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红明
(江苏省人民医院浦口分院妇产科,江苏 南京 211800)
母婴同室主要是指新生儿在出生24小时与母亲处于同一环境中,每天将新生儿与产妇的分离时间不得超过一个小时,从新生儿角度来讲应用母婴同室能够增加与母亲之间的肌肤接触,对促进母婴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应用有效的护理模式,以提升护理服务质量为目的,对产妇和家属提高自身护理能力具有积极意义,能够有效提升临床实际护理效果以及工作效率[1]。此次研究选择在本文母婴同室中的50例低血糖患儿展开对照研究,分析低血糖患儿的检测方法以及护理措施,内容如下。
此次研究对象为2019年1月~2020年6月母婴同室中出现低血糖症状的患儿,共计50例,研究展开时间为,分析50例患儿基本情况,结果表示与研究需求相符合,将50例患儿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儿例数均等,在对照组中男17例,女8例;观察组中男16例,女9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对比分析无明显差异,统计学处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分析对比。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应用持续性护理干预,具体护理措施如下:(1)加强基础护理干预:保持室温于22~24摄氏度,将湿度控制于50~60%,应用空气净化器进行病室内的消毒,每隔6小时消毒一次。在新生儿出生以后由于脱离母体,再加上中枢神经发育不全,容易出现低血糖症状,加强保暖护理能够有效预防低血压的发生,主要根据患儿体温以及体重应用暖箱以及热水袋进行保暖,在必要时母亲与新生儿进行皮肤接触,以便于及时调整室内温度。(2)营养支持:新生儿需要尽量采用合理的母乳喂养方式,保持新生儿存在正常的血糖代谢功能,在临床工作期间需要加强新生儿的第一次接触,实施早接触、早吸吮,每隔2~3小时喂奶一次,每次持续时间为15~30分钟,从而减少低血糖的发生率。(3)加强对产妇安全知识宣教:由于低血糖患儿一般存在肌张力下降、额头冒汗以及嗜睡等症状,在临床观察期间需要加强新生儿的安全知识宣教,针对高危患儿,加强巡视,从而发现低血糖发生的可能性。对低血糖患儿实施心电监护以及吸氧处理等措施,在发现呼吸暂停、惊厥抽搐时需要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4)血糖指标间断性监测:在母婴同室时产科护理人员需要加强新生儿的血糖监测,以便于及时发现持续性、反复性的低血糖患儿,针对反复发作低血糖的患儿每隔8小时监测血糖一次,直至血糖指标处于正常状态。在血糖指标监测的同时关注母乳喂养情况,如果新生儿吸吮时欠缺主动性,及时监测血样指标,明确新生儿吸吮能力[2]。
对比两组患儿护理干预前后的血糖指标变化情况。
此次研究涉及数据借用SPSS 23.0进行分析统计,计量资料检验值用t,表示为平方差,计数资料行x2检验,表示为n、%,检验结果以P值表示。
和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患儿血糖指标控制效果较为理想,数据对比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 血糖指标变化情况(±s、mmol/L)
表1 血糖指标变化情况(±s、mmol/L)
组别 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n=25) 2.36±0.36 4.26±1.71对照组(n=25) 2.44±0.27 2.68±1.01 t 0.8889 3.9778 P 0.3785 0.0002
新生儿中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为低血糖,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代谢情况,导致血糖指标较低,对其大脑神经发育具有一定影响,胎儿在母体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糖耐量异常,从而发生血糖指标变化。为了进一步提高医疗以及护理质量需要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此次研究结果表示,干预前,两组患儿血糖指标对比无明显差异,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以后,观察组血糖指标控制效果较为理想,数据对比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如下:持续性护理在应用期间能够及时发现患儿低血糖问题,对后续治疗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在临床护理期间加强产妇以及家属对于低血压的宣传教育,在低血糖预防期间让家属也参与其中,能够提高产妇对患儿的重视程度[3]。在此次研究实验中应用持续性护理措施加强对患儿的心电监护,定期监测血糖指标以便于及时调整护理方案,实施有效地应对措施。持续性护理措施是目前临床护理期间较为先进的护理管理模式,在这种护理措施实践中加强对患儿的观察和操作,能够达到减少低血糖发生率的效果,对于高危患儿实施严密观察,落实保暖、感染预防等护理内容,对提高患儿生存质量具有积极意义[4]。
综上所述,在母婴同室新生儿低血糖患儿护理期间应用有效的护理服务措施,能够保证母婴健康,对调整患儿血糖指标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