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颂[浙江海洋大学,浙江 舟山 316022]
古代的诗词作品由语言审美形式和情感精神内容构成,形成一个多层次的艺术整体。根据写作目的和表达主题的不同,诗词审美结构可以分为声色美、抒情美、哲理美和独特美。读者通过阅读诗词、想象画面,形成了四种与之对应的感受层次,即感官体验、情感体验、意蕴体验和个性体验。
表层的声音、色彩、语言等构成审美结构中的声色美,通过吟咏这一动作或想象这一思维过程带给读者以直观的感官刺激。较为深层的情感构成审美层次中的抒情美,带给读者心灵的激荡。陆机在 《文赋》 中便提出了“诗缘情” 的主张。优秀的诗词通常还蕴含着更深层的哲理,构成审美层次中的哲理美,使读者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儒家主张以“哲理” 为美,因此有“诗言志”一说。古代诗词教学中侧重对“意象” 进行分析,就是对审美结构中抒情美和哲理美的深入挖掘。以上三种审美结构结合形成的独特美,让读者获得个性体验。因此,古代诗词的审美结构与读者的感受层次并不是相割裂的,而是依次对应,浑然一体,使文本和读者相通。
诗词作品审美结构的第一层由语言构成。诗词由用高度凝练、诗意化的文学语言组成,不同于方言和日常的实用语言。语言是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载体和手段,是构成诗词的基础,因此作者大都对作品的语言倾注大量心血,以达到文字精练、生动、合乎韵律。诗人贾岛 “推敲” 的故事、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都说明了作者对语言的重视程度。即使是以通俗易懂著称的白居易的诗,也体现了诗人对韵律的把握和对语言的精心雕琢。在诗词的语言中,语音成分和词汇成分有着重要的地位。语音为读者谱写了一曲朗朗上口的歌谣,余音绕梁,加深了读者的印象;词汇为读者构成了一幅鲜活生动的画面,栩栩如生,使读者脑海中人物的艺术形象得以丰满。两者组合形成了诗词的声色美,以此为基础激发读者的感官体验。
以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为例,清代谭献称其为“裂竹之音”,双调一百零七字,以四字句为主,平仄相对。“辛词的绝大部分用韵是严格的,有的甚至只用一个诗韵的韵目,从不通韵”。因此这首词的语音更容易被读者记住。词汇部分里,“楚天”“清秋”“落日”“断鸿”等皆是诗人登临所见。物象的巧妙组合为读者呈现出一幅景物图,形容词的运用和动作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楚天千里”触动了视觉;“栏杆拍遍”触动了触觉;“清秋”触动了冷热觉;“断鸿声”触动了听觉……再如《青玉案·元夕》,双调六十七字,其语音部分较为特别,下阕连用三个七字排句,一气呵成。词汇部分中,上阕描写了元宵节的热闹场面,辞藻华丽。“花千树”“星如雨”触动了视觉,“凤箫声动”“笑语盈盈”触动了听觉,“暗香去”触动了嗅觉……经过大脑加工,通过感官调动,读者从现实的环境中脱离出来,专注地沉浸到词所描写的“楚天清秋图”和“元夕盛况图”中,看作者所看,听作者所听,这便达到了第一个感受层次,即感官体验层次。
诗词作品审美结构的第二层由情感组成。诗词通常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感情,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尤其是在词中,情与景密切相连,不可分割。有些诗词的情感没有明确体现,隐藏于景色中;有些诗词情感外露,作者直抒胸臆;还有些诗词情景交融,写景与抒情浑然一体。“作品中的艺术情感是熔铸于一定艺术形式的形式化情感,接受者在接受过程中,须重新体验这种情感,将其化为与自我的人格与灵魂相同的具体情感”。感受到诗词作品的抒情美之后,读者的第二个感受层次——情感体验即被触发。由于诗词语言具有特殊性,不像日常用语那样平白易懂,因此读者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反复涵咏诗词。读者在对诗词进行深入的阅读和探讨的过程中,想象诗词呈现的画面,容易与作者达成共鸣,体会到作者当时的情感。这种情感体验能力因人而异,有些读者仅达到理解程度,而有些读者可以感同身受,情感再现,也有的读者能再生出更丰富的情感。
以《水龙吟》为例,这首词饱含了一位末路英雄的无奈与苍凉,内心情感含蓄又淋漓尽致,全文并没有“悲”或“哀” 字出现,但读者往往能够感受到词中的沉痛悲愤。这时读者可以和文本对话,与作者情意相通,达到刘勰所说“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 的程度。如果恰巧读者也经历过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则情感体验会更为强烈。又如《青玉案》,当读者沉浸到上阕描写的繁华盛况时,仿佛能够体验到元夕夜游街人们的欢快之情,而读到“众里寻他千百度” 时,仿佛体验到作者寻人的焦灼。当读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时,似乎自己也眼前一亮,找到了想要寻找的人,惊喜之情涌上心头。而且此时的惊喜之情在焦灼的对比下显得愈发浓烈。当读者可以感作者之所感,甚至通过亲身经历使感情更加浓烈时,便达到了第二个感受层次,即情感体验层次。
哲理美是诗词作品审美结构的纵深层次。每一位作者的生活状态、人生态度都不相同,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索,作者的特定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得以表露,形成诗词的“言外之意”,这种“言外之意”便是哲理意蕴。读者阅读文本后,调动自己的理性思维,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判断,体会到诗词中的意蕴,达到智慧的飞跃,这就是感受体验的第三层次——意蕴体验。
以《青玉案·元夕》为例,词中名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初看平平无奇,读者耳熟能详,但王国维发掘出这句话的哲理美,达到了意蕴体验层次。在《人间词话》中,他把这句看作“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第三境界,从怀才不遇的情感中跳脱出来,与社会、人生相联系,形成了自己的理论见解:大多数人的成功来之不易,耗时较长,在这一过程中,其能力不断提高,有朝一日功到事成,便会发现苦苦追寻的东西已然出现在身边。将诗词与人生境界相结合,就是意蕴体验。
意蕴体验具有开放性,丰富的生活经验、宽广的期待视野和缜密的逻辑思维会大大提高意蕴体验的水平,使读者对人生和社会有更为透彻的领悟。意蕴体验受时间和空间所限制。牙牙学语的孩童初读诗词,很难形成意蕴体验,因为他们的思维还不足以理解诗词中的哲理。即使是同一人读同一首诗,少年、中年和老年时期意蕴体验也不相同。少年时期由于生活经验短缺,大多停留在了解名家感悟层次,而中年、老年时期基于自身经历,会获得新的理解,更容易将诗词中的哲理运用到生活中。词人蒋捷所言“少年听雨歌楼上”“壮年听雨客舟中”便说明了人生不同阶段感受不同的道理。空间也会影响读者的意蕴体验。居住在乡村和城市里的读者在阅读陶渊明的诗集时感受并不相同,去过建康赏心亭实地考察的读者在阅读《水龙吟》时意蕴体验会更深刻。“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真正的意蕴体验隐藏在现实经历中。
声色美、抒情美和哲理美共同构成了诗词第四层——审美结构,即独特美。诗词是作者个人情感的产物,带有个性化色彩,有不同于其他作品的独特美感。每一首诗都是不可复制的,拥有最为独特的韵律、辞藻等,通过阅读诗词的上下句,读者享受到陌生化的体验。当读者结束阅读活动后,不断回味诗词,拥有了不同于别人的感受体验时,便达到了第四个层次——个性体验。
例如《青玉案·元夕》,当时南宋统治者纵情声乐和歌舞享乐,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辛弃疾政治失意,不愿和纵情歌舞之人同流合污。整首词构思巧妙,语言精致,以香草美人手法抒发作者的政治抱负,体现了作者的高洁品质,形成了这首词的独特美。古典诗词的魅力常常不止于本身所具有的感染力,还表现在它能够给人丰富的启迪与联想。有些读者基于自身职业,在阅读过后会有独特的个性体验。比如将这首词和个人职业生涯相联系,从中获得个性化体验,继而提高个人能力,完善本职工作,提升个人水平。这种个性化体验让读者想到自身经历或未来人生道路,重拾信心或得到指引,使得诗词的审美层次和读者的感受层次又上升了一个台阶。个体的社会活动和感受活动千差万别,读者以原有思维结构为基础,从诗词中得到启发,继而指导实践。因此,个性体验具有实践性,且不易被旁人所复制。实践性越强,个性体验的深入程度和质量就越高。
总之,诗词的审美结构是多样的,读者与文本进行对话,从而达到不同的理解程度和感受层次。鉴赏诗词首先应做到尊重文本的审美结构,之后才有可能进行正确、深入、多元化的解读。审美结构可以和感受层次相对应,当读者从感官体验、情感体验、意蕴体验和个性体验四种层次去阅读诗词时,其理解深度会大大增加。
1 星汉:《稼轩词突破格律浅说》,《殷都学刊》2003年第3期,第97页。
2 顾祖钊:《文艺学教程:中国文化诗学的新阐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2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