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盆景故装宫饰博类物宫院灯藏工艺解析
——以一件寿康宫原状展的硬木嵌玻璃宫灯的修复为例

2020-07-13 09:33张潇
收藏家 2020年5期
关键词:宫灯染色工艺

□ 张潇

宫灯是清代宫廷照明用具中最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工艺品。区别于烛台和清代后期的西式电灯,传统宫灯①在满足基本照明需求以外,更要配上精细复杂的装饰,以显示帝王宫殿的雍容华贵和奢华瑰丽,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就目前故宫院藏宫灯藏品的基本情况来看,宫灯的种类主要有挂灯、座灯、提灯、壁灯等;形状十分丰富,有圆形、四角、六角、八角形等。宫廷宫灯所用材料极为讲究,灯主体主要有玻璃、牛羊角、丝织物,表面施以彩绘;边框材料多为红木、紫檀、花梨木、楠木等;宫灯附属的装饰物如灯帽、灯穗所涉及的材质种类有珠宝玉石、珐琅、丝绣制品、料器、漆器,等等,部分装饰还用到金银等贵金属。而其中盆景装饰类宫灯则是多材质多工艺宫灯的典型代表。本次应寿康宫原状展览要求,对放置于后殿的一件硬木嵌玻璃宫灯进行保护修复,该件宫灯就是盆景类灯具的代表。对于此类在兼具照明功能又十分注重装饰欣赏价值的宫灯,我们对其装饰技法的系统研究有助于具体的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寿康宫为清代太皇太后、皇太后居所,过去皇帝每隔两三日即至此行问安礼,是内廷十分重要的宫殿。对此文物的修复为研究同类文物的工艺、造型及装饰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1.硬木嵌玻璃宫灯的基本情况

硬木嵌玻璃宫灯为院藏二级文物,宽、高约为48厘米(图1)。原收藏于养心殿东暖阁,现成列于寿康宫后殿,为寿康宫的寝殿。该文物盆景造型精美,玉石花叶制作精良,花朵树枝的层次分明、错落有致。不仅具有很强的实用功能,而且还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原件文物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是仿生花卉植物盆景,具有观赏的作用,花卉颜色鲜艳,造型优美,分别由梅花、菊花、芙蓉花、万年青、山茶花等构成,呈现出生机勃勃、雍容华贵、吉祥如意的气象。下部分为宫灯主体,具有照明的作用,是六边形紫檀镶嵌玉结构,边框为葫芦、藤叶、蝙蝠的图案,充满了福寿绵延的吉祥寓意。

2.宫灯的工艺分析

装饰形工艺宫灯呈现的美是技艺与功能的结合,更多强调的是造型方面的特色。该件宫灯所使用的具体工艺有盆景工艺、骨木镶嵌工艺、錾刻工艺、编织工艺、染色工艺等,都属于中国传统手工艺。

(1)盆景工艺②

此件宫灯主体部分的造型属于宫廷盆景(图2),采用各类百宝材质的花卉分类组合而成,其工艺特色就是运用金属丝(金、银等),以及玉、珊瑚、染色象牙、水晶、料器,按类别进行制作,原件首先用0.12毫米的银丝连接各类片状材料从而成为花卉植物,然后采用染色后的0.15毫米的丝线对枝干进行缠绕,最后用30毫米的铁丝作为主干,外层用染色真丝条进行固定。每个花瓣、叶子、花心均由单个的个体进而缠绕成为一簇,最终形成五个种类的植物,高低错落而置,鲜艳夺目,它们竞相开放,寓意吉祥,陈列于屋内四季如常。

(2)骨木镶嵌技艺③

此宫灯灯体部分采用紫檀木制造,其六边各镶嵌染色骨质类嵌件,造型及颜色生动,技艺精湛。(图3)骨木镶嵌技艺是工艺美术家具、建筑常见的装饰工艺,有高嵌、平嵌、高平嵌混合三种。此件采用牛骨进行雕刻,制作成葫芦、叶子、花朵的形状,分组嵌入紫檀木中。整体组合采用葫芦、长春花、蝙蝠的图案,镶嵌结构精巧,幽雅古朴,画面生动,寓意福禄双全,子孙万代。与中华民族文化一脉相承。

图1 硬木嵌玻璃宫灯

图6 染色及镶嵌工艺

(3)錾刻工艺④

此宫灯灯芯连接处上下为花卉纹金属錾刻工艺,对称分布。(图4)錾刻是金属工艺的一种,是用锤子击打形状各异的錾刀,在饰品表面上形成凸凹不一、深浅有致、或光或毛的线条和纹样的一种金属制作工艺。錾刻工艺最早出现在商代,历经各个朝代的技术演变,到清代,已经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种金属工艺品上。

图2 盆景工艺

图5 编织及染色工艺

图3 骨木镶嵌工艺

图4 錾刻工艺

(4)编织工艺⑤

编织是此宫灯的特有装饰,灯绳部分头为青色中国结(图5),底部为传统的回头穗。宫灯主体每边10条红色小流苏,共60条组成的璎珞排列而成。主要制作方法是:首先对真丝原丝进行植物染色,之后用八股单丝采用古代盘编的方法,制作成扁平的带子,即采用丝线制作成绦子,从头到尾用一根长度为1.5米的线,编制而成为十六道盘长中国结。编制中,要求松紧适度,四边均匀。中国结是我国传统的手工艺,这项工艺无须其他设备,只凭灵巧的双手即可完成,是我国古代文明的结晶,代表团结幸福与平安。

图7 修复前整体尘污及松散

图8 尘土及局部裂

图12 木边断裂

图9 浮尘状况

图11 局部伤况

(5)染色工艺⑥

本件采用植物颜料,对骨头进行浸染,色泽温润饱和,历久弥新(图6)。这种染色方法即利用含有色素的植物提取染料为织物着色,中国古代称为“草染”,先秦时使用的植物染料有茜草、蓝草、紫草、荩草、苏枋、皂斗等。而采用朱砂、赤铁矿粉、石黄、石绿、铅粉、蜃灰、金银粉等属于矿物颜料。传统的颜料一般分成矿物颜料与植物颜料两大类,从使用历史讲,应先有矿物、后有植物。一般来说矿物颜料为粉状,用时须加明胶,植物颜料直接在水中浸泡一会就可进行染色,使用比较方便。

图13 灯绳伤况

图10 嵌件情况

3.宫灯的保护修复步骤

因年代久远加之储存环境限制,宫灯通体尘污严重。宫灯主体部分,嵌件出现脱落、缺失的状态,灯绳老化,局部裂,结构方面缺伤、断裂的现象严重(图7)。

图14 丝线缠绕固定

修复过程尊重文物原始风貌,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基础除尘、嵌件的回穿和回粘、灯绳染色复制和编结。

3.1 基础除尘

原件主体被灰尘覆盖本色,完全看不到各种材质类别和颜色的分布情况,需分步进行清洁,原件局部情况为(图8~13):

(1)浮尘的清洁:清扫文物表面,同时用吸尘器吸附其灰尘。

(2)顽固尘污的清洁:盆景内宝石材质的嵌件用潮湿棉签和海绵进行清洁;主体部分为木胎嵌百宝结构,采用文物清洁布进行清理。

(3)金银錾刻配件的清洁:金属配件用文物除尘布进行擦拭除去表面锈迹。

3.2 盆景花叶的回穿和回粘

花叶的修复是围绕工艺展开的,根据工艺的类别和技法进行分类与排列,包括断裂花叶粘接、金属丝重穿、包附丝线的染色和缠绕,具体情况为(图14~19):

首先采用环氧类胶粘剂对部分断裂嵌件进行粘接,加固干燥后,用棉签和酒精除去表面残留余胶。

其次采用包芯线铜丝,对每一片花瓣及叶子按照原位置逐一进行编穿固定。树枝部分用原文物的铁丝进行组合,重新加固。

图15 花朵用铜丝加固

最后用替换的新丝线和布条进行染色处理,效果尽量与原文物颜色接近,之后采用有机染料做旧。从而为加固好的花叶和树枝进行缠绕,按照原件文物的照片,对整体散落的树干进行统一固定。

3.3 宫灯主体脱落嵌件的回粘

骨质和木质嵌件除尘后按照原脱落位置,用粘蜡进行回粘。

3.4 灯绳染色复制和编结

用新染色后的棉线,进行中国结编制(图20~22)。

该件宫灯的修复是在除尘保养基础上的深入修复。在严重尘土掩盖下,该件宫灯损伤情况比预计的要严重很多。历时7个月,共修复伤况215处,由于很多枝叶使用真丝丝线缠绕而成,在枝叶回位这一问题上出现较大难题,在修复时先充分研究了原花枝的缠绕制作方法,在此基础上拆解、并按原样进行制作,完全不破坏原件的基本造型,又实现了脱落枝叶的加固回位工作。同时,清洁工作也做得较为认真,该件宫灯的修复符合修复方案拟定的要求,技术操作也较为合适。修复完成后对原有宫灯绳进行了复制,即重新染色后编制穗子——16股中国结,从而很好的取代了旧有老化的绳子,起到很好的固定作用。

图17 花铜丝加固情况

4.传统灯具的历史与演变对宫灯工艺的影响

传统照明由火、松脂火把到油灯、蜡烛,最后演变成近代的电灯具经过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期间各个时期的灯具在材质、造型、功能和装饰性上都有自己的鲜明特点,从功效上可以简要分为生活实用照明灯具和节日装饰性灯具两大类。唐宋时期陶瓷材质为主的实用型灯具,大多在照明功能的基础上适当兼顾其装饰性。明清时期特别是清代,对灯具装饰效果的要求更加突出。根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宁王宫中,每夜于帐前罗木雕矮婢,饰以彩绘,各执华灯,自昏达旦,故日之为灯婢。”记载了当时制作灯的材料和复杂工艺。唐代的灯具不仅种类繁多,且制作繁复精良,华美异常,按照徐坚撰《初学记》记载唐代的灯具有“豹髓、龙膏驼头、凤脑;芳芭、兰膏;铜倚、玉枝;葛笼、荷盖:百枝、九光;蜿脂、凤膏;恒满、常生”“铜倚、玉枝;葛笼、荷盖;百枝、九光”等名目,“豹髓、龙膏驼头、凤脑;芳芭、兰膏”等是燃料,根据汉代郭宪撰《汉武洞冥记》:“帝既耽于灵怪,尝得丹豹之髓,白风之膏,磨青锡为屑,以淳苏油和之,照于神坛,夜暴雨,火光不灭。”可知,“豹髓、凤脑”等均是以特殊材料制成的高级燃料;“铜倚、玉枝”等所指是灯具的具体形状。比如“玉枝”,其形状类似于玉兰花枝。另外灯笼的制作始于南朝,《宋书武帝纪》“头有土鄣,壁上挂葛灯笼,麻绳拂。”在设计灯笼时考虑到其功能,在结构上将椭圆形笼的上下各留一口,空气能够对流。热空气不断从上口流出,新鲜的冷空气不断从下面补充进来。因其可以防风灭灯,故又叫“风灯”,可用于夜间行路照明。如杜甫有诗:“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装饰性灯具则是随着民间元宵节放灯习俗的流传而发展繁盛的。史书记载南朝梁武帝时制作的藕丝灯,采用华丽的上锦,上绘佛教故事、天人神鬼、龙象宫殿等图案。同时期还出现了走马灯,利用轮轴转动原理,使画在灯上的马宛如在不停地奔驰。唐冯贽《云仙杂记》卷四:“洛阳人家,上元以影灯多者为上,其相胜之辞曰‘千影万影’。”宋范成大《吴郡志·风俗》:“上元影灯巧丽,他郡莫及,有‘万眼罗’及‘琉璃毬’者,尤妙天下。”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二·灯品》:“若沙戏影灯,马骑人物,旋转如飞。”

宫灯⑦的种类很多,多为六面或八面,即八角或六角形的灯,每面糊绢或镶玻璃,并每面画有彩色图画,下面用流苏装饰。原为宫廷使用,因此得名。在隋唐时期,彩灯的制作与应用已经蔚为大观,根据《隋书》记载:“充街塞陌聚戏朋游鸱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善面,男为女服,倡优杂技,诡状异形。”《资治通鉴》记载隋炀帝时期:“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竹者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自昏至旦,灯火光烛天地;终月而罢,所费巨万。”

唐代元宵节期间,取消夜禁三天(十四、十五、十六)。金吾开禁,上至皇帝后妃,下至平民百姓皆可上街观灯,可谓是一项全民性活动。彩灯也是花样繁多、制作豪华精致,有如灯轮、灯树、灯楼、走马灯等多种样式。开元年间,元宵放灯发展成了盛况空前的灯市。在京城搭起一座高150丈,阔有30间的大灯楼,安设宫灯数以万计。杨贵妃的二姐韩国夫人家里制成高80尺的百枝灯树,竖之高山,百里皆见,火树银花,光明夺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韩国夫人置百枚灯树高八十尺,竖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之光明量夺月色也。”《天宝遗事》中也载:韩国夫人“立百枝灯树,百里皆见光明而夺月色”。唐代不仅皇家喜好以彩灯烘托节日气氛,民间对此也热情很高。如唐代佚名《正月十五夜》诪序中说:“京城正月望日,盛饰灯火之会,金吾驰禁;贵戚及下里工贾,无不夜游车马骈阗,人不得顾,王主之家,马上作乐,以相夸竞,文人皆赋诗以纪其事。”如此热闹的节日气氛,怎能不为唐诗增添绚烂的色彩?这正如崔液《元宵》诗曰:“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元宵佳节,彻夜灯火通明,在这欢乐的时刻,谁能在家闲坐呢?卢照邻《十五夜观灯》:“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李商隐《观灯乐行》:“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郭利贞《上元》诗:“九陌连灯影,千门度月华。倾城出宝骑,匝路转香车。”韩仲宣《上元夜效小庾体》:“他乡月夜人,相伴看灯轮。光随九华出,影共百枝新。歌钟盛北里,车马沸南邻。今宵何处好,惟有洛城春。”类似这样描写元宵节观灯的唐诗举不胜举,说明了当时的节日盛况。另据日本僧人圆仁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记载其在扬州观灯树的情况:描目中“无量义寺设匙灯、竹灯,计此千灯。其匙竹之灯树,构作之貌如塔也结络之样板是精妙,其高七八尺许。并从此夜至十七日夜,三夜为期。”也可看见除了京城之外,其他地区的元宵观灯也同样有一番热闹场面。

图16 枝干表面腐朽

宋代宫灯也有新的发展,宫廷每年灯节扎作灯山,不仅品种繁多,而且造型变化万千,并且元宵佳节也像唐代一样热闹。根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开封)宫廷扎做灯山,有普贤、文殊佛骑狮子、白象等灯。宋代元宵节观灯风俗也是非常壮观,根据《武林旧事》记载,宋代元宵节从正月十五开始,到十七结束,是一场全民的欢乐节日。从宋词中也可看到这些热闹场面。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周邦彦《解语花·上元》:“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等等,也像唐诗一样,举不胜举。

图18 结构松散

到明清时期,花灯活动尤为盛行,样式变化万千,种类逐步增多,规模也有所发展。在故宫收藏的烛台中,材质上除了之前的金属质、陶瓷质、玉石质以外,还有玻璃和珐琅质;宫灯中也使用了纱绢、琉璃、白玉、罗纸、王色蜡、羊皮、料丝等各种质料。清代檀萃所著《滇海虞衡志》里有“料丝灯”(即玻璃灯)的记载,“料丝灯出永昌,言取药料煎熬,抽丝织之为灯,故曰料丝。其药料则紫石英、钝磁、赭石之属,不一类也。始出于钱能,以此进上,不使外人烧造。能去,始习为之;顾更精,长大几二三倍,价甚昂,烧造者死,其子传其法,人竞烧之,价益贱,为之者遂不能精矣。宦游者罔不取之。”对其制作、传承以及在民间的兴衰,进行详细记载。

明清的宫灯制作更是不让前朝,明代还在皇城东安门外开辟专区悬灯,称街道为灯市。灯节期间,各宫宫眷还要穿上绘有宫灯图案的宫装。在紫禁城午门前及宫殿丹陛上都设鳌山灯,其灯座至今犹在。永乐七年元宵节,宫廷举办了第一次“鳌山”灯会,地点就在金陵皇宫的午门前,官府制造出巨大的花灯,在午门前千百盏地堆叠起来,最多能到十三层,蔚为壮观,叠在一起跟老鳌的形状差不多,“鳌山”之名由此得来,后来也特指宫中的灯火。后来朝廷迁都北京,“鳌山灯”的官方习俗也被保留下来。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记载:“前明灯市在东华门王府街东,崇文街西,亘二里许,南北两廛,即今之灯市口也。”《金瓶梅》里也曾描写过元宵时热闹的“鳌山景”,西门庆一家老小就曾在一年的正月十六去街市上看花灯,吴月娘、潘金莲、李瓶儿等人还特意穿上“锦绣衣裳,白绫袄儿,蓝裙子”,出门则见“灯市中人烟凑集,十分热闹。当街搭数十座灯架,四下围列诸般买卖,玩灯男女,花红柳绿,车马轰雷,鳌山耸汉。”明代谢肇淛《五杂组》也记载:“东华门外,迤逦极东陈设十余里,谓之灯市。天下瑰奇巨丽之观,毕集于是。”当时京城观灯繁华热闹,可见一斑。

另外猜灯谜在明清时期也非常盛行,人们将谜语粘贴在灯上,清代顾禄的《清嘉录》中记载:“好事者巧作隐语,粘诸灯,灯一面复壁,三百贴题任人商揣,谓之打灯谜”,猜中者可获得巾扇、香囊、果品、食物等奖品。明清时期的诗词作品也记载元宵节观灯盛况,如明代才子唐寅《元宵》诗:“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清董舜民《元夜踏灯》:“百枝火树千金屧,宝马香尘不绝。飞琼结伴试灯来,忍把檀郎轻别。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石桥路滑缃钓蹑,向阿母低低说。妲娥此夜悔还无?怕入广寒宫阙。不如归去,难畴畴昔,总是团圆月。咏元宵节”。清姚元之诗:“花间蜂蝶趁喜狂,宝马香车夜正长。十二楼前灯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等等。另外在清代,宫灯由于珍贵也成为皇帝奖赏王公大臣的赐物。《清朝野史大观》有载:“定制岁暮时,诸王公大臣,皆有赐予。御前大臣皆赐岁岁平安荷包一、灯盏数对。”

图19 新铜丝和丝线替换

这些历史文化及风俗习惯的演变,对灯具形式的多样化发展起到重要影响;对于彩灯、宫灯的寓意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5.总结

宫灯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时期,得到较大发展,清代的工艺美术⑧绘画式的装饰占主导地位,其中工艺门类包括染色、陶瓷、铸造、锤锻、五金、珠玉等,多种工艺装饰如镶嵌、珐琅、雕漆、丝绣、玉石等,清代料器即玻璃器,含铅量较高,熔点低,适于制作各种器物,康熙时期,在造办处设立玻璃厂,进行料器生产。从原料到成品精工细作,独具艺术特色。装饰类宫灯是一种以欣赏为主的灯具,它的主要功能集观赏性、艺术性、时代性为特色,寓意吉祥,赏心悦目。往往和实用型灯具在工艺上有较大的区别,独特精美的造型,主要分为植物主题、动物主题等,灵活多变,每一件都很精美,独具特色,代表了各个工艺在清代的发展水平,以及综合门类的成果。

清代装饰类⑨宫灯,集盆景装饰性和灯具照明作用于一体,独具匠心,作用与功能完美的结合,体现出人们对审美标准的提高以及创造性在技艺中的灵活运用。各类型主题的应用,表达美好祝愿、长寿、健康、幸福、多子多孙、江上万代等,是当时人们至高的追求与目标,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敬仰。

图20 替换前情况

图21 替换后情况

图22 染色及编制新中国结

注释:

① 李绍斌《雍正灯彩照古今》,《东方收藏》,2011年。

② 冬萌《我国最早的盆栽》,《中国花卉盆景》,1985年第8期。

③ 王世襄编著《中国古代漆器》,文物出版社,1987年。

④ 程丽君、赵天英《西夏金银器研究》,《西夏研究》,2016年第4期。

⑤ 王全营《中国民间吉祥文化杂谈》,《决策探索(上)》,2019年第11期。

⑥ 孙云嵩《植物染色技术》,《丝绸》,2000年。

⑦ 单士元《宫灯》,《文物》,1959年第2期。

⑧ 陈杨《清代宫灯配饰的保护修复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2019年第7期。

⑨ 李绍斌《雍正灯彩照古今》,《东方收藏》,2011年。

猜你喜欢
宫灯染色工艺
无限路及其笛卡尔积、直积的孪生α-距离边染色
LNG加气站工艺危害分析
长信宫灯
关于路的k-方图的邻点可区别-边全染色和第一类弱全染色
一盏灯的绚烂
小方坯连铸无塞杆保护浇注工艺实践
长信宫灯:光影婆娑中的汉代智慧
大型船舶T型材焊接工艺试验及工艺再造
△(G)=8且不含有三角形,4—圈的平面图的完备染色
赏工艺,看杰作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