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云门舞集作品中的中国文化意蕴

2020-07-14 08:27冯靖雯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林怀民行草

冯靖雯

摘要:云门舞集,我国台湾地区第一个职业舞团,创始人林怀民先生是享誉中外的现代舞编导,他运用了现代舞的艺术形式,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进行舞蹈创作,通过高超的现代舞技术将东方神韵展现的淋漓尽致。在林怀民先生带领下的云门舞集,自创办的四十六年以来,众多经典的现代舞作品问世,同时云门舞集也作为一种“中国现代舞”的符号,被全中国、甚至是全世界熟知。云门舞集系列舞剧《行草三部曲>包括《行草》、《行草贰》、《狂草>,分别创作于2001年、2003年和2005年,是云门舞集意象类作品的典型代表,同时也是舞蹈艺术与中国书法艺术相结合的经典之作。本文通过对第一部《行草》的分析,发掘作品中的中国元素,进而研究林怀民先生创作风格中所体现的中国文化意蕴,并试图将其运用到现代舞编导的实践中。

关键词:日云门舞集;林怀民;中国文化意蕴;《行草》

中图分类号:K825. 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06-0061-02

一、舞剧《行草》

(一)创作背景

系列舞剧《行草三部曲》,是以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为汲取灵感的抒情舞作,包括《行草》、《行草贰》、《狂草》。《行草》是第一部曲,2001年创作,色彩着调厚重,凝练有力;《行草贰》是第二部曲,2003年创作,墨色较第一部更淡雅脱俗;《狂草》为最后一部,2005年创作,色彩结合前两部之优势,浓淡适宜,较为狂放。

第一部《行草》,是林怀民首次尝试将舞蹈与书法融合创作出来的舞剧,在黑白的基调下,舞者以身体去模拟进行草书的一笔一划,舞动中来自丹田气息的吆喝声与脚下步伐的跺踏,是书法写作中抑扬顿挫的回响之意。贯穿整部舞剧的是舞蹈动作的行云流水,奔放中吐纳优质,最终展现出一幅幅气势磅礴的书法名作,以借由舞者身体动作为书法赋予了活灵活现的气韵,使整个舞蹈作品虚实相生,刚柔并进,这种舞蹈与综合元素的碰撞,在剧场中带给观众的是一种新奇的美感体验。类似的作品中,林怀民还运用了京剧、太极、武术、禅宗等题材来创作,将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符号转化为具有中国舞蹈审美的动作语汇。

(二)中国元素的体现

1.承接中国传统文化的舞蹈语汇

传统和现代,是两个不同时间线下的两个词汇,一个回顾的是中华文化的历史,一个描写的是当下或未来的蓝图,虽然二者背道相驰,但不代表在舞蹈作品中不能将二者融合创作,在云门舞集的众多舞剧中,林怀民先生运用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将其转化为现代舞动作的语汇,以动态的方式,呈现在舞台上。

《行草》是一部中国风格极强的典型之作,也是系列舞剧《行草三部曲》的开篇之作,舞蹈语汇一是运用了武术中的太极元素,二则是运用的戏曲元素。太极身法的运用,则是在《行草》开篇之处,舞者则以身体去临摹“永”字,字形道劲有力的顿挫和行云流水的顺畅都在舞者动作的收放自如、悠长的伸展上体现,太极身法中式正招圆、连绵不断的韵味是动作完成的点睛之笔,舞者动作时而强劲有力,是临摹过程中的龙飞风舞;时而舒缓顺畅,展现字体的行云流水。戏曲元素的体现,是在其中一幕里“磐”字的展现,舞者身着黑衣,以转袖、抓袖、抛袖的经典戏曲动作,像在舞台中淋漓泼墨,洋洋洒洒临摹出气势恢宏的字体。

太极和戏曲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元素,在《行草》中,林怀民先生将二者转化为传情达意的舞蹈动作,形成舞蹈语言材料,是在现代舞编创中的一大突破点,为后续《行草贰》、《狂草》的打下了扎实的舞蹈动作基础。

2.具有中国特色的舞台美术

舞台美术,是一部舞剧的重要部分,如果说舞蹈动作是一个舞剧的躯干,那舞台美术就是舞剧的锦衣华服。《行草》它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王羲之的《奉橘帖》、苏轼的《寒食帖》、怀素的《自叙帖》等,因此,舞台美术是整部舞作的点睛之笔。

《行草》像是一幅书法巨作,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在舞台上。在开头部分,一舞者着黑色素衣站立于大屏幕之前,后屏幕映出一幅淡黄色宣纸背景,其“永”字跟随舞者的一招一式缓缓显现。另一幕中,怀素《自叙帖》普映在整个背景上,舞台像是一幅巨型书法展,舞者们在大肆用身体代替毛笔运行书法写作时,白色的字体灯光打在他们身上,像似将每一位舞者身上都赋予了字的灵魂、气韵。

舞者的服饰也是别具一格,不同于云门舞集其他作品,《行草》中舞者的服装都是以黑色为基调,以此来赋予舞者“浓墨”之意,在灯光和布景的映衬下,舞者被赋予笔墨的灵魂,让台下的观看舞剧的观众能够体会到中国书法大家们在写出书法名作时的意气风发和婉转顺畅之景,将书法的静态艺术转化成动态舞蹈呈现在舞台上。

二、从《行草》中看云门舞集创作中所体现的中国文化意蕴

云门舞集发展至今,不仅仅是一支现代舞团,而是一种代表中国的现代舞符号,部部舞作向世人展示着中国古典文学、台湾发展历史、民间生活的种种,汲取传统的养分,却又打破传统的枷锁,特立独行的发展着,让人们对现代舞的认知达到新的高度——民间的、中国的,不止只有扭秧歌欢快和古典舞的一成不变,还有中国的现代舞。其中,深厚的中国文化意蕴体现在一下三部分。

(一)挖掘中国舞者身体中的文化基因

在《行草》开始创作之前,林怀民特意邀请了书法名家对舞者们进行书法的训练,让舞者们能够真切的感受到,在书法的创作过程中,是怎样一种生动可感的气韵,以便能够将其融入到舞蹈动作中去。此外,林怀民将中国太极内家拳、导引和静坐冥想的一招一式融入進舞者们平日训练中去,充分挖掘中国舞者身体内自带的优势,是创作中国风格的现代舞作品中的一大亮点所在。

现代舞起源于欧美地区,当那个时代的中国现代舞团都在极力模仿西方现代舞的风格与技法时,林怀民则静心思考适合中国舞者的现代舞发展方式,他曾说:我们的孩子,路上随便抓一个说做个兰花指,都会做,但西方人就很难。”也是因为一个是受中国古典舞的陶冶、讲究圆润的曲线美,一个接受着西方芭蕾基训的熏陶、突显直线的爆发力,二者身体结构就己截然不同。林怀民正是将中国舞者身体中特有的文化潜力去运用到现代舞作中。

(二)中国传统艺术的意境创造

舞蹈的意境是在舞蹈作品中所描绘的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情感,而在传统的艺术中,书法是又最讲究意境创造的之一,作为一门中国古老的汉字书写艺术与舞蹈艺术的关系极为密切。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书法是一种静态的艺术,只可移情于笔端,力透纸背,流传于宣纸之上;舞蹈是一种动态的艺术,可以寄情于舞,以舞传情,随着时间转瞬即逝。二者相同之处在于,都是抒情性很强的表现艺术,其审美价值是由创造者和观赏者共同营造。因此《行草》中,将书法艺术贯穿至整部舞剧中,作品既能够显现出书法作品独有的灵气,又能让赋予舞蹈形神兼备的形象;观赏者既能感受到字的力量,又能享受到一场舞蹈的视觉盛宴,体现了“虚实相生、物我合一”的中国传统意境之美。

(三)民族精神载体

众所周知,现代舞由西方国家传入中国,到如今,很多国内的现代舞团仍沿袭着西方现代舞的舞蹈风格。出身文学专业的林怀民,在二十多岁时己成为我国台湾地区文坛的新星,后赴美国攻读硕士学位时研习现代舞,回国成立云门舞集,在编创中运用他多年积累下来的文学功底,成功地将大量中国元素融入进云门的舞蹈作品中,涵盖了书法、太极、水墨画、历史故事等鲜明的中国文化标志,如此的创作风格,可以说是开创了中国现代舞行业的先河。

《行草》是将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与现代舞蹈相结合,使得原本只能作为静态遗存的书法能够借助动态的舞蹈艺术得到发扬,而作为国粹的书法,又具有一种独特的中国古典韵味为中国现代舞添砖加瓦。在整部舞作中,书法作品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得以借助现代舞的形式呈现在观众而前,同时不仅重振了中国古典书法艺术,同时激活的现代舞艺术的双重性,是极具体现民族精神的重要表现。

三、结语

通过对舞剧《行草》的分析,不难发现,林怀民在创作中所运用的舞蹈语汇、舞台美术都极具中国传统风格,同时从舞者的身体和心灵出发,在训练过程中发掘他们特有的中国文化基因,能够使观众欣赏一部舞蹈作品时,能够感受到强烈的中国的风格和特色,并带给人们一种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认同感的共鸣。

云门舞集走过了四十六年的光辉历程,经历了借鉴玛莎·格莱姆“收缩与放松”的训练体系、融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发扬民族文化精神的三个阶段,过程中抓住了现代舞抽象而简洁的表现特点,在林怀民先生的不断的研究和实践下,终于探索出了一个中国现代舞发展的方向:不是一味去模仿西方国家的创作观念和先进技法,而是要将民族性与现代性相融合,将自身对社会、对中国、对世界的深刻思考和情感体会融进作品的精神内涵中,同时也全世界展现了中国现代舞文化的魅力和坚持不懈的可贵精神。

在如今多元的全球化背景下,舞蹈文化呈现出综合性、个性化的发展趋势,云门舞集用了西方的编舞形式,传达了中国文化的生命内涵。舞蹈编导专业的我们应向林怀民先生学习,以自身固有的文化为根基,在注重对生命情感表达的同时,通过作品去真正展现出属于中国特色的舞蹈文化,让中国的现代舞也能被世界认可,拥有更广阔的舞台,这也是作为一个编舞者最大的荣耀和责任。

参考文献:

[1]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2]賈安林.中外舞蹈精品赏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林怀民.跟云门去流浪[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4]林怀民,高处眼亮——林怀民舞蹈岁月告白[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04).

猜你喜欢
林怀民行草
明 祝允明 行草书春雷札
元 管道昇 行草书久疏上状帖
陈海良《古人诗》
八大山人的大尺幅行草立轴书法探析
书法作品
云门掌门人林怀民最后的谢幕
林怀民:一不小心走遍了世界
林怀民说《稻禾》:乡愁通世界
质朴的生命颂歌——舞作《稻禾》的多层舞蹈语言分析
云门舞集的两个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