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列宁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特征*

2020-07-13 07:24
观察与思考 2020年7期
关键词:列宁俄国马克思主义

吕 延 勤

提 要:“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回顾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历程,可将列宁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划分为自发传播阶段、有组织的传播阶段与加速传播阶段。列宁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对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列宁主义具有重要地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一是十月革命第一次将社会主义在一国变成了现实,开启了世界的新纪元,启发了正在寻找新路的中国人,促进了中国民众的觉醒;二是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与东方民族解放运动有巨大的指导意义;三是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将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纳入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成为具有中国革命特点的革命理论——毛泽东思想萌芽的理论来源。①参见曾银慧、孙厚权:《列宁主义早期传播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7年第1期。从列宁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过程看,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

一、五四运动前后的自发传播阶段(1917年5月—1920年8月)

(一)自发传播的基本情况

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始于1917年5月19日。这一天,中文媒体上海《民国日报》和北京《晨钟报》同时出现了“列宁”的名字。《民国日报》刊登了《最近俄国内部纷扰之传闻》,文章提到:“尼哥拉斯烈银一派,极端反对战争,主张‘超革命主义’”,“烈银一派回国,偶然惹起社会党内讧,延而至此发生纷扰。”“尼哥拉斯烈银”和“烈银”即列宁。《民国日报》的这篇报道,被俄国学者亚历山大·潘佐夫指认为“中国第一次提到了列宁的名字。”①[俄]亚历山大·潘佐夫:《“五四”运动与布尔什维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安东译,郝斌、欧阳哲生主编:《五四运动与二十世纪的中国》(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398页。

中国期刊使用“列宁”译名的最早记录,出现在1917年6月1日的《新青年》第3卷第4号刊登的《社会党与媾和运动》一文。文章提到“急进社会党首领列宁氏,新自瑞士归来,纠合同志,鼓吹媾和甚力。”由于《新青年》是月刊,它报道列宁的消息应该与上海《民国日报》和北京的《晨钟报》几乎同时。但是,这时中国人对列宁的认识是相当肤浅的,只有一个基本概念。

中文期刊第一次介绍列宁的生平事迹,出现在1918年3月15日的《东方杂志》第15卷第3号,刊登了从善斋根据日本《东京日日新闻》布施胜治的通信编译的《述俄国过激派领袖李宁》一文。文章介绍了列宁组织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及其领导俄国1905年、1917年革命的事迹,并附有列宁的照片。

列宁著作的最早中译文,出现在《时事新报》上。1919年5月15日至19日,《时事新报》刊登了Nicholas Lenine(即列宁)著,Robert Ciozier Lorg译,金侣琴转译的《俄国问题》。可以看出,这篇文章是由英文转译的。4个月之后,金侣琴又翻译了列宁的《鲍尔雪佛克之排斥与要求》(今译《俄国的政党和无产阶级的任务》的节译)。该文刊登在1919年9月1日创刊的《解放与改造》创刊号上,是我国第一篇关于列宁著作的直接中译文。

国内第一本全面介绍苏俄革命与建设的图书——《劳农政府与中国》,1920年6月由上海泰东图书局出版,汉口新文化共进社刊印。该书的总论最后提到“希望我们中国的一班人听得劳农政府在那里实行人类的共同自己生活的办法,渐渐的减少那种荒谬糊涂的心理,对于自私自利的误解渐渐的明白过来,那么我们中国的人也可以走到人的道路上去了。”②《列宁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史料长编(1917-1927)》(上),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263、286-287页。也许是编者的期待,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重要信息:中国要走俄国人的道路。

1920年8月,邵飘萍编著的《新俄国之研究》出版,该书对苏俄道路高度认可,书中指出:“俄国今日所实行之社会主义,非独在俄国之政治与社会中为空前之创举,实世界历史上之一新纪元。今后果见社会主义之成功,其影响与世界将较诸美国独立、法国革命之威力为尤著。然则为我国朝野无论在外交上有研究俄事之必要,而对此世界空前之奇剧,生活于此世界中之国民,胥不可不具正确之理解,又岂待言。”③《列宁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史料长编(1917-1927)》(上),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263、286-287页。

在列宁主义的自发传播阶段,参与的媒体较多,其中密切关注俄国动态的报纸主要有:上海的《民国日报》《申报》,北京的《晨钟报》《晨报》《时事新报》《顺天时报》,长沙的《大公报》,等等。可以说,经过五四的洗礼,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由模糊逐渐变得清晰起来,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对十月革命以后俄国的了解逐渐加深。

(二)自发传播阶段的特点

这个时期对列宁主义的传播,主要是夹杂在俄国革命的介绍中,通过对十月革命的宣传,来介绍列宁主义。

1.新闻报道多。如1917年9月1日《晨钟报》刊登了《俄国政局之将来》,11月10日《民国日报》刊登了《突如其来之俄国之政变》,11月11日《顺天时报》刊登了《俄国之时局》;1918年2月15日《申报》刊登了《俄国过激派政府》,6月19日《大公报》刊登了《俄新旧党之近状》。由于这些报道往往是没有新闻记者亲自到场,报道有明显的错误。如1918年9月5日《时事新报》还刊登了里宁(列宁)已因伤致死的消息,说“一日哥本海琴电,彼得格洛来电称,里宁已因伤致死”。

2.讴歌十月革命。如1919年6月29日《每周评论》第28号刊登的《俄国新宪法》,其中,1918年10月15日《新青年》第5卷第5号刊登了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和《BOLSHEVISM的胜利》两篇文章有风向标的意义,到达了当时中国思想界的顶峰。俄国革命前后社会生活各方面积极的变化,深深地吸引着关注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正如1919年11月1日至26日北京《晨报》连续刊登《劳农政府治下之俄国——实行社会共产主义之俄国真相》一文指出:“把俄国现在所实行的社会,共产主义的政治给我们国人看看是必要的。”李大钊在1919年1月5日《每周评论》第3号刊登的《新纪元》指出:“十月革命照亮了中国人民前进的道路”。虽然这些文章使用的有“烈银”“里宁”“过激派”“过激主义”“劳农政府”“李宁政府”等各种五花八门的概念,不过总括起来,他们关注的重点都是俄国革命的道路及其成效。

3.二手资料多。如1918年4月20日《劳动》第1卷第2号的《俄国过激派之政略》,1918年9月15日《东方杂志》第15卷第9号的《俄国之土地分给问题》,1919年7月1—3日《晨报》的《译论—民主主义—社会主义—布什维克主义》,1919年9月《新青年》第6卷第5号《俄国革命之哲学基础》等等,基本上属于间接介绍。1920年7月《少年世界》月刊第7号(妇女号)刊登了叔愚节译的《伟大的创举》,标题为《李宁对于俄罗斯妇女解放的言论》,后者为列宁的妇女解放思想传入中国的最早文献。这一现象,在此后有组织的传播阶段得到了根本改变。当然,这一时期也有介绍列宁生平的。如:1918年3月15日《东方杂志》第15卷第3号的《述俄国过激派领袖李宁》,1919年3月24日《晨报》的《俄国过激派首领列宁》,1920年2月14日《民心周报》第1卷第11期的《列宁之人物》,等等。以上文章大多数从国外翻译过来,对列宁的认识是表面的、有限的,甚至含有偏贬义。

4.新标杆。在自发传播阶段,如果要评选涉及面广、影响大的传播列宁主义期刊,《东方杂志》当仁不让。《东方杂志》成为这个时期介绍俄国革命的标杆。在《新青年》到第8卷第1期出版之前,《东方杂志》至少刊登了《俄国大革命之经过》《俄法革命异同论》《俄国分裂之原因》《俄国人民及苏维埃政府》等27篇与俄国社会相关的文章,涉及俄国十月革命之后社会发展情况的方方面面,为中国人了解、把握俄国革命提供了较丰富的资讯。可以说,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之所以对十月革命以后俄国有所了解,并最终选择走俄国人的道路,《东方杂志》功不可没。

二、中共创建时期有组织的传播阶段(1920年9月—1923年12月)

1920年,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来华和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传播”才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①参见田子渝:《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研究综述》,《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2001年第3期。。张太雷在1921年6月向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提供的书面报告,详细汇报了中共早期组织的情况,指出在十月革命之后,“中国知识分子和学生才开始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1919年学生运动发生后,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兴趣更大了。几乎所有与新文化运动有联系杂志都刊登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文章。”①《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一),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31-35页。不久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等组织成立,《唯物史观》《社会主义史》《阶级争斗》等马克思主义书籍相继出版。

(一)有组织传播的基本情况

1.翻译文本。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以后,开始重视对列宁著作的翻译。如1920年11月1日《新青年》第8卷第3号发表了震瀛译的列宁演说稿《民族自决》,1921年5月7日《共产党》第4号发表了列宁著、P.生译的《国家与革命》,1921年6月1日《新青年》第9卷第2号发表了列宁著、成舍我译的《无产阶级政治》,1923年6月15日《新青年》发表了列宁的《俄罗斯革命之五年》等。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注重对列宁思想的学习宣传,从列宁原文中去加深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解,把握其精神实质,以便更好地指导工作。

2.制度和政策的诠释。为了便于民众深入了解苏俄,这个时期的杂志开始对苏俄的政策、制度进行介绍,如《过渡时代的经济》《俄国的新经济政策》《俄国底社会教育》《劳农俄国底农业制度》《劳农政府之土地改革》《劳农政府之立法观》《劳农时俄国的教育》《劳农俄国的妇女》等。1923年又陆续刊登了《劳农俄国的解剖》《苏维埃联邦宪法》《俄国农业的复兴》《俄罗斯之妇女》等文章。还涉及劳农政府的机构和召集、全俄职工联合会、劳农协社和其他劳动组织,介绍苏维埃政权建设。可以看出介绍的内容涉及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卫生、妇女等方面,包含着列宁主义的思想,有助于中国早期先进分子对列宁主义的理解。

(二)有组织传播的特点

1.第一刊。1920年6月,陈独秀等在上海成立了第一个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9月,《新青年》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由北京同人的学术刊物变成了中共上海早期组织的机关刊物,这成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我国进入有组织传播阶段的起点。《新青年》成为这个时期列宁主义传播的红色“第一刊”。1920年《新青年》第8卷第1号复刊,开设了“俄罗斯研究”专栏,宣传苏俄革命与建设,让中国人了解一个真实的苏俄,以唤起民众,开辟了列宁主义传播的新阶段。从第8卷第1号到第9卷第6号(1922年7月1日)刊物暂停,共出版12号,“俄罗斯研究”专栏共发文35篇,其他栏目与苏俄相关的也有15篇。正是因为《新青年》等媒体集中强力进行宣传,使得中国人逐渐认识到列宁主义以及苏俄所走革命道路的意义和价值,坚定了“以俄为师”的决心。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新青年》自然成了中国共产党中央的机关刊物。

2.早期组织的努力。各地早期组织纷纷创办报刊和出版社,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上海党组织成立后,北京、湖北、湖南、广东、山东等地,也先后成立了党组织,除了《新青年》以外,上海早期党组织还创办了《劳动界》和《共产党》月刊,1920年11月7日,上海早期党组织创办了《共产党》月刊,李达为主编,其任务就是通过对俄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俄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介绍,宣传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引领中国人民走十月革命的道路。其他各地党组织也创办报刊,如《劳动音》《工人周刊》《武汉星期评论》《晨钟报》《群报》等,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

党的“一大”后,中共中央局成立了宣传部和人民出版社,计划出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1921年9月1日《新青年》刊登广告,人民出版社将出版《列宁全书》《共产主义左派的幼稚病》《国家与革命》等14种列宁的经典;“康民尼斯特丛书”中《俄国共产党党纲》《共产主义入门》《第三国际议案及宣言》等11种列宁主义的诠释文本。这使列宁主义在中国境内有组织、有计划、成系统地传播开来。①参见曾银慧、孙厚权:《列宁主义早期传播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7年第1期。

三、大革命时期的加速传播阶段(1924年1月—1927年7月)

在大革命时期,孙中山实施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国共合作,为列宁主义传播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列宁逝世后,以纪念列宁为节点,列宁主义传播掀起了高潮。

(一)加速传播的基本情况

1.宣传苏俄的发展成就

在中国大革命时期,苏联国内局势比较稳定,经济也得到快速恢复发展,工人、农民的生活有所改善,给正在探索发展之路的中国先进分子、共产党人增添了力量。他们不断著文立说,通过宣传苏联的发展成就,宣传列宁主义,吸引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来关注苏联,来认识这个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1924年我国先进分子陆续写了《列宁逝世后之俄国》《列宁死后之世界》《苏俄现状之一斑》《1924年的俄罗斯》等文章发表在报刊上。1925年发表的文章有:《莫斯科底工人生活》《蒸蒸日上的苏俄工业》《俄罗斯的政治改造》《苏俄十月革命后八年来奋斗的经过》《庆祝苏俄十月革命后八周年纪念盛况》等,充分展示苏俄取得的伟大成就,增强了走苏俄道路的信心。1926年发表了《苏俄农村的妇女》《俄国革命前后》《俄国革命前后社会阶级状况的变迁》等。1927年发表的文章,进一步深化了对俄罗斯的认识,如《俄国革命运动史》《革命后之俄罗斯》《俄罗斯新经济政策》《俄罗斯文学》等等。

2.翻译出版经典著作

在大革命时期,介绍列宁、斯大林、布哈林等著作成为列宁主义传播的重要内容。为了满足国内知识分子更好地把握列宁主义的实质,加速了列宁著作的翻译出版。1924年发表了列宁的《合作事业与新经济政策》《马克思主义与暴动》《亚洲的醒悟》《革命后的中国》等,1925年出版了《托尔斯泰与当代工人运动》《帝国主义浅说》《专政问题的历史观》《第三国际及其在历史上的位置》《社会主义国际的地位和责任》等,1926年出版了《布尔扎维克夺取政权》《论党的出版物与文学》《共产主义左派幼稚病》等,1927年发表了《复兴的中国》《工人阶级与民族问题》《社会主义革命与民族自决权》《在第二次国际之演说》等。这些著作的出版,对于我们党的理论建设,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指导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这个时期还发表了斯大林、布哈林的著作或文章,如斯大林的《列宁主义的理论及实际》《列宁主义概论》《论反对论》等,布哈林的《农民问题》《马克思主义者的列宁》等。他们对列宁主义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有助于人们理解和把握列宁主义,诠释本中最经典的是《共产主义的ABC》与《列宁主义概论》。斯大林在《列宁主义概论》中指出,“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①《斯大林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85页。从此列宁主义获得了全新的意义,也得到了中国革命者的认同。

3.传播东方革命理论

1922年1月出版的《先驱》创刊号,刊登了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的译文。《新青年》是传播列宁主义的先锋杂志,不仅刊发“共产国际号”(1923年6月),所发表阐释列宁东方革命理论的文章就有6篇。在《新青年》季刊第4期,刊登了列宁的《民族与殖民地问题》《中国战争》(今译名(《中国的战争》)、《亚洲的醒悟》(今译名(《亚洲的觉醒》)、《革命后的中国》《落后的欧洲与先进的亚洲》(今译名《落后的欧洲和先进的亚洲》)等文。媒体上还刊登了斯大林的《列宁主义之民族问题的原理》,托洛斯基的《东方革命之意义与东方大学的职任》《第三国际第二次大会关于民族与殖民地问题的议案》。这样,中国共产党人一开始探索中国革命理论问题时,便得到列宁关于民族殖民地理论的具体指导,对克服“建党理论准备不足”无疑提供了帮助。

此外,《政治生活》《新学生》《向导周刊》《中国青年》《东方杂志》《工人之路》《武汉评论》等刊物,或出版专号,或发表纪念文章。如《民国日报》《晨报》发表了《世界与列宁及列宁主义》《列宁——理论家》等文章,节译了列宁的著作《国家与革命》《帝国主义》(今译《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推动了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二)加速传播的特点

1.掀起传播高潮

1924年1月21日,列宁在莫斯科逝世,中国共产党以缅怀列宁为契机,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纪念活动,不断扩大列宁主义的影响力。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采取联俄政策,助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列宁逝世后,孙中山还致电苏联驻华代表加拉罕哀悼列宁,称赞“他的著作也将永存,因为他的著作是建立在一定会掌握和统治未来人类的思想和希望的这样的社会观念上的”。②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编(1917-1925)》,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577页。列宁逝世之时,恰逢国民党召开“一大”,在举行的追悼大会上,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进行了“列宁虽死,列宁主义万岁”的演讲。次日,广州《民国日报》刊登了鲍罗廷《列宁之为人》的演讲,褒义用法的“列宁主义”一词就这样首次出现在中国报刊上③“列宁主义”一词始见于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后,在以往“列宁主义”为反对者攻击列宁思想使用的贬义概念。。在国共两党的推动下,每逢列宁逝世纪念日,我国都会开展纪念活动,出现悼念列宁的热潮,报纸杂志都会刊登大量介绍列宁的文章,一些报刊还推出了特刊、纪念号。如:北京国民追悼大会编辑的《列宁纪念册》,上海的《追悼列宁大会特刊》,广州的《列宁纪念册》《兵工厂周刊追悼列宁号》《新民国报特刊李宁号》,国民革命军第二师政治部编辑《纪念列宁》。192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了影响重大的纪念列宁逝世一周年纪念宣言,《向导周报》刊发《列宁与中国——列宁逝世周年纪念日告中国民众》等5篇文章④参见康文龙:《列宁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史料长编(1917-1927)》(下),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新青年》《中国青年》等主流媒体纷纷出版纪念特刊,掀起了学习宣传列宁主义的热潮。1926年1月21日《政治生活》出版《列宁纪念号》,《工人之路》出版《纪念列宁特刊》①参见康文龙:《列宁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史料长编(1917-1927)》(下),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李大钊利用列宁逝世两周年之机,通过诠释孙中山思想与列宁主义之间的内在关系,国共两党应该紧密地联合起来,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国民革命,进一步扩大列宁主义的影响。②参见曾银慧、孙厚权:《列宁主义早期传播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7年第1期。1927年1月21日《向导周报》出版《列宁逝世三周年纪念特刊》等③参见康文龙:《列宁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史料长编(1917-1927)》(下),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进一步宣传列宁主义。

2.宣传重点的变化

1924年2月10日,《中国青年》刊发《十月革命的领导者——列宁》,指出“列宁现在虽然死了,但列宁主义仍然活着,世界革命正因此而蓬蓬勃勃。我们中国底革命运动,也必须跟着列宁主义的灯,向革命的正轨上走啊!”1925年4月22日《新青年》发表瞿秋白的文章《列宁主义概论》,这是根据斯大林的《论列宁主义基础》而改译的第一篇中文对列宁主义系统诠释的文章,同期还刊登了瞿秋白的《列宁主义与杜洛茨基主义》,有助于人们全面了解列宁主义。1925年5月2日《中国青年》刊登了任弼时的《马克思主义概论》,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与列宁主义的关系,指出“列宁主义仍继续马克思主义在帝国主义最发展、矛盾最显著,而且有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的环境之下的产物,更进一层将马克思主义按着新有的环境而扩充其范围而已。”换言之,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及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马克思主义。1926年1月21日《武汉评论》刊发纪念列宁的系列文章,如《列宁主义概述》《列宁主义与中山主义》《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等,形成了列宁主义传播的浓厚氛围。

3.积极探索新路

这个时期,在介绍列宁主义的同时,积极探索中国革命之路,呼吁广大民众尽快觉醒,投身国民革命。1924年2月10日,《共进》刊发《列宁之死与中国青年》一文,指出“我们中国青年应认识真正的列宁,学列宁革命的方法,大家集合到革命的旗帜之下来。”1924年3月9日,《列宁特刊》发表施存统的《马克思主义者——列宁》,指出“我们追悼列宁,第一固然要信列宁所信的主义(马克思主义),第二便是要走列宁所指示我们应该走的这条大路。”同期,恽代英在《列宁与新经济政策》中写道:“解决中国的问题,自然要根据中国的情形,以决定中国的办法;但是至少可以说,伟大的列宁,已经亲身给了我们许多好的暗示了,我们可以不注意他么?”1924年11月27日,《向导周报》第90期刊登了一系列与列宁相关的文章,其中《十月革命与列宁主义》写道:“被压迫在双重压迫之下的中国工人们,农人们,和一切民众,国际帝国主义与封建军阀的牛马奴隶!起来!‘列宁主义’是我们的武器,‘十月革命’是我们的大道。”1925年1月,在中共四大会议文件《对于农民运动之议决案》中写道:“列宁主义的最大功绩之一,便是在农人中找到一个无产阶级的同盟”,“农民问题在中国尤其在民族革命时代的中国,是特别的重要。中国共产党与工人阶级要领导中国革命至于成功,必须尽可能地系统地鼓动并组织各地农民逐渐从事经济的和政治的争斗。没有这种努力,我们希望中国革命成功以及在民族运动中取得领导地位,都是不可能的。”1926年1月16日,《中国青年》刊登了仁静的《列宁主义与中国青年》,指出:“中国的民众运动已到了实现的时期,所以一般的中国青年负有解放中国之使命者应当了解,融化那奋斗成功的列宁主义。”“我们只指出中国青年研究和学习列宁主义的方向,不仅在书本上研究,而且须在实行上去学习。”1927年1月6日,《中国青年》发表郑超鳞的《列宁主义——指导中国民族革命的理论》,指出列宁主义对中国民族革命之理论指导,体现在列宁主义是殖民地民族革命的理论,说明这革命在世界革命中的地位。革命的出路体现在中国新兴的无产阶级,在列宁主义的指导下,在短时间内由经济斗争迅速进展为政治斗争以至于形成伟大的独立的政治势力;体现在中国民族革命运动因此走上了正确的道路。

四、列宁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现实启示

列宁主义早期传播大大启发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殊国情的认知,初步摸索到中国特殊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般规律,制定了适合中国革命的战略战术和策略,从而为历经苦难的中华民族在精神上获得了主动,明确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这对于当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党的初心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历程中,影响最深、传播最广的经典著作要算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为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这一精辟的论述,深刻揭示了无产阶级政党与其他一切政党的区别,表达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初心。《共产党宣言》启蒙了一代又一代信仰马克思主义的进步青年,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一大批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都是由于该书的影响而走上革命道路的。列宁经典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新民主主义理论基本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展示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源泉,传承着党的初心。所以,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一定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的研读,不断提高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只有真正地了解我们党的理论源泉、深刻内涵,我们才能完整准确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心走、往实里走,才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学到手,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①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5-16页。真正理解、把握初心和使命的由来、本来、历来和未来。

(二)革命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中国早期知识分子对列宁主义的认识,经历了由模糊到清晰、由理性到实践的过程,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恩格斯指出:“第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73页。

斯大林在《列宁主义概论》中指出,“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③《斯大林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85页。在当时,资本主义出现了马克思时代所没有的新的历史条件与新情况,列宁根据俄国革命的形势,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具体运用到俄国革命的实际之中,创立了帝国主义理论和“一国首先革命论”等理论,指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俄国成功实践。列宁主义的时代性极大地启蒙了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把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积极探索适应中国革命发展的道路,创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当然,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时期,由于脱离实际,也走了不少弯路,甚至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了历史教训,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全国人民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中国人民富起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进入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又一次相结合,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的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中国人民实现强起来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新时代应开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新路

100多年前,中国早期先进分子在那样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探寻救国救民之路。习近平同志指出:“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真理威力和强大生命力,表明马克思主义对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动社会进步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65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互联网、数字媒体、网络信息、大数据等背景下,我们应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传播。注重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创新媒体传播方式,注重网络传播规律研究。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把抗击新冠肺炎所展示的中国制度的优越性传播到海外。通过出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促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世界的传播。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应加强对青年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引导他们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心,保持对社会主义必胜信念。

猜你喜欢
列宁俄国马克思主义
七颗钻石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克思主义在陕西的早期传播
拉美有多少“列宁”?
俄国白银奇葩罗赞诺夫
纪念列宁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
最后的岁月
列宁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