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兴林
(中铁二十二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重庆 400000)
新建铁路玉溪至磨憨线橄榄坝3号隧道位于西双版纳州景洪市橄榄坝境内,全长1970m。隧道测区最大地表水为澜沧江,澜沧江于线路右侧相傍而行,最近相距约320m;其次为沟水、塘水、地表水,均由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潜水、基岩裂隙水、岩溶水。第四系孔隙潜水不甚发育,水量较小,仅隧道进出口冲沟内土层中含量丰富;下伏基岩岩体破碎,基岩裂隙水较发育;岩溶水主要分布于P1q+m地层中,水量较大。地下水主要由大气降水及地表水补给。经综合分析,雨季最大涌水量Qmax=19000m3/d,现场如图1所示。
图1 工程现场照片
软弱围岩通常情况下分为地质软岩以及工程软岩,地质软岩指的是强度低、空隙大、胶结程度差,受结构面切割及风化作用影响较大的岩层,或是含有大量膨胀性黏土矿物的松软岩层;工程软岩指的是在工程中对岩体产生影响,导致岩体显现出与地质软岩相同的特征的岩层。
软弱破碎围岩的突出特征为软、弱、松、散,工程软岩揭示了软岩的相对性实质,即当工程力固定时,强度高于工程力水平的岩体表现为硬岩的力学性质,相反则表现出软岩性质。
(1)受隧道开挖地区向斜影响,软弱破碎围岩基本为缓斜或几乎水平的成岩,围岩性质变化较为频繁,细层理及交错层理维持较高发育水平,层面内胶结度极低,节理发育,岩体极不稳定。隧道开挖跨度较大,实际施工中容易造成隧道崩塌。(2)隧道施工往往会在顶部形成大平板,不易成拱。虽然建设隧道应用的石材质地较为坚硬,不可完成变形,但石层间的结合物较少且质地软弱,通过交错层理切割,容易产生顶部大范围平板掉落[1]。(3)软弱破碎围岩隧道工程路段内易出现大范围断裂构造。在断裂位置及受影响区段,断层内的角砾、泥土及破碎带合在一起构成了断层,断层及周围区域的地层都非常软弱,同时施工路段地下水含量丰富,地下水作用导致地层极不稳定,有较大可能造成工程塌方。(4)部分施工段存有大量泥岩,泥岩微膨胀的性质导致围岩层更加软弱,在开展软弱破碎围岩隧道施工时,地应力的提升会加快,围岩层的稳定性将降低。在施工路段地下水的作用下,围岩层稳定性会进一步降低,给施工安全带来隐患。
在隧道开挖过程中,围岩稳定性骤降,且自身没有加固能力,因此要在隧道工程开始前,做好围岩加固工作,以改善围岩力学特征,提升稳定性。参考预加固对周围岩层加固的原理,围岩的加固措施可分为地层改良及支护法。地层改良能够提升隧道开挖处地层的力学特征,包括静压注浆、排水固结等方法;支护法就是在隧道开挖前在隧道开挖线路上提前做好支护工作,在隧道拱处搭建起支护保护网,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开展施工。通常情况下,围岩隧道内测的结构承压较大,同时围岩裂缝不断扩大发育,围岩强度较低,结构易发生变形。当围岩层内夹杂黏土等软物质时,围岩受力大小又与变形速率相关,所以有明显的时间依赖性,处于平衡状态的软弱破碎岩体在开挖后平衡被打破,在应力作用下,围岩产生形变[2]。
注浆加固是改善围岩内部胶结性质,提升围岩一体性及承压能力的重要手段,可以减少支护的加设,同时与支护配合,提高支护效益。原理是将填充液充入围岩岩层的裂缝处,使破碎、软弱的岩石黏结到一起,提升岩层整体强度和稳定性。将注浆工艺与支护相结合,改善围岩应力分布,同时减少形变,改善整体受力情况,确保施工安全。依据《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 10003—2016),支护用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如表1所示。
目前,软弱隧道围岩支护多采用大管棚支护技术,该技术已有将近20年的使用历史,虽缺乏创新和先进性,但应用成熟广泛。其支护原理:一是梁效应,即在挖掘前进行预埋,在钢管支撑下形成梁式结构,预防隧道工程坍塌;二是加强效应,即在插入钢管后注入泥浆,使围岩硬度提升。具体应用方法:应用管棚钻孔装置在隧道开挖的外部轮廓上打入大直径钢管,同时将钢管进行横向连接,成为一个整体。
表1 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 单位:N/mm2
隧道洞口处的开挖方法由施工条件、围岩类型、埋置深度、断面情况、破面情况及环境条件等决定,同时还要考虑安全、效益等要素实现最终选择。选择施工方法时要以施工安全为前提,全面考虑施工区域的地质条件、湿度条件、断面大小、挖掘设备参数等要素,当隧道施工对周边环境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时,还要考虑周边环境的可修复性,尽量减少对周边环境的破坏。隧道口处施工方法多样,结合隧道挖掘区域的地质、水文情况,认定台阶法及分部开挖两种方法最为合适。
施工时以安全为首要原则,优先布置好安全措施,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洞口开挖。开挖技术优先选用少部分开挖形式,以减少施工工序,为系统化的机械施工奠定良好基础,优化施工环境,保障施工安全。在隧道口地质变化较大的情况下,应以应对围岩地质不稳定性为重点选择施工方法,尽量避免因变更施工策略或频繁变更施工方法使工序混乱,影响工期、工程安全和工程效益。引入新技术、新设备时,应保证技术成熟稳定,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提升综合施工水平,提高施工效益。隧道口工程开挖后要尽快施作锚杆、喷射混凝土、铺设钢筋及支撑物,保证工程安全。应用复合衬砌,要加强初期支护使用的锚杆、混凝土的等级,预防围岩严重变质。根据地质情况,配合小导管注浆技术、锚杆加固技术等开展施工。精准选择开挖及支护工艺对施工质量、效率起到决定作用,能够提升施工安全性,减少工程投入,降低围岩层变质概率和程度,有效预防投入使用后地质灾害的发生,减少运营投入。与此同时,将施工方法设计的各要素进行比较并记录,如表2所示。根据结果可以看出,围岩稳定性良好的单线隧道口可以应用短台阶法,在不考虑渗流问题时,台阶法最大沉降位移值为18.2mm,考虑渗流情况,沉降值最大为10.7mm,并考虑渗流围岩变形集中于隧道拱顶位置,最大沉降位移也在此处。应用短台阶法可以节省支护投入,但要避免应用全断面开挖,以避免影响围岩稳定性,增大坍塌概率。软弱破碎围岩施工可应用超短台阶法,如果不考虑工期,可应用留核心土工艺。如果地质条件极差,则应首选留核心土法,断面较大时,应采用中隔壁法[3]。
表2 施工方法对比
传统的围岩稳定性测量技术因模型建设工程量大、一致性差,很难适用于隧道围岩质量模拟。虽然应用数值仿真分析判断塑性区、裂缝区、破损区的方法或结合应力场、变形场的测量技术已逐渐进入推广使用阶段,但与施工数据监测相比,其便利性、准确性、直观性都较差,因此围岩变形数据监测才是主流的测量技术。主要的监测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通过经验总结进行判断,另一种则是根据相关的规范、章程、建议等文本记载进行比对。两种方法应用广泛,但都存在缺陷。如果使用经验判断法测量洞穴坍塌原因,发现围岩变形到一定程度会引发坍塌,根据普适理论得出失稳变形、跨度、高度、承压强度之间的关系式,此方法忽视了埋深以及围岩变形模量两个重要因素。而规范化的方法普适性较强,但可变性交叉,使用条件苛刻,大多数场景不适用。无论选择哪种测量方法,都要注意变形模量、强度、埋深等要素,根据稳定性的基本要求,基于隧道弹塑性推断出临界沉降公式如下。
式中:r为岩层容重,也是洞径;H为高度;G为勃聚力;Φ为内摩擦角。
综上,要加快山区铁路建设,必须从建设安全着手,做好软弱破碎围岩隧道支护、注浆等环节的技术选择,以此保证安全、缩短工期、提升质量,保证隧道施工效益,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山区铁路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