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三种意识 提高课堂效率

2020-07-13 09:32邱爱平
考试周刊 2020年56期
关键词:有效性意识语文

摘 要:要想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备课时应有三种意识:通过课堂导入或者多种教学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師还应有激发学生思维的梯度问题意识,通过有效且有价值的层层问题的设置,来促进学生思考,积极探究文本。问题的设置要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学生的学情等因素进行设置,难易适中。此外,教师还应有促进师生共生的起承转合意识,恰当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和密度。

关键词:语文;教学;有效性;意识

打造高效课堂,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备受语文教师的关注。笔者认为有效教学中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能够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所得,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语文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情绪,维持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初中语文学科要想实现有效教学,笔者认为教师需要树立三种教学意识。下面以部编《语文》(七年级)为例具体说明。

一、 调动学生积极情绪的活动意识

心理学研究成果显示:情绪,几乎是所有学习行为障碍的核心因素,也是阅读障碍形成的核心因素。在日常教学,学生对单一的教学行为往往是一种消极情绪,很难见到学生喜欢枯燥无味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师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语文教师应根据初中学生的自身特点,可以通过课堂导入或者课堂中的教学活动比如分角色朗读、角色扮演来营造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让学生学在课堂,乐在其中。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课堂导入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情绪,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时这样导入:苏州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火车站南广场上有一座石像,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是的,他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他曾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一篇课文: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再来认识苏州的一位名人——叶圣陶。他是著名的作家、教育家。该教师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苏州的名人谈起,贴近学生,贴近教学内容,调动学生探究课文内容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打造有效课堂做铺垫。

再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孙权劝学》时这样导入:同学们,你们不想学习时,你们的家人都会怎么做呢?估计你们的家人会很生气地对你们说:“还不赶紧看书去!”而在三国时期,也有这么一位大将,他曾经为孙权立下赫赫战功,曾经追随周瑜大败曹操于赤壁,他就是吕蒙,孙权很信任他,但他有一个坏毛病就是不爱学习。孙权很为他担忧,常常劝他学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权劝学》这篇文章,一起来看看孙权是如何劝吕蒙学习的,劝成功了没有。该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并没有一开始枯燥地讲解文言文的知识,而是从学生的亲身经历谈起,在和学生兴趣盎然的聊天中,激发他们对文本内容的兴趣。

这两节课,语文教师都通过课堂导入来营造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情绪。一节课45分钟,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往往不能一节课高度集中注意力。语文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情,课堂教学情况等因素,提前做好预设,灵活设计一些活动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情绪。比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临近下课时,大部分学生已经疲劳,往往无法集中注意力,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扮演大臣捧新装,皇帝展新装等活动。学生突然兴致勃勃,思维活跃,欢声笑语充溢课堂。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情绪,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文中人物的认识,深入揣摩人物的心理,与文本中人物共悲喜,能更好地感受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的魅力。

二、 激发学生思维的梯度问题意识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提问题的意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思维等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渗透中考对语文学科能力培养要求,教师应围绕课堂教学重难点,设计一些符合学生学情的层层推进的问题。问题的设置要有梯度,断裂式问题的设置不利于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等综合能力。语文教师应让学生在教学提问中,习得并积累语言,感受母语的魅力,发展思维,获得审美情趣。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台阶》时围绕教学重点、难点,在师生互动时渗透以下几个问题:问题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问题2:父亲为什么总觉得台阶低?问题3:父亲是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问题4: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问题5:在父亲的努力下,新台阶终于砌好了,可父亲为何若有所失?问题6:父亲用大半辈子造一个高台阶的新屋到底值不值得?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问题7:作者为什么要在老屋的三级台阶上做那么多笔墨?问题8:造新屋的过程写的简略,可造台阶反而很详细,为什么?

该教师根据《台阶》这篇小说这一文体特征,设置了几个有梯度且有质量的问题。其中问题5父亲为何若有所失;问题6父亲是个怎么样的人,这两个问题有助于帮助学生发散思维,欣赏小说中的人物,感悟主题。问题7和问题8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写作特色:围绕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线索清晰等文章结构上面的特色。父亲用大半辈子造一个高台阶的新屋到底值不值得?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学生可以自由阐述自己的观点,激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该节课中,教师借助上述深入浅出、有梯度的层层设问,抽丝剥茧般引导学生把握小说的内容,使得学生在欣赏人物形象的同时,体会了台阶的含义,把握了小说的主题,使学习化难为易。在这些问题中,教师引领学生实现了师生、生生、生本和编者、作者之间的有效互动,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教师在课前备课时,问题的设置要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学生的学情等因素进行设置,有的放矢,难易适中。问题的设置要体现一定的梯度性,一般是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进行设置。随意性的问题设置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没有思考价值。没有价值的问题不如舍弃。《台阶》中的父亲为何若有所失,这个问题直接抓住了文本的内核。在这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开始不断思考和研读,与文本展开深层次的互动,继而理解了这位本分而又淳朴的农民的内心,渴望得到尊重,渴望与邻居亲近,渴望实现自身劳动的价值。然而当新房造好后,他也老了,他期待的结果并没有实现。

三、 促进师生共生的起承转合意识

苏州大学的王家伦教授曾指出:一节完整的語文课堂教学应讲究起、承、转、合。在课堂教学的导入上体现起,在课时的进程上展现承,转主要通过一节课的高潮体现,在语文课堂结束时体现合。一节高效精彩的语文课,教师在课前设计教案时,应该有起承转合的意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在课堂中实现师生共同成长。

一节高效精彩的语文课,尤其是公开课,就像一部完整的小说,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读完给人余味无穷的思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节课起承转合教学密度的安排,时间的分配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因素安排的恰到好处,不浪费每分每秒。在起处应激趣,在承处应延长,在转处应有停留,在合处余音绕梁。

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这篇课文一共两课时,第一课时解决基础知识,重在梳理课文内容,初步感知人物形象。第二课时,重在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品味文中的诗意语言,揣摩其含义及表达效果。两课时在教学时都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渗透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治学,敢说敢做、说做合一的人格,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如教学第一课时,面对文中的重难点,教师着重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大概用了30分钟的时间。具体分析闻一多作为学者和民主战士部分的“说”和“做”。课堂的高潮在这一环节得到了体现。教师围绕这一主问题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朗读、指名单个学生发言、分组交流等):闻一多作为学者的“说”和“做”与作为民主战士的“说”和“做”一样吗?请根据课文内容简要分析。教学的程序是首先引导学生分析学者部分的“说”和“做”;其次引导学生分析民主战士部分的“说”和“做”。教师通过平实的语言,多样的教学互动(小组讨论交流,单个交流),促成学生对闻一多作为学者和民主战士的形象理解,让学生与教师在交流互动中实现了共生。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个人自由阐述自己的观点或者代表小组阐述自己的观点,课堂教学的高潮在师生的激烈互动讨论中完成。学生自我的阅读体验与作者、编者、教师的阅读体验撞出了激烈的火花。本课时导入约5分钟,通过臧克家的《有的人》开启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首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写的一首抒情诗。导入从这篇课文的作者入手,且与本篇课文介绍的人物——鲁迅有关,显然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承接着导入的内容,教师对闻一多和臧克家的介绍娓娓道来,约5分钟,课文结构梳理,段落作用的分析大概7分钟,在课程进程上自然流畅。最后约3分钟进行课堂总结,完整地结束了本课时的教学。整节课是一个圆满的整体,自然流畅,在高潮处迭起,教学过程衔接自然。时间分配恰到好处,课堂密度的安排也不急不缓。

再比如在教学第二课时,复习导入约5分钟,重难点部分:关注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品析文章的语言约30分钟。教师在备课时、上课时都应有起承转合意识,课堂教学时间和教学密度的安排要合理。在教案的设计上,在课堂教学环节的预设上,教师都应考虑的周到仔细,而且课堂高潮处的设计应留有师生共生的空白。

总之,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应在备课时就树立这几种意识:力求在课堂上运用多种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情绪;设置好有价值的问题促进学生思考;每一节课都应力求展现起承转合,恰当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和教学密度,实现师生共生。

参考文献:

[1]尹庆华.调动积极情绪 扮靓名著“颜值”:“情绪”原理下的名著导读活动设计谈略[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4):53-55.

[2]李微.肖培东阅读教学串析艺术浅探[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4):18-20.

[3]王家伦.论语文课时教学的起承转合[J].中学语文教学,2009(3):34-35.

作者简介:邱爱平,江苏省苏州市,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通安中学校。

猜你喜欢
有效性意识语文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