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微
(江苏省徐州市妇幼保健院产科,江苏 徐州 223000)
由于生活水平提高、饮食习惯改变以及遗传等原因影响,近年来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持续增长,妊娠期糖尿病是指患者妊娠前糖代谢稳定或存在潜在糖耐量减退,但进入妊娠期才出现糖尿病的一种病症,其常见病症为患者妊娠期“三多”,即多饮多食多尿、或出现反复的外阴假丝酵母菌感染、孕妇体重超过90 kg等。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一般产后均能恢复正常的糖代谢水平,但会有1/2以上的患者在10~20年内患上2型糖尿病,而且临床经过较为复杂,对孕妇和胎儿均有较大危害,必须加以重视。及时有效的治疗配合适宜的护理模式是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前提[1-2]。本文旨在研究产后护理管理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疾病认知水平的影响效果,寻求适宜的临床护理模式。
对2018年5月~2019年10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50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各随机抽取25例,设为研究和对照两组,研究组年龄25~43岁,平均(34.51±1.51)岁,平均孕期(39.32±1.52)周;对照组年龄24~43岁,平均(34.05±1.09)岁,平均孕期(40.02±1.21)周。两组患者年龄、孕期时长可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管理:给予患者病情监测与控制管理,对饮食及产后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宣讲教育。
研究组实施产后护理管理:①选择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组成护理小组,制定详细的护理方案,掌握患者基本病情及家庭背景等资料。②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疾病的病因、用药方法、血糖测试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宣讲,可通过视频、图片等生动易懂的方式使其更好的理解掌握。③针对患者量身定制饮食及运动方案,指导患者合理进食,少食多餐,以高纤维、高蛋白食物为主,保证营养的同时控制体重,引导产妇产后合理的下床活动,可遵医嘱进行散步、产后康复操等简单运动。④关注产妇心理变化,对产妇出现的担心、焦虑等不良情绪加以引导,可通过正确的喂养方式指导、恢复较好的真实案例的讲解等方式,帮助患者快速适应新的角色。
比较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包括:糖化血红蛋白(GHb)、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BG);以及疾病认知水平,采取问卷调查,包括疾病认知、疾病诊断、疾病代谢特点、疾病处理,认知水平随分值增加而升高。
以SPSS 2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血糖控制情况和疾病认知水平均用±s表示,t检验。P<0.05为试验有统计学差异。
结合表1所示内容可知:研究组血糖控制情况以及疾病认知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血糖控制情况和疾病认知水平对比(n=25,±s)
表1 两组血糖控制情况和疾病认知水平对比(n=25,±s)
分组 GHb(%) FPG(mmol/L) 2hPBG(mmol/L) 疾病认知(分) 疾病诊断(分) 疾病代谢特点(分) 疾病处理(分)研究组 7.13±1.06 5.03±1.12 8.04±1.29 92.54±1.13 95.89±1.15 91.53±1.25 92.87±1.23对照组 8.82±1.55 6.82±1.57 10.71±1.79 73.82±1.12 71.98±1.58 72.08±1.48 75.08±1.14 t 4.5000 4.6408 6.0506 58.8307 61.1759 50.2003 53.0395 P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胎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主要能量来源为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取的葡萄糖,随着孕周的不断增加,胎儿对葡萄糖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加大。到了妊娠中、晚期时,随着孕妇体内胎盘生乳素、雌激素以及孕酮等抗胰岛素物质不断增加,孕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不断下降。为保持正常糖代谢水平,胰岛素需求量必须相应提高。对于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的孕妇,妊娠期不能代偿这一生理变化而导致血糖升高,从而出现妊娠期糖尿病[3]。多数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都可以在分娩后一段时期内血糖恢复正常,但越来越的研究表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未来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子代的肥胖、糖尿病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可能性也会增大。
本次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进行产后护理管理,研究表明:护理后,研究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h血糖均比对照组低,血糖控制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认知、疾病诊断、疾病代谢特点以及疾病处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疾病认知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进行产后护理管理可有效控制患者血糖,维持血糖稳定,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大大提高了产后康复质量。与常规的护理过程相比,完善了护理方法的不足,提高了产妇康复速度。
综上所述,产后护理管理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而言,可有效控制血糖,改善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减少产后恢复时间,提高产后康复质量,为患者更好的享受生活提供保障,建议临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