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 倩,宋 英,庄瑷蔓
(广东白云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450)
教育部2018年1月颁发的《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规定:“外语类专业学生应具备外语运用能力。”外语运用能力包括“能理解外语口语和书面语传递的信息、观点、情感;能使用外语口语和书面语有效传递信息,表达思想、情感,再现生活经验,并能注意语言表达的得体性和准确性”。该标准体现了英语写作能力是英语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强调,要大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熟练运用外语、精通中外谈判和沟通的国际化人才;在2019年3月召开的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指出:“高校要建设新文科,做强大外语,培养‘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1〕在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上,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毛浩然教授发表演讲,公布“用人单位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是什么?”的访谈结果,提出“实际使用英语的场景和形式和学校学习的不太一样,但所有行业和岗位最需要沟通能力,职场中写的能力最重要”〔2〕。由此可见,国家和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是“一精多会”“一专多能”,“英语写作能力”是英语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
在实际工作场景中能真正面对面与外国人交流的时候毕竟是少数,“说在工作中也需要,但写比说重要。现在在与客户的沟通中,打电话的机会少,更多的是通过邮件沟通”〔2〕。所以,良好的英语写作能力在实际工作中相当重要。不过有些英语专业学生的写作水平令人担忧,研究发现,有些学生在完成一篇完整的英语文章时,即使“没有严重的语法错误,也很难做到整篇文章流畅自然、语义连贯,而且语句多是语法式的翻译,即中国式英语”〔3〕。语篇偏误已成为制约英语专业学生写作水平的瓶颈,较之语言形式偏误更难纠正。因此,对英语专业学生写作中的语篇偏误进行研究非常有必要,可以发现学生在语篇写作上存在的问题,寻找出偏误原因,并就此“对症下药”提出相应的写作策略,以帮助学生避免此类错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
20世纪70年代,Halliday和Hasan出版了《英语中的衔接》(CohesioninEnglish)一书,标志着衔接理论的建立。衔接不仅是联系小句间及小句以上单位的谋篇意义,而且还是把语篇与语境联系起来的谋篇意义〔4〕。衔接手段分为五类:指称(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e)、连接(conjunction)和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5〕。语篇衔接手段作为构建语篇和实现语意连贯的重要手段,对语言习得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语言学习者可以凭借衔接手段去更好地理解语篇,发现作者的真实表达意图;另一方面,学习者在写作时有意识地运用衔接手段,可以更好地实现语篇的连贯,从而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语篇衔接手段对语言习得的重要作用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相关理论被引进国内并应用于实践。随着语篇分析和文本翻译研究的发展,语篇衔接所涵盖的语言学研究领域逐步扩大,已扩展到阅读、写作、文本类型、文体学和翻译等不同领域。对语篇衔接的应用进行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如徐玉臣研究了语篇衔接与心理连贯的关系〔6〕,张德禄、张爱杰分析了情景语境与语篇的衔接与连贯〔7〕,张继红介绍了照应、省略、搭配等三种衔接手段〔8〕,黄剑就语篇衔接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9〕,商艳芝讨论了如何从语篇衔接入手培养学生的英语书面表达能力〔10〕。学者们的研究证实了语篇衔接理论在语言学领域的适用性和实用性,因此可以作为科学的指导理论用于二语学习者语言习得的研究。
1967年,“偏误”这一学术词语在英国著名语言学家S.P.Corder的TheSignificanceofLearne’sError中被正式提出,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语言时不自觉地对目的语的偏离,是以目的语为标准表现出来的错误或不完善之处〔11〕。20世纪70年代,偏误分析理论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理论,被语言学界接受并应用于二语学习者的习得研究,为研究者们对二语学习者偏离目的语的语言现象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该理论提出了一套描写和分析二语学习者偏误的程序,为研究者们描写二语学习者的习得过程和研究其中介语体系提供了新的方法。
偏误是有规律的、成系统的,偏误率的高低反映了二语学习者的语言能力。二语习得研究专家Rod Ellis在其著作《第二语言习得》(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中提出:“偏误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系统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预测性……偏误不仅具有系统性,许多偏误还具有普遍性。”〔12〕偏误分析就是对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的系统性分析,发现二语学习者产生偏误的规律,包括偏误的类型和偏误产生的原因等,从而更好地了解二语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发现他们二语习得的过程和规律。Corder提出了偏误分析的五个基本步骤:收集语料、找出语料中的错误、对错误进行描写归类、探讨错误产生的原因、评估或者给错误划分等级〔11〕。本文将借鉴偏误分析理论对英语专业学生作文中的语篇衔接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归纳具体的偏误类型,剖析引起偏误的原因,从而为英语专业学生克服语篇偏误寻找策略。
查阅中国知网,笔者发现国内核心期刊上关于大学生英语写作中语篇衔接偏误的研究成果并不丰硕。鉴于CSSCI数据库中的期刊为核心来源期刊,所刊发的论文能代表学术领域的前沿成果,被国内学术界广泛认可,因此笔者以CSSCI数据库为检索来源库,输入相关检索词进行多次检索,共检索到近二十年(2000-2019年)关于大学生英语写作中语篇衔接偏误的文献30篇。当然,不排除因为检索不全面有个别疏漏的文献,但这30篇文献也可以反映出该领域所取得的成果。
在30篇文献中,有19篇以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作文为研究对象,9篇以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作文为研究对象,还有2篇研究了语料库中的英语写作(包括中学生和大学生);18篇是纯理论研究,12篇用到了定量研究法。虽然30篇文献是和英语写作中的衔接偏误相关,但大部分是从传统的语法层面(从句偏误、连接词偏误)去分析,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篇衔接理论去分析的文献只有10篇。关于英语专业学生写作中语篇衔接偏误研究的9篇文献中5篇是基于“错误分析理论”的研究,如张晓兰运用错误分析理论对英语专业学生作文中词汇、语法、句法、篇章结构方面的错误进行了统计和分析〔13〕;王维平对英语专业学生大一和大二阶段英语写作中的本体和文本错误进行了统计分析〔14〕;王宇珍认为大学生英语写作的偏误主要表现在本体错误、词汇错误、语篇错误等方面〔15〕;郭晓华和欧阳菁以错误分析理论为指导分析了英语专业学生写作文本的错误类型、严重程度及其对英语写作的影响〔16〕;张长颉针对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所写的64份作文中出现的错误进行了实证性研究分析,建议开展多模态隐喻深入研究并将其应用到英语写作教学中〔17〕。另外有4篇涉及到了语篇衔接理论,但按照五种衔接手段(指称、替代、省略、连接、词汇衔接)对偏误进行分类统计的定量研究只有1篇:汪旭琴和李堉华从语际语用学角度分析了中国大学生英语书面过渡语中连接的语用失误〔18〕;张金平研究了英汉衔接手段差异对中国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通过实例分析了学生的语篇衔接偏误〔19〕;蒋平和王丽萍对英语专业学生议论文写作错误进行了跟踪调查,找出了拼写、标点、词汇、语法和语篇方面各类型错误的消长趋势〔20〕;李长忠根据语篇衔接和连贯理论对英语专业本科生作文中各类衔接手段和宏观连贯偏误进行了定量的统计分析,发现句际语义连接词语的使用和逻辑推理、观点阐述及论证等方面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21〕,但对偏误原因和写作策略没有做具体的探讨。
综上所述,近二十年关于大学生英语写作中语篇衔接偏误的CSSCI文献并不是十分丰富,以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作文为研究对象的相对较少,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篇衔接理论去分析的文献数量不是很多,按照系统功能语法中的衔接手段对偏误进行分类统计的定量研究非常少。在以上研究中,有的研究只关注了偏误的类型、偏误的成因或克服偏误的策略中的一个方面,没有将各方面综合起来进行系统研究;有的虽然是定量研究,但数据的呈现缺乏直观性。因此,本文将基于语篇衔接理论和偏误分析理论对英语专业学生写作中的语篇衔接偏误进行实证调查,用直观化的数据来揭示每一类衔接手段的使用数目、偏误数目和偏误率,同时根据学生的偏误实例归纳出具体的偏误类型,进而分析导致偏误的成因,最后提出相应的写作策略。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本校2017级本科英语专业大二三个班(英语11班、12班、13班)参加“2018百万同题英文写作大赛”的126名学生的作文。为了保证样本的代表性,根据成绩的等距分布从每班抽取15份样本,最终组成45份样本。选取这些学生的作文是因为他们经过近两年的英语专业学习后,英语水平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中介语体系还不完善,写作中出现的偏误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2018百万同题英文写作大赛”是在批改网进行的一项英语写作比赛,要求学生以“How to Tell Chinese Stories in English”为题写一篇英语作文,并且是在“不限制写作时间、不限学生修改润色次数;学生活动作品必须为原创,抄袭文章将不被接纳”的前提下进行的。这样的要求使学生的参赛作文避免了抄袭的可能性,并能充分反映其英语写作水平,语篇中出现的偏误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
本文首先按班级对45篇作文中的五种衔接手段(指称、替代、省略、连接、词汇衔接)的使用数目、偏误数目和偏误率进行调查分析,然后根据学生的偏误实例归纳每类衔接手段所表现出的具体偏误类型,并剖析偏误成因,最后提出有针对性的写作策略,以帮助学生克服语篇衔接的缺失,从而提高英语写作水平。
本文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英语专业学生英语作文中的语篇衔接偏误进行分析。采用定量方法按班级对45篇英语作文中的指称、替代、省略、连接、词汇衔接每一类衔接手段的使用数目、偏误数目和偏误率进行调查,并对语篇衔接手段的总体使用率和偏误率进行统计;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数据和偏误实例对每类衔接手段的偏误类型及其成因进行定性分析。
本文将对语篇衔接手段使用情况和偏误情况的调查结果进行讨论,并结合学生作文中的偏误实例分析归纳每一类衔接手段的具体偏误类型及可能导致偏误的原因。
1.指称偏误
指称是指某些代词和名词在文章中的具体称述对象。用来指称事物的词语叫“指称语”,所指称的事物叫指称对象,指称语和前面的所指对象之间具有照应关系。充当指称语的一般是代词或名词及其词组。指称分为三类:人称指称、指示指称和比较指称〔22〕。45份样本中指称使用情况和偏误情况统计结果如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三个班的学生在写作中所使用的指称手段的数目还是比较多的,偏误数目也不少,总偏误率为16.10%,说明学生对这一手段的使用未能完全掌握,主要问题有以下类型:
(1)指称误用
在作文中常见的指称误用表现为人称代词使用不当、指称词的单复数混淆等。例如:
A:And as a Chinese how shouldwetell the Chinese stories to foreigners.
B:The foreigner will attachtheirattention in china.
在例A中,人称代词“we”使用不当,因为“we”是复数人称,而前文中的“a Chinese”是指单个人,所以无法形成照应关系,应改为单数人称“I”。同样,在例B中,“their”是复数人称,不能指代上文的“The foreigner”,应该改为单数人称“his”。学生出现偏误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英语语法规则掌握不牢固,对指称词的单复数混淆。
(2)指代不清
指代不清也是学生较容易犯的错误之一。如:
C:Under Wu Zetian’s main policy, the state has a stable policy, a little good soldier, a cultural revival, and the individual prosperity.Therefore,ithas reputation of “the remains of Zhen Guan”.
例C中“it”的指示功能在运用上指示不明,根据句意在上文中不能确定是哪一个照应项,让人感觉不知所云。学生出现该偏误的原因可能是受汉语的影响,将汉语词直接对应翻译成英语词,这实际是不符合英语句法的。
(3)指示指称误加
笔者发现样本中有指示指称误加的情况,表现为定冠词“the”的误加。如:
D:Some persons considertheChina is an undeveloped country with a poor economic base.
例D中“China”是专有名词,在英语中专有名词前是不需要加定冠词“the”的,学生作文中之所以出现指称偏加是因为英语语法知识的过度泛化,以为所有特指的事物前都要加“the”。
(4)指示指称遗漏
学生作文中还出现了遗漏定冠词“the”和指示代词“that”的偏误。如:
E:It also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long-term peace and stability of her son Tang Xuanzong’s Kaiyuan rule.
F:The unemployment rate in 2012 was 3 times as much as( )in 2016.
例E中遗漏了定冠词“the”,因为此处的名词“long-term peace and stability”在文中特指“Tang Xuanzong”那个朝代,英语中特指时需要在名词前加定冠词“the”。例F中遗漏了指示代词“that”,因为该句是一个比较句,前后比较对象要保持一致,需使用指示代词“that”来代替前文的“The unemployment rate”,否则无法实现比较对象的一致性。学生出现以上偏误,说明对指示指称的使用规则掌握不够充分。
2.替代偏误
替代指的是在下文中用某些替代形式来表示上文中的某一成分。在英语中,替代是一种避免重复并连接上下文的手段。45份写作样本中替代的偏误情况统计见表2。
表2 替代偏误统计
从表2可以看出,学生在写作中很少使用替代手段,在45份样本中只有4例使用了替代手段,其中1例出现错误,总偏误率为25%,显得相对较高,但因为使用数量少不具有说明性。这例错误是关于“one”的替代用法。如:
G:I’ve heard some strange news in my time.But thisonewas perhaps the strangestoneof all.
例G中,学生用“one”来替代不可数名词“news”,而“one”只能替代单数的可数名词,学生出现此类偏误是因为没有掌握“one”的替代用法。
3.省略偏误
省略指的是把语言结构中的某个成分省去不提,以避免重复,使表达简练、紧凑、清晰的一种修辞方式〔23〕。45份样本中省略使用情况如表3。
表3 省略偏误统计
表3显示,学生作文中省略这一手段的使用数目并不是很多,偏误率为7.69%,相对较低。根据45份样本,学生出现省略偏误主要是因为省略的成分不当。如:
H:Facing with difficulties and failures,( )keep heads up and never give up.
I:Many people encouraged me to study abroad but I didn’t want( ).
例H中,学生在后半句中省略了主语,但省略后与前半句的现在分词“facing”无法构成逻辑上的主动关系,因此出现偏误。例I中学生在“want”后省略了前文的“to study abroad”,而不定式“to”是不可以省略的。出现偏误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英汉文化的差异或学生语法知识的欠缺。一般认为,汉语注重“意合”,英语注重“形合”;表现在句法结构上,汉语重在达意,只要不影响句意可以省略一些句子成分,英语注重严谨的句法结构,即使省略也大多要求有形式上的标记。中国学生的母语是汉语,在学习二语的过程中有可能受其母语的影响,加之没能完全掌握英语省略用法,因此在写作中出现以上偏误。
4.连接偏误
连接是利用逻辑联系词把话语中前后两部分衔接起来,用前后呼应产生衔接,从而将小句、小句群以及语篇的更长片段间的语义关系联系起来保证语篇流畅、逻辑严密的重要语法手段。学生经常使用此手段来保证文章的衔接连贯,具体情况见表4。
表4 连接偏误统计
表4显示,学生在写作中连接手段使用得非常多,使用次数高达508次,而且偏误数不少,偏误率为9.80%。这说明学生对该知识的掌握还不够牢固,也不能熟练使用。学生作文中出现连接偏误的类型如下。
(1)逻辑联系词误加
J:As we all know, China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world now.Andalso the Chinese cultures are favored by foreign countries.
K:In ancient China, it was said that the Jade Emperor wanted to choose twelve kinds of animals as representatives.Andat that time, cats and mice were good friends.
例J中的“and”是多余的,因为本句中已有“also”表示同一个意思。例K中“and”也应该删掉,因为句首有状语“at that time”,再加“and”就句意啰嗦了。
(2)逻辑联系词误用
L:Firstly, if we want to tell Chinese stories in English, we must… What’s more, we should…Secondly, we use linguistic pattern that foreigners can understand.
M:So, how might we use English to tell Chinese stories?
例L中的“Secondly”属于误用,根据本句的逻辑关系,应改为“Thirdly”。例M中的“So”是使用错误,因为“so”作“因此”讲时后面一般不加逗号,可以改为“Therefore”。
(3)逻辑联系词遗漏
N:It is similar to some classical Chinese sentences,( )it sounds very poetic.
O:As a Chinese,( )as a student, I should study hard.
在英语中两个并列成分如名词、短语或句子之间应该使用连接词,但在例N和例O中学生遗漏了连接词,应添加连词“and”,否则这两句就不符合英语的句法结构。
(4)逻辑联系词形式错误
P:We should not only maintain our own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andrespect other countries’ culture.
Q:The most important but not least, it must be told in a way that the stories of listeners understand, not the speakers.
学生对于较复杂的逻辑联系词记忆不牢固,有时会把形式弄错,如例P中“not only”的固定搭配应该是“but also”而不是“and”;例Q中的“The most important but not least”正确形式应该是 “Last but not least”。
5.词汇衔接偏误
词汇衔接是指通过使用一些相互之间存在意义关联的词语建立起贯穿语篇的语义链条,在语篇中形成一种隐形的衔接力,从而实现语篇的连贯性和整体性〔24〕。词汇衔接分为重述和搭配两类:重述是指词汇项目的重复或某种同义词的出现;搭配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语义概念,Halliday解释为“不是来自它们系统的词义关系,而是来自于它们倾向于在相同词汇语境中出现,即相互搭配”〔5〕。45份样本中词汇衔接使用情况见表5。
表5 词汇衔接偏误统计
从表5中可以看出,词汇衔接手段在写作中还是被使用较多的,但偏误率不是很高,为4.19%,不过这并不表示学生很好地掌握了该手段。学生作文中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用词单一,重复使用同一个单词而不知道变通地去使用同义词、近义词,故而使文章呆板、乏味。另外,样本中还出现了词汇搭配错误。如:
R:It is also important for foreigners tounderstand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Last but not least to have thoroughunderstandingof Chinese history and tounderstandthe story that one has to tell.
S:It can increase the national strength andbeneficialat world culture.
在例R中,学生只会重复使用“understand”,而不知道使用其同义词去代替。例S中“beneficial at”属于搭配错误,应该改为“beneficial to”。可见,学生在词汇衔接使用上出现问题是因为学生的词汇知识不足和运用能力较差。
基于每一类衔接手段的偏误情况的统计分析,对语篇衔接手段的总体使用率和偏误率进行统计,结果如图1。
图1 语篇衔接手段总体使用率和偏误率统计
从图1中可以看出,各类衔接手段按使用率高低排序依次为连接、指称、词汇衔接、省略和替代,按偏误率高低排序依次为为连接、指称、词汇衔接、省略、替代。其中,连接手段使用的偏误率排在第一,为5.49%,这可能与其高使用率(55.92%)有一定关系,说明学生虽然掌握了一些连接手段的相关知识,但却不能熟练运用,依然会出现很多偏误,仍需加强相关训练。偏误率排在第二位的是指称手段,为3.63%,说明学生对该衔接手段掌握得不好,不能自如运用。词汇衔接手段的偏误率为0.77%,排在第三,虽然不是很高,但并非表明学生对该手段掌握良好,仍然存在用词单一、重复使用词汇的现象。偏误率排在第四的是省略手段,为0.22%,相对较低,这与其低使用率(2.85%)有一定关系。替代使用的偏误率最低,为0.11%,但该数据并不能说明学生对该手段的掌握情况良好,因为替代的使用数目只有4次,使用率(0.44%)最低,这反而说明替代是一种较难掌握的语法手段,学生对替代手段采取了规避策略。
从以上45份样本中语篇衔接偏误实例和类型的分析中可知,导致语篇衔接偏误的主要原因有:
第一,汉语思维方式的影响。不同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造成了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Robert B.Kaplan在1966年提出了文化思维对话语模式的影响,认为西方的思维是直线型,而东方人的思维是螺旋形的〔25〕。不同的思维方式对语篇的谋篇布局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语篇中表现为不同语义结构和组织方式。英语重形合,又称“显性”;汉语重意合,又称“隐性”〔26〕。在语言组织上,英语句子结构严谨、逻辑周密,多借助显性的衔接手段来实现语篇的连贯,读者常根据语篇的衔接词来理解语篇的意义;而汉语行文注重“形散而神不散”,句子结构较松散,语篇中不会大量使用连接词来实现语篇的连贯,读者只根据句子本身的意义和语境就可以理解文章。因此,对于在汉语思维模式下成长的中国学生来说,习惯性以“汉语思维”来构建“英语语篇”,有的学生写作文时先用中文在脑海中构思,然后再对译成英文,这样翻译出来的英文有很多是不符合英语语法结构的,所写出来的很多语句根本不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文章自然很难达到语义连贯、表意流畅自然。
第二,语篇理论知识的缺乏。从学生的偏误实例发现很多学生欠缺语篇理论知识,不能有意识地运用指称、替代、省略、连接等手段去实现文章的连贯流畅,以致于写作水平依然停留在英语词句的基本写作层面而无法上升到较高的语篇层面〔3〕,文章出现结构松散、语义不连贯、条理性差等问题。
第三,语言的负迁移。语言的负迁移反映在母语负迁移和目的语知识负迁移两个方面。中国学生受汉语的影响,会习惯性将一些汉语规则用到英语写作中,如汉语中的并列成分之间不需要连接词,因此中国学生在写作时也会出现几个并列成分连用而不用连接词的情况,但这不符合英语语法规则。另外,学生还会将学过的英语语法规则过度泛化而出现错误,如学生学了定冠词“the”的用法,以为特指的事物前都要加,所以在“China”前加了“the”。
第四,学习者自身英语水平的制约。从偏误例句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很多学生语法知识掌握不牢固,如学生出现逻辑联系词误用、连接词基本形式错误是因为他们对逻辑联系词知识掌握不牢固,弄不清楚复杂联系词本身的形式,不能区分相近联系词之间的不同用法。再者,学生在作文中重复单一的运用某些词汇,说明学生词汇量不足、词汇运用能力较差。
功能语篇分析理论包括语篇连贯理论、语类结构、宏观结构、主谓结构等知识。该理论在写作上的应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宏观布局,有意识地利用衔接手段去提高文章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因此基于语篇分析理论的写作策略能有效地促进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提高。针对学生出现语篇衔接偏误的原因,笔者认为应采取如下的写作策略:转变英汉思维模式—学习语篇理论知识—进行广泛阅读—进行写作实践—注重作文校订。
第一,转换英汉思维模式,培养英语语篇思维意识。学生应该多看有代表性的以英语语篇思维模式谋篇布局的文章,了解英汉语篇的差异,并对篇章进行深入分析,学习英语语篇的宏观布局、层次结构、衔接手段等,逐步培养英语语篇思维意识。
第二,学习语篇理论知识。学生应该系统地学习与写作相关的语篇分析理论,如语篇连贯理论、语类结构、宏观结构、主谓结构、衔接手段等。学习每种理论的涵义、应用规则,了解使用中容易犯错的地方,用自己的方式去掌握和强化语篇理论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运用到写作中去。
第三,进行广泛阅读。输入是输出的基础,因此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应有意识地注意语篇知识的输入。通过广泛的阅读来拓展词汇量,加强英语语言知识的积累,同时注重在阅读中加强英汉语篇对比分析,培养英语的敏感度,提高英语思维能力和运用能力,从而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克服母语的负迁移。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要有意识地主动运用语篇分析理论分析文章的宏观结构,通过语篇衔接和连贯手段去理解句间关系和段间关系,理解英语语篇展开的逻辑,学习文中指称、替代、连接、省略等手段的使用。通过这些学习来树立语篇整体观念,培养英语语篇思维意识,掌握语篇衔接和连贯手段,从而为后面的英语写作打下较牢固的基础。
第四,进行写作实践。在对学生进行英语语篇意识的培养和他们已掌握语篇理论知识之后,还应对他们进行各种英语语篇模式的训练,使其通过写作实践加强语篇理论知识的运用,掌握语篇的总体构思和组织方式,提高综合运用衔接和连贯手段的能力,从而构建结构严谨、语义连贯的语篇。
第五,注重作文校订。作文写完不代表结束,学生应根据老师的批阅意见发现文章存在的问题,再次校订,修改错误之处,并在以后的写作中克服这些问题,从在,从而真正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本文基于语篇连贯和偏误分析理论,以英语专业学生45篇英语作文为研究样本,对作文中的语篇衔接偏误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按使用率的高低排序各类衔接手段依次为连接、指称、词汇衔接、省略和替代,按偏误率的高低排序依次为连接、指称、词汇衔接、省略、替代。通过偏误实例的分析发现学生产生偏误的原因主要是在英文写作时受汉语思维模式的影响、语篇连贯理论知识缺乏、语言的负迁移及学生英语水平的局限等。而针对学生语篇衔接偏误的原因提出的基于语篇分析理论的写作策略,可以帮助学生克服语篇偏误,也可为教师的写作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帮助教师采取更好的教学策略去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