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雅楠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揭示了文艺事业的本质,文艺创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代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将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人民是审美创作的主体、美育对文艺创作的价值引导、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批评话语权。
关键词:人民;审美创作;美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批评
中图分类号:1200;J120. 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O6-0273-01
一、引言
据笔者统计,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后文简称“座谈会”)的讲话共提及“美”字20次(其中不包括提及专有名词“美术”中的“美”之外),可见美学思想对于当今社会文艺创作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传统美学融入错综复杂的文艺创作洪流将成为美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人民是审美创作的主体
习总书记在座谈会上着重阐释了人民与文艺的关系: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真正的文艺工作者定是紧随时代潮流发展趋势,好的文艺作品定是反应人民群众的呼声,表现人民的情感诉求。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处理好人民与文艺的关系就是处理好“美的发现”、美的创作”与“人”的关系。美存在于人类的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源于人类的意象世界、精神世界。“美的发现”就是用心灵去发现人类意象世界的精神诉求,“美的创造”就是人类依照美的规律改造客观世界,用于满足自身的审美需求。因此,任何与文艺、与美相关的审美活动都离不开“人”。我国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曾说:“你的心不是在自己的心的过程里,在感情、情绪、思维里找到美,而只是通过感觉、情绪、思维找到美。”美相对与人类的心灵,是客观的对象和存在。而当前有些文艺创作者为追求思想的志高境地,创作不接地气,脱离实际。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并不能为大众所喜闻乐见,这便是“在自己的心里寻找美。”习总书记在座谈会上指出“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这便是在告诫广大文艺创作者,要走出自己精神世界的象牙塔,要走进生活的深处去发现人民群众生活中的美。
柳宗元曾说:“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其中“彰”字在句中具有生成、创作之意,也就是说美不是天生自成的,美的发现需要观赏者来“唤醒”,而观赏者往往都具有创造性。文艺创作者作为美的观赏者、唤醒者,更应当深入到人民群众当中唤醒不同人对于美的需求。然而,一味的迎合人民群众的需要、单纯的记述现状,而失去了“创造性”,失去了表达创作的观点立场,失去了文艺创作所传达给人类“真善美”的精神内涵也是对创作本身的一种亵渎。
三、美育对文艺创作的价值引导
伴随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人心动荡,人民价值观念参差不齐。而对当前的社会情况,文艺工作者应当思考如何在文艺作品中树立美育教育的价值观念。习总书记指出:“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这句话所阐述的观点便源于蔡元培先生在《以美育代宗教说》一文中对于美感教育的阐释,他说:“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之我见,利己损人之私念,以渐消沮者也。”由此可见,美育可以感化人的心灵,美育教育可以让人在利益而前放下执念从而去追求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有情趣的人生。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应当“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提高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美育化人。除此之外,应加强对于青少年的美育教育,近些年来青少年犯罪数量居高不下,其中行为因素是构成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行为因素包括:观看色情淫秽书籍、影视作品、反复模仿影视作品中的不良行为、长期不良生活习惯养成恶习等等。由此可见,错误的价值观念、低俗的文艺创作对人的精神世界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走入危害社会的歧途。因此,引导廣大青少年发现美、欣赏美的前提是创作以“美”为核心的文艺作品,以社会主义社会美育为审美培养的教育理念。
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批评话语权
我国文艺批评的现代化转型起源于王国维先生于1904年创作的《评红楼梦》-文,这篇文章中使用的“理论批评法”以成为中国现代批评的主流。文章中王国维以叔本华的“欲望解脱哲学”和“悲剧美学”作为文艺批评的思辨基点,甚至有学者认为王国维先生的这篇文章是刻意迎合叔本华的“悲剧美学”,丧失了对于《红楼梦》本身美学、哲学意义的评判。从起源来看,我国的文艺批评本身就是在西方参照、西方文化的不断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因此,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批评话语权,避免文艺批评进一步“西化”是当今文艺工作发展的重中之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批评就是要坚定不移的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继承中国传统文艺批评理论中的优秀遗产,批判借鉴西方文艺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批评话语权要求广大文艺创作者既要注重文艺理论的创新,又要关照文艺理论的集大成,在已有理论的基础上建设文艺理论体系。习总书记还指出:“文艺批评就要褒优贬劣、激浊扬清。”现如今有许多学者为了一己私欲,把追求真理、捍卫真理的文艺批评态度抛之脑后。甚至有学者在核心期刊中大肆赞扬其导师的崇高,动用社会关系获得博士学位等现象在当今社会屡见不鲜。文艺创作的浮躁社会环境让文艺创作者们不敢说真话、不能说真话。因此,要想改变当今文化批评的社会现状,要求广大文艺创作者要忠贞不渝的坚持真理、捍卫真理,公正客观的看待文艺作品。
正如鲁迅所说:“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文艺创作的优劣、好坏决定着一个国家精神意志的薄弱。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不但形式优美,也一定具有深刻的精神内涵;一个强大的国家不但人民安居乐业,也一定拥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中国传统美学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几千年的历史经过时间的检验依旧对现世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将美学思想深入到文艺工作者的创作中,将美育教育根植到每一个国人的心中,从而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参考文献:
[1]张晶,人民是文艺审美的主体对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对美学的理解[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
[2]喻秋兰,郭声健.论马克思美育思想的现实意义[J].长沙大学学报,2002.
[3]王晓丽.发现生命之美,塑造审美人生读宗白华《美学散步》[J].美术教育研究,2011.
[4]张云泽,论蔡兀培美育思想与中国音乐教育[D].昆明:云南艺术学院,2014.
[5]杨德忠,陶良格,试论习近平的文艺批评思想[J].美与时代:学术(下),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