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吹响课堂教学改革号角

2020-07-14 08:31于玲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0年26期
关键词:史料核心历史

于玲

区教研员到我校进行视导,我们历史组呈示了两节课——李秀笠老师执教的《青铜器与甲骨文》和徐卉美老师执教的《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对我们组成员而言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因为 “听课就像照镜子,发现了自己平时上课中存在的问题”。课后,我们进行了及时有效的评课活动,会上王老师做了精彩点评和悉心指导,杨延龄校长做了总结提升,历史组老师静心聆听、感悟反思,力争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得以践行成长。

一、精彩点评

两位老师的课各有千秋。李秀笠老师的课有两大亮点:一是运用问题式导学法,打造快乐高效的历史课堂。二是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指导到位,做到了“论从史出”的教学理念,彰显了历史味道。徐卉美老师的课优点在于:一是主题明确,脉络清晰,突出了课堂的重点难点;二是借用历史材料时运用原文来呈现,这是历史史实甄别的最好方式,真正做到了“教有生命的历史”。

二、悉心指导

王学明老师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为核心,结合“如何把握历史核心素养,彰显历史味道”等问题给我们给予悉心的指导。

(1)问题情境,培养核心素养的切入点。在教学中,教师要找准“问题情境”这个切入点,创设形式多样的问题情境,挖掘学生的潜能,以提高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内驱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两位老师都认识到了这一点,便特别注意问题意识的培养。但也有些美中不足,两位老师都没有特别关注学生自我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没有放手让学生自己来设计问题,提出问题,这会影响到学生问题意识的培養。要从现在做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自己发现问题,因为“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2)“论从史出”, 培养核心素养的支撑点。一节好的历史课应当做到重视史料的运用,通过补充史料,挖掘课本史料的方式,引导学生从史料中获取信息,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比如徐老师出示《人权宣言》原文的方式比较好,因为这是第一手史料,结合这些史料,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来,自己得出的结论,自然认识就更深些,理解也更透彻;反之,在学习《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时因为缺少了历史史料的支撑,结论是老师直接给出的,这样的历史知识得来时显得苍白无力,没有了历史生命力。

两位老师让我们看到了史料教学的必要性,对我们重新认识史料教学产生了诸多启示:如何选择、甄别史料,如何运用史料创设情景等,需要我们继续不断地探索下去。

三、能力提升

杨延龄校长依据自己在初一新教材的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所得与感悟,进行了总结提升,对历史老师提出几点希望。

(1)潜心研究,提升素养。希望每一位老师都要潜心研究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历史课堂教学必须紧紧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一核心问题展开。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课堂一端连接学生,一端连接着民族的未来,教育改革只有进入到课堂的层面,才真正进入了深水区,课堂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地带,只有抓住课堂这个核心地带,教育才能真正发展。

(2)关注学情,因材施教。不同级部老师要潜心分析自己所在级部和班级学生的学情,从而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初一老师:主要是关注历史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历史,喜欢上历史。初二老师:仔细研读中考考试大纲,做好中考的链接,涉及时空观念,国际视野,古今综合,中外综合,等等问题,都要提前有所涉及,为中考做好铺垫与准备,所学习的知识之间总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厚积薄发,一定会有用到的时候。初三老师:最重要的是精心研读中考的考纲,重视双基的落实与学生审题答题能力的提升,大容量,快节奏。

(3)领会意图,完美转型。我们需要深刻理解领会初中历史统编教材的编写意图,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整体建构历史学科课程,发挥历史学科在初中学生成长中的奠基性、方向性作用。为此我们要与时俱进,面对新教材要把功夫下在课下,潜心研读教材精心备课,力争做好由“旧教材的教学向新教材的教学”完美转型!

诚然,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须靠我们历史教师在观念上更新,在专业上提升,在教学中渗透,在日常中积累,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与创新能力,教有生命的历史。让我们在教研室王学明老师的指导下,在杨延龄校长亲自践行引领下,“聚焦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吹响课堂教学改革号角!”

猜你喜欢
史料核心历史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新历史
每月核心经济指标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参考答案
历史上的4月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