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日学者牛承彪与西南少数民族侗族研究

2020-07-13 01:49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550025
大众文艺 2020年6期
关键词:对歌侗族歌谣

(贵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 550025)

因中国西南独特的地理区位和众多的民族成分,从19世纪中叶起就成为国外学者研究中国民族的首选之地。自晚清时期日本西南踏查的第一人竹添进一郎奏响了近代日本西南踏查的前奏之后,在至今的一百多年来,日本学者相继以文化寻根、学术考察、国际交流等为目的,对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进行了调研,留下了学术价值极高的学术论著。

侗族作为中国西南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的民族,亦是日本学者探知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重要视角。早期日本学者侗族研究将其放置于西南少数民族当中进行综合研究与考述。伴随着改革开放与西部大开发,日本学者能够深入中国西南腹地进行细致入微地考察,对侗族的考察逐渐从西南少数民族中独立出来,并呈现了独特的研究视角与学术成果。

一、侗族研究的学术回顾

侗族作为我国优秀的少数民族之一,国内学者对其民族文化的挖掘与传承、村寨的保存与重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旅游开发等方面进行了多维度的研究,涉及建筑学、地理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传播学等多学科,且呈现跨越学科多领域充分交融的趋势。然而,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下,海外关于侗族的研究尚未引起国内学者的重视。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赴日留学的学者逐渐增多,留日学者在日本关于西南少数民族侗族研究担任了重要角色。

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以留日学者为核心,介绍留日学者对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侗族研究的学术成果,并对相关成果进行译介与述评,以期展现我国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在海外的多维展演与接受。

二、日本侗族研究的整体貌相与学术谱系

本节利用日本科学研究助成事业数据库KAKEN,检索与侗族研究相关的内容,以呈现日本侗族研究的整体貌相与学术谱系。

1.数据收集

侗族的日语表记为“トン族”,本文以“トン族”为关键字,在数据库KAKEN中分别进行全文检索与详细检索。全文检索是指项目题目、关键字及研究报告等内容中含有侗族的论述,虽未以侗族为核心进行分析与研究,却能呈现日本学者侗族研究的整体貌相;详细检索是指项目课题中含有“トン族”的内容,旨在把握日本学者侗族研究的细致内容。

2.数据分析

全文检索中日本涉及侗族研究的课题有32项,研究内容涉及比较文学、对歌、歌谣、同一性、传统文化、仪礼、危机语言、国家政策、少数民族教育、国际交流等、民俗及文化多样性;研究机构主要以国立民族学博物馆、东北大学、关西外国语大学为核心,另外还包括东京大学、大阪大学、北海道大学、京都大学、九州大学等帝国大学、一桥大学、筑波大学等知名国立大学及学习院大学、昭和女子大学、东洋大学、国学院大学等私立大学;研究种类则以基础研究为主,还有国际学术研究、萌芽研究、青年研究、挑战性萌芽研究。从作者群来看,涉及塚田诚之、兼重努、樱井龙岩等日本民族学人类学者,还有曾士才、牛成彪等留日学者。

详细检索中日本涉及侗族研究的课题有4项,分别为片冈靖夫《中国少数民族(侗族)传统木造建筑系统的阐明》及牛承彪《中国侗族歌谣的实况调查与传承研究—以〈歌师〉为中心》(2011)、《中国侗族大歌的生态研究—以“鼓楼大歌”“行歌坐夜”“歌会”为对象》(2014)、《在礼仪中对唱的作用研究—中日国际比较视角》(2019);从立项时间上看均是21世纪以后的科研课题,表明进入21世纪日本逐渐呈现了以侗族为核心的研究趋势;从研究领域上较为单一,分别属于建筑材料、各国文学文学论、中国文学;从课题承担人上看反映出留日学者是日本侗族研究的核心力量。

三、留日学者牛承彪的学术轨迹

从上述可知,在日本侗族研究科研课题中,留日学者牛承彪承担了其中的三项课题,且立项时间呈现了连续性的趋势,可以看出在侗族研究领域深入挖掘程度。因此,本研究以留日学者牛承彪及其侗族研究为核心,进行相关研究成果译介述评。

牛承彪2001年在日本发表了第一篇论文《中国民歌及其分类》,此后一直着眼于民歌的研究。先后发表了《中国的生产叙事歌谣—以长江流域为中心》《浅析“载芟”作为祭歌的性格特征:〈诗经〉“农事诗”与“生产叙事歌谣”》《中国侗族水稻作曲及其风土—贵州省黎平县岩洞寨的事例》《中国朝鲜族的秧歌的构造—通过吉林省通化县城墙村事例》《中国、韩国的船歌》等论文,对包括生产叙事歌、祭歌、稻作作业歌、秧歌、船歌的多种歌谣进行了研究,积累了夯实的前期成果。

2017年牛承彪发表博士论《生产叙述歌谣比较研究—日本·中国·韩国的稻作为中心》,取得名古屋大学博士学位,此后一直就职于関西外国語大学,担任汉语会话与日本学研究方向的课程。在日期间,牛承彪先后参与关西外国语大学真国昌弘的《东亚(日本·中国·韩国)歌谣比较研究》(2007)、《东亚(日本·中国·韩国)河川船歌比较研究》(2011),同时先后主持了《中国侗族歌谣的实况调查与传承研究—以〈歌师〉为中心》(2011)、《中国侗族大歌的生态研究—以“鼓楼大歌”“行歌坐夜”“歌会”为对象》(2014)、《在礼仪中对唱的作用研究—中日国际比较视角》(2019)等三项课题。通过数年的学术积累,逐渐形成了以侗族及少数民族歌谣为研究中心的学术谱系。

四、留日学者牛承彪与少数民族侗族课题成果述评

本节主要针对留日学者牛承彪主持的三项课题的研究动机、调查经纬及学术成果进行译介与述评,以呈现海外侗族研究的系列成果与基础资料。

1.课题一:中国侗族歌谣的实况调查与传承研究—以《歌师》为中心

2011年牛承彪进行了田野调查,通过对4位歌师的访谈探明了歌师生涯与歌的传承有怎样的关系,通过采访调查和现场观察探明了歌师与侗族村庄社会的关系,提出歌谣的发达与侗族以宗族为中心形成村落的生活形态密切相关,这也对日本“歌垣”背景的思考带来启示。牛承彪对于歌师的现场调查中,对村里散布的传统建筑、石碑、绘画等也进行了考察和记录,给民俗学等研究领域提供了研究资料。牛承彪还录制歌师传承下来的歌谣,并推进歌谣的侗语、汉语、日语文字化。之前的侗族歌谣的详细调查比较少,且大多数的调查对象歌谣都是为了调查者或者舞台表演准备的,并不是原汁原味。此研究对侗族的传统节日进行了现场调查、歌谣的传承现场和歌师的作用进行了观察,这在先行研究中少有涉及。

2012年牛承彪通过先行研究与该年度的研究,厘清了歌谣文化是如何随着时代变迁的。关于侗族歌谣文化的背景,在村落中对6位长老进行了采访了调查。并围绕村落的历史、生业、信仰、同村人的访问习俗等进行了调查,对其中的驱邪意识、葬礼进行了现场观察。此外还对五位歌师所记的歌进行了录制、文字整理和中文翻译。这一年度的研究此前均无人涉及,所收集的资料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研究成果发表了论文《人口稀疏化乡村的民俗文化传承危机及其对策》。

2013年牛承彪赴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省,把握了侗族全地区的歌师及歌谣文化的情况,并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总结了这三年实地研究的报告书,分为四篇。其研究成果出版了《中国侗族多样生态记录与研究》一书,学会上发表了《侗族“大歌”的歌词》,并发表论文《中国侗族“鼓楼”的文化机能—以堂安寨和岩洞寨为例》。

该研究课题揭示了歌师经历的各时代歌谣传承实态的此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在研究过程中收集了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省各地歌师相关的许多录音、照片、录像、文字资料,为各学科研究领域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厘清了侗族歌谣文化的整体样貌,并总结了报告书,内容丰富充实。

2.课题二:中国侗族大歌的生态研究—以“鼓楼大歌”“行歌坐夜”“歌会”为对象

2014年牛承彪两次于中国进行实地调查,在贵州省天柱县围绕“歌会”进行调查,在三门塘、岩湾、溪口的三个“歌场”现场观察对歌活动,并对现存于阿婆墺、抱塘、两头墺、细界的其他四处“歌场”进行了调查。在贵州省黎平县围绕“鼓楼大歌”直接观察了永从乡三龙村、岩洞乡竹坪村、岩洞乡岑卜村、岩洞乡岩洞村的歌唱活动并于永从乡三龙村·茅坪乡一村·龙额乡六甲村直接观察了“鼓楼大歌”的相关活动“祭萨”。调查期间对对歌活动的背景进行了调查,对参加“歌会”使用的“歌本”进行了收集,成为了查明“歌会”整体情况的重要资料。著有书籍《文化产业研究第四輯》中的《侗族歌谣的实态和传承研究—以“鼓楼大歌”为例》部分和《当代社会中的传统生活:国际学术检讨会论文集》中《民族创造生活、民族重建生活—论人与自然的关系》部分,学会发表《中国侗族的歌—“从歌谣文化”的视角看》、《中国少数民族的挽歌—葬礼歌谣的机能和冥界之路》,发表论文《中国侗族村落中的空间意识和歌——以贵州省黎平县岩东寨为中心》等论文。

2015年牛承彪两次来中国进行实地调查,在贵州省从江县和黎平县围绕对歌活动进行了听取和观察,在从江县小黄村、占里村、芭爬村参与观察了“吃新节”活动,在黎平县,对作为“行歌坐夜”的“平架琵琶歌”的分布地洪州镇进行了听取调查。在平架村请人重现了从前的对歌场面。牛承彪通过对调查地的考察、参与观察,围绕着演唱活动及文化背景,收集了许多视频、照片、音频资料。在学会上发表了《侗族歌谣调查现状》、《对歌比较研究中的课题》和《侗族对歌习俗的研究方向》,发表论文《侗族传统的拦路歌习俗形成的文化背景分析》。

2016年牛承彪又两次赴中国调查研究,于贵州省三穗县圣德山,对在山顶举行的对歌活动进行了参与观察。在天柱县整理校对了《王泽忠手抄歌本》,完成了酒宴歌的“生态”记录。在锦屏县启蒙乡对“大歌”展开了调查,对剑河县一带的高八村对歌进行了参与观察。之后对同一歌谣文化圈的平秋村、石引村、平岑村、小广村、黄门村都进行了实地调查。参与观察贵州省黎平县双江乡坑洞村的鬼节、中潮镇上黄村的“祭吴勉”、于岩洞镇岩洞村的“月也”开展的对歌,以及祭祀守护神的“祭萨”活动。该研究同时还想要明确日本古代“歌垣”的实态,并从中国侗族地区开展了实地调查。牛承彪通过对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实地考察、对活动的参与观察、采访调查等,掌握了侗族对歌活动的“生态”和文化背景,收集了大量视频、照片、音频资料。研究成果的一部分总结成了调查研究报告书,分为三部分。出版了专著《中国侗族对歌的生态研究调查研究报告书》,在学会上发表《歌谣的两个“场”》、《唱歌这一行为》、《民俗学与现代社会——作为学科的功能与使命》,发表论文《书评广田律子编〈瑶族歌谣与礼仪〉》、《人类为何唱歌》、《对侗族歌谣研究方法的探讨》、《歌谣的两个“场”——以“生产叙事”为中心》。

牛承彪在第一个课题对侗族歌师与村庄社会关系的调查中找到了对日本“歌垣”背景思考的启示,这成为了他第二个课题中想要明确日本古代“歌垣”的实态的理由与基础。在第二项课题中,以上一个课题的研究资料与新得到的资料为基础,综合考察了侗族的歌谣文化,探讨了其产生、发展的要因和影响关系。

3.课题三:在礼仪中对唱的作用研究—中日国际比较视角

该研究着眼于在礼仪这一特殊的时间空间里歌的对唱习俗,从文学、音乐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等领域的视点下进行综合考察,并进行中日间的比较来调查研究。研究对象为日本奄美诸岛祭祀仪式的歌舞中传承下来的对唱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侗族的对唱。牛承彪期望进行对这两大部分的对比研究,对两国的事例进行考察、互补,有结构性、逻辑性地分析礼仪与歌谣的关系,探寻歌谣的本质。

上一项课题对侗族对歌的生态研究作为基础,此课题将中国与日本对歌进行对比和互补的研究,从第一项课题中歌谣的传承发展到歌谣的生态研究,进而发展到对歌谣作用的研究,可以看出牛承彪三项国家级课题背后反映的日本学术界对侗族歌谣的重视与关注。

五、结论

留日学者的少数民族研究一方面促进了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民俗、歌谣文学等多彩文化的海外传播,同时也成为日本研究中国少数民族重要的力量,进一步而言可以说留日学者逐渐成为日本中国学研究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本研究系统整理与译介述评了留日学者牛承彪的学术轨迹与相关课题研究成果,无论是科研项目,还是学术论文,亦或者学术专著均十分丰硕。然而,与日本侗族研究的浩瀚成果相比,只是冰山一角。因此以日本侗族研究为宏观视角,以侗族研究为主线,历时系统整理日本侗族研究的多维度、多领域、深入化的研究成果,并对其进行译介与述评。同时,利用所收集整理的文化,考察日本对侗族认知的历时演变及侗族形象的海外译介与述评均是具有学术价值,且符合国家形象海外建构与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具有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对歌侗族歌谣
对歌昆虫
唱支侗族大歌献给党
妈妈的歌谣
侗族大歌在音乐课堂中的意义
乡闾粤韵 井邑歌谣
侗族生境模塑下的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文化内涵研究
对歌
跳跳龙失踪
九秩华章彩 两行寿对歌——庆祝中国共产党九秩华诞妙联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