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霍米·巴巴文化翻译“第三空间”看汉语习语英译

2020-07-14 08:26王璧
校园英语·中旬 2020年4期
关键词:第三空间英译

【摘要】霍米·巴巴文化翻译理论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中国后备受关注,从文化视角上形成独具特色的翻译理念。语言反映文化,习语是语言的精髓。本文从霍米·巴巴文化翻译“第三空间”着手,通过对汉语习语英译的分析,指出汉语习语英译的相关策略,从而有效地传播汉语文化,以实现中西文化对等交流,并为世界语言宝库做出一份贡献。

【关键词】霍米·巴巴;文化翻译;第三空间;汉语习语;英译

【作者简介】王璧(1991-),贵州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筆译。

【基金项目】2018年贵州医科大学社科联人文社科理论创新课题(XSKLQN-15)。

语言反映文化,文化影响语言。每种语言都是民族文化的产物,代表了不同的文化特征。每个民族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风土民情等都突出地体现在语言上。尤其是习语作为语言的精华,其表达更是把各民族的文化精髓呈现得淋漓尽致。中国历史悠久,习语表达丰富多彩。通过汉语习语的翻译,不仅能有效地传播我们灿烂的文化,还能让世界更深入地了解我们。然而,汉语习语的表达通常涵盖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和鲜明的文化内涵,在翻译这类文化负载词时,常常会出现译语中对应的语言符号缺失现象,如文化内涵的不对等、文化意象的不对应等。本文尝试以霍米·巴巴文化翻译“第三空间”对汉语习语英译进行分析,从而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

一、霍米·巴巴文化翻译理论“第三空间”

在传统的翻译理论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以语言转述为主的文字翻译。而当代后殖民理论家霍米·巴巴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文化翻译理论,从文化视角上消解了传统的翻译观念。其中,他提到文化交流存在一个“第三空间”,双方如果不在这个“第三空间”进行“谈判”的话,是不可能获得相互理解的,并倡导两种文化抛开不平等权力地位的影响,就文化间的异质性在平等氛围里进行对话协商,进行新的“他者”文化的构建。而将这种“第三空间”的概念引入到翻译中意义重大。在翻译活动中,译者的任务就是把两种语言文化引入到这个“第三空间”中,让两种语言文化在平等的基础上、和谐的氛围里对话沟通,为新的意义生成和新的文化构建提供可能。

二、从霍米·巴巴文化翻译“第三空间”看汉语习语英译

霍米·巴巴理论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中国后备受关注,在文化视角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翻译理念。本文通过举例的方式来分析“第三空间”理论下的汉语习语英译。

1.“第三空间”的平等构建。霍米·巴巴提倡两种文化抛开不平等权力地位的影响。所以,在构建汉英两种文化的“第三空间”时,就应该保持不偏不倚的态度。现以如下例句说明。

例1:汉语成语“班门弄釜”误译为英语习语“teach fish to swim”。在汉语成语“班门弄釜”中,涵盖了“鲁班”这个人物,他被奉为中国木匠的始祖,善于制作精巧器具,所以在他面前舞弄斧头,就好比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然而,英语国家大多是海洋文明,孕育出了很多跟“海”或者“鱼”相关的习语。比如这句英语习语“teach fish to swim”,尽管其含义接近“班门弄斧”,但在无形中却以西方的海洋文化覆盖了汉文化的传统人物形象和民族特色。从英译的习语中可以看出,翻译时已经以英语语言文化为中心,所构建的“第三空间”不平等,导致文化交流受阻。这样,既不利于宣传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不利于目的语读者理解和接受中国故事。

2.“第三空间”里的和谐对话。 霍米·巴巴主张双方如果不在一个“第三空间”进行“谈判”的话,是不可能获得相互理解的。所以在翻译时,两种语言文化需要在平等的基础上、和谐的氛围里协商对话。以如下例句具体说明。

例2:汉语习语“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误译为英语习语“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汉语习语“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意思是三个平庸之人若集思广益,也能提出比诸葛亮还周全的计策,比喻人多智慧多,和英语习语“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有类似的意思。但汉语习语中出现了一位著名的历史人物“诸葛亮”,他以超凡的智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智者代表,然而英语习语“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无法体现出汉语习语中“诸葛亮”这一历史人物及隐含的文化信息。可以看出英语习语“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只是形式上简单套译,缺少了所要传达的文化要素。这样的翻译并非平等的协商交流,而是以英语习语的结构特点掩盖汉语暗含的文化内涵。所以,在翻译“第三空间”中,译者需统筹兼顾两种语言文化,在平等的氛围里沟通对话,既要考虑能够传达原文的基本意思,又要考虑两者文化没有亏损的和谐交流。这样的沟通才是有效的沟通,才能让彼此相互理解。

3.“第三空间”里新文化产生的可能。根据霍米·巴巴的文化翻译理论,在“第三空间”里,彼此文化以平等的方式相待,合理的方法处理,文化间的碰撞交融会形成一种和谐统一的新颖文化。现以如下例句说明。

例3:汉语习语“纸老虎”英译为“paper tiger”。汉语习语“纸老虎”家喻户晓,比喻外部看似强大,实则内部空虚,出自毛泽东主席的著名论断“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当时的英文翻译在翻译这段话时,找不到对应的英语惯用组合词,因此准备用英语类似意思的词“scarecrow”(稻草人)来代替。但毛主席得知后表示“paper tiger”才能确切表达他的意思,所以坚持翻译为“paper tiger”。就这样,“paper tiger”这个通过汉译英方式形成的英语习语因其传神的比喻也在西方国家被广泛使用。这句习语的成功翻译在于在“第三空间”的构建中,既遵循了英语表达的结构形式,又考虑到汉语基本意思的传达。汉英两种文化先以一种平等的方式相结合,然后创造出英语文化中没有的词汇组合“paper tiger”,既有效地传播了中华文化,又丰富了世界语言宝库。

三、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霍米·巴巴文化翻译理论“第三空间”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来实践翻译。在汉译英,尤其是在文化内涵浓厚的汉语习语英译中,我们不仅要传达语言的基本意思,更要传播五千年文明积淀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丰富的历史故事,为新的文化建设提供可能。成功的汉语翻译不仅能有效传播中华文化,也促进了我们与世界更多的交流沟通,让文化更加繁荣发展,更为人类知识宝库和世界语言宝库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Bhabha, Homi K.1994. The Location of Culture[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2]倪蓓锋.论霍米·巴巴的文化翻译[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8(05):128-132.

[3]王宁.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43-144.

[4]张芳.霍米·巴巴翻译思想在我国翻译研究中的体现及产生的意义[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9,38(01):138-142.

[5]张建萍.霍米·巴巴与后殖民翻译理论[J].长沙大学学报,2007 (04):100-101.

猜你喜欢
第三空间英译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探究第三空间视域下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英语水平的关系
孔子之道及其英译之法
从空间批评的角度看《偶遇者》的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