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党内“人民”话语探析

2020-07-14 08:44孔淑慧
西部学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历史发展人民话语

摘要:“人民”话语是中国政治社会生活中的主导性话语,这种话语形态的演变发生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有着不同的内涵,指向不同的阶级和人群。革命时期的“人民”话语指工人阶级和被压迫的广大贫苦农民及革命知识分子;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权建设时期,“人民”指拥护党的领导,积极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工农兵和革命的知识分子;改革开放后,“人民”的内涵确定为“全体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中共“人民”话语具有不断发展的特点;具有明确的阶级性;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具有无可辩驳的真实性。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原初含义;“人民”话语;历史发展

中图分类號:D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10-0014-03

在中国政治生活中,“人民”一词的使用频率是很高的,彰显出中国政治、文化、思想等领域的解放,以及重视民主、民生等话题,而不再是一贯的“官本位”思维。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同时,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也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而“人民”与“敌人”是两个相对概念,在中国共产党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人民这个概念也被赋予了阶级性,它代表了特定的群体,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以及改革发展的道路中,一切可以依靠的力量,尤其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话语的建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人民”话语在中国建构的条件及形成过程

(一)中国近代国情为“人民”话语提供了社会条件

中国近代以来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从一个独立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志之士探索着救国救民的道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逐步确立,被迫卷入世界市场的洪流。在民主革命时期,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至关重要,“只有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才能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任务,中国革命的动力、中国革命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前途和转变”。[1]633 中国近代社会遭到的巨变,是外力造成,并不断由外而内的转变着,为了抗击帝国主义,中国人民进行抗争。所以说,中国近代国情的实际孕育了“人民”这个概念。

(二)新文化运动为“人民”话语提供了思想条件

新文化运动使得民主共和的观点深入人心,近代民主精神的发展,依赖于资产阶级市场的内在需求。封建中国是基本没有民主这个概念的,维新派曾提出应该设立议院、取得民权,但是直到五四运动时期,民主观念仍然没有得到发展。新文化运动是以陈独秀为代表的知识分子认为中国的无知与落后,所以出现了“德先生”和“赛先生”即民主和科学的倡导。国民的民主和人权意识的觉醒,成为了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有利条件,普通群众也开始参与革命、夺取政权,成为国家的主人。

(三)无产阶级的壮大为“人民”话语提供了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的快速发展奠定了“人民”话语的阶级基础,西方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壮大了无产阶级队伍,随着自由、平等、民主等西方观念的不断渗透,中国无产阶级不仅有西方资本主义的压迫,还有封建主义的压迫,双重压迫使得无产阶级开始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的党纲中就提出“把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组织起来,并承认党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实行社会革命。[2]3 中共二大,在宣言中就正式使用了“人民”这一概念。

二、中共党内“人民”话语历史实践

根据历史时期进行分类,中共发展历程有三个时期, 革命时期、政权建设时期、改革时期。

(一)革命时期“人民”话语的实践

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并不是在一开始就认识到农民在革命中的重要性。1923 年共产国际就给中国共产党指示,指出全国政策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但那时中共和国民党正处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蜜月期,无暇顾及共产国际的指示。1925 年中共四大通过了《对于农民运动之决议案》,第一次明确指出农民问题在无产阶级革命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共要领导革命至于成功,必须尽可能地、系统地鼓动并组织各地农民逐渐从事经济和政治斗争。[3]479 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就提出了“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这个著名论断。[4]3 国民党已经占领了城市,那么中国共产党要依靠谁进行革命呢?中共把视线放在了离城市较远的农村地区,中共认识到了农民对于革命的重要作用,但如何唤醒这一股巨大的力量?第一,农民长期处于一种被压迫状态,地主的地租和国民党的地税这两种双重压迫之下,农村社会的怨气很重,需要一支力量来纾解这种怨恨,中共进入农村后,组织“诉苦大会”,开展土地改革。第二,重新分配土地和诉苦大会后人民的拥护确实多了起来,但这是不够的。通过“人民”话语来赋予底层“人民群众” 这种革命性的身份,实现了权力的下放,让人民有了“翻身做主人”的觉悟。第三,建立农村根据地,进行农民思想的再教育,发现积极分子,吸收了一大批农民入党。“人民”话语在根据地建设中,有着政治指导的作用,根据地的不断扩大,巩固了中共的政权。

(二)政权建设时期“人民”话语的实践

新中国成立后,新政权面临最首要的问题是如何巩固政权和如何使党不“变色”。

关于“人民”和“敌人”的再次定义是在 1957 年毛泽东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这篇文章中,扩大了“人民”概念的范畴,并且明确指出, 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着不同的内容,对“人民”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义。[5]364

通过提升“人民”的文化水平和道德修养,来培育人民的奉献精神、爱国爱党情怀,培育集体主义精神,“人民”是符合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共产主义型新人”。通过唱响新民歌、忆苦思甜运动以及普及教育等文化活动来激发人们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人民”从一种被动参与转化为主动参与,极大地增强了对国家政权的认同感。在这种全国上下齐心的情况下,来达到巩固政权、推动经济发展以及使社会面貌焕然一新的目的。

关于党不“变色”就是指党要保持革命底色,但我们国家要建成现代化国家,如何在现代化和革命底色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成为了考验我们的难题。毛泽东希望我们的党是具有纯洁性的党,我们的干部队伍是革命的队伍。拓宽群众的参与度,让群众参与到政治生活中去防止政权变色和官僚主义。所以在政权建设时期,我们仍然保持着革命的思想,对“人民和敌人”两个对立概念进行重新定义,并展开政治斗争,以至于我们经历了反右斗争甚至是“文化大革命”,“人民”话语在此时便成了开展政治运动的工具,用来说服和动员更多的“人民”。

(三)改革时期的“人民”话语实践

邓小平带领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力挽狂澜,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此时中国人民需要的是生活水平的提高,是能吃饱穿暖,是能像西方人一样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贯穿于中共发展始终的“人民”话语,在这时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人民”话语中的敌我已经不再适用,许多社会群体, 已经纳入“人民”话语的范畴,尤其是知识分子,已经成为了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人民”的范畴由建国初期“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拓展为“全体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6]89

“人民”话语的范畴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而不断扩大,20 世纪末期,改革开放带来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也带来巨大的贫富差距,导致了一部分人的不满,而引起了社会动荡的一面。21 世纪初,开始提出“以人为本”“人民主体地位”的相关论述。

三、“人民”话语的特点

(一)“人民”话语是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发展的

不同历史时期对于“人民”有着不同的理解,而“人民”也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总的来说,“人民”话语的发展经历了六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大革命时期,国共合作的大背景下,国民党占据统治地位的情况下,被“国民”话语所代替。第二个阶段是在革命战争环境下,我们把民族资产阶级 划出了人民的范围,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团结一 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参与抗战的各个阶级都增加到了“人民”的范畴。第三个阶段是抗日战争时期,“人民”话语也有了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民指团结起来抵 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所有人,狭义的人民指工、商、学、农、兵五种。第四个阶段是政权建设时期,“人民”是带有 政治色彩的“人民”,有参政热情的人,“人民”在此时 是巩固政权的重要表象。第五个阶段是改革开放时期, “人民”话语的范畴又一次增大,概括为全体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 者。第六个阶段是新时代下的“人民”话语,把“人民” 上升到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和使命就是为了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不同历史时期对“人民”话语有着不同的阐释,可以说明两点,其一是历史发展具有复杂性,根据实际需要,对某一话语做出新的阐释;其二是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话语,虽然在历史进程中有不同的阐释,但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着依靠人民的同时也为了人民的幸福而不懈努力着。

(二)“人民”话语具有其阶级性,同其他概念有明确区分

在中国共产党建构“人民”话语时,普遍使用的仍然是“国民”这一概念,但对于“国民”这个概念的解读却过于宽泛,定义为全部中国人。在革命年代,全部中国人这个概念不仅包括了“人民”还包括了我们的敌 人,包括了革命的对象,不具备阶级性。而中国共产党是 马克思主义的政党,是有明确的阶级属性的,毛泽东说: “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4]17  早在 1925 年,毛泽东发表的《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一文中,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立场并结合我国国 情,把中国社会分成了六大阶级。他对中国各个阶级的 正确划分,明确的阐释了“人民”和其他概念的不同,即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内涵有了不同的阐释,但 仍然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三)人民话语被赋予至高无上的价值

在历史长河中,资产阶级政党和其他政党都或多或少的利用人民获得某种利益,甚至日本帝国主义宣称是为了“共同繁荣”而进行的侵华,法西斯用来宣传自己的“民族主义”,但实际上,他们的本质都只是利用人民得到自己想要的,他们瞧不起人民,更不要谈为人民服务。希特勒的眼中,人民是愚昧无知的,毫无能力可言。福柯有一种极端的看法,认为根本不存在人民,人民只是政治家和政党为了他们的需要而不断创造出来拥护他们,支持他们事业的人。

而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人民立场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的唯物史观,对人民群众在历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给予充分肯定和支持。在共产党历史实践的过程中,正是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走向了成功。因而中国共产党深刻明白“人民”的重要性,认为“人民”是正直、善良、美好的象征。延安时期毛泽东在枣园追悼张思德时,认为人民生命的价值“比泰山还重”。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过了近百年,这其中不仅有领导人的正确决策,更重要的是还有着人民的智慧,人民群众有着无穷的创造力。

(四)中国共产党兑现对“人民”的诺言,体现了人民话语的真实性

“人民”是一个政治色彩很浓厚的概念,在革命年代,人民与革命是两个不可分离的概念,它承担着革命赋予的重任,成为了革命的内容。革命是一场流血的斗争, 要满足既定阶级的利益,给人们能看得见的利益,人们才有继续斗争的动力。革命胜利后,政治方面,人民有了权力成为了国家的主人,有了一种政治获得感和满足感;经济方面,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生活越来越好;文化方面,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娱乐生活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华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今年新型冠状病毒在武汉暴发,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举全国之力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至今,从未忘记初心,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人民”话语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7] 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了极大发展的中国,现在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而主要矛盾的变化,有助于“人民”话语的完善。

新时代“人民”话语是努力让每一个人都要过上“美好生活”,实现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 第 2 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2.

[2]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 第 1 册 )[M]. 北京 :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9.

[3] 中国近代通史 ( 第 7 卷 )[M]. 江苏 :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4]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 第 1 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5]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 第 5 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7.

[6]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 第 2 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4.

[7] 习近平 .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黨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 年 10 月 18 日)[M]. 北京 : 人们出版社 ,2017.

作者简介:孔淑慧(1999—),女,汉族,陕西榆林人,单位为延安大学政法学院,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责任编辑:李直)

猜你喜欢
历史发展人民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基督教对欧洲中世纪的历史影响研究
“依法治国”的哲学思考
浅论提高我国公务员素质的途径
西方音乐学理论的历史发展及其思考
对偶修辞格的研究述略
国家能力的历史发展与政治社会学五元素浅析
领导干部为民服务“四要四不要”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