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涞源县阁院寺辽代铁钟考略

2020-07-13 09:33曹静
收藏家 2020年5期
关键词:沙门重修铭文

□ 曹静

阁院寺位于河北省涞源县老县城城南,占地面积约7000平方米。现存建筑有天王殿、文殊殿、藏经楼以及东西两侧禅房和配殿。原有钟楼和鼓楼已被毁,只剩“大明正德九年广昌县阁院寺钟楼”碑记。文殊殿前有两座石碑和两座陀罗尼经幢,石碑上分别是明嘉靖元年(1522)“广昌县阁院寺重修安禅碑记”和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重修阁院寺并金粧施材善人……”。两座陀罗尼经幢分别立于唐咸通八年(867)和辽应历十六年(966)。①在东侧厢房旁,悬挂一口铁钟——阁院寺辽代铁钟,该钟又被称为“飞狐大钟”(图1)。

《广昌县志》记载:“阁子院钟存辽天庆四年邑人杨维稚司遵行进士司仲庭王子温施造旧志八景所云阁院钟声是也明邑人解宗義阁子院碑文洪钟铿鈞渾渾然有太古之遗规按钟高五尺围一丈五尺厚四寸钟口径五尺钟耳六濶一尺三寸圆孔六径二寸纽高一尺约重四千斤钟面文式附于后”。

图1 阁院寺铁钟

阁院寺辽代铁钟铸造于辽天庆四年(1114),重约2000公斤,材质为铁质,外表已有不少锈迹,但钟体保存完好,钟声浑厚悦耳。钟体高142、钟钮高20、总高162、口径155、钟裙斜面厚度约为13厘米,其壁已加厚。钟钮造型独特,为二龙交蟠,拱形蒲牢钟钮,与钟身相比,比例较小。龙身铸有鳞纹;两只龙角与龙须向上扬起;龙眼凸起,炯炯有神;龙嘴张开,紧紧咬住钟顶。钟顶有6个圆形浇注口(图2)。钟身整体呈“头盔”状,凸线横纹将其划分为上、下两部分,呈上窄下宽状。钟裙下部平均分布6个波形钟耳,耳间跨度较大。撞钟位置依旧位于钟裙部,但已无明显的撞钟月。

图2 六个圆形浇铸口

图3 道教神尊铭文

一、钟体铭文

钟体铭文由二道横向凸弦纹分为上、下两部分。不同区域再由竖排凸弦纹分成若干个矩形方框,每个方框内均铸有汉、梵两种铭文,字体皆为阳文楷体。上部分为24框,共计42行铭文,每行字数为5字至10字不等;下部分为18框,共计75行铭文,每行字数为8至18字不等,总计1200余字。钟体铭文由于年代久远,部分铭文模糊不清,因此在录入时存在一定的差异。现将铭文内容辑录如下:

上部:

报国恩,奉为天祚(辽末代)皇帝万岁,亲王、公主千秋,文武官班恒居禄位,雨顺风调,民安国泰。

佛曰增辉法轮常转,南无护国仁王佛,

南无无量寿佛,大威德金轮王炽盛光佛,变祸为福陀罗尼。

(梵文7字)(梵文8字)(梵文7字)

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南无飒哆喃,三藐三菩驮,俱胝喃。怛侄他,唵。折隶主隶,准提。娑婆诃,唵部临唵蓝。

报一切父母恩重真言:唵,阿蜜里口帝哆啰,口娑口贺唵齿口。

大甘露陀罗尼真言:南曩谟啰怛曩怛啰,衣也曩莫阿哩野,缚路枳帝湿啰。野冒地萨怛野,摩贺萨怛野,摩贺迦鲁捉迦野口他,唵度咛度咛迦度咛娑缚贺。魏得保。

南无慈氏菩萨,南无五十三尊佛,南无三世三千佛。

下部;

南无眼陀罗尼自在王佛。

图4 “飞狐陉”位置

院主僧澄湛,习经沙门澄愿,讲经惠霑,僧惠严,讲经沙门惠择,讲论澄月,典座僧澄心,习经沙门澄泉,习经沙门澄一,讲经沙门澄仪,习经沙门惠英,讲论沙门澄宪,习经沙。门惠圆,讲经沙门沿澄普,习经沙门澄廉。

杨惟祥、妻崔氏,长男可冲,妻石氏。宝髻如来、次男可林,石氏次男可甫、刘氏可宗、康氏出僧可戒。朝散大夫、尚书职方郎中、知县事借紫李杠、小娘子韩氏、长男神□□、守关副兵马使恭惠、悉(媳)妇石氏。

南无意陀罗尼自在王佛。

次男进士天甫,悉妇杨氏。次男进士云甫、悉(媳)妇刘氏、次男进士和甫、长女登、次女登仙、孙男蟾哥、孙女福哥。

南无三宝六师金刚天□支式。

在县施主司遵行、弟遵仪。男仲通,进士仲庭、章国、家庆、余庆、延庆、孙男、术孙、大和、小和。新妇刘氏,孙氏、张氏、陈氏、李氏、陈氏、石氏、周氏、李氏、马氏。(梵文8字)

南无身陀罗尼自在王佛。

殿直娘子朝日,本匠张仲宣、卢水。北头司遵、妻李氏、男仲仙。崇禄大夫、检校太尉、内殿忏悔正惠(慧)大师(名僧)恒润,传戒英悟大德、赐紫沙门恒劬。首座监寺志辩,见监寺□□。□得遇,王文净、吕成、刘恩、孙得□。

太上府君、太上太岁、太上九曜星、二十八宿、十二宫神,年直神、月直神、日直神、时直神,当处土地一切神明。南无佛驮(陀)耶,南无达磨耶,田让。南无僧迦耶,宣利多娑婆诃。

南无舌陀罗尼自在王佛。

施主王子温,妻杨氏,男新,孙女为比丘尼行筭,女春,孙女胜、孙崔本。金刚波若波罗密经偈: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南无释迦牟尼佛。

押司官魏公谞。前行张永,长官张彦,契丹司吏招哥,通事挑也。属国军使权指挥使赵辛口,副兵马使权军使康选,右班殿直、左什将权副兵马使魏公理。右什将权左什将赵亮、任保。

南无鼻陀罗尼自在王佛。

内供奉班袛侯、右班殿直商酒都监韩为舟,东班小底一商酒铁使院刘恣商酒铁判官王仁述,承奉郎试大理评事守主薄李心辅。父殿中丞,年八十六。李泽悉(媳)妇刘氏。

僧澄运、僧澄行、沙弥遇圣、沙弥呆和。维天庆四年(1114)岁次甲午十月壬寅朔二十日辛酉庚时再建。术士王玘,工匠人胡耸,同工匠侄德庆,男德顺,侄德荣,男德琼,孙善,孙赵家喜黑,同工匠王永寿,弟永亮,侄世千、惠安、德安、胜留,男三儿西(四)儿。

南无耳陀罗尼自在王佛。

智炬如来心破大地狱陀罗尼真言。(梵文10字)(梵文11字)(梵文5字)持蜜(密)教,五戒周全。

西南面安抚使耶律善、夫人乌鲁也,郎君招安奴家人高奴。

维大辽蔚州飞狐县阁子院首座、前监寺沙门晓本,二座沙门澄口,三座沙门惠口,僧惠祥、僧惠遵、僧澄谈、僧惠怀。讲经尚座沙门澄遇,僧澄浄,讲经澄鉴,讲经沙门澄运,讲经沙门澄照,僧敬文。

铭文内容主要记载了辽代天庆年,阁院寺僧侣、宫廷供应官员、地方官员以及民间施主为辽代天祚皇帝和公主祈福,捐资铸造了这口铁钟。

图6 “嘉靖丙午重修”题名

钟体铭文还包含了“变祸为福陀罗尼”“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报一切父母恩重真言”“解一切怨结陀罗尼”“日月菩萨大陀罗尼”“观世音菩萨满愿真言”“大甘露陀罗尼真言”“金刚波若波罗密经偈”“智炬如来心破大地狱陀罗尼真言”等佛经和咒语;“佛曰增辉”“法轮常转”等吉祥颂语;“南无护国仁王佛”“南无五十三尊佛”“南无意陀罗尼自在王佛”等佛名号;辽代僧官、宫廷官员和地方官员、民间施主、工匠等姓名。

在钟体下部,平均分布6栏,铸有“南无眼陀罗尼自在王佛”“南无意陀罗尼自在王佛”“南无身陀罗尼自在王佛”“南无舌陀罗尼自在王佛”“南无鼻陀罗尼自在王佛”“南无耳陀罗尼自在王佛”6个佛名号,与净法界真言相匹配,点明了清净无染的主题。6个佛名号强调了六识之自性消净,其位置与钟体下部6个钟耳相对应,自东向起始,按梵字书写格式逆时针排列,象征佛教所说的“六根”:眼、耳、鼻、舍、身、意。②

钟体铭文除佛教外,同时还记载了道教神尊落款题名:“太上府君、太上太岁……日直神、时直神,当处土地一切神明。”(图3)

二、涞源县重要的军事地理位置与“飞狐”大钟名字的由来

河北涞源县,是河北省历史比较久远的一座县城,位于太行山北段的山间盆地中,周围群山环绕。属于著名的“太行八陉”之一的“飞狐陉”。

太行山由于地壳板块运动的作用,横向形成了很多大大小小被称为“陉”的峡谷。晋代郭缘生在《述征记》谈及太行山中有八条主要通道,即所谓“太行八陉”:

太行山首始于河内,自河内北至幽州,凡百岭,连亘十二州之界。有八陉:第一曰轵关陉,今属河南府济源县,在县理西十一里;第二太行陉、第三白陉,此两陉今在河内:第四滏口陉,对邺西;第五井陉;第六飞孤陉,一名望都关;第七蒲阴陉,此三陉在中山;第八军都陉,在幽州。③

图7 “维大元泰定重修”题名

图8 辽代僧官名称

飞狐陉,也叫飞狐口。居太行山脉东北端,地处太行山脉及其燕山支脉、恒山山脉交汇处,在今河北省涞源县北、蔚县南。④(图4)

历史上,涞源县曾是南通华北平原、北去塞外大漠的重要通道,也是飞狐道的交通枢纽,有“天下险”之称。西向为恒山与五台山之间的灵丘盆地、东向沿拒马河谷顺流而下是华北的重要门户紫荆关,北向是太行山后的蔚县盆地,历史上有无数次大军过峪。

《广昌县志》记载:“汉年郦食其说高祖距飞狐之日拒白马之津。”楚汉争战,刘邦与项羽逐鹿中原,刘邦兵败欲退守关中,他的谋士郦食其分析了天下形势,反对西逃,提出东塞太行之险,北踞飞狐口,南守白马津之建议,刘邦依计而行,反败为胜,最终打败了项羽。⑤

西汉时期,汉军为防止匈奴进犯,常在广昌县一带驻守御敌。《史记・孝文本纪》载,汉文帝后六年(公元前158年)冬,“匈奴三万人入上郡,二万人入云中。以中大夫令免为车骑将军,军飞狐;故楚相苏意为将军,军句注;将军张武屯北地;河内守周亚夫为将军,军细柳;宗正刘礼军霸上;祝兹侯徐厉军棘门:以备胡。数月,胡人去,亦罢”。

东汉末年,代郡乌丸反,曹操派其子曹彰出师,沿飞狐陉与敌交战,自涿郡一路追杀至桑干河(即古治水),大破乌丸。于是鲜卑大人轲比能“乃请服,北方悉平”。《广昌县志》:“宋太尉杨业因奸臣王侁逼与契丹战援兵不进业与子廷玉败于狼牙口。”由此可见打通并控制飞狐陉对安定北部边郡、威慑外族具有重要意义。⑥

直至抗日战争时期,飞狐陉一带也是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场。1938年11月17日,八路军第120师第359旅第717团在飞狐峪明铺(接近飞孤陉南口)一战歼灭日军400余人,缴获了枪支、弹药等大量武器和其他军用物资。⑦而“飞狐”名称的由来,正是因其地势险峻且自古至今一直为兵家必争之地,属军事要塞。

《广昌县志》记载:“广昌前汉旧名属中山至隋仁寿初改名飞狐属上谷历唐宋金元均承飞狐至明洪武初始复旧名广昌仍属蔚州。”涞源县在汉之前名为广昌,隋仁寿元年因飞狐峪而改为飞狐县,直至明洪武又复名广昌县。

在《辽史・地理志》记载:“飞狐县。后周大象二年置广昌县于五龙城,即此。隋仁寿元年改名飞狐。于紫荆岭食五粒松子,成飞仙,故云。”从史料上分析,“飞狐”二字又或许与狐狸成仙有关,但这只是个传说而已。因此涞源县也有“飞狐县”之称,阁院寺位于涞源县,因此阁院寺辽代铁钟随之也被称为“飞狐”大钟。

三、阁院寺辽代铁钟铸造时间与阁院寺重修时间

据阁院寺辽代铁钟钟体铭文记载:“维天庆四年(1114)岁次甲午十月壬寅朔二十日辛酉庚时再建。”另在阁院寺铁钟前伫立一块明代石碑,碑面文字风化严重,碑上文字早已模糊不清(图5)。从其遗留下来的文字痕迹勉强辩出碑题为“广昌县阁院寺钟楼碑记”“广昌阁院寺有钟,造于大辽天庆四年正德癸酉(八年,1513)岁,本寺住持僧……”,落款“秦藩乡进士文林郎知广昌县事富顺张瑞撰文,庠生高鉴书丹。大明正德玖(1514)年岁次甲戌孟夏吉旦立”等。由此判定阁院寺辽代铁钟铸造时间为辽天庆四年。但因钟体铭文中出现“再建”二字,“再建”从字面分析应是指重修,再次修建的意思。在查阅了众多文献资料后,并未发现关于辽代铁钟重修的记录。另对阁院寺辽代铁钟钟体铸造进行了观察,也未发现重修过的痕迹。“维天庆四年岁次甲午十月壬寅朔二十日辛西庚时”难道是另有所指?

阁院寺始建年代为东汉时期,后经过唐、宋、明、清等不同时期的修葺。由于涞源县地处“飞狐陉”,具有重要的军事地理位置,历史上战乱频发,保留下来的遗存物甚少,阁院寺重修碑文记也已模糊不清。据光绪元年《广昌县志》记载:“阁院禅林碑碑石无存按旧志阁院禅林即大寺考之碑记汉创建唐重修又畿辅通志载东汉时创建唐蔚迟恭重修有碑记今寺中并无创建及唐代重修碑记明成化二十三年重修阁院寺碑志其文轻儒崇释文中有阁院乃汉朝初建殿宇圣像大唐齐修之语。……阁院禅林在县治北街俗名大寺东汉时创建唐时重修邑人王槐蔚阁院钟声诗尘心洗涤禅院听钟声鸣霜月白如水悠悠万象清。”

辽时期的阁院寺也是经过重修而遗留下来,钟体铭文上“再建”二字或是特指辽代重修阁院寺的时间,在阁院寺内不同建筑的修建时间是不同的。寺内最为著名的建筑应属文殊殿。文殊殿建于辽代,这一观点得到了学术界的共识,但其确切建造时间仍有待考证。从现存文殊殿内修葺痕迹发现,在文殊殿脊枋下题有“嘉靖丙午重修”(图6),在西四椽栿下题有“维大元泰定……重修”(图7),在三椽栿下题有“正德二年补修”等题名。

从资料显示,众多学者都已对寺内文殊殿的研究发表了不同的看法,但对于寺内文殊殿铸造的具体时间却是众说纷纭。最早探讨文殊殿具体建造年代的莫宗江,根据对寺内辽代经幢的考证认为文殊殿建于辽应历十六年(966)。⑧随后,徐怡涛认为殿与寺内辽代铁钟铸造时间相仿,应为辽末天庆年间所建。

根据现存阁院寺文殊殿木构特征和历史资料两方面基本判定涞源县阁院寺文殊殿建造时间为11世纪中期至12世纪早期之间。而阁院寺辽代铁钟钟体铭文里出现的“维天庆四年岁次甲午十月壬寅朔二十日辛西庚时再建。”这一重要时间不仅与铁钟铸造有关,或许正如徐怡涛提出的观点:文殊殿建筑建造时间与阁院寺辽代铁钟铸造时间是相同的。但对于这一点也只能为推测,需要继续寻找到更多的史实为其考证。

四、辽代僧官与辽时期的宗教信仰

辽代时期,由于统治者禁止传书与外邦人所知,因此关于辽代僧署及僧职名号在许多古籍资料和历史文献记载中,可寻甚少。大多依靠石刻以及遗存下来的实物资料作为对辽史僧官研究的依据。在阁院寺铁钟铭文上,出现了“院主、首座、尚座、监寺、典座”等僧官的名称(图8)。

图9 钟体上悉昙梵文

僧官的产生与古印度佛教传入中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佛教传入中国不久,其性质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由早期宗教组织逐步演变为一种社会组织,而这种组织则需要有相关的管理机构来治理。僧官制度正是在这种特殊的环境里孕育而生,它是宗教与政治错综运动的一种产物。

辽代早期,契丹族无佛教信仰,信奉萨满教。直到阿保机统一部落之前,契丹族内部出现了阶级对立和私有制。《辽史》卷一《太祖本纪》记载:“辽之先,出自炎帝,世为审吉国,其可知者盖自奇首云。奇首生都庵山,徙黄河之滨。传至雅里,始立制度,置官属,刻木为契,穴地为牢”。说明辽代已经开始逐步设立阶级等级制度。迭刺部是契丹族与中原接触最广泛的部落之一,受到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最先接触到了佛教文化。《辽史》卷一:“九月,城龙化州于黄河之男,始建开教寺。”阿保机于唐天复二年(902)在潢水之阴的龙华州筑开教寺,为契丹部境内创建佛寺之始。

图10 窗棱上的悉昙梵文

在此之后,辽代开始大肆修建寺庙,僧尼人数猛增。这就在客观上要求设立各级僧职,对这些佛门弟子加以约束,辽代僧官制度由此而设立。⑨但因辽统治者过度崇拜佛教,导致僧官的职责范围发生变化,超出寺庙职责,涉及到世俗官吏。在《辽史》卷八《景宗纪》记载:“十二月戊子,以沙门昭敏为三京诸道僧尼都总管,加兼侍中。”辽国开启了以僧人任俗官之端。僧人广任俗官,成为当时吏治上的一大弊端。

辽代晚期,宗教信仰多以佛教密宗为主。体现在钟体铭文:“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等密宗经文;“无量寿佛”“大威德金轮王炽盛光佛”等密宗本尊佛名号以及“持密教五戒周全”,均表明密教在贵族阶层中的影响力。⑩

与此同时,辽时期道教也得到了发展,尤其集中在幽蓟诸州(今北京、天津及河北北部地区),此地域在唐末五代时期为卢龙节度使刘仁恭占据,其对道教十分推崇。 《辽史》记载:辽太祖神册三年(918年)“诏建孔子庙、佛寺、道观”;神册四年,太祖“命皇后、皇太子分谒寺观”。辽代统治者,不仅大力推崇佛教,对道教的发展也极为重视。阁院寺辽代铁钟铭文中道教神尊等名称的出现也证实了辽代晚期,佛、道二教合一的真实状况。

五、阁院寺辽代铁钟上的悉昙梵文

“悉昙”(siddham),悉昙文字是一种古老的印度梵文字母,属天竺文字,又被称为悉旦、悉谈、七旦、七昙,意译为成就或吉祥。悉昙体梵文由我国传至日本,被日本佛学家所推崇。我国称梵字之书体及字母为“悉昙”。但在日本,除了称梵字之书体为“悉昙”外,梵语书法、读法、文法都称“悉昙”。长期以来,对悉昙梵文了解认知的学者甚少,几乎无人能解,民间传说也多为离奇,是一门深奥难懂的文字学科。

阁院寺辽代铁钟作为寺内法器,其铭文字体虽略显粗糙,但亦呈现出一定的体系化特征,尤其是钟体上的悉昙体梵字(图9)。这种字体不仅出现在铁钟上,经过对阁院寺建筑的研究,发现在寺院内文殊殿的门、窗棱等上面同样出现了悉昙文(图10)。

图11 李惟晟建陀罗尼经幢

早在7世纪以前,这种文字已盛行于印度。南北朝时期,由译经者传入我国,且受国人重视而流传。随着佛教的兴盛,辽金时期,这种特殊的文字还出现在佛经卷、佛坛、经幢以及部分墓葬处。在河北地区,发现了多处辽代晚期的经幢和墓幢。例如:辽乾统10年(1110)李惟晟建陀罗尼经幢(图11),出土于河北省蔚县大水门头寸三官庙;法遍墓幢(图12)辽乾统6年(1106)出土于河北省涞水县。悉昙文是密教常用的一种语言,被广泛运用到佛教密咒真言中。将悉昙译附在佛教咒语之后,不仅体现了世人希望通天的愿望,同时也加深了佛教神秘脱凡的色彩。

辽代由于少数民族政权更迭,社会动荡不安,导致经济发展缓慢,手工业、铸造业也受到影响。与唐钟相比,辽代铁钟无论从造型,还是铸造技术都呈现出整体衰落的趋势。铜钟数量减少,铁钟大量出现。阁院寺辽代铁钟虽技艺不如唐钟精湛,但该钟是迄今为止在全国唯一留存完整,且铭文字迹清晰可见的辽代铁钟。其铭文对世人了解阁院寺以及辽时期的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具有极为珍贵的历史价值。

图12 法遍墓幢

注释:

① 徐怡涛《河北涞源阁院寺文殊殿建筑年代鉴别研究》,《建筑史论文集》,2002年。

②⑩ 陈捷、张昕《宣化辽墓与阁院寺:密教仪轨影响下的符号体系和神圣空间》,《古代美术史》,2018年6月。

③ 曾磊《飞狐道与汉代军事交通》,《石家庄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

④⑦ 张世涛、韩刚、张博《飞狐陉:深峡徒壁四十里峪——太行八陉飞狐陉地理志考》,《军事地理志考》04期,2018年7月。

⑤ 任建国《飞狐峪由来》,《中国地名》,2016年10月。

⑥ 高冰《秦汉时期广阳郡周边交通考论》,《南都学坛》第35卷第2期,2015年3月。

⑧ 莫宗江《涞源阁院寺文殊殿》,《建筑史论文集》,1979年。

⑨ 谢重光、白文固《中国僧官制度史》,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0年8月第一版。

猜你喜欢
沙门重修铭文
非伤寒沙门菌肠炎患儿临床症状及耐药性分析
一株鸡白痢沙门菌噬菌体的发酵及后处理工艺研究
“沙门岛”究竟有多可怕
启簠、启戟铭文小考
汉皎光镜铭文释考
垣曲北白鹅墓地出土青铜夺簋铭文
学分制下地方本科院校学生重修问题探究
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力学》重修教学探讨
独立学院学生重修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所谓极致的忍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