论[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
[3]希瑟·布朗,李秀玲.马克思性别和家庭思想简评[D].美国韦斯特菲尔德州立大学政治系,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
[4]人民出版社马列著作编辑室.马克思家书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5]张俊国.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家教和家风的论述[N].学习时报,2018-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