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璐
当今,对一个人是否健康的评判,不再只以身体健康作为衡量标准,对其心理健康状况更为关注。愈来愈多因心理因素引发的个人事件、社会事件以及整个社会心理氛围的变化,都表明心理健康不容忽视。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建设的主力军[1],从年龄和生理角度来看他们基本成年,但心理健康水平与年龄生理之间并非成正比关系,许多大学生的心理并未发育成熟,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对事物缺乏客观公正的认识,面对压力和困难时,难以找到正确的宣泄方式,不能很好地控制情绪,对人际关系过度敏感等情况时有发生,严重危害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对大学生个体成长发展以及家庭、社会而言,也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影响。
党的十九大以来,教育工作面临着更高的要求,更加注重以德为先,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以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思想水平以及身心健康发展水平。大学生作为接受教育的重要群体之一,从完成高中教育过渡到接受高等教育,从完成高等教育到进入社会的整个阶段中,心理必然会经历一系列变化,对认知水平、人格塑造等会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并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全面、真实地掌握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有针对性、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工作,就需要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健康工作是有因可查、有迹可循、有规律可言的,不是片段的、断点的。档案作为原始记录,它能够反映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工作的真实面貌,为掌握大学生心理变化规律诱因、综合评判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心理健康工作方式效果等提供第一手资料,是对预测大学生心理变化走向,改进心理健康工作方法,提高心理健康工作效果最为可靠的信息支撑,能为深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应有价值。
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主要包括综合档案和个体档案。综合档案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工作的综合性材料,主要反映大学生心理健康整体水平及开展相应工作整体情况;个体档案是针对大学生个人形成的,能够反映个体本身心理健康状况及针对个体开展心理健康工作情况的原始材料。大学生个体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性,在分析研判心理健康状况时,不能完全以一般代替个别下结论,心理健康工作应“因材施教”,建立针对大学生个体而言的心理健康档案。具体有以下内容:
(1)个人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籍贯、年龄、专业、班级、联系方式、家庭成员、学习经历、兴趣爱好、经济条件、身体状况、自我简介等基本情况,是开展心理健康工作时首要掌握的个体信息。
(2)心理测评信息:包括个人在校不同阶段已填写完成的心理测评量表、调查问卷,得出的测评结果、问卷结果以及相应结论等信息,基本能够反映一定时期内学生心理呈现的状态。
(3)心理辅导信息:包括个人通过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或平台(线上或线下)寻求心理咨询以及对个人进行心理辅导或其他心理教育等活动信息,比较深入、具体,能更细致反映个人心理活动以及心理辅导教育的效果。
(4)心理预警信息:包括根据个人在校不同阶段在不同方面呈现心理状态,对心理变化走向、可能出现心理危机或异常行为活动预判、提醒或事前干预形成的信息,为预防或规避潜在、可能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或发生具有一定危害性或危险性行为活动等方面提供参考。
(5)心理治疗信息:包括对个人心理诊断、治疗机构(包括团队或人员)、治疗手段、治疗方案、实施治疗过程以及治疗结果等信息,主要针对寻求和接受心理治疗学生而言。
(6)跟踪反馈信息:包括对个人在不同阶段不同方面所呈现心理状态,参加心理测评、辅导、咨询、治疗等情况跟踪反馈的信息。个人心理状态不是一成不变,心理健康工作也不是一成不变,应主动、定期或不定期通过多种方式观察、了解、掌握学生个人心理状态,调整改善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工作效果。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集中在学习、恋爱、人际关系、经济、就业等方面[2]。为了更好地通过档案信息反映大学生个人心理状态、心理健康水平及心理健康工作效果,可按照学习、恋爱、人际关系、经济、就业、其他等几方面对档案材料分类,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划分类别后归档。
许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立后被束之高阁,档案应发挥的价值并未完全体现,档案材料仅仅简单装订装袋,内容记录简单随意,没有专门的管理办法进行细致规定或说明,无法提供全面、真实、准确可供参考的信息,影响心理健康工作的效果。一项工作有序高效开展,离不开科学制度的保障。管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首要任务是建立科学的档案管理制度,制定管理办法,明确机构人员职能职责、奖罚机制,对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利用等工作进行规定说明。根据大学生心理变化规律和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特点,在建立档案管理制度时,既要有一定稳定性又应兼顾灵活性,既要考虑现实情况又应预测长远可能,既要宏观考虑又应注意细节,既要有理论依据又应满足实操需求,既要保证高效利用又应做好保密工作,以便用科学的制度来规范指导工作实践。
尽管许多高校建立了心理健康工作机构,但机构建设水平良莠不齐,并不能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物理空间需求。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在校生人数逐年上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数量随之增加,对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机构建设也将有更高的要求。对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视,不能忽视机构建设,至少要为保管和利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提供具有一定活动范围又安全保密的场所。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也必不可少,工作人员除了具备档案管理专业知识,还要对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有足够的了解,并且扩充法律、统计学、计算机领域的知识[3]。为充分调动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各方资源,还应成立心理健康档案管理工作小组[4],由学校分管领导、学生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咨询教师等组成,研究部署心理健康档案管理工作,为更好地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建言献策。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相关培训,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以适应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新的变化和要求。
科学进步、计算机技术发展为开展工作提供更多便利,尤其是大数据技术和AI 技术愈发成熟,能够通过机器学习理论、知识图谱技术等分析大脑活动、识别人的情绪,使得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理念和方式也愈发先进。传统以纸质形式为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方式亟待更新,建立和不断优化心理健康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是今后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工作是大学生管理和心理健康工作的一部分,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是作为大学生管理系统和心理健康工作管理系统的子系统发挥功能,不能割裂或独立开来。比如,在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管理系统中,建立大学生网上心理测评模块,大学生在网上完成心理测评后,相关表格数据传输到结论认定环节明确结论后,数据再传入心理健康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归入设定好的分类模块中。其他心理健康工作模块生成数据均可按照上述流程依次进行,在系统中完成归档整理、统计利用等档案管理工作。通过技术手段,一方面可以将工作流程规范,另一方面提高了工作效率。面对心理产生的变化,许多大学生因羞于面对面交流,容易压抑自己倾诉的需求。现代技术的运用,能够便利地通过线上交流形式进行心理咨询或辅导,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因学生不敢坦言等顾虑,造成对学生心理变化发现不及时、掌握不全面等情况的发生。作为辅助档案管理的手段,现代技术不能完全解决所有问题,为确保档案保管利用的安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要遵循“双套制”“双轨制”原则,在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生成电子档案材料的同时,应及时进行相应的纸质备份,确保档案保管利用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