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晔
“区角活动”是幼儿园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开展幼儿园区角活动,关键在环境创设和活动过程。其实,材料投放也是影响活动成效的重要因素。创设班级区角环境,材料投放可谓重中之重。尤其是小班区角,材料的投放需要一定的技巧。小班幼儿年龄小,注意力极易分散,区角中的材料该怎样投放,就显得格外重要。
材料投放过多,会影响幼儿对材料的判断,干扰幼儿进行游戏;投放过少,会影响区角活动的正常开展。就小班而言,材料的投放既要满足幼儿的兴趣需求、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又要考虑到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同时,我们还要考虑材料的重复使用,一物多种玩等诸多因素,从而减轻教师的压力和工作量。
那么,作为幼教工作者,如何投放和利用区角环境中的相关材料,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发展需求呢?
一、从活动目标的达成出发,而非“捞到篮子都是菜”
小班幼兒的注意力、兴趣易分散,没有目标和任务进行游戏很容易造成盲目、无效的操作。根据幼儿的特点以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确定目标,需要教师对区角里的游戏制定出一定的任务,以任务为导向,选取材料。
如在“我家小农场”的游戏中,教师提供一定数量的任务卡。幼儿抽取任务卡,然后根据任务卡上的要求来完成操作。
我班的“小农场”有两种玩法。第一种根据教师提供的任务卡在“小农场”里种植“萝卜”饲养“小鸭子”等等。任务卡上会提示种多少数量的“萝卜”,什么颜色,是“大萝卜”还是“小萝卜”。幼儿抽取任务卡后,根据任务卡的要求判断怎样进行种植植物和饲养动物,并且还要判断,哪些种植在土壤里,哪些在水里。第二种任务卡,教师将“小农场”布置成一定的环境后拍成照片,做成任务卡。幼儿拿到任务卡后将照片里的场景还原,类似警察破案还原现.场,难度由易到难,逐步递进。“农场”里的植物动物摆放的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只有仔细的观察判断才能正确的还原“农场”。班里的幼儿游戏兴趣很浓。一物多玩,也最大限度的发挥材料的作用。
二、关注材料投放,而非纯粹为了“玩”
建立区角,引导孩子积极开展活动,激发兴趣。这些都是活动的目的所在。所以,选取材料要从激发兴趣入手、能创造性使用材料出发。
一物多玩,玩的是能力培养。对材料进行二次开发”可以激发幼儿创新思维。在班级美术角,教师提供两个用纸箱制作的没有颜色的小动物“长颈鹿”和“斑马”,让班级幼儿根据不同动物的皮毛特征给它们“穿衣服”。幼儿可画、可贴,制作出成品以后便无法再进行创作。该怎么再利用这两个漂亮的小动物呢?班级植物角正好需要它们!小朋友们高兴地说:它们可以保护我们植物角的小植物!于是孩子们开心的给这两个小动物取了名字:“斑马小姐”“长颈鹿小妹”,并将它们放在植物角装饰,植物角因此变的更加生动有趣。对于不能再进行创作的物品,我们可想办法对其他区角进行装饰,既用幼儿作品美化了区角又不会造成成品浪费。
三、关注投放的层次与操作性,而非“目中无人”
首先,区域材料要有层次性,所以需要一定的更新。区角里应定时投入新的材料,这些材料有的是教育活动的延伸和升华,有的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制作的。例如:在开展小班“样样蔬菜我爱吃”这一活动后,我在美工区投放了“蔬菜涂色画”和“水果撕贴纸画”两件材料。其中“贴纸画”相对于“涂色画”有一定的难度,适合已掌握一定涂色基础上的幼儿玩。区角游戏中幼儿在玩涂色和贴纸画也可以巩固对蔬菜的认识。两周后我将“样样蔬菜我爱吃”引伸出“样样水果我爱吃”,逐步加深幼儿对不同水果的认识,也增加了区角材料的层次性。每个幼儿能力水平不同,在投放材料时,要注意个别化发展,让不同水平的幼儿都能得到活动的机会和体验成功的快乐。
其次,要选用操作性强的材料,充分发挥材料的吸引力,使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不感到乏味。例如班级“益智屋”里的“立体拼图”。3个正方体纸箱,有很多种组合,还有两个错误的组合。幼儿经过观察、思考、反复拼搭,在探索的过程中寻找方法。拼图分为两个层次,最简单的就是根据颜色拼搭,能力较弱的幼儿可以选按颜色拼搭。其次是根据观察拼图的内容进行拼搭,能力较强的幼儿可以选择根据内容拼搭,最终根据提示卡确认答案。在这过程中幼儿的判断智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各式各样的拼图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四、关注材料类别的丰富性,而非数量
营造区角活动环境,投放区角材料,首先考虑的是材料类别是否丰富,而非材料数量。不同的材料类别,能够激发孩子不同的研究兴趣和体验。相同的材料再多,也都是落在同一个层面的一种重复。无论从激发兴趣和培养能力等方面,不同类别材料投放都要远远胜于相同材料单纯的数量增多。
比如:小班幼儿在穿“项链”游戏中使用可以是大小、质地、颜色不同的瓶盖子。幼儿对这些五颜六色、“奇形怪状”的瓶盖子非常感兴趣。
然而,丰富的材料并不等于越多越好。小班幼儿注意力具有不稳定性,过多过杂的材料投放,尽管能吸引幼儿投入活动,给孩子以“这么多好玩儿的”“都要玩一遍”的感觉,但也易造成幼儿游戏过程中的“浅尝辄止”和“贪多嚼不烂”。他们会一会儿拿这个玩玩,一会儿拿那个玩玩,拿起一物一摆弄片刻随意舍弃一再换一物。
在班级的区角“娃娃家”中我就经历过一次这样的“失败”。我在布置“娃娃家”时,在区角中投放了很多“食物”类材料,将区角的隔断柜子放得满满的。当班级幼儿玩娃娃家游戏的时候,我发现了问题:游戏材料投放过多,幼儿根本不知道该玩什么。他们一会摸摸这个一会玩玩那个,将一物从一处拿到另一处,如此反复,毫无游戏规则可言。
“娃娃家”里的幼儿几乎没有互动和交流,当区角游戏结束的音乐响起时,“娃娃家”简直一团糟。孩子们都不清楚怎么玩游戏,就更别提物品收拾了。
意识到问题的所在,我立即调整“娃娃家”里的布置,收掉一些幼儿不感兴趣的“餐具”和“食物”,投放了妈妈的“围裙”、爸爸的“眼镜”“报纸”,同时交代了“爸爸”“妈妈”的任务,帮助幼儿快速进入角色。“围裙”和“眼镜”能随时提醒幼儿在娃娃家中扮演的角色,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幼儿在游戏中的交流增多,收拾区角时杂乱无章的现象也有所改善。
五、多提供半成品材料和原始材料
由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他们大多喜欢颜色鲜明、形象生动、新颖多变的玩具。教师们就应提供一些精美的材料、玩具投放到活动区中。
精美的材料能吸引幼儿,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还能培养幼儿对美的感知。然而在发展幼儿美育的同时,我们是否更应该思考玩具本身到底存在多大的价值,是否能促进幼儿学习?一个成品的玩具还剩多少空间留给幼儿自己探索?如果只是外形好看,幼儿拿着玩玩,不需要幼儿动脑筋探索、思考。那么幼儿会很快失去兴趣,再精美的玩具又有什么用呢?可能会有老师反映,自己辛辛苦苦地制作的逼真、漂亮的玩具,孩子看几眼就不再关注了。因为孩子面对这些精美的玩具,无需自己再做什么协商、讨论、创造。看起来精美的材料,如果不能给孩子提供想象与创造的操作平台,也就失去了材料投放的价值。
事实上,一些其貌不扬的原始材料,如瓶盖,在孩子们的手中,可能会是小人的“眼睛”、制作项链的原材料,或娃娃家的小点心、美工坊的印章等等。
以上几点,是本人对于小班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的认识和简单看法。区域游戏中还有很多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怎样真正做到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有待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挖掘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