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外结合 让阅读更有效

2020-07-14 02:34王淑萍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15期
关键词:高年级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王淑萍

【摘要】作为基础性科目,语文学科知识广阔如海,单单从课内文本中管窥语文世界不仅不能让学生正确认知语文全貌,体会语文学科魅力,而且还有可能造成学生语文知识视域的狭窄化,影响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故要想让小学语文阅读更有效,我们不妨突破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之间的界限,以有效的方式链接课内文本阅读与课外文本阅读,以群文或组文阅读的方式推进语文阅读活动。

【关键词】小学语文  高年级  阅读教学  内外结合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5-0069-01

阅读是学生打开语文之门的钥匙,学生们能否有效阅读,从阅读中获取到深刻的知识学习体验,直接关系着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以课内单篇文本精讲为主要方式的阅读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下人才培养需要。要想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务必要以内外文本的结合来提升阅读教学效率。故在接下来的文本写作中,我将就为什么要在阅读教学中内外结合,以及如何构建内外结合的文本阅读课堂进行具体的论述。

一、为什么要在阅读中做到内外结合

在文本阅读活动组织过程中做到内外结合可以有效延展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文本阅读空间,构建贴合生活实际的、原汁原味的文本阅读课堂。

1.提升小学生阅读量的需要

随着信息交换频率的高速化,社会对个人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据此,相关部门也对小学生的阅读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从目前来看,大部分学校学生的阅读量都是不够的,而单篇精讲式的课堂阅读教学模式恰好就是影响学生阅读量提升的重要因素。故在阅读课堂组织过程中结合课内、课外文本是提升小学生阅读量的需要。

2.提升小学生阅读自主性的要求

小学高学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已经开始从形象思维向运算思维转变,他们具备了一定的推理、判断能力,也具备了更高的自主阅读渴望。但在以往的课内单文本阅读过程中,教师并没有能力给学生预留出足够的阅读空间。这便让阅读课堂中,教师引导与学生自读难以兼顾,学生的阅读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在语文文本阅读组织过程中结合内外文本,恰好就可以以多文本阅读的方式,给学生预留出足够的阅读实践空间。

二、如何有效结合课内、课外文本

那么在小学高年级阅读活动组织过程中,我们该如何有效结合课内文本与课外文本,发挥课内文本阅读对课内文本教学的促进作用呢?我认为,若在阅读教学中,课内文本与课外文本之间能够有效组合,那这两种文本之间一定要存在某种联系。而要建立课内文本与课外文本之间的联系,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1.叠加同类别文本,例证教学主题

知识基础的薄弱使得小学高段学生虽然已然具备了独立探究文本主题的能力,但却因为缺少必要的素材支撑而无法独立完成主题探究任务,只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被动探究。这不仅损伤了学生的认知热情,而且也促成了学生的学习依赖心理,长此以往,必会影响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而从课外文本中选取与课内文本主题一致、结构类似的文本作为课内文本教学中的辅助性材料,则可以有效化解小学高段学生面临的知识难题,让学生们在多文本、多素材的支持下更好的感知阅读主題。

比如:在对课文《慈母情深》的教学过程,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受母爱的无私,我又利用网络搜索了三毛的《永恒的母亲》、冰心的《回忆母亲》以及严歌苓的《母亲与小鱼》三篇文章。然后,先以《慈母情深》为典型案例对文本中的主题呈现方式进行精讲,再让学生们自由阅读略读其他文本,看看其他文本中是否也是用此种方式表达母爱的无私的。

在该文本阅读中,我以添加同主题的课外文本阅读活动的方式,给学生们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知识应用空间,在满足学生阅读需求的同时,深化了学生们对本课教学主题的感知,提升了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2.引入对比性文本,凸显教学主题

对比是突出教学主题的有效方法,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入对比性文本,不仅可以为学生的文本解读活动指明方法,而且还能让文本主题在文本对比中更好的呈现出来,让学生们看到同一主题的不同呈现方式,进而获得认知视野上的开阔。故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选择性的引入对比性文本,也是搭建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之间的沟通桥梁的有效方法。

比如:在对《四季之美》文本阅读过程中,我根据文本主题选择了同样以“四季之美”为主题,但展现四季不同景象的文本《迷人的四季》。

然后,根据自己对学生表达能力、对比分析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总结概括能力的了解,对学生进行分组,并让其以组为单位分析“同样都是写四季的美,两篇文本在写作角度选择上和语言描述上有何不同”。接着,又让每个学习小组以选派代表发言的方式展示个人结论,在文本阅读中获得了多重知识体验。

在该阅读活动组织过程中,我让课内文本与课外文本分别站到了各自的对立面,让学生们在对不同人笔下“四季”的不同的对比中,完成了文本阅读任务,获得了个性化的文本阅读体验。

3.添加解释性文本,弥补知识漏洞

文章是社会文化下的产物,每篇文章都有其社会文化依托。当文本依托的社会背景与学生相距甚远时,学生们对文本的理解就很难达到深入化的程度。故在教学与小学高年级学生距离遥远的古诗文文本时,我们不妨搜集一些创作背景阐释性文本,以课外文本阅读弥补学生的知识漏洞,进而让学生们对诗歌主旨的解读可以达到深入化程度。

例如:在对陆游诗歌《示儿》的鉴赏过程中,我根据文本教学实际选择了《爱国诗人陆游》《南宋的悲哀》《一封感人至深的遗书》等与《示儿》一诗相关,且对学生阅读示儿诗具有辅助作用的文本。在文本阅读中,我先让学生们阅读课外文本,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和诗歌品格形象,然后再让学生们以组为单位讨论诗歌主旨,自主完成了诗歌鉴赏任务。

在该阅读活动组织过程中,解释性文本的添加有效的弥补了学生的知识漏洞,深化了学生对文本内容及情感的认知。

综上所述,课内文本与课外文本在高年级阅读课堂中的结合是改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格局狭窄问题的有效办法。而要想构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结合课内外文本,我们就必须分析、构建课内外文本之间的联系,以抓住文本联系、建立文本沟通桥梁,让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统一到同一教学过程中去。

参考文献:

[1]王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课内外阅读相结合[J].亚太教育,2019(06):69.

[2]邱斌.小学语文课堂内外结合教学探究[J].教书育人,2018(19):58.

猜你喜欢
高年级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浅谈小学高年级英语分层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