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民间服饰的审美演变
——评牛犁、崔荣荣新著《绣罗衣裳》

2020-07-13 02:41王晓予郑州大学美术学院郑州450000
名作欣赏 2020年20期

⊙王晓予 [郑州大学美术学院, 郑州 450000]

传统汉族民族服饰自商周以来形成“上衣下裳”与“上下(衣裳)连属”两种主要服制,作为剖析古代百姓造物智慧与美学理念所必不可少的研究对象,民间服饰在数千年的演变与发展中遵循两种传统服饰衍生出多种多样的形态。民间的各式风俗、思想及地域信仰,都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穿着喜好,为民间服饰增添了多元的审美色彩,展现出不同于宫廷贵族服饰的特点。在中国数千年历史上汉族男性多以一体式袍服为主要服装,女性多以上下分体式的搭配造型出现。由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牛犁、崔荣荣所著的《绣罗衣裳》一书中将研究聚焦于汉族民间女性的服装——上衣下裳,依凭作者多年来积累的研究经验与知识储备,全面而细致地将传统民间衣裳整理、罗列、归类、推溯其发展联系,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谱系,示例丰富、素材多样、图文并茂,通过展示大量的传世实物,直观且多方位地向人们展示了汉族民间衣裳的历史面貌。

一、汉族民间衣裳品类与演变的细致梳理

作为汉族传统民间服饰的研究著作,《绣罗衣裳》一书根据历史维度与服饰风格上的划分,该书大致上分为清代及以前的古代汉族民间衣裳与清末民国时期的近代民间衣裳两部分,同时因为研究仅围绕衣裳展开,基本排除了男装及主服以外的服饰品配件。研究范围的缩小化与精准化,便于作者对传统汉族民间衣裳进行更深层次的发掘,更为详尽的介绍,让我们能深刻地理解其中的细节。作者在“上衣下裙”与“上衣下裤”两种常见穿用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至各单元的罗列与梳理,为我们进行朝代间同品类衣裳的平行对比提供了很大程度上的便利。结合搜集的历史图像资料,对历朝历代的衣裳品类进行详尽的介绍,就其基本形制、细节装饰与穿着方式客观阐述,同时巧妙引用各个时期的史书、志、传记与文人词句等文学资料并加以阐释说明,为其论述提供了扎实可靠的佐证。历史是一条脉络,各个时期的衣裳绝非断层式独立存在,尽管中国服装史上出现过五次影响较大的服饰变革,有渐变也有突变,汉族民间衣裳却始终在一条路上传承延续、向前发展。书中第一章介绍各类衣裳时就辅以承上启下的知识连接,引导我们对其演变的轨迹与经过自发地思考,并在章节的最后对古代汉族民间衣裳的融合与变迁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向我们阐释了变化背后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特性。至于近代,清末民初时期更可视作进步思潮、经济转型、政治变革的重要时代,资本主义经济、西方自由解放思想、封建政体衰败等方面的冲击,也最终呈现于民间衣裳上。

二、汉族民间衣裳制式与艺术的全面解说

在传统民间衣裳的研究中,还原衣裳与服饰文化的时代历史面貌,从而对现代服饰设计带来启发,是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作为服饰文化研究类的著作,对衣裳外在形态的分析必不可少,作者根据各历史阶段存世藏品的特性对不同时期的衣裳采用了对应的研究方法。

一方面,针对明代以前民间衣裳的形制与装饰艺术,作者引用了较多的史论资料与书画、雕塑等艺术品作为理论支撑,受纺织品易腐蚀特性的限制,越早期的衣裳实物资料越为稀缺,因此,作者选择了各类形式的图像资料也弥补了实物资料中残缺的细节,例如书画、壁画等艺术作品中描绘的女子着装形象,其对于衣裳装饰细节的精细刻画,是对作者理论概括的最佳呈现。明清以来,民间衣裳逐渐表现出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中西风格的结合,到了近代,宣传图、书报、月份牌等记载形式更加丰富,尽管作为美术作品存在一定的主观美化性,但其根本不离当时的现实,一定程度上仍可借此一考女性装束的变迁,作者通过大量的图像资料使我们直观地感受到这时期民间衣裳整体搭配时的艺术美感,这些图像资料记录下的穿着方式与搭配技巧,生动地展现了那一时期女性着装风格的多元与开放,也为服饰文化与审美思想等研究铺垫出了史实基础。

另一方面,相比古代时期,作者更加侧重于对近代上衣、下裳的研究,将这一时期各类衣裳的结构制式与装饰艺术进行了全面翔实的分析与总结。清末民国期间是民间衣裳的一次转变的节点。解放自由的新式思想潮流冲击着固有服饰艺术,推动了人们对于设计创造多元化的衣裳的冲动。近代传世或出土衣裳实物数量相对可观,保存完整,对于研究勘测近代民间衣裳板型、制式、尺寸数据等方面提供了可行性,为研究汇总民间衣裳色彩、质料、纹样、装饰等艺术构成提供了大量素材。作者立足于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内收藏的大量清末至民国时期的衣裳实物,近距离测量各部分精准数据后以平面图形式还原其制式结构,再进一步地考察复刻其制作与装饰工艺的纸样裁剪示意图,对各形制衣裳的制作工艺及流程进行了明晰、全面的解说。例如,近代上衣以传统袄褂和新式倒大袖两种主要形制构成而制作工艺相通,作者分别绘制出二者的结构图以作区分,并以工艺相对复杂的袄服为例,测量出衣身、衣襟、领子、侧缝及镶边的细节尺寸,按照整理出的工艺流程逐一讲解,这对于我们借鉴甚至复制传统民间衣裳风格提供了重要参考,也可以看出作者对近代民间衣裳研究的深入彻底与用心。尤其是在第六章中作者十分细致地整理出上衣衣身、摆、领、袖、裙子、裤子各部分的变化与异同,从存世实物中探寻时代的遗留特征,极大程度上保证了研究的准确性与专业性。

三、汉族民间衣裳审美与文化的深刻呈现

服饰作为人类身体动作的工具,体现着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经济规律、意识形态,以及风俗习惯和传统审美意识。费尔南·布罗代尔认为:“一部服装史所涵盖的问题,包括了原料、工艺成本、文化性格、流行时尚与社会阶级制度等等。如果社会处在稳定停止的状态,那么服饰的变革也不会太大,唯有整个社会秩序急速变动时,穿着才会发生变化。”

汉族民间服饰文化具有坚韧与变通的特性。从先秦到清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都经历了巨大的转变,而汉族民间衣裳之所以能坚守其内核意蕴,在无数次大大小小的变革中巩固其地位不可撼动,一方面因为汉族民间衣裳势力壮大,不可消除;另一方面,自身强大的包容性、兼容性,使其主体势力保持着扩展的进步趋势,同时吸收外来文化精华与自己融合,达到优化提升自身的效果。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和理想,集中表现在文化价值体系中。社会的风俗习惯、道德、法律等外在的影响力,通过个体的社会化过程而习得和内化,形成个体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

明清以后,外来文化对传统民间衣裳的影响逐渐外现,女性在社会中的形象开始改变,比如明末清初出现的才女文化;民国时期,继承数千年的封建统治被新的国家秩序推翻并取代,这也使得民间衣裳发生了具有转折意义的变革。至20 世纪前半叶中国的社会思想一直处于“新”与“旧”的交替、对峙、互渗、冲突与融合的运动状态。在制度文化层面产生突发性变革的背景下,人们对于新式文化的认识与接纳,新的社会思想与文化观念的逐步形成,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丰富着民间衣裳种类与服饰艺术风尚。

正如书中所说“裤装的开放与变化,展示了时代的进步与妇女的解放程度”。民国时期“民主”口号的宣扬,人人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近代女性逐渐摆脱了旧社会“男尊女卑”的封建固化思想,走出闺阁进入社会,在“西学东渐”的推动下女性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并发展蔓延,女性衣裳不再局限于传统繁冗的礼制约束,而依个人审美喜好选择。学生装、女工服装、女性运动服及社交用衣裳产生后便迅速流行,新式的社交与生活方式展现出女性追求个性自由的积极面貌。“删繁就简”“中西融合”,在“技术革新”的纺织业生产方式支持下,衣裳的等级标识被审美功能取代成为社会主流。

四、结语

《绣罗衣裳》依托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馆藏实物,以多元化历史资料和翔实的佐证资料为研究依据,通过对汉族传统民间服饰中“上衣下裳”制衣裳演变历程的梳理,总结出衣裳流变的发展规律。挖掘衣裳演变与社会制度、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之间的相互影响,为近代衣裳承载的造物思想与文化内涵研究提供支撑与研究素材。并针对各类衣裳的制式结构、制作工艺整理出逻辑明晰、可付诸实施的工艺流程。该书重点突出近代服饰艺术与社会文化变革的互动,女性着装解放与自我意识觉醒的相互作用,对于拓展汉族民间服饰的综合性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指导意义。