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静怡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 201600)
我国是具有五千多年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文明古国,作为具有雄厚历史发展基础的国家,其相关民生制度和措施的发展,必然具有丰富的文化理论依据。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终决胜阶段,社会保障作为保证国民基本生活的一项重要制度体系,其发展和完善对于国家和人民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而文化发展又是我国建设和发展道路上的重要环节。我国早在“儒家”文化当中就体现出了典型的社会保障思想,而后出现的一系列相关理论,都为今后的社会保障思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本文从文化理论视角出发,对我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文化发展进行探索,不断延伸了解相关的思想文化理论来源,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我国社会保障思想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为更好地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我国的社会保障思想文化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历程,其在每一个历史文化背景下都具有一定的特征和研究性。从古代的“儒家”文化思想及相关理论,到近代受到西方福利国家思想文化冲击之后的社会保障改革,最终形成当代适合我们国家基本国情和人民生活需要的社会保障思想文化体系,经历了相当久远的发展历程。
早在西周时期,早期的统治者就已经实施过相关的社会保障措施,在当时“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背景之下,资源配置主要由国家掌握。较为典型的便是那时形成的“储粮备荒”和“仓储赈灾”思想。《礼记》记载:“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而在这些文化理论的衍生下,出现了“济贫救荒”思想。
纵观我国社会保障思想文化发展史,社会保障思想文化源泉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即从“儒家思想”中窥探到社会保障思想文化的雏形。《礼记·礼运》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①令人不得不赞叹孔子的“大同仁爱”思想在那一时期就掀起了不小的传统思想文化浪潮,而到孟子时期,延续发展了儒家思想中的精髓,在《尽心上篇》中孟子曰:“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己归矣。”②提出“善养老”的文化理论,进一步诠释了养老的深层含义,为我国社会保障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文化理论基础。较为典型的如“天人合一”“孝亲”“三纲五常”,再如古代的官员退休制度,宋朝时期的官办慈善事业和民办思想事业③,其中“仓储后备”“以工代赈”等典型的思想文化理论,这都是早期的社会保障思想④,这些思想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下,发挥了有限的积极作用,担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这一阶段其实就是处于国民政府时期,当时我们国家经济较为落后,且通货膨胀,因为战争等因素的影响,人民群众生活动荡、贫穷困苦的现象十分明显。国民政府也曾数次提出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暂行工厂通则》《监察工厂条例》,这些文件都体现出当时的社会保障思想。主要是由于中国在近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与世界其他国家文化开始产生交流,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受到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的冲击,逐步出现了有关“保险”的各种概念,而这一概念恰恰是在西方资本主义的渗透之下在我国首次出现的,近代我国社会中曾经存在“外商保险公司”和“民办保险公司”这两种较为典型且具有代表性的保险模式。20世纪80年底中后期开始逐步对我国本土的社会保障思想文化进行改革和完善,而其中对我国社会保障思想发展的影响较为显著的主要有文化理论的西方的“福利国家”“强制储蓄”等理论。20世纪初,孙中山就曾经提出“养民济贫”的民生论,主要包括灾民、难民救济,优待抚恤和社会福利三个方面,他的民生和保障思想在那时是具有相当大的先进性的。
同时,我们国家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之下,也不断探索适合我们国家发展的社会保障思路,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明确要努力争取建立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制度,注重劳动立法和社会保险的相关改革和建设。这一时期国家和地方都颁布过一系列的条例来支持社会保障的发展和改革,如早期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1931年12月1日),再如地方上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东北公营企业战时暂行劳动保险条例》(1948年12月),主要涉及职工的养老、生育、医疗、伤残抚恤等方面的社会保障,在当时来讲已经是较为全面完善的法律条例,这一系列条例的颁布和实施,都为近代我国社会保障思想文化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近代中国社会保障的思想发展相比较于古代的社会保障思想而言,更加丰富、涉及范围和覆盖面都更为广泛,从单一的社会救助逐步扩展到了保险层面,更加符合当时的社会文化发展需求,但仍旧处于发展阶段。
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关于社会保障思想理论方面的觉悟已经相当进步,因此,在1951年2月25日,我们国家就正式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草案)》,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国家第一部全国统一实行的社会保险法规。在之后也不断进行摸索和完善,但这一时期我们国家的社会保障思想文化也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强烈冲击,一度造成社会保障乃至全国各方面的停滞发展。“文革”时期,还一度掀起了大办农村医疗合作社的思想浪潮,这也为之后社会保障当中医疗保障的建设铺垫下了一定的文化基础。
在1986-1996年这一阶段,我们国家的社会保障思想进入了改革时期,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⑤并在一系列的机关文件指导之下,对就业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障、工伤保险、生活保障、教育福利、住房等制度先后进行改革和完善。到1997年,我们国家当然社会保障思想进入全面改革,具有代表性的如1999年1月22日国务院《失业保障条例》,以及一系列社会保障当面的保护措施,使得新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原则得以确立,已经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我们党开始转变为强调执政性,社会发展也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形态,社会保障的形式和内容更加充实丰富、更加多样化,以法律形式确立了我国覆盖全体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我们国家的社会保障思想发展到了相对成熟的阶段。
综上所述,我国的社会保障思想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在历史和时间的见证下不断曲折发展和进步,最终在积累和学习当中,确立了包含: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方面较为完整的一个框架体系⑥,具体涵盖了养老、医疗、就业、生育、教育、住房、扶贫、救助、补贴等措施,而目前我们国家的社会保障思想形式,其实是就是在结合了中西方社会保障思想文化的优秀传统而逐步形成的。
我国是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社会保障理论研究和制度建设具有很强的引领性和指导性,明确了我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和方向。我国应该建立与国情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为人类社会贡献出新的社会保障制度文明。提出这一制度的历史使命就是:顺应人民的诉求,在解除人民生活后顾之忧的基础上,使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住有所居,不断发展。这无疑与我国古代“大同社会”的社会保障思想不谋而合。
那么在这种快节奏、新思想的观念发展前提下,我国的社会保障思想需要什么样的文化背景和条件才能更好地发展下去,值得我们进行深层次的考量和研究。我国的社会保障当中,文化思想的传承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需要继续发扬历史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传统,但也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国际上的优秀社会福利文化与中国本土社会保障文化相结合;另一方面,要提供充分的法律文化理论基础,健全和完善相关的法律知识框架,树立法治意识,做到权责清晰。
未来我们国家社会保障的主要目标就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保障制度,那就要求我们坚持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以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发展为目标,指导我们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做好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作用,重复发挥社会保障制度和国家财政的兜底作用,真正发挥合理调节社会财富再分配的作用,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权益、社会稳定和谐,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今后我国社会保障思想的发展,要坚持在不断的改革和自我完善当中与时俱进,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需要,加大覆盖面积,完善法律条文,从各方各面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水平,发挥新时代思想下的社会保障优良传统,对我们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充满信心,鼓足动力,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群众路线,不断传承和发展文明思想理论,从而在前进的道路中不断探索出最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保障发展方向。
我国的社会保障发展具有十分丰厚的思想文化理论基础和渊源,从古代封建社会到近代民国时期直至现代新中国阶段,我们国家的社会保障思想发展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理论基础下推进的,只有注重时代文化背景,了解人民所想所需,才能充分利用文化理论的指导,保障制度的实施。因此,在今后我国的社会保障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更加注重思想文化发展的影响,将传统优秀的“孝道”“仁爱”“大同”“民本”思想贯彻落实到社会保障政策的实施当中,同时结合西方社会和发达国家优秀的社会福利思想文化,学习先进社会保障理论模式,提升全民社会保障思想文化素质水平,提高国民意识,真正从根本上达到社会保障思想文化的统一,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国家做出贡献。
注释:
①《礼记·礼运》篇·大同章.
②孟子.《尽心上篇》.
③谢宪.古代官员退休制度[J].记者观察(上半月),2011(05).
④朱晓宁.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初探[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8.
⑤徐进.中国社会保障思想概述[J].劳动保障世界,2014(02).
⑥郑功成.社会保障学[M].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