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旭
(河南省驻马店市正阳县新阮店乡科技文化服务中心,河南正阳 463600)
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必须依靠基层群众,群众属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重要力量。群众文化主要由群众日常生活产生,并且为群众提供文化服务。群众文化必须立足于群众需求,发展具备价值的大众文化,包括传统民间文化与艺术。群众文化建设必须确保群众受到文化熏陶,不断提升素质修养,进一步提升思想道德水平,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贡献。
社会进步发展过程中,既要具备技术带动能力,还应当全面提升国民素质。人民群众属于社会主义建设主体,在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群众受到优秀文化熏陶,可以转变传统思想文化,不断提升道德素质。通过开展群众文化,可以起到团结和凝聚效果,全面强化群众互帮互助意识,培养集体荣誉感。群众文化建设活动有助于提升思想素养,还可以加强群众身体素质,从根本上促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
通过开展群众文化建设活动,可以有效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不断提升文化活动的愉悦感,放松身心,同时获得思想启发与引导,形成和谐的社会氛围。群众文化活动是以社区为单位,开展规模比较小,主要是服务于群众,确保所有人员都可以参与到文化活动中,全面感受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群众文化建设必须立足于传统民族文化,民间文化比较贴近生活,群众接受程度高,因此文化管理部门与活动组织者必须传承和发展民俗文化。不仅要丰富群众日常生活,建立良好文化氛围,还需要通过群众文化活动传承民族文化。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合理融入传统民俗文化,有助于提升文化参与度,进一步提升群众活动的号召力。中华民族文化传承期间,有助于创新和优化文化活动表现方式,促进文化活动的多元发展。
民俗属于生活文化范畴,是一种生态文化和民众文化,具有多种优秀内涵。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发展历史久远,积累了宝贵文化财富。通过古人类的遗址发掘,可以证实土地属于人类起源的发祥地,自此开始出现民俗文化,逐渐衍生为中国古代文化。从远古文明逐渐发展到现代文化,不断增添民族文化的内涵,流传甚广。我国古代典籍就记录了较多民俗民风,且文化史和政治史都从民间文化中汲取精华。我国各朝各代的文人也热爱民间文化,从民间文化中获取养分,以此创造出著名的诗词佳作。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且农民群体占比非常大,且我国长时间处于农业社会性质。封建文化的发展时间比较长,农民文化和农业文化都是依靠民俗文化、言传身教、口传文化进行继承宣扬,因此中国民俗文化与民间艺术都具备丰富表达。
民俗文化具备规范性,然而和法律规定、道德规范存在明显差异。民俗文化的规范作用主要存在于群众日常生活中,具备隐蔽性特点。民俗文化是由人民生活和文化需求衍生,因此包含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例如讪脸、诚实守信、爱国爱党等,都已经成为群众文化的重要内涵。在群众文化中,通过民俗文化可以构建民族凝聚力,不仅包含群众成员的凝聚团结,也能够扩展到相同社会文化背景的群体,例如在中秋节、春节等传统节日中,不仅流行于汉族群体,也开始扩展到其他少数民族中,从而使民俗传统得以保留。
群众文化中可以直接体现出民俗文化的作用,为了全面发展群众文化,必须注重民俗文化的继承和宣扬。所有文化都包含精髓意识,可以全面体现出时代内涵与精神风貌。民俗文化属于民族文化与精神的传承,具备民族文化的特点与价值。为了创新和发展现代群众文化,必须注重民俗文化的发展,例如沿袭民族服饰、研究古典诗词,传唱民俗歌曲等。
民俗文化属于社会文化的基础,因此必须认识到基本文化功能,因此传承和发展群众文化。民俗文化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社会认知功能。群众文化具备社会性与大众性特点,民俗文化是地区长期发展所形成的文化体系,主要由地区群众创造。因此民俗文化具备社会认知功能,例如春节年画多以彩凤蛟龙为素材,寓意美好与吉祥;端午节吃粽子活动也反映出社会文化。民俗文化的社会认知功能在群众文化中具有重要作用,具备民俗性特点和社会价值。第二,道德规范功能。群众文化符合群众精神价值追求,并非低趣味文化,具备道德规范作用。我国民族文化注重弘扬真善美理念,比如诚实守信、邻里和睦、父慈子孝等,均属于群众文化的内在精髓。
为了提升传统民俗文化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应用效果,相关部门必须建设具备示范性作用的民族文化基地,注重资金与人才投入,全面提升民族文化的基础设施。比如某地区文化馆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发挥出文化馆的作用价值,依靠物质基础与文化设备,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由于经济发展速度不断提升,人们对于生活品质要求也相应增加,群众通过参与活动丰富业余生活,不断提升生活质量。群众积极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有助于民俗文化的传承。然而我国部分地区文化场所基础设施落后,对群众活动开展的影响比较大,还会降低群众参与热情。
为了确保民俗文化活动的有效开展,文化主管部门必须建立示范性民俗文化基地,同时注重资金投入,建设文化场馆和场地,全面完善民俗文化馆的硬件设施。通过建立示范性民俗文化基地,既可以解决民俗文化活动开展问题,还可以为其他地区文化基地建设提供参考。立足于区域发展特色,因地制宜地建立文化基地,全面提升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的应用价值。
传统民俗文化发展比较依赖地方文化,由于民间文化过度单一,因此认知敏感度比较低,文化活动的参与度不高,无法满足实际诉求。所以必须深度挖掘地方文化,既可以引发群众共鸣,还可以加强文化活动新颖性,进一步提升参与积极性。比如我国西北地区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形成独特的民俗文化,比如传统戏曲文化——秦腔。秦腔在西北地区的受众群体非常庞大,并且成为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庙会属于传统戏曲文化与群众文化建设的典型应用,群众可以在民俗艺术中感受民间艺术魅力,通过社火演出和戏曲演唱等方式传承民俗文化,不仅可以发扬传统文化,还可以丰富日常生活。
文化属于地区灵魂所在,可以提升地区影响力。群众文化活动的魅力在于思想与文化层面,所传达的价值观念可以引发共鸣,使群众可以高度认同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不会受到时代演变影响,会存在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中,需要不断继承发扬。在经济发展背景下,传统文化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丢失本土智慧与骄傲。所以在经济发展期间,必须关注民族与民俗文化,吸收宝贵文化经验与智慧。
在开展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之前,必须设置相关主题。活动主题必须凸显出民族文化,同时联合地方特色,保证群众文化与民族文化的高度融合,同时结合社会主义文化与群众文化活动。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融合群众文化活动和传统民俗文化,有助于提升群众文化活动的号召力与吸引力,确保社会群众参与文化活动时,可以积极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在群众文化活动参与过程中,还可以不断提升文化自信,加强文化涵养。
群众文化是通过继承、创新、扬弃等手段所形成的文化体系,可以反映社会活动,因此群众文化更新与创新主要表现在内容创新与形式创新。群众文化形式属于动态发展过程,然而内容却比较保守稳定,比如划龙舟、舞龙舞狮等群众文化活动与历史活动的形式比较相似,然而内容改变却比较大。因此必须注重群众文化活动形式更新,全面反映出思想内容。同时注重思想内容表达,优化创新表现形式。由于继承与创新属于辩证统一体,且继承属于创新的重要基础,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在现代生活水平持续提升背景下,多数民俗活动开始消亡,且民间工艺产品因不满足市场发展,而逐渐被市场所淘汰。民间工艺产品属于民俗文化和群众文化的交融体现,在群众文化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属于民俗文化的表象。在社会发展中,民族工艺产品也在更新发展,现代民族工艺品发展必须满足时代要求,同时按照民俗文化的变化发展,全面做好创新与改进工作,以此获得丰富的发展成效。
在社会进步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度日益强烈,必须全面发展民族文化,提升民族文化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和价值。与现代流行文化相比,传统民俗文化属于大众文化,可以确保群众积极参与到文化活动中。通过开展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既可以提升传统文化认同感,还可以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通过多种方式的文化活动,可以确保群众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全面提升群众生活品质,增加文化活跃度。
美好事物可以愉悦心情,审美能力有助于发现生活中所存在的美好事物,感受事物的价值与魅力。在基层文化生活中,应当积极宣传传统文化与大众文化,以此加强群众审美能力,优化建设基层文化素质。文化活动馆有助于提升基层群众审美能力,文化组织人员可以按照群众实际需求,组织开展针对性的文化活动,全面满足群众对于文化的需求。同时可以结合国家政策,有效管理和控制不良因素,确保群众文化活动处于环境氛围,全面提升基层群众审美品位。
综上所述,现在社会发展节奏日益加快,传统民族文化开始被商业化产品代替。当人们具备文化需求与诉求时,必须注重文化建设与发展,通过组织群众性文化活动,可以有效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由于民俗文化具备民族特点和区域特点,属于人类发展的精神财富,是时代发展赋予的历史使命,因此必须注重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宣扬。地方政府要注重建设群众文化,建立民族文化基地,注重人才与资金投入,不断完善民俗文化场地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凸显出地方文化艺术特色,进一步加强民族文化的号召力与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