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疗法对抑郁症患者应对方式及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2020-07-14 08:36田玉香陈瑞洪周桦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0年12期
关键词:效能疗法量表

田玉香 陈瑞洪 周桦

抑郁症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以长期存在明显低落心境为主要特征,病情严重者会出现悲观厌世、自杀行为等[1]。其往往对社会存在偏见,伴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损伤,难以融入周围人群或社会中,对治疗产生极大的阻碍[2]。单纯的药物治疗虽可缓解病情,但疗效不佳,可联合心理治疗手段来提高疗效。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改变患者的认知来影响患者的行为,改变消极应对方式[3]。本研究探讨认知-行为疗法对抑郁症患者应对方式及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8月就诊于我院的抑郁症患者60例,纳入标准:神经系统检查及实验室检查为抑郁症;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4]评分>17分;读写能力正常;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器质性疾病引发的精神障碍;严重自杀倾向;生活无法自理;智力障碍;合并先天性心脏病;配合度极差。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将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22~48岁,平均(35.56±4.22)岁;病程1~5年,平均(2.35±0.45)年。研究组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21~49岁,平均(35.50±4.25)岁;病程1~5年,平均(2.30±0.55)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口服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每次10 mg,每天1次,连服2个月。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如监测病情、用药指导、健康宣教等,但不涉及有关认知行为的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认知-行为疗法,具体方法如下:(1)医院每周开展1次集体讲座,由心理专家向患者介绍抑郁症的发生及发展、治疗方法,增加患者对疾病认知;详细介绍认知行为疗法原则,使患者了解自己的态度、应对方式对抑郁症治疗的重要作用。(2)与患者进行一对一交流,对患者的病情、个人重大生活事件以及其应对方式进行评估。护理人员需注意观察患者听到重大生活事件时的情绪波动,利用鼓励、倾听、保证等方式使其控制自身情绪,对其进行心理干预。(3)医护人员需帮助患者识别自动思维与歪曲认知模式,建议患者养成日记习惯,记录每天的感受、想法,在抑郁情绪明显时需详细记录时间、情境和行为方式、想法等,便于医护人员据此进行分析,帮助其调整自己的歪曲认知模式。(4)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还原患者出现负面情绪的情境,指导其通过另一角度的思维来替代原本的错误认知,注意将自我挫败思维转移到积极思维上,鼓励其勇敢表达认知改变后的看法,列举改变认知的优点,促使其用正向思维来解释生活中的事情,使其建立合理的认知。(5)护理人员鼓励患者参加书画、陶艺、乐器等娱乐活动来转移其注意力,增加其与周围人群的交流,减少其抑郁情绪,并在其取得进步时给予表扬,激发其积极性,加强治疗信心。

1.3 观察指标 (1)应对方式。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5]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2个月后的应对方式进行评价,量表包括20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0~3分4级评分法,分为积极应对(1~12项条目)与消极应对(13~20项条目),量表得分为积极、消极每项得分的平均分,得分越高则应对方式越趋向积极或消极。(2)自我效能。采用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SES)[6]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2个月后的自我效能。该量表含10个条目,每个条目按1~4分4级评分法。GSES评分≤10分,表明自我效能特别低;11~20分表明自我效能偏低;21~30分表明自我效能较好;31~40分表明自我效能非常高。得分越高则自我效能感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2.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应对方式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CSQ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个月后,两组SCSQ量表评分均有改善,研究组的积极应对得分高于对照组,消极应对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应对方式评分比较(分,

注:*与干预前比较(配对t检验),P<0.05。

2.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GSES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GSES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个月后,两组患者的GSES量表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GSES量表评分比较(分,

3 讨 论

抑郁症会导致患者出现不合情境的情绪低落、意志活动减退、思维迟缓症状,随着病情的加重,患者会出现厌世情绪或自杀行为,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7-8]。该疾病的发病因素尚未明确,与遗传、神经内分泌、神经生化、应激性生活事件等多方面有关。目前,治疗抑郁症主要有药物、心理、物理治疗等。单独的药物治疗虽可减轻症状,但疗效不理想,需对患者加强心理干预。而认知-行为疗法是常用的心理疗法。

抑郁症患者长期处于消极的应激状态,会导致其产生错误的认知,做出极端、绝对的判断,进而发生负性行为[9]。认知是指人对某对象、事物、环境的看法及见解。认知-行为疗法认为不良的认知会导致不良的情绪与行为,可通过纠正患者歪曲的认知来影响其情绪与行为[10]。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干预2个月后的积极应对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消极应对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GSES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在于,在认知-行为疗法中,医护人员会通过集体讲座、一对一交流、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来干预患者的错误认知,改变其应对方式。其中定期开展集体讲座,可增加患者对抑郁症的认知,以及对认知-行为疗法的了解,促使患者改变应对方式,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治疗。而一对一交流可加深护患间的交流,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护理人员可通过评估患者重大生活事件和病情等来观察其情绪波动,对患者进行对应的心理干预,使其可以有效控制自身情绪。纠正患者的歪曲认知可改变其对他人及社会的看法,减少其负性情绪,进而影响其行为,使其可积极应对生活。此外,通过角色扮演方式还原让患者出现强烈负面情绪的场景,有利于医护人员深入了解患者的思维方式,进而引导其以正向的思维来解释相关事物。鼓励其参加书画、陶艺、乐器等娱乐活动可转移其注意力,减轻其抑郁情绪,增加与他人的交流;对表现优秀的患者进行鼓励及表扬,可提高其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便于其融入社会。王海艳等[11]研究中对两组患者的自我接纳评分、社会功能进行比较,发现认知-行为疗法可提高抑郁症患者的自我接纳水平,改善社会功能。赵红梅等[12]研究与本研究结果相似。

综上所述,认知-行为疗法可改善抑郁症患者的应对方式,提高其自我效能感,有利于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效能疗法量表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Rejection therapy 拒绝疗法
网络服装虚拟体验的概念模型及其量表开发
《公共体育服务政府供给社会期待量表》的编制与修订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CSE阅读量表在高中生自我评价中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2)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
新形势下如何发挥专卖内管委派制的作用和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