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启东中学 陈 兵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由于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将数学教学停留在理论层面上,以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为目标,从而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理解存在偏差。很多高中生都认为数学学习是为了能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因此将数学学习的视野埋藏在书本之中,并且尝试通过习题练习锻炼自己的解题能力,从而忽视了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导致学生“高分低能”问题的发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书呆子”,严重影响了高中生的未来发展。而通过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打造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认识到数学的本质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看待生活,运用生活经验思考数学问题,进一步促进了高中生逻辑思维、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为高中生的数学素养形成提供助力,推进了新课程改革的落实。
从数学学科的角度分析,应用意识是指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能够主动提取脑海中的数学概念、数学公式定理,应用能力则是在学生具备应用意识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数学规律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数学具有抽象难懂的特点,但是这并不代表数学就是脱离了实际的抽象理论,汽车、航天、航海技术以及人们的衣食住行都涉及数学,也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注重案例的渗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从数学学科的角度分析,学生所应具备的应用意识是指在遇到数学问题或者生活问题的时候,学生的脑海中能够第一时间想到运用某一数学概念或者数学规律解决问题,并且这种应用意识是处于主动状态的,在应用意识的驱动下,学生会对数学学习产生强烈的兴趣,能够在课堂中主动提出问题,在生活事件中积极探索,为高中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提升奠定基础。比如在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空间几何体》这一章节教学中涉及“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师可以给学生出示如下问题:“已知平面α⊥平面β,MN为平面α与平面β的交线,AB⊥MN,AB β,求证:AB⊥α”,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平面的性质及其与直线、平面之间的关系,在掌握基本数学概念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将知识运用在定理证明中,引领学生构建完成的知识体系,树立数学应用意识。
应用能力的培养可以说是当前高中数学教学中的终极目标,也是让高中生摆脱“高分低能”的关键,但是应用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与训练中不断渗透,让高中生在点滴积累中强化应用意识、发展应用能力。应用能力培养与传统的理论灌输教学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需要教师结合学科特点与学生的知识结构,创新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更多知识应用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问题探索中发展应用能力。比如在有关图形面积计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与生活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挖掘数学价值。譬如“有一根长度为6m 的木料,想要做成如右图中的窗框,已知各边的长度比,请计算如何利用木料才能使窗框的光线射入面积最大?”通过生活化问题的提出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认识到生活问题与数学之间的关系。
应用能力的培养仅仅靠课堂中的习题训练是不够的,教师应拓展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范围,让数学教学走出课堂、迈入生活,为高中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应用能力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形式多种多样,如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设置、设置个性化作业让学生在更加开放的、自由的学习环境中敢于实践、积极探索、相互交流与协作,以此促进高中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形成。比如在《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教学中,教师布置小组探究活动,让学生选取生活中某一常见的空间几何体,并且通过小组成员的分工协作,在测量与计算中得出该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动手测量,运用已经学习的空间几何体表面积与体积计算公式完成了探究性学习任务,促进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提升。
结合上文可知,高中数学教学培养了高中生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具备数学能力,学会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数学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促进高中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