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境与自白下被压抑的疾病书写
——乔伊斯《姐妹们》中娈童情节的超文学解读

2020-07-19 08:39常天喆华中科技大学武汉430010
名作欣赏 2020年20期

⊙常天喆 [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 430010]

《都柏林人》是詹姆斯·乔伊斯久负盛名的短篇小说集,作为其开篇之作,《姐妹们》(

sisters

)一篇以短小的篇幅吸引了西方批评界持久而高度的关注,但国内的相关研究却相对较少,其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人物关系没有受到研究者应有的重视,这也使得这一谜一般的文本长期处于受遮蔽的状态,对于弗林之死和主人公心理的分析少有进入病理和心理分析层面的解读。笔者经过分析认为,弗林神父其实死于梅毒,而他与“我”之间不正常的亲密关系其实是一种近乎猥亵的恋童关系。在长期的宗教禁欲和生活压抑下,弗林神父产生了性变态,在痛苦和沉闷中选择了性倒错和娈童作为生活的出路,而这最终给他带来了精神和身体上的毁灭性结果;至于“我”全过程透露出的不正常的心理变化也正是“我”身为一个尚年幼的娈童,对于这种畸形亲密关系的潜意识原始本能警惕的结果,“我”的梦境、“我”的幻想和“我”文中的种种心理现实无不透露着这一事实,并反映出人性与正常人际关系受爱尔兰特殊民族历史、社会生存情况和宗教状况影响下的集体变异,服务于“爱尔兰道德和精神史”这一主题。

一、《姐妹们》留待解决的疑问

《姐妹们》一篇置于《都柏林人》 全书的开头,为爱尔兰的史诗布下了重重的迷雾:从它的标题开始,它就将自己的谜题抛在了读者的面前。从小说情节来看,标题所说的“姐妹们”理所当然地是指伊莉莎和南妮姐妹两人,但就小说整体而言,姐妹二人所占的篇幅较短,且始终处于叙事的从属地位。二人形象相对于“弗林神父”和“我”而言显得十分单薄,且无从依附于《都柏林人》 表现“爱尔兰道德和精神史”或“瘫痪”的主题。这样的标题设置必然有着比表面上指伊莉莎和南妮姐妹两人更深层的内涵,而这一内涵只能依靠小说文本进行揭露。

此外,当我们将小说文本视作一个完整缜密的系统时,会不解于小说中几处“没有下文”的情节:

1.小说全程以“我”的视角叙事,但“我”的情绪、想象和梦境却好像是无端发生的,缺乏前后情节的解释和说明,尤其是“我”一会儿“感到厌恶”、一会儿“心里很烦恼”、一会儿又感觉“获得自由”等明显矛盾的心理变化都被作者刻意模糊了动因。

2.小说始终围绕着“弗林神父之死”展开,并不断透露其死因和生前生活状况的线索,但是却最终也未还原其真正的死因和生存状态,反而以模棱两可的悬疑结束了全文,弗林神父的形象和遭遇是有待补完的,并且这一补完直接关系到小说的主题。

3.小说中老柯特的欲言又止及其所谓“对孩子的不可思议的影响”到底是什么,是小说抛给“我”和读者的一个重大疑问,但这一疑问却被作者悬置起来,直到小说最后也未予以重提。

4.此外,小说中还有诸多从文本表面情节来看“无关紧要”的叙述,如伊莉莎和南妮姐妹对弗林的矛盾态度、出现在文本中又没有推动情节发展的奥鲁克神父,等等。

以上这些疑问使得《姐妹们》一篇的内在话语显得扑朔迷离,我们可以感受和猜想小说背后藏有某种类似于“谜底”的设计,却难以从这个“表面的故事”里读出这种设计的玄机。但神秘的钥匙正在神秘性本身:为了展现这种有待揭示的神秘内核,作者以较多的笔墨书写了“我”的梦境、幻想和闪念等意识流内容,对这些内容的分析正是进入“我”和作者潜在话语的最佳路径。

二、两处梦境与临床证据

在《姐妹们》中,乔伊斯直接描述了两处梦境:一处在神父弗林去世当天,“我”听完老柯特的话后,梦到了弗林那“阴沉灰白的面孔”向“我”忏悔和微笑,另一处在次日去看弗林神父的遗体时,“我”回忆起梦中风俗奇异的他乡。两个梦境描写其实写的是同一晚的梦,只不过记忆唤起的时间点相异,“我”的处境、“我”的状态不同,造成了两段不连贯的梦境书写。

在《梦的解析》中弗洛伊德开创性地指出梦是欲望的满足,是一种潜意识迂回的表达。我们对文本中具体的梦境进行解析应至少分析三个方面的要素,即梦中的隐喻表达、梦的意象素材、现实中对应的欲望。其中,此篇分析中梦的隐喻表达来自作者描述梦境的文本,梦的意象素材来自作者描写现实的文本,而现实中对应的欲望则是由前两者而来的推论。

在第一处梦境中:

在第二处梦境中:

通过对两个梦境的境内描写和境外现实情况的结合分析,我们很容易得出以下信息:

1.“我”和弗林神父在生前的相处并不愉快,“我”和他为外人见的所谓朋友关系是一种“我”不敢、不愿揭穿的假性亲密关系和主体的伪装。

2.“我”对于弗林的症状感到恶心,这些症状和某种与“我”有关的罪恶相联系构成应激性生活事件。

3.“我”潜意识里渴望弗林向“我”忏悔罪行以使“我”从负面的心理感受中释然,但是这种“表白”的可能性和假设又让“我”的本我意识审查感到不适和恶心。

4.“我”对弗林之死感到隐秘的(其不符合超我要求而受到审查)愉悦、隐秘的解放和超脱。

由此,我们已经可以得出结论,弗林对“我”这个儿童犯下了不符合宗教规范、有违道德,同时又令“我”羞于启齿的“罪行”;“我”的本我意识受到这一应激性生活事件的压抑,它和“我”部分正常的超我审查进入梦境和潜意识层面参与和助长了“我”整体精神的沉默内向和内心邪恶。

其实若是对于天主教历史稍有了解的读者此时就可以得知,这一罪行很有可能暗示的是神父的娈童行为。教会的神父自身如同文中所说的那样担负着那样沉重到了变态地步的职责:“现在我却觉得,教士对圣餐的职责、对忏悔保密的职责是那样严肃,怎么竟有人敢于担当如此重大的责任”,并像“我”所暗示的那样过着“非人”的生活,尤其在性方面,受到完全的、变态的禁欲。这使得一大批天主教神父选择了隐秘的性倒错和娈童作为自己性欲发泄的出口,其被曝出的猥亵同性信徒、猥亵儿童案件屡见不鲜、从未断绝,并被视作攻击教会“腐化”的最大丑闻之一。

如果这些“罪孽”和“不可告人”的谜底被合理推断为“娈童”,那么不但主人公复杂矛盾的心理变化有了合理的解释。文中老柯特口中道出的“对孩子的不可思议的影响”以及对这一阐述的遮遮掩掩也就有了一个十分合理的解释。此外,伊莉莎和南妮姐妹对弗林的暧昧态度(悼念中时时透露着隐瞒和厌恶)、奥鲁克神父对弗林的倾心帮助、老柯特欲说还休的敏感话题和“我”对于这一病症的格外忌惮也就得到了一个连贯的解释。

更为重要的是,这样使得小说那引发诸多疑窦的标题——《姐妹们》(

sisters

)具有了一个谜底一般的效果——《姐妹们》不是指伊莉莎和南妮姐妹两人,而是指包括心理性别为女、性取向为幼男的弗林在内的三人,这一表达符合19 世纪至20 世纪初西方主流知识界对于同性恋的看法,即将其视作一种“性倒错”的表现。这同时宣告了部分版本《姐妹俩》的翻译是错误的。

如果说梦境分析是小说中娈童行为展露的钥匙,那么弗林神父梅毒的死因就是最明确的佐证。弗林的种种症状无一不表明,他死于梅毒——这种在西方漫长历史上享有极坏名声的病症。昏沉、迟钝、行为怪异、舌头颤抖、手部无力、控制不住唾液……小说中对于病症的描写完美地契合了医学研究中梅毒的临床症状,而当时神职人员感染梅毒本就是教会腐化、宗教压抑造成性倒错和娈童行为多发的实证。除了梅毒,没有其他病理原因可以解释弗林之死,而乔伊斯具有医学知识背景,对这一点必然熟知。乔伊斯曾谈到整个欧洲都在腐败,是“梅毒患者”。此外,他还说:“我正为一家报纸撰写一个乞灵系列,共计十篇,已完成其中一篇。这个 《都柏林人》 的系列将暴露众人眼里一座城市背后的偏瘫或瘫痪的灵魂。”而在 1902 年,英国医学协会举办年会,开展梅毒的专题研讨,首位发言的莫特医生提出 “没有梅毒,就没有瘫痪”的观点,获得与会者一致认同。他在分析梅毒症状时也用了 “偏瘫或某种形式的瘫痪”的表述。更印证了其有意识暗藏“梅毒”线索的写法。因此,弗林神父虚伪供奉神职、背叛教义、性倒错并娈童、患梅毒死亡,可以构成一条完整且符合小说宗旨的完美逻辑链条,证明了我们对主人公心理分析的合理性。

三、三种典型原型与精神病发展

荣格认为,由专注和无缘由遐思带来的意象生产和梦境一样是集体无意识的窗口。如果说“梅毒与娈童”是隐藏在个人潜意识和侧面描写背后的秘密,那么作者通过一些集体无意识原型讲述的故事则是对这一事实进行的实际确认和精神深化。

(一)磬折形

文中主人公轻声对自己说“瘫痪”一词并觉得它像是“欧几里得几何学里的磐折形”,此处不论是轻声自言,还是无端联想都是极其典型的集体无意识文化原型的显露。Gnomon(磐折形)是将一个平行四边形从一角切去一个相似但较小的平行四边形后形成的几何图形:

在西方“磬折形”有其集体无意识的精神原型: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磬折形是长方形,而不是正方形,所以是罪恶的魔鬼,表示恶。其与数字“2”相联系,是不足或过剩的象征。“2”象征古希腊的母神。暗指“2”引起宇宙中的恶;又因为 “2”和磬折形表示余缺,又表示勇敢,它是从“1”分离出来的,是一种勇敢而鲁莽的行动。

在“我”心中,弗林的瘫痪是一种发散性的“恶”,“我”的观察得出来恐惧、邪恶又兴奋的心理动因:弗林的背教、娈童行为触发了“我”内心的阴影原型,是蓄势待发而极端邪恶的。

(二)买卖圣职罪

与梅毒、磬折形一同出现的还有“买卖圣职罪”的文化原型。据 《基督教词典》 的定义,“买卖圣职罪”是 “一种渎圣罪,通过买卖精神之物来换取世俗的东西。犯罪者将诸如金钱的物质利益等同于诸如圣恩的精神之物,并将属于上帝的东西视为己有”。是牺牲贞洁来换取肉欲的满足之梅毒的原罪的精神映射和深层次潜意识印记。这一原型主要来自人格面具,统一和掩盖着其他原型。

(三)无血的圣杯、打碎的圣杯

圣杯原型是西方文化中最悠久和最重要的原型之一,其既是圣餐和天主教其他仪式中担负心理暗示作用的中心原型,也是救世、牺牲、背叛、追寻叙事中的隐秘原型,也是最重要的阿尼玛原型投射,而阿尼玛原型正是性变态和性倒错行为的最重要原型动因。

文中提到小说提及男孩是 “玫瑰十字会信徒”(Rosicrucian),在玫瑰十字会的观念里,圣杯象征女性的生殖器,而圣杯被打破、圣杯中无血以及圣杯“useless”既是指神父圣餐上的失职,同时必然暗示神父对于神圣女性生殖器——子宫和阴会的背叛:圣杯的禁欲和隐喻作用提醒着“我”和神父其娈童、性倒错的“罪行”,以至于被发现这一罪行后发疯、自己躲藏起来、对自己发笑。这些症状几乎是精神学认为只会发生在女性身上的分离(转换)障碍、歇斯底里症的临床描述,而梅毒导致的“圣杯背叛”(子宫背叛,即性倒错和娈童曝光)是其事件动因,群人的压抑着的主体间性议论和言语攻击最终触发了对神父弗林的心理刺激,将其逼向了既瘫痪又发疯的结局。

四、总结

三种典型原型和两处梦境穿插在儿童自白的心理现实当中,作为一种自我独白的中心,揭示出“我”作为被娈童者的畏惧、兴奋、解脱,对于性变态行为及其心理效应进行了主观观照:“它只是一种控制的方式,一种构造秩序的方式,一种赋予庞大、无效、混乱的景象,即当代历史,以形式和意义的方式。”这种解脱因其潜意识的性质,本我显露缺乏意识和言语的显性表达(人们不愿向“我”解释和“我”低头沉默不愿吐露心声),成为一种不自觉的面具下的叙事:“令我奇怪的是,不论我自己还是天气,似乎都没有哀伤的意思,我甚至还不安地发现自己有一种获得自由的感觉,仿佛他的死使我摆脱了某种束缚。”

两处梦境描写和三个典型原型和这一篇幅不长的短篇小说中的每一处行为、心理和语言描写发生了完美的对应关系,它们如同一个设置精巧的谜题,能指链条将那个显眼又自我隐藏的终极精神谜底隐藏在“sisiter”这一题目当中。

当我们重新发现“我”和神父被语言和表征行为隐藏起来的罪恶,我们会惊异于乔伊斯对于爱尔兰天主教会腐化的精妙描写:“我”内心“本我”独白始终处在被压抑的角落,甚至积极情绪心情的表露也只在梦境中显现。“我”身边的亲人、陌生人通过言语能指对于“我”压抑的受害心理起了二次伤害的动因作用,并且使得这一受超我过度审查的阴暗秘密埋藏更加深入。

娈童行为被压抑的自白如雅克·拉康所描绘的那个不可捕捉的“小a”一样深层地存在于这篇小说的文本内容之下,透过精神分析的工具我们才能看到原来一切的描写和意识流的现身都紧紧围绕着这一不在场的事实进行运动:一个肉体上梅毒且瘫痪的神父,在心理上是逐步走向恋童、性倒错、分离转换障碍的精神病患者;而一个看似“朋友”的儿童“我”,在心理上则是一个娈童受害者、性压抑、死亡本能吞噬爱欲本能的心理畸形少年。

1 陈豪:《〈姐妹们〉中的病理书写与宗教批评》,《外国文学评论》2018年第2期,第180—196页。

2 James Joyce,A.

Walton Litz,Princeton University

New York :Twayne Publishers,1966.p 48.

3 〔奥地利〕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年版。

4 〔美〕理查德·A·波斯纳:《性与理性》,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68—69页。

5 吴炽煦:《西方国家对同性恋的认识与研究》,《湖北预防医学杂志》2003年版,第21—23页。

6 Burton A.Waisbren and Florence L.Walzal,“

Paresis and thePriest:James Joyce's Symbolic Use of Syphilis in‘The Sisters

’”,in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1974:758—762.7

“General Paralysis and Syphilis”

,in Lancet,1901:460 -461.

8 苏卫红:《乔伊斯及其创作》,《外国文学研究》1988年第4期,第13—18页。

9 James Joyce,

Letters of James Joyce,

New York:The Viking Press,1957:55.

10 〔瑞士〕C.G.荣格:《荣格文集》,董建中、陈珅、高岚译,长春出版社2014年版。

11 汪子嵩,范明生,陈村富,姚介厚:《希腊哲学史》,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280—290页。

12 代钦:《可视的数学文化史》,全国数学教育研究会、全国数学教育研究会2016年国际学术年会论文集、全国数学教育研究会、中国高教学会高等师范教育研究会数学教育会,2016年,第1017—1033页。

13 John A.Hardon,

Catholic Dictionary,

New York:Image Books,2013,p.473.

14 〔美〕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37 页。

15 Hargrave Jennings,

The Rosicrucians:Their Rites and Mysteries

,New York:E.P.Dutton and Co.1907.16 Frank Kermode.

Selected Prose of T.S.

Eliot.San Diego:Harcourt brace&company,1975: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